红楼:我是贾琏 第410章

作者:断刃天涯

  念其为孤悬海外之孤忠,可以破格给个七品官。驻军的将令,给个裨将。有官印告身,朝廷认可的。

  总之就是个榜样嘛,大家懂的都懂。这两位想回朝做官,那是万万不要想的。

  相当于海龙头那种,宣慰司副使,就是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了,一辈子呆在南洋。

  现在已经不能叫宣慰司了,最新的称谓是南洋布政副使。南洋那一片,最大的是李元这个南洋大臣,下面的官,分别为左右布政使。都是李元亲自任命,报朝廷批准的。毕竟不是朝廷派的官,所以这些官一辈子都要在南洋了,子孙后代要是争气,读书出头,那个另说。

  至于会不会形成南洋地方门阀,那是李元的事情了。说实话,这些边缘地带,朝廷还真不是特别上心。

  内阁也是这个意思,只要给朝廷缴税,随便他们怎么折腾。

  现在内阁和皇帝在李元身上的争议点,是要不要给他的家眷送过去。内阁是反对的,即便是张庭恩也表示了反对。

  为何反对呢,理由很简单,有损皇帝仁厚之名。

  承辉帝没有坚持,也没有妥协,反正先拖着呗。

  皇帝和内阁不知道的是,南洋那个地方,因为缺乏合格的官员,多数被流放的官员,直接戴罪做官了。

  朝廷不派人,李元无人可用,还能怎么办?只能先用着呗。

  至于贾琏,就算知道了其实也无所谓,这些流放的官员,总比用当地的土著要强得多。

  被流放的官员固然是没有一个无辜的,但是没有被调查的官员,又有几个是清白的呢?

  只能怪那些倒霉,脑子不清楚,撞枪口上了。

  缅甸方面是没银元的,不要紧,可以用黄金,用白银。

  第一批价值五百万银元的黄金和白银,打折之后,换算成三百万银元,作为赔款的第一批,后续每年还要赔五十万元,还要算利息,一共要还二十年的。贾琏那点可怜的金融常识,总算是派上用场了。

  至于被抢走的财物,那是一个字都不敢提的。

  贾琏率得胜之师返回,别人不知道,反正贾琏的身家,至少多了二百万元。就这还没算从薛家商行拿的分红。

  南洋海军,南洋新军这几万人,无论官兵,各自都有不小的收获。各位上上下下,皆大欢喜。

  贾琏唯一没有过的底线,就是没做人贩子,军队的底线是没有凌辱女性。

  仰光百姓含泪送走了侵略者,真的是含泪送走的,因为这些当兵的,真不欺负普通人,买东西是真给钱啊。

  说实话,侵略者在的期间,当地百姓的收入,居然还增加了不少,还没人收税,没人抢夺,他们走了,不得含泪送别么?

  只能说仰光百姓还是高兴的太早了,新缅王为了赔款,那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班师回朝的路上,贾琏还在考虑一个问题,未来如何将缅甸彻底的纳入版图?

  不为别的,就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仁安羌的油田,贾琏都要把这个事情办下来。

  现在不这么做,那是真的没必要着急,只要逼着缅甸政府横征暴敛,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是迟早的。

  到时候想找个借口出兵,那还不是太容易了么?

  总比现在大部分百姓对侵略者心怀仇恨要容易的多,当然了,更多的百姓,现在恨的是前缅王,因为他挑起了对东大的战争,招致了报复,才有打上门来的敌人。这个话不是贾琏授意造谣,而是差帕为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主动宣扬的。并且得到了和尚的配合。

  和尚为何要配合啊?

  邻国军队打进来之后,对和尚们秋毫无犯,充满了尊重,无形中抬高了和尚在缅甸的地位。

  加之战乱之时,和尚们也确实庇护了一些百姓和有地位的本地人,自然备受推崇。和尚群体也借机大做文章,抬高自身。

  返航的贾琏回到广州已经是六月初,新军留下一个协,分别镇守南洋各地,一年一轮换。

  赵峰率众官员在港口迎接贾琏回归,新巡抚已经到了,暂代署理也有一个月了,只是还没办交接,也没住进衙门后院。

  贾琏确定这次直接回京,自然顺利的交接后,带着宝钗等人,搬出衙门,住进薛家的宅子里。给新巡抚腾地方。

  至于贾琏本人,找了个休息的借口,暂时不着急走,毕竟这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打算拖到中秋节之后再走。能休息两个月呢。

  贾琏此举当然是刻意的,毕竟朝廷只是让他回京,没说如何安排。皇帝给的密旨,也给他放假两个月。

  缅甸的赔款,贾琏直接运往京城了,肯定不能留在手里,更不能存银行。

  薛家自然是对贾琏的入住无比欢迎,就差当祖宗供起来了。区区一个管事,因为在租界当领事,就能做七品官,区区一个卫队头子,就能做裨将。别说什么不能回内地做官的话,有贾琏在朝廷,那都是很好操作的事情。

  贾琏在薛家住的舒服,每日无所事事,经常便衣出门,享受美食,看看继任者的操作。

  知道云南巡抚的操作后,贾琏也是佩服不已,这哥们居然连调查一下都没有,就敢上奏为自己邀功。

  结果嘛,可想而知了。

  新巡抚带着圣旨和龙禁尉悄悄上任,云南巡抚在衙门里被龙禁尉拿下,一同被拿下的还有总兵。

  经过调查,搞清楚事实后,新巡抚据实上奏。

  怎么说呢,这个巡抚就很正常的一个朝廷官员,天高皇帝远,自然顾忌不多,该捞的捞,该贪的贪。

  边境出事的时候,猝不及防,总兵固然有责任,作为一省长官,巡抚责任最大。

  巡抚和总兵,罢官抄家,一套连招下来,朝廷直接下旨,不用押送回京了,就地判流放南洋。

  三司和各级官员,虽然没有被查,也被朝廷下旨斥责,政治前途暗淡,差不多一辈子都要呆在云南了。

  等过了最热的两个月,贾琏收拾回京,在天津下船的时候,特意去看了看新铺的轨道。开滦的煤矿已经出煤了,通过轨道运到天津,再走水运到通州,优质的无烟煤,直接将京城煤炭价格打下来。

  一千万元的烂账,也变成了一个好投资。

  个人得失贾琏是不在意的,他在意的是看到了希望。

第562章 表象

  有一阵子只要提明朝,总是有人搬出一句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热血吧?

  确实!

  姑且就认为当初朱棣也是这么想的,崇祯这个杀了与后金秘密谈判的袁崇焕,又杀了自己授意私下谈判的某大臣的皇帝是不肖子孙。

  可以确认,京城就是一个边境城市,所谓的蓟辽督师,管的就是燕山山脉到山海关一线的防御。

  随着草原联盟的分崩离析,热河察哈尔一带的部落,都已经宣布内附,成为了京城毛纺工业的主要供应商。

  最近正在与英国人谈判,引进英国的绵羊,也不知道他们从哪打听到的消息。

  国内的羊种产毛量不高,但是产羊绒,英国的羊毛产量高,但羊绒不行。

  设在天津的棉纺厂,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生产,需要大量的优质煤炭。开滦煤矿投产后,不但能满足工业发展所需的优质煤,还对京城民间用煤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还有一个用煤大户是钢铁厂,京城本地倒是有煤矿,就是生产时会惊扰西山的皇陵。

  所以,承辉帝一直在谋划,等开滦的煤炭产量彻底上来了,直接用影响风水龙脉的名义,给西山的煤矿都封掉。

  反正他们也不怎么缴税!

  为啥不缴税呢?因为能在西山开煤矿的,不是宗室就是外戚。有的是方法逃税。

  回京的路上,从通州上岸时,贾琏抬头望西,远处从巨大的烟囱里钻出来的浓烟滚滚,以及进出的人家屋顶竖起的林立烟囱。

  这一幕放在现代人的眼里叫做环境污染,PH2.5如何如何。

  但是落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就是工业化,是国家强大的根基。是京城老百姓实实在在生活上的好处。

  遵化铁厂官督商办后,产量远远高于官营之时,但这还不够,随着石景山皇家钢铁厂的投产,新式技术的运用,钢铁产量爆炸式增长,需要用大量的人工开矿和炼钢。

  百姓有了就业机会,市面上的铁制品价格又跌了一个台阶。还有来自南洋的粮食冲击市场,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要不怎么承辉帝敢称盛世,敢叫一声承辉之治呢?

  至少在京城,他看见的民生水平显著提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煤炭取代了柴,价格被打下去了,米价也被打下去了,这两个重磅开支下来了,百姓生活水平能差么?

  出于防备宗室和外戚的目的,石景山钢铁厂虽然是皇家头衔,但实际运营都交给了研发厅。

  因为皇帝很清楚,但凡被宗室和外戚掺和进去,就是下一个皇家央行。

  承辉帝变法的这些年,大量的宗室和外戚被罢黜。承辉帝宁愿花钱养一群猪,也不愿意让他们掺和正经产业。

  当然了,出于【仁厚】人设的维持,宗室和外戚,只要能走科举道路,还是有优待的,如果个人能力出众,搞出产业来,还是愿意扶持的。

  只不过,这类人属于极少数。

  从贾琏获得的消息得知,石景山钢铁厂,本质上是一个皇室和朝廷联合企业。

  这个模式贾琏是乐见的,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企业,还是要有一些国企的。

  只能说,承辉帝的变法初见成效,距离成功还很遥远。说起来,皇帝还是有点半场开香槟的嫌疑了。

  不过不要紧,整体向好发展就行。国家那么大,利益方那么多,就钢铁企业而言,江南的苏钢是一群民间企业的统称,广东的钢铁企业,则是半民办官,相互竞争。有竞争,就是好事。

  通州码头上岸时,贾琏看见了很多熟悉的脸庞。

  内阁大佬来了三个,林如海,岳齐,潘季驯。宫里直接就是裘世安。领衔的则是三皇子李亨,研发厅的官员,根本排不上好。

  一番寒暄,谢过前来迎接的诸公,贾琏丢下家眷,上了李亨的马车。

  这辆顶级工匠打造的四轮马车极为宽敞,四匹马拉着走。

  李亨总算可以光明正大的与贾琏同行了。

  “关于贾兄的去向,父皇与内阁存在争议。内阁的意思,让贾兄作为内阁的代表,巡视全国,监督执行摊丁入亩,为下一步士绅一体纳粮的变法做铺垫。父皇的意思,贾兄擅长工商,研发厅可以升格为一个与六部齐平的部门,由贾兄来主导。还有,鸿胪寺也应该提到六部一个级别,由贾兄出任尚书。这样一来,贾兄兼任两个部门的尚书,六部变八部。你猜猜,父皇的意思能通过么?”

  说着话,李亨递上一杯亲手泡的茶!

  贾琏接过,扭头看一眼身边打扇子的宫装女,李亨笑了笑,凑近了低声道:“无碍!此王妃之族妹。”

  草!还能更无耻一点么?这女的摆出一副任君采撷的样子,王妃家的脸不要了?贾琏心里默默的骂娘。

  “未来如何,贾某不问。”贾琏决定,还是与这没啥底线的家伙保持距离。这都不是美人计了,是在骗,是大同案的未得逞版本。

  李亨不免有点失望,只要贾琏表达出一点点兴趣,就算把人塞过去做个丫鬟,他都愿意。

  当然了,本来就是有枣子没枣子打三杆子,就没指望能成功。

  还有一句潜台词,咱俩可以做连襟。只要你首肯!

  贾琏发现李亨是有点飘了!自从李元被困南洋后,看来李亨的地位提高很快,围在他身边的献媚的人不少啊。

  “殿下有多久没有下车间了?有多久没有去坊市里走动了?”贾琏不动声色的提了一个问题。

  李亨倒是没在意,摇头道:“孤现在真是太忙了,哪有那个闲工夫?”

  贾琏笑了笑没说话,也不打算继续说话了。多亏在广州和南洋留了一手,也许承辉帝不在乎,李亨登基之后,其他人一鼓动,真不好说。

  人呢,随着地位的变化,言行举止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以前那个大体上是被李元按在地上摩擦的李亨,希望他尽快适应,不忘初心吧。

  大概是意识到贾琏弹性不高,李亨不免有点尴尬,想着找个话题。

  “老二在南洋如何?”

  “二殿下在南洋挺好啊,那片地方不小的,面积加起来能递上内地五六个省,而且资源丰富,现在又拿下了缅甸的租界,有了一个进入印度洋的立足之地。”贾琏不动声色的敲打他,希望他能从眼下乱花迷人眼的状态中彻底清醒。

  “贾兄是不知道,老二出任南洋大臣后,孤过的是啥日子。什么人都往身边凑,好话不要钱似得。唯独贾兄,依旧保持昔日的关系不变。”

  这句话,贾琏微微色变,他仿佛听到了这么一句:今孤储位牢固,君何必故作姿态?

  贾琏拉开窗帘看一眼:“怎么还没到,这车速慢了点。”

  李亨狠狠的一愣,似乎有点不敢置信的,呆了一下之后,这才讪笑着放下手里的茶杯。

  强笑着放下茶杯,李亨低头沉默不语,眼神也看着窗外,不知道在想啥。

  就算是皇帝,在大周也做不到为所欲为,予取予求,何况你还没做皇帝呢。

  这就是贾琏最真实的想法。就算李亨做了皇帝,贾琏也是一个合作者的心态,想要像对承辉帝那样,贾琏真不干。否则这些年的隐忍,不是白忙活了么?一旦李亨继位,贾琏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限制君权,从法理上进行限制。

  就目前的皇帝权利无限大的法理状态,在贾琏看来,对国家的发展很不友好。

  新的阶级在这些年的努力催生之下,已经扩大并产生了对社会不小的影响。一旦轮到贾琏主政内阁,这些都是必要推动的。

  整个社会,还是要尽量的朝着法治上的公平去发展。否则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有个几十年代高速发展,一定会导致贫富分化,新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内部暴雷是几乎可以看到的。中国人骨子里是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基因的。

  这么想的原因也很简单,现行的官僚制度,能保证每个内阁大臣都是精英,但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明君。

  历史已经证明,发于明,止与清的皇帝高度集权,注定要给国家带沟里。

  如果有需要,那就来一场革-命好了。

  马车终于停下了,贾琏第一时间下了车,站在车门边,看着李亨下车时,淡然的来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

  被识破的李亨没有尴尬,但是被点破了,就有点遭不住了。

  但没法子,贾琏必须表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