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84章

作者:断刃天涯

  “此事臣倒是想过,只是没有成型,殿下既然问了,臣便不客气了。”贾琏还是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敢僭越。

  “先生只管说,孤一定好好听。”李元这么说,贾琏听了心道:这才几天啊,变成孤一定好好听了。以前都是言听计从的。

  心里暗暗不爽先放一边,人嘛,总是会变的,自己也是在不断进化的。

  贾琏示意随从取来地图,就地铺开后,指着地图道:“殿下请看,这就是连接西洋的航线,茫茫大洋上,越是成熟的航线,越是珍贵。陛下登基以来,国用屡屡不足,究其根源在于内,此不赘述。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海贸,每年国内有大量进口香料来自闹南洋诸岛,可见南洋对于朝廷的重要性。这也是陛下使臣下南洋的初衷。”

  李元瞬间就明白了南洋的重要性:“如此说来,一旦南洋要隘为人所控,东西贸易恐为人所制。”

  贾琏心道,这才到哪啊?现代社会,每天多少万吨的货物走南海航线,进口的,出口的,都要走这一片海域。

  不然灯塔国总让菲律宾出来搞事作甚?

  “南洋诸岛物产丰富,往来贸易本身就是一条巨大的财路。陛下有令宗室开海贸之意,西洋太远够不着,南洋贸易之利,足以安顿宗室。臣说这些与南洋制度不相关的,就是想让殿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夺占南洋之地利在千秋,因私立而失南洋者,罪莫大焉。”

  李元这次很认真的点点头:“还请先生教我,元无有不从。”

  贾琏这才收起严肃,笑道:“我方对南洋的诉求很简单,控扼要津,保证航线顺畅。对于婆罗洲的治理,说穿了也简单,不外乎占据马尼拉为立足之地,对土著行羁縻之治,为防一家独大,行分而治之之策。并用侨民、西洋人掺沙子。马尼拉之外各地,由我方任免之首领为合法首领,任何不经我方委任者,皆为逆贼,诛之!总而言之,绝对不能出现一个威胁到我方统治的势力。”

  大方针确定了,虽然有点缺德,但是李元认为这是上策,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孤明白了。”

  实际上这个安排,贾琏已经搞的一个不错的开头。先是确定了方圆五十公里之内,作为南洋总督直辖区。其次,给侨民划一块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地盘,再给西班牙人划一块地盘。现在这些事情,已经基本安排下去了。

  李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召见土著首领,给他们传达一个精神。土著之间的事情,大周不掺和,但有一条,谁想合法的做首领,就必须得到大周朝廷的册封。否则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另外马尼拉作为贸易区,只要依法纳税,无论任何人,都能来这里做生意。

  至于马尼拉直辖区,李元暂代总督,下设各曹作为行政机构,人员分配华人六土著四。各部门主官,自然都是用的自己人。

  就在李元忙着构建马尼拉直辖区的政府时,贾琏则令舰队在爪哇周边游弋,摆出一副时间一到,发兵攻打的架势。

  没等到荷兰人来谈判,倒是等到了国内的圣旨,承辉帝一道圣旨,让贾琏即刻将手里的事情交给李元,立刻回京城。

  尽管觉得很可惜,也知道国内不会出太大的事情,贾琏还是乖乖的交出了交出印信,启程回国。

  临行前夜,在总督府的顶层阳台上,李元拉着贾琏喝酒叙话,望着大周的方向,一手拿着杯子喝酒,一边流泪:“孤想家了。”

  这个举动,贾琏只能报以沉默,因为无法给出任何的回应。只是告诉李元,缴获的西班牙人的战船,尽快的补充人员用上,作为李元手里必要时可以用的上的力量。南洋舰队,不可能一直都在南洋的。就差没有明着告诉他,你手里捏着足够强大的舰队,敢不敢打太……天津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那可真就不好说了。所以啊,南洋舰队留给殿下,对殿下来说,不是好事。

  回到广州,已经是深秋时节。

  码头上迎接的人里头,不单单是本地的三司,还有一个熟人,龙禁尉的魏达。

  看见魏达,贾琏不禁心里微微咯噔了一下,这厮没去南洋传旨,留在广州,不会真的出事了吧?

  回来的路上,倒是看了不少旧报纸,并没有发生大事。承辉帝让他回来,圣旨上也没提任何原因。

  谢过前来接船的同僚,贾琏以辛苦为由,先回了家里,并邀请魏达一起乘车。

  “魏公公何时到的广州?”贾琏试探了一句,想看是圣旨先到的广州,还是魏达先到。

  魏达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着窗外道:“广州市面比之以往,繁荣了很多。这都是贾大人的功劳啊。”

  如今腰杆子很硬的贾琏,懒得跟他兜圈子,直接问:“魏公公来意为何?”

  眼下之意,如果不是来宣旨的,魏公公私自出宫的罪名可不小啊。

  魏达这才露出苦笑:“咱家自然是奉旨出宫,适才感慨,不过是为两广百姓感到可惜。”

  贾琏听出一点味道,还不确定,于是再问:“魏公公,有话直说,陛下要我做什么?”

  魏达压低声音道:“事涉机密,回去再说。”

  贾琏这才闭嘴不问,魏达还在继续:“年初夏公以央行监督兼龙禁尉掌印太监权势过大为由,辞掉了龙禁尉掌印太监,咱家有幸得陛下恩宠,接任龙禁尉掌印。”贾琏听了只是微微的嗯的一声表示知道了,并没有特别的在意。

  装逼不成的魏达微微撇嘴,也没再废话。

  回到后衙,这边宝钗领着一干人等候着,见了贾琏,无不面露喜色,上前见礼。

  折腾了一阵,贾琏入内更衣,让人领魏达去书房等着。

  更衣之后,贾琏至书房,魏达脸上换了一副极为严肃的表情:“口谕!贾琏听旨!”

  贾琏作势要跪,魏达道:“贾琏,站着听就行了。”

  贾琏这才朝着京城的方向长揖:“臣贾琏遵旨!”

  魏达继续道:“朕来问你,可愿去两江?”

  贾琏答:“陛下但有驱驰,微臣无所不从。”

  魏达这才收起严肃的表情,露出笑容道:“圣人已经猜到不器公会如此作答,适才不过是走个过场。接下来可以坐着说话了。”

  贾琏点点头:“魏公公请坐!”魏达笑着落座后,贾琏心情稍稍平静,应该不是什么大事,至少朝廷没出现太大的波澜。

  此去南洋之前,朝中也没有任何消息,有张庭恩、林如海、李清在内阁,朝局自然是安如泰山。

  当然以上是猜测,没有真的的确定前,还是有点心虚的。毕竟大周的官绅胆子是很大的。

  魏达坐下后又变得严肃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两江出了一件事情。此事要从内阁的商税改制说起,年初首辅张公上奏,以前收商业税很不规范,由各地衙门代收的模式,看似降低成本,实则不然。并且列举了诸多商税舞弊案例。首辅主张专设一个税收衙门,不受地方节制专司收税。建议之后,两江孙阁老上奏表示,可以在江南一个省搞试点,看看结果再说。”

  贾琏听着不由得变得严肃了起来,江南那个地方,或者说整个大周的基层的税收,那真是一本烂账。

  这个事情一看就是几个老家伙私下商量之后,在陛下的默许下联合发动的。就是要在江南打开一个突破口。

  “朝廷同意了孙阁老的建议,决定在江南省设税务司为试点,计划施行三年,之后总结利弊,再行决定是否在全国推广。眼看事情推进到这一步了,孙阁老突然病倒了,就是好好的人,突然就中风摔倒了。”

  听到这里,贾琏瞬间毛骨悚然,惊的陡然站起,惊呼:“好大的胆子!”

  魏达抬手示意他坐下,冷笑道:“咱家奉命护送御医南下,临行之前,圣人再三交代,御医多半是查不到任何问题。所以,无论御医诊断结果如何,咱家都别回去,直接来广州等不器公回来。事情果然如圣人所料,御医没查出任何不妥,倒是龙禁尉获悉,此前孙阁老身体小恙,看过一个老大夫。巧了不是,那个大夫给孙阁老看病之后不救,酒后落水溺亡了。事就是这么个事,没头没尾的,所以圣人让咱家问不器公,由您决定该怎么处置。您要去两江,那便去,不去也没问题。”

  贾琏听明白了,承辉帝让他自己决定的意思。

  这还真的一时很难做决断,但贾琏也不着急,起身在书房里踱步,思索着!

  从魏达的话里可以感受到,孙化贞的中风肯定有问题。可惜,一点证据都没有。是谁胆子这么大,还真不好说。孙化贞在两江得罪的人太多了。

  岂止是两江呢,天下的官员和士绅,怕是都不巴不得孙化贞赶紧死,得知孙化贞中风,都在弹冠相庆呢。

第531章 先请示

  什么人希望孙化贞就此一命呜呼?

  答案是自上而下的算太多了。

  在这个时代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江南,任何发达的产业,都与士绅脱不开关系。

  如此发达的江南地区,明朝中后期收不上商业税就算了,连矿税都收不上。

  民间蕴藏的大量财富都去了哪了?

  一部分用于奢侈的生活,贾宝玉身边小厮就八个,丫鬟也是八个。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土地,具体就是每逢灾荒,饥民在生死线上挣扎之时,就是士绅们狂欢之际。最后还有一部分埋在地下。不是陪葬品,而是藏钱。陈存仁有一本书名字忘记了,提到旧上海有一个名医,每天收的诊费装进坛子里,装满一个埋一个,等他死后挖出来子女瓜分。这就是所谓的藏钱。

  吴晗也提到过一个事情,明末清军都入关了,松江府民间还在选花魁。类似的事情还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为了个人的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想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就要有一个健康的财政。

  任何一个朝代在经历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一定会陷入停滞期,整个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这个时候就必须做出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变法。问题是,变法一定会伤害既得利益者。因为变法本身,就是利益分配的调整。

  人都是这样的,即便这个钱不是我的,国家收走了,虽然我也没损失,但就是比杀了我还难受。

  更何况大周的体制本质是家天下,皇室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这种体制下的任何变法,都不是奔着惠及底层民众去的。即便是有惠及底层的初衷,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会走样。

  古代所有变法的初衷,都是为了挽救中央财政,延续家天下的统治。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后人在总结前人变法的经验教训后,一条鞭法出现了。

  一条鞭法的本质就是简化税收程序,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说惠及了百姓,而是减少了百姓被盘剥的环节。

  承辉帝搞摊丁入亩的变法,就是把各种苛捐杂税纳入土地之中,目的是方便收税,客观上间接的减少环节,因此惠及百姓。

  不说为了下一代,就算是为了兴旺贾家,也是要占皇帝一边,顺带给李家皇朝续命的。

  每个人都是有自身立场的,站在江南士绅立场,他们对孙化贞恨之入骨是肯定的,谁让你挡了人家的路呢?

  虽然说士绅们锦衣玉食,家财万贯,良田无数,但并不能让他们收敛一下自身的贪欲。他们要的更多。

  贾琏忍不住想到了明朝中期两个出宫的皇帝,一个钓鱼落水淹死了,一个走一路,被火追着烧一路。

  想到同样喜欢出宫溜达的承辉帝,贾琏忍不住一阵担心,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

  魏达很有耐心的等待贾琏的思考,终于见贾琏停下脚步时,轻轻的放下茶杯,看着贾琏。

  “要不要去两江,暂时没法做决定,我需要与陛下当面好好谈谈。我这就给陛下写信,申请回京述职。”

  贾琏只能对魏达这么说,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不能尽言。

  魏达惊讶之余并未深究,而是点点头道:“如此,咱家就在广州等着好了,有确定消息再回京。”

  贾琏稍稍思索后对魏达道:“我若是魏公,一定会立刻回去,并且回京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陛下身边的龙禁尉狠狠的整顿一遍,所有人的底子都要查祖宗八代。但凡有任何疑点,都要踢走。”

  魏达听了惊的站起道:“贾大人,莫要吓我。”

  贾琏笑而不语,魏达道:“圣人在京城的护卫归裘公公负责,咱家这就写信,让他上点心。”

  魏达这话算是把他的底子给暴露了,这人没啥太大的野心,不然这等在皇帝面前表现的事情,他肯定要赶回去的。当然也不排除裘世安势力太大了,魏达畏惧不敢插手皇帝的安保。

  按照规则,贾琏无圣旨不得回京。所以要先写信,要求回京一趟,理由是述职。

  只不过,不是简单的述职。

  送走魏达之后,转身回头时,眼睛拉丝的宝钗等众女,都在眼巴巴的看着。

  “啊,我怀念家里的大浴池了,先泡澡去去乏。”贾琏丝毫不怂,几个月在外,那真是守身如玉,弹药有的是。

  次日一早,一干下属在衙门里等着贾代总督出现,预想中的事情发生了。来了个随从柱子,向众人通报。

  “主人有话,休假三日。各位,请回吧。”

  一干官员笑嘻嘻的自觉离开,出了巡抚衙门后,一群官员脸上的笑容消失,关系好的一起走,一边走一边议论。

  “孙相中风,也不知道贾制台作何想?两广大好局面,离了制台,怕是要回归旧貌。”

  “贾制台在两广,各司雨露均沾,新来的制台,怕是没有这般好相与。”

  “嘿嘿,如今朝野上下说起来,我等皆贾制台一党。”

  “制台太年轻了,不免遭人嫉妒。说起来真舍不得贾制台,真要赴任两江,我等未来堪忧。”

  “你是担心交易大厅的分润少了吧?”

  “废话,你不担心么?上等的好肉,已经吃到嘴里的,如何舍得?”

  “贾党便贾党,我还怕贾制台不纳呢。”

  “我等一任最多不过六年,想那么远作甚?走,快活去!”

  下面的官员议论纷纷,都是在担心贾琏会不会离开两广。

  官大一级压死人,贾琏也贪,但是吃相不难看,知道给下面的人分润,换一个吃相难看的总督过来,大家都不好过啊。

  以前王子腾在的时候,吃相难看,广东的却要看地方,也就是广州及周边比较肥一点。贾琏代行总督后,全省的官员都能从交易大厅里分一杯羹,大家自然不希望出现变化,至少要等我调走再变。

  最担心贾琏调走的还是薛蟠,这厮得知贾琏回来了,想着立刻来访,被薛姨妈拦着才反应过来。

  日上三竿,贾琏睁眼时,边上做女红的晴雯看见便冲他笑道:“老爷醒了?”

  贾琏想要坐起,腰间有点酸涩,昨日太过狂放。需引以为戒,今日起,戒色。

  “还是晴雯最疼老爷。”贾琏夸了一句,晴雯掩嘴笑道:“回头老爷可不好太偏心。”

  贾琏这才知道搞错了,哼哼,今天一定要吃点好的补补。

  这才说两句话,司琪挑帘子进来了,昨夜过于没羞没臊了,这会想起来不禁脸发烫。

  “怎么就你们在,其他人呢?”贾琏下了床,由两人伺候着更衣梳洗。

  “薛姨妈和薛家哥哥来了,二太太拉着三姐姨娘在陪客。”司琪解释了一句,贾琏嗯了一声:“袭人呢?”

  “没起来呢?昨晚上累着了。”司琪还调侃一句。

  贾琏的脑海里浮现昨夜的场景,袭人担心姨娘位子不保么?

  袭人肯定是着急了,三姐腰力出色,回头还是省点力气的好。

  出了院子到正房处,薛蟠正在院子内转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贾琏来了都没注意到。

  “干啥呢?在我这拉磨呢?”贾琏笑着打趣,薛蟠赶紧上前见礼:“二哥,你要去两江?”

  贾琏倒是一点都不吃惊薛蟠知道这个,朝中哪有秘密可言啊?孙化贞中风这么大的事情,魏达正好来到广州等着。

  “我去哪,那是陛下决定的事情。”贾琏并没有告诉薛蟠真话,机事不密则害己的道理,贾琏还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