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22章

作者:断刃天涯

  白天上班,下班后贾琏没去尤家,回了自己屋子里,临时良心发现,打开箱子取三枚金钗,叫来香菱给她一枚。

  “我看你也没啥首饰,这个你拿去戴。”香菱挺开心的收了,最近她娘身体不好,她总去照顾,所以还有点不好意思,凑近了蹭了蹭:“身子不方便,晚上奴不回来了!爷只管弄袭人!”

  这是贾琏没想到的,香菱高高兴兴的去了,贾琏在原地一琢磨,还真是,这家里唯一能明目张胆吃醋的,也就是王熙凤了。

  想到生了俩孩子后,饱满的身段,贾琏不免一阵躁动,收起剩下的金钗,去了正屋里。

  晚上陪王熙凤吃了晚饭后,贾琏没动动窝的意思,坐在原地不紧不慢的喝茶。

  王熙凤见他又不走,又没有陪闺女玩耍,更没抱儿子,忍不住问:“有事?”

  贾琏抬手在后面顺滑了一道,王熙凤陡然身子绷紧了,贾琏这才笑道:“怎么着,这屋里没我的留下的份?”

  王熙凤这才明白他的意思,顿时眼角含春,轻轻的扭了扭腰肢:“那我让人有事明天说,晚上早点歇着。”

  转头想到好几个月贾琏没沾边了,顿时眼珠子一转,叫来平儿一阵低声吩咐。

  院子门落锁后,贾琏才发现平儿也在,两人不讲武德,狠狠的压榨到半夜才算放过。

  次日起来,贾琏步履虚浮,每日三省吾身:【最近消耗太大,今天开始戒色!】

  不曾想,计划没有变化快,下值时半路上遇见桂香,一脸哀怨的看着他。

  多亏了最忌没啥大事,主要是有大事,贾琏也不愿意掺和进去。

  次日继续脚步虚浮的去皇家军校上战术课,迎面看见李元,贾琏心里一咯噔。

  “贾先生!”李元的态度真是无可挑剔。

  贾琏赶紧侧身让过,回身抱手:“见过二殿下,可是有差遣?”

  李元道:“这些日子,孤一直在郊外庄户里行走,昨日才回来。此番下去,方知民生多艰!”

  贾琏随意的对付一句:“殿下聪慧!”

  没曾想李元来了一句:“士绅也不易啊!”

  贾琏……???

  李元还在自言自语:“各县的县令,将税收都交给士绅,丰年还好,赶上荒年,士绅为了筹齐税收,要裴一大笔。”

  贾琏听得天雷滚滚,你就是这样下基层的?

  贾琏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一句:“今年西北多地有旱情,朝廷尽管有了赈济,也只是解一时之危,二殿下或可主动请缨,去看看赈灾情况?”

  啥意思呢,等你去看看灾民的生活状况,你再来说“士绅也不易”的鬼话。

  李元这个人真是耳朵根子软,听了贾琏的话之后,很认真的想了想:“也好,父皇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为人子者,当为父分忧。”说着冲贾琏一抱手:“多谢贾大人提醒,孤这就进宫。”

  承辉帝得知李元要去陕甘,倒是狠狠地吃了一惊,这都年底了,你去陕甘走一趟,耽误过年啊。

  素来对李元颇有耐心的承辉帝,这次依旧很有耐心的问他:“为何有此一念?”

  李元把事情的首尾都说清楚了,还要从当初的问题说起。

  承辉帝听懂之后,很是悲喜交加,悲的是这孩子怕是有什么大病,怎么能说出“士绅也不易”这种屁话,喜的是,他愿意先去看看。

  李元这边见承辉帝表情阴晴不定,犹豫了一下又道:“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

  承辉帝抛开复杂的心情,露出笑容:“问吧!”

  李元一脸严肃道:“贾大人能在冬季种出青菜,为何不愿意将此事推广开呢?儿臣在下面走动时,每每有地方官以及士绅抱怨,说贾大人搞冬菜,只知道发了自己,却不愿意惠民。”

  承辉帝听了他这个话,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确诊了,这孩子确实有大病。

  “老二啊,圣人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的就是你啊。”承辉帝忍着失望,依旧给了李元足够的耐心。

  李元听了这番话,面露惭愧之色,赶紧躬身抱手:“儿臣愚钝,让父皇失望了。”

  承辉帝叹息道:“凡事,不要听一家之言,偏听偏信要不得。你只听说贾琏的冬菜挣钱了,却不知道,贾琏每年要交给内帑一百万两的地租。更看不到,县令与士绅的抱怨,一是因为眼红,二是因为贾琏给庄子里的农户待遇好,对比之下,显得他们是劣绅。你也别着急去陕甘,下面看看,这次别惊动县令和当地士绅,朕让龙禁尉护送你,便衣下乡,好好看看,什么叫士绅也不易。”

  对李元,贾琏属于管杀不管埋,主要这孩子脑子确实不太灵活。

  相比之下,李亨可就灵活多了,办个报纸,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见过。

  李亨日常来给皇帝当学生,路上看见表情凝重的李元,赶紧站住见礼。李元有点走神,没看见他,听到声音才反应过来,赶紧回礼:“失礼!”

  李亨有点好奇,是谁那么大本事,给李元干的神情恍惚,难不成是父皇下了重手?

  等李亨到了,承辉帝想到李元,便问他:“老三啊,你去过江南,你觉得,下面的士绅给县令帮忙收税,真的会赔钱么?”

  李亨听着噗嗤一声就乐了:“父皇,是谁家的傻孩子能这么想?说出来让儿臣高兴高兴。”

  承辉帝顿时黑了脸:“如实回答,不许嬉皮笑脸。”

  李亨冷笑道:“别的地方不知道,京城周边以及两江,儿臣倒是知道一些。先说京城周边各县,丰年还好点,遇见荒年,但凡能给佃户留一口救命的糠,都是有良心的士绅。江南各地工商发达,人工值钱,百姓不全指望地里活命,没有天灾毁了庄稼,多半是能活的比京郊百姓要好的。说到士绅为朝廷钱粮受到损失的话,儿臣实在是不敢苟同。以儿臣所知,士绅交给朝廷一文钱,多半是要先收上来三文,这也是有良心的,狠一点的收五文,更狠一点的,能收七八文。多收的钱,士绅拿七成,县令拿三成。”

  承辉帝听他这一番话,狠狠的沉默了。他治下的大周,士绅就这个德性?

  李亨见皇帝沉默,有点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说,最后还是咬咬牙:“还有更狠的!”

  承辉帝终于沉默不下去了:“哦,怎么个更狠法?”

  李亨道:“儿臣听贾琏说过,当初郧阳民变时,巡抚为了平叛,提前收了后面五年的税。就这,民变还是没压下去。”

  贾琏也就是不在场,如果在场的话,会告诉他,这才到哪的,还有提前收九十九年的。

  承辉帝有点恍惚,这事情,他还真知道,当时也给气够呛,那位巡抚,后来被流放新省了,让他去找沙漠收税。

  “治国,吏治为先!”承辉帝沉重的说出这一番话。

  “父皇圣明,这也是前汉之所以迁地方豪强于灞上之故也。然则,前汉终为王莽所篡,光武帝虽英明神武,再造神州,却已经不能抑制地方士族,最终选择与士族共治天下。此皆后世之鉴也!”

  李亨说的很顺畅,最近读史书,总算是发挥点用场了。

第448章 公私分明

  王子腾战报进京,京城沸腾,市井之间,一时话题都是这个。

  京城百姓无法体会到战争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难,远在万里之外的战争,也就是一点热门的谈资,如同简中互联网上,某些理中客。

  皇帝和内阁倒是很重视这个事情,王子腾以两广总督的身份与安南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割让小半个安南。王子腾还算要点脸,没要赔款。

  王子腾也提了如何了结此事,办法是重设交趾郡,现在叫省。

  对着舆图看了半天,承辉帝得出一个结论:“周边小国,太弱了,区区两广之力,便成泰山压顶之势。”

  王子腾在战报上并没有美化自己,只是据实禀报,意思就是出兵安南,保护当地华侨,安南国王武力反抗,破之。遂成此约!

  具体怎么操作的,那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这就好比一个成年人,给三岁小孩打了一顿,完全不值得炫耀。

  别看这份奏折上,王子腾一个字都没提所谓的封地,更没提皇帝的承诺,但是内阁会议上,承辉帝没有食言,提出既然名曰交趾省,该封王子腾交趾公。此前那个安南候,传出去不太好听。

  内阁对于安南那个地方的行政权利没想法,直接表示,王子腾有任免当地官员的权利。户部尚书宁克倒是有点意见,问了一句:“税收如何?”

  就问,安南那地方,既然是省,那么税收要不要上缴?这个问题要掰扯清楚的。

  承辉帝对于王子腾的想法心知肚明,他肯定是不满足于安南南部,肯定还想要整个安南,所以才建议设交趾省。

  反正事实上,那个地方就是王子腾的封地,只不过是他打下来的,问题是,打安南所用的资源,属于国家的。

  “十年之内,安南税收,留作当地发展。”承辉帝也很果断,先模糊一下,以后再说。

  朝廷最权力最大的一群人,三言两语就把事情决定了。王子腾不提封地,意在他两广总督的身份,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一旦提了封地,这就没法提了,提了自己没脸,朝廷也不会给。

  本质上王子腾是在借国家的力量,打自己的地盘,也属于挖朝廷的墙角,看似跟士绅没啥区别,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新的地盘需要移民,沿海大量的失地农民,也算是有条活路,可以大大的缓解国内的矛盾。

  京城报纸上关于安南战事的报道,就有点自由发挥的意思了。

  什么安南王不敬天朝,虐待华侨,残暴不仁。纯纯的立场问题,跟BBC一个路数。

  王子腾的做法也很讲究,把王义留在交趾为巡抚,自己回到了广州坐镇,开启大量的移民。

  没有移民,那个地方站不住的。与此同时,王义在安南开启了驱赶行动,南部的士绅,只要此前没投靠的,一律武力驱赶,直接撵往北方。

  不撵走他们,哪来的土地安置移民呢?

  贾琏对这个事情也很关心,只是没有丝毫表露的意思,一直到承辉帝把他叫到宫里,问起他对此事的看法时,贾琏才开口。

  “王太尉用朝廷的资源,打下了地盘,作为自己的封地。这样的好事,微臣也很想要。”

  承辉帝听了心里很是贴慰,看,这就是自己人说的话。

  “朕不能食言而肥啊!”承辉帝不免有点遗憾,贾琏淡淡道:“安南所需各项物资,实际上已经不是公对公了,两广的巡抚们,要学会护食。”

  【护食】一说,给承辉帝整笑了。确实如此,该争的,也必须争一争,不能就这么惯着他。

  “如此,朕与内阁商议一二,把个中的关系,对王子腾说说清楚。怎么说,他都是朝廷重臣,做事要考虑朝廷的利益。”

  道理就这么简单,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某些人的嘴里,那就是吃亏。

  “还有个事情,内阁应该警告一下王子腾,不可继续在境内走私贩卖大烟,措辞必须严厉的一点。”

  贾琏提前打一个补丁,让皇帝和内阁有一个印象。

  承辉帝听了稍作沉吟便道:“此事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只是不可公之于众。”

  这也是在提醒贾琏,说话要注意一点,很多事情大家心里有数就行,说出去脸上都不好看,到时候朝廷是严惩呢?还是严惩呢?

  “朝廷可以鼓励王太尉继续向南发展嘛,南洋各地,多有华侨,保护华侨的借口很好用,继续用就是了。”

  贾琏的意思,让承辉帝敲打王子腾,不能只要好处,不干活。打下的地方可都是你的。

  说起来,一时半会的,王子腾还真没太多的精力继续扩张了,毕竟安南需要经营。

  但怎么说呢,必须给他上个金箍,太过分了就念紧箍咒。

  明明贾家王家是亲戚关系,贾琏说出来的话,却都是针对王子腾的。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讲情面,实际上这才是对双方都好的做法。

  利益必须分清楚,不能因为所谓的情面,模糊了利益边界,真有一天利益掰扯不清楚了,朋友没得做,国家之间能打起来。

  现在好在没有所谓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当地的百姓也没啥民族自豪感,就是谁当王都一样过自己的小日子。

  如此一来,即便有反抗,也很难形成合力。

  还在京城的薛蟠,再次来到贾府,这是他结婚之后正式的来求见。

  贾琏给面子见了薛蟠,在薛蟠开口之前,先警告他:“朝廷就走私贩卖大烟的事情,态度是明确的。上次被抓的事情,希望引以为戒。”

  薛蟠被当头一棒打的有点晕乎,好一阵才反应过来,都没有怒,直接就是被吓到了。

  “舅舅来信,希望能得到二爷的支持。”薛蟠小心翼翼的解释,都不敢问,为何王子腾不亲自写信给贾琏了,需要自己带话。

  其实他问了,贾琏也会明确的告诉他,亲戚之间,书信来往不要紧,但不会为了王家的事情,拖累到贾家。

  王子腾正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才让薛蟠带话,本意也不是让贾琏出手帮忙,而是让他别捣乱就行。

  “王太尉想要什么支持?贾某能力有限,怕是帮不到太多。”贾琏直接把话给说死了,别想白嫖。

  “舅……,王太尉的意思,想要一些技术好的工匠,这不,人都在研发司,就是您一句话的事情。”薛蟠还不算太笨,不提舅舅一词了。人贾琏直接称官职了,看似是尊重,实则是在划界。

  “两广乃王太尉治下,金陵乃王家巢穴,此二处的工匠还不够王太尉张罗的?想要好的工匠,其实很简单,善待他们,让他们自觉出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贾琏丝毫不松口,开什么玩笑,我花多长的时间,才培养了一批勉强能手搓蒸汽机的工匠,你跟我要人?你脸大么?

  王子腾不是没想过自己造火枪火炮,他在广州那边也确实在做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差点意思。更别说,他还在玩燧发枪,贾琏这边都用上火帽枪了。神机镇是首批换装的。

  这么说吧,只要贾琏松口,王子腾敢进一步提条件,要火帽的生产工艺,要火炮的铸造工艺等等。

  贾琏想要中饱私囊,可是太容易了,答应就是,不怕王子腾不送钱。

  但怎么说呢,王子腾的想法很美好,贾琏根本不买账。研发司造出来的东西,属于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怎么可能白嫖,卖便宜一点都亏大了。

  薛蟠碰了一鼻子的灰,以前贾琏对他说话,还留着三分颜面,现在可真是一点都不客气了。

  亲戚,要不是亲戚,你连门都进不了,真以为国公府是随便可以进来的么?

  “以后有事去衙门说!”贾琏最后又来一句,算是彻底断了薛蟠的念想。

  告辞回家的薛蟠,心情越发的郁闷了,进门又见夏金桂在与薛姨妈对峙。

  婆媳关系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非常的糟糕。

  “又怎么了?”薛蟠头疼的厉害,薛姨妈没有告状的意思,而是拉着宝钗转身就走。

  “你问她去!”夏金桂面对薛蟠眼神询问,丢下一句话,转身回屋去了。

  薛蟠站在原地愣了一下,叹息一声,还是先去问薛姨妈。

  这边一问才知道,事情是因为夏金桂回门时带的礼物造成的。

  薛家有一些上好的东珠,薛姨妈本打算给宝钗做条项链过年的时候戴上,出门脸上也能有点光彩。

  没曾想,夏金桂不问自取,直接给当做回门礼带回家去了。这不年底了么,薛姨妈去库房找珍珠扑了空,一问才知,是夏金桂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