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在思考,贾赦还在得意洋洋的继续道:“你祖母那边也承诺,不论是否考的进青云书院,你外出读书的开销,都算在公中。年后赖大自会安排好一切,你只管安心便可。”
从贾赦的语气和神态里看的出来,他认为自己赚了,赚大了。
儿子读书的费用解决了不说,还能免费说一门亲事,还不用自己费心去操持。
真是极致的自私!
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贾琏深知面对的这一切,毫无反抗能力,只能顺从和接受。
尽管前方有下人打着灯笼,但是贾琏却觉得四周一片漆黑。
如果贾琏不是穿越者,这种生活其实也挺滋润的,但他却不这么想,一个现代人,怎么可能接受命运被他人随意拨弄呢?
王夫人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但却非常有效,因为唯一的变量是贾赦。
站在贾母的角度看问题,这对于稳定后院是有帮助的。贾琏的媳妇是王夫人的侄女,嫁过来肯定不会跟王夫人闹着要家庭的掌控权,这样她维持二房在荣禧堂的稳定地位就非常顺利,同样也能顺利的维持贾母在荣禧堂一言而决的地位。
至于贾琏的意愿,没人关心。如果不是知道王熙凤是个漂亮的女人,贾琏死活是要抗争一下的。奈何王熙凤是真漂亮,还有一个搭头平儿,这就让贾琏的反抗精神消失了。
唉,算了,算了,猥琐发育吧。
前方传来丝竹声,灯火通明处,东府到了。
第4章 报名还要缴费
东府比起西府,情况有所不同,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一个修仙的贾敬。
大过年的贾敬不回家,躲在玄真观里修道。用冷子兴的话来说,与道士们胡羼。
胡羼的解释是鬼混,进一步衍生含义,大概是暗指不正常的关系。
再看小说里多有所谓清秀的小厮拿来泻火的说法,贾琏很自然的就搞明白了含义。
这个贾敬是个好男风的,躲到外面是修道,未必就是什么妻亡引发的。
进士出身,还曾为族长的贾敬,首先在当下的家族伦理中是个不负责的人。
提到这个清秀小厮,贾琏不禁暗暗恶寒了一下,毕竟小说里的贾琏,也是有案底的。
贾赦来临,贾珍自然出门相迎,毕竟是长辈,爵位上也要高两级。
贾珍对贾琏倒也热情的很,好一番嘘寒问暖的,介于小说里贾珍对贾蔷做的那些事情,贾琏对贾珍下意识的多了一点梳理感,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东府这边的大年夜,自然也是歌舞升平,极尽奢华。不怎么喜欢看戏的贾珍,这会正在坐庄开赌。把父子二人迎进门后,美酒佳肴奉上,并很客气的让贾赦坐庄。
这一手非常对贾赦的胃口,他本意就是来嗨的。
贾琏站在一旁显得很安静,看着贾赦掏出一叠银票,语气豪迈:“今个儿高兴,这点银子不输完不算完。”一干族人一阵喝彩,贾琏看不下去了,悄悄的退下来,给贾珍悄悄的说了一句,告辞回去休息。理由自然是身体不舒服,贾珍也没留他。
出来之后,之前几个下人不见了踪影,应该是自寻快活了。
好在贾琏不是路痴,顺着来路往回走,过院墙小门时,迎面来了两盏灯笼,四五个妇人。
对面人多,贾琏很自然的站一边让路,来人起初没注意,待走近了看清楚贾琏的脸,立刻露出温柔的笑容:“怎么是琏二叔,一个人站这。”
红楼梦这本书里头美女是真多,眼前这位妇人贾琏提取的记忆中有,而且是一眼就认出来的。想到这贾琏不禁暗暗吐槽前人,你又不姓曹,怎么总惦记别人的媳妇,那些跟在身边的长随,一个名字都记不住,身边的丫鬟也都记不住,怎么是个美貌妇人就记忆深刻呢?
“适才见了珍大哥,人多热闹,我这身子没好透,便自个儿回去歇着。”贾琏没提自己下人不见踪影的话,尤氏也好像没这回事,心里确实暗暗赞一句,都说西府东跨院的琏二叔是个仁厚的,善待下人,此言不虚也。
“琏二叔,黑灯瞎火的,我差两个丫鬟打着灯笼送一送。”尤氏直接安排上了,贾琏也没客气,笑眯眯的接受,并谢道:“珍大嫂受累。”
尤氏听着挺开心的,笑吟吟的点头道:“那我不送二叔了。”
贾琏过了院门,回头一看,尤氏还在原地目送,连忙躬身抱手致意,这才转身迈步。
尤氏身边的丫鬟看着贾琏背影远去,忍不住低声赞道:“琏二爷生的真俊俏。”
另一个丫鬟忍不住开嘲讽:“还是歇了心思吧,西府那边不知道多少丫鬟等着爬床呢。”
这也就是东府了,即便当着尤氏,这些丫鬟也敢胡乱开口。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女人们在一起的时候,闲着无事话长短,不就是拿男人来说事情么?
让一个女人不说话,比杀了她都让她难受的。
尤氏是个心里有数的人,也是书中善终的人之一。想想看,一个边关小军官的女儿,能成为贾珍的正室,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数日来关于贾琏读书的传闻,尤氏自然没有少听,都是当笑话来说的,什么西府的琏二爷,最不爱读书,突然喜欢读书,怕不是做做样子,也好逃了西府大老爷的打。还有更过分,尤氏听了都没往心里去,这人还是亲自见了才知道。
贾琏毕竟是孩子,以前接触的少,今天见了一面发现还真是个翩翩少年,看着知书达理。根本不是闲话里说的那种,最爱玩闹的少年。
东跨院这边,贾琏的院子内,桂香和几个丫鬟围坐火桶,嗑瓜子吃零食,聊一些闲话。
看见贾琏一个人进来,桂香赶紧起身相迎,口中还抱怨:“怎么让二爷一个人回来,长寿他们干什么吃的……。”这个长寿应该是之前的随从之一,贾琏也没记住人家的名字。
“不碍事,大过年的,别耽误大家喜庆。”贾琏打断桂香的抱怨,这丫鬟确实是个忠心的,这会脖子的围着,遮住了之前打架被抓破的皮。
“你们继续,我去床上躺着,看一会书就睡。”贾琏说话间,桂香带着两个丫鬟伺候更衣,上了床盖了被子,两盏烛台放在床头照亮,桂香还交代:“二爷身子没好透,还是早点歇着,看书太晚了伤眼睛。”
桂香心里觉得,琏二爷最近是变了一些,以前还愿意往大老爷贾赦那里跑,没事跟那些姨娘们聊几句,醒来之后的日子,真的就是每日读书。也不去亲近那些姨娘们了,甚至对桂香这个贴身丫鬟,距离保持的也很好。
殊不知,贾琏也是有心无力,十三岁的年龄要是开始接触女人,且等着老来只能看看。
这些日子先读书,等到去外面的书院读书了,健身的事情也该开始了。毕竟以前没这习惯,突然要健身,总的有个借口,出去读书带回来的习惯,能说的通。
大年三十的守岁,贾琏自然是错过了,看一会书就睡下了。这年纪轻轻的,自然是要戒酒戒色,身体好了才能谈其他,不然像贾珠那个病秧子,李纨那个俏媳妇可惨了。
初一自然是到处拜年,贾赦带着贾琏走动各家的亲朋好友,狠狠的收了一笔压岁钱。意外的是贾赦惦记这一百多两银子,反而还给了贾琏十两银子的压岁钱,据说是大年夜赢钱了。
初二王夫人回门,贾琏的亲事正式提上议程,对此贾琏根本不关心,因为关心也没用。过年就这么在喜庆热闹中度过,贾琏整体表现只能算得体,得到最多的评价就是,长大了,知道礼数了,越发俊俏了,等等。
说亲的流程很复杂,王家那边初步同意,接下来走其他流程,两个还没见过面少男少女,就这么被决定了命运。反抗?不存在的,这个时代是以家族利益为重,你享受了家族带来的好处,在个人问题上就得为家族利益服务。
相比之下,贾珠娶李纨这个事情,反倒是真正的门不当户不对。
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贾琏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别人在热闹的过年,他却忙着看书。
凭着超强的记忆,只要把书抄一遍,贾琏就能牢记书中的内容。有点闲暇,顺便熟悉一下科举的内容。大周朝的科举还好考四书五经八股文,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科举,掺入了《新编算经》,贾琏手里没有《新编算经》,让人去族学找了一本回来。
十五之前,贾琏把四书给抄完了,五经的话,贾琏可以选择一本作为本经。
买回来的《新编算经》看了一下就发现问题了,这书里的阿拉伯数字和算式,说明本朝太祖也是个穿越者。太祖在位十年,并没有去动朝廷的结构,甚至连理学的地位都没去动,也许是他没来得及就去世了,又或许他就没改变的意思。
想想也是啊,辛辛苦苦的大江山做了皇帝,也该享受享受了。
看着《新编算经》的内容,贾琏看重的还是书写格式,这年代的书写都是竖着来的,到了《新编算经》这里,则是横着来的,从左到右的书写,这个比较舒服。说到数学呢,贾琏庆幸于两个孩子的学习都是他来抓的,为此他甚至还跟着孩子一起学习。
大概是上辈子在俩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太多,导致贾琏自身的事业落后了。
媳妇是个做生意的,开过实体店,后来又开网店,钱挣了一些,很是看不上这个科级干部。夫妻之间磕磕绊绊的,这一辈子就过来了,只是没想到刚熬到俩孩子大学毕业,贾琏就穿越了,原因是喝多了开电瓶车,开到河里去了。
十五刚过,贾琏便向贾赦请示要出门,报名参加青云学院春季招生的考试。
这家书院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即便是侥幸考进去了,因为极为严格,采取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两个学期成绩倒数十名者,会有相应的惩罚,不是罚钱,而是让伱丢面子。
即便如此严苛,考生还是趋之若鹜,因为这家书院的科举成绩太好了。以贡试为例,书院成立至今,每次都有三五人考中进士。这成绩就非常吓人了,要知道科举考试到了貢试的阶段,那是全国的学霸一起卷。
现代社会都说内卷,古代的科举考试才是真卷中之卷。卷到貢试阶段,就是卷王互卷。
对付这种应试考试,贾琏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靠着超强的记忆里,题海战术摆出来。不敢说一定能中进士,中个举人应该是有希望的。只要中举之后,在贾府中的地位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了功名的贾琏,那就等于有了护身符,至少在贾府内没人敢轻视他。
青云书院在城西,所谓东富西贵,东边因为运河的尽头通州码头,有钱人很多,城西则多住显贵。荣国府也在城西,所以距离并不远,即便不算远,步行也就是十分钟,贾珠这个十四岁中秀才的“读书种子”也没有考进青云书院,最终去了国子监。
所以呢,没有人看好贾琏能考进去,贾赦出于等着看儿子笑话的心态,还给安排了车马送贾琏去报名。出门前贾琏自然是一身正装,头上没有戴任何玩意,就是扎起头发,腰间倒是玉带扣上,一身锦袍,腰带上挂着香囊和玉坠。
一炷香的时间,马车停下了,青云书院就在前方。下车后贾琏认真的整理衣服,这才不紧不慢的往大门走去。从外面看起来,青云书院简简单单,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非要说特别呢,就是想对比较偏一点,过了青云书院后,前方再无豪门大户的宅子。
青云书院落成于太祖九年,至今六十余载。现任书院山长李清曾任礼部尚书内阁三辅,今上登基之初,遭御史弹劾后自请隐退,旋被聘为学院山长。
这家书院属于民办,第一任山长为江西大儒吴木斋,太祖起兵之初,成辅佐太祖。大周朝立国后,吴木斋急流勇退,上表请辞,太祖允其辞官,却不允归乡,吴木斋便创办了该书院,初衷是北地学子的成绩不如南方,他办书院为北地学子教化尽一点力。
门房处贾琏被拦下,上前道明来意后,门房内的一个中年男子,拿出一个表格来,递给贾琏道:“填表,缴报名费,诚惠一两银子。”
呃,考试还要交钱的么?贾琏从袖口里掏出一两银子递过去,门房收了后还写了个收据。
贾琏看看面前就有简陋的桌子,就是四根木桩埋着,上面是木板。在看木板上都包浆了,这是多少人曾经趴在上面填表呢?
很认真的把表哥填好,就是姓名,籍贯,家庭住址,这一类的东西。
填好表格后,门房一直拉着的脸上多了几分笑容,不过这笑容里嘲讽的成分居多。
“二月二开考,考试内容为四书、《新编算经》,你回去备考吧。”门房的敷衍溢于言表,毕竟这是青云书院,京师勋贵家中的子弟,没几个愿意来这边读书的,精神压力太大了。
说着话还递给贾琏一个木牌子,上面写着甲房二号,这应该是考场。
贾琏没着急走,而是笑问一句:“敢问,每次招生,能有多少人来报名?”
“最多的一次考生八百,最少的一次,考生六百。考两场,一场经意八股,一场算经。”门房倒也很有耐心的解释,毕竟每年不知道有多少这种人来考试。
这时候,又有个少年来报名,贾琏让开,发现这家伙报上名字后,门房居然笑容满面的应对,拿了表格给他填了,还没有收费,这下贾琏很不爽了,你这是区别对待啊。
第5章 闲言碎语
贾琏没有立刻质问,而是很耐心的等这位少年报名结束后走了,这才上前问:“敢问先生,为何那位少年报名不用缴费?”
中年人听到“先生”一词,竟然心安理得的受了,完全没有被人抓脏现场的不安,极为淡定的解释:“那位少年有进士写的推荐信,道明其家中清贫,故而免费。非但报名免费,将来进了书院,还有助学金,这么解释,小先生满意么?”
中年男子的“小先生”反问,贾琏并未坦然承受,而是不失礼数的抱手回礼:“后学末进,不敢称先生。如此,在下无疑问也,打扰了,告辞。”
现代人当然能接受这种举动,因为这在当时很正常,贫困生有补助,学习好有奖学金,这些现象太正常了,不足为奇。出门的贾琏驻足,昂首回望大门上的匾额,不自觉的笑了笑,转身不紧不慢的去了。
等贾琏走了,中年男子翻出贾琏的报名表,仔细的看了看,忍不住自言自语的笑道:“此子有趣。”这时门内出来一个老翁,上前来见礼道:“西山先生,老朽吃坏肚子,劳您受累了。”中年男子哈哈一笑道:“无妨,适才顶班半个时辰,倒也有趣的紧。”
老翁道:“今日归来的先生不多,明日能回来一多半,后日应该能开学了。”
中年男子想起贾琏走到大门外,转身抬头看一眼大门匾额的事情,没着急入内,而是走到大门口的台阶前的空地上,抬头看着青云书院正中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大字太祖手书,就字而言只能算一般,因为当时太祖没有留下楹联,后来也没人敢补上,即便是太上皇也没敢弄个对子补上两边,干脆就空着。
晚间去给贾母请安,刚到门口呢,听到有人在大声议论。
“你们说,东跨院的琏二爷,能考进青云书院么?”
“都说琏二爷开了窍,如今好好读书了,再怎么说,时日也短了些。”
“成不成的跟你们有啥关系?李嬷嬷的嘴才消的肿,主子的事你们也敢大声嚷嚷?”
贾琏背着手,不紧不慢的继续往里走,仿佛什么都没听到,倒是门后廊下的几个妇人,看见贾琏进来,当时就吓的就跟被逮住的鹌鹑,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这几位都是贾母身边的老人了,平时没啥事情,就爱凑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贾琏要根她们较劲,真叫没了身份。这些下人也挺意外的,这个琏二爷以前走哪都是身边带着长随,动静不小,如今在荣禧堂内走动,身边一个人都不带。
顺着一步一景的小径往里走,头前来了一对小夫妻,正是贾珠和李纨。
见此二人,贾琏侧身让路,抱手致意:“珠大哥好,大嫂好。”
啊……,贾珠有点没回过神来,顿了一下才赶紧抱手回应,李纨也是恻身回一个福。
平时关系很一般,这会也没多废话,贾珠找个借口:“琏哥儿是来问安的吧,我这还有课业,回去还得补上,就不多话了。”
贾琏笑着让他们先走,转身时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贾珠和李纨还是嫩了点,丝毫没有王夫人皮厚,更别提什么手段了。伱看看王夫人是怎么玩的,只要搞定贾赦就能搞定贾琏,不怕他闹起来。什么,李嬷嬷和桂香打架?这事情不要提了,不利于团结。
王夫人的心思,贾琏心里是清楚的,贾府这么大的家业,王夫人注定是不会撒手的。这也是配合贾母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个是贾珠,十四岁就中了秀才(进学),一个是贾元春,正在待选,就是今年的事情。为此,特意请了人来教宫里的规矩。
原本想的好好的,没曾想四年后贾珠先没了,贾元春在宫里相当长的时间没起色。
谁能想到,元春归省是贾府的巅峰,随后贾府急剧败落呢?
小夫妻俩回到这家的院子,李纨这才低声道:“琏哥儿这些日子好似真的开窍了,往日里最爱玩闹,哪里有热闹往哪里钻,这会每日在家中读书练字。听公公讲,赦大爷拿了琏哥儿手书《论语》与婆婆,让拿给王家人看,说是琏哥儿如今学好了。还夸他的字有进步。”
“那字我也看了,只能算中平,谈不上写的好。今个儿琏哥儿去青云书院报名,实在是不晓得深浅的举动,怕是二月二开考的日子要丢人了。勋贵子弟,弃武从文,国子监自然是首选,琏哥儿非要去青云书院碰钉子,如之奈何。”贾珠说起这个,很是无奈。
李纨见他话里有话,忍不住问:“怎么,今日在国子监遭人说闲话了?”
贾珠点点头:“都是一些勋贵子弟,靠着祖上余荫才有机会进国子监读书的同学。也有一些官宦子弟的同学,这事情传的太快了,上午报名,下午都传到国子监了,怕是刻意所为。”
“琏哥儿不回去国子监说,只能是青云书院那边走的消息。许是报名时碰上的。”李纨的猜测基本上靠谱了,青云书院本身还真不会如此无聊,是那个上午贾琏遭遇的少年,跟同伴说起这个事情。什么家境贫寒,青云书院的子弟,十个里都未必有一个贫家子弟。
不是说青云书院搞黑箱,主要是这个考试难住了穷人家的孩子。穷人供不起孩子读书的,多数人才都是被贫穷埋没了。再说这个考试,只要是考试,你乡镇中学的学生,能考的过县城中学的学生么?显而易见的事情,考试是个手段,是有方法的。
“现在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只能看着满京城都知道。如此也好,琏哥儿吃点苦头不是坏事。”贾珠嘴上是这么说,心里还是暗暗的鄙夷贾琏的。丢的总归是贾府的面子嘛。
贾琏对这些自然是一无所知,没人告诉他,外面的消息也传不进来。每日里贾琏安心的在家读书,仗着超强的记忆,贾琏已经把《四书》默写了一遍,其他相关书籍,比如朱熹的《四书集注》,贾琏也抄了一遍。
说到这个《四书集注》,朱熹加了很多私货。贾琏拿科举当做敲门砖,主要是这个时代,你想做官还得让人看的起,就得走科举的路线。至于《新编算经》,贾琏看一遍就丢一边去了,完全没有难度。最多就是高二的水准,有挂的贾琏稍稍看一遍,过去学的知识自己就回来了,很容易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
剩下的就是考试内容了,首先是经意理解,就是翻译一下课本上的内容,其次是三篇制文,也就是八股文。这东西对贾琏而言有难度,他采取的办法就是买回来一堆文集,先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归纳出格式来,然后来个题海战术。
对着这些佳作,同样的题目,自己每天写三篇。不是不想多写,实在是这写字是需要时间的,大概就是上午一篇,下午一篇,晚上一篇。
每日贾琏除了早起时走半个小时,晚饭后走半个小时,午睡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读书。贾琏做了个计划,让桂香没过一个时辰,让自己停下,起来活动一炷香。
贾琏的劲头算是把东跨院的人镇住了,很快整个贾府的人也都不敢乱说闲话了。即便是考不上青云书院,回头去国子监读书,贾琏如此好学,万一真的考中了呢?再说了,李嬷嬷的惨状大家可没忘记呢。
贾赦也没贾琏的举动惊到了,每日晨昏定省时,特意还问了几次贾琏读书的情况。贾琏表示读书还算有所收获,就等着青云书院的开考。
二月初一,贾琏暂停了正常的读书计划,早起给贾赦问安时,老东西很意外的来一句:“明日就要入学考试,你不用想要多,便是考不上,国子监那边也能去读书的,春天没考上,秋天还能靠,你年纪还小,不着急。”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