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这发问让方颂都下意识的离贾琏远一点,保持一下距离。大理寺卿表情凝重的与贾琏短暂对视后扭开视线,抱着不与贾琏争一时长短心态,打算含糊的对付过去。不料沈烈却非常刚的怒吼:“贾贼,你残害士子,必遭天谴!”
贾琏笑的更开心了,扭头再看刑部侍郎,来了个副GOT的摊手。
你看看,我可没找事,是犯人咆哮公堂啊。
刑部侍郎也懵逼了,沈烈这么猛的么?这是啥地方,你在这博庭仗呢?
这个时候最轻松的就是贾琏了,他什么都不用做,就等着看戏。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会体现在奏折上。
有心回护沈烈的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交换一个眼神后,刑部尚书抓起面前的签道:“犯人沈烈,见官不跪,咆哮公堂,打二十杀威棒!”
三个衙役上前,在沈烈一脸错愕的表情中,两人架着他的双臂,一个人用棒子不轻不重的戳他膝盖窝,沈烈承受不住跪下。
行刑的板凳抬过来,沈烈被按着,想喊却被塞了一颗核桃在嘴里。这玩意,也不知道是不是重复使用的,反正看着就挺恶心的。
什么叫杀威棒呢?实际上是一种羞辱犯人的刑罚,就是打掉你的骄傲。
大理寺的杀威棒正常情况是要扒掉裤子的,衙役们给沈烈留了最后的体面,隔着裤子打板子。
“一、二、三……,十八、十九、二十。”伴随着衙役的数数,是啪啪啪的板子落下的声音。
沈烈被打的疼的眼泪鼻涕都下来了,糊了一张脸。
作为奉旨督审者,贾琏的脸上带着笑容,与其他人的凝重并不一致。
沈烈挨揍后,后续的审问贾琏一言不发,全程安静的听审。对于官方指控的罪名,沈烈全都认了,他是这次行动的建议人,组织者,与他人无关。其他人都是受他影响才跟着去的。
看到这个回答,贾琏倒是佩服这厮是个汉子,脸上的笑容也收起来了。
不过佩服归佩服,这人的下场已经注定了,真以为衙役打板子时候做了手脚,贾琏看不出来么?无非就是一点皮外伤,看着动静大,丝毫没有伤筋动骨。贾琏也从没把沈烈当对手,要收拾,也会去收拾他两个叔叔,还有他一大家子。
说起来,沈烈把贾琏当仇人,就是非常荒谬的一件事。
奉旨督审的贾琏,所作所为无论从人情还是从法理上来讲,都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如此,你选的嘛!
“以文制武乃先帝之方略,此举意在杜绝藩镇之祸,陛下以岳齐为兵部尚书,此策大谬也。”沈烈似乎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在慷慨陈词。
“我辈读书人……,呜呜呜……。”还要继续的沈烈,被大理寺卿一个眼神后,衙役上前往嘴里塞核桃打断了。
没能及时制止沈烈的大理寺卿,此刻后悔莫及,眼神频频观察贾琏,发现他面无表情时,更是暗暗的叫苦。
其他人也都看着贾琏,搞的贾琏一脸迷茫:“都看着我干啥?怎么不让他说了?”
这个话一出口,方颂再次悄悄挪了一下椅子,你这是怕沈烈不死啊。
刑部尚书及时开口:“带下一个!”
审问继续,换了个人之后,也许是受了沈烈的影响,这位监生说话也很硬气,表示没有被人蛊惑,就是自己要去,要纠正陛下的错误。
贾琏继续一言不发,又换人,这几个犯人有点“耿直”,也许是读书读傻了,全都表示,没人蛊惑,自愿去的。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的额头上全是冷汗,最后还是大理寺卿道:“各位,时候不早了,今日就审到这里,如何?”
贾琏没意见,找到记录员那里,拿走审问记录,让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先签字画押,表示抄一份再还回来。贾琏率先离开时招呼方颂一起回督察院。方颂忙不迭的跟上,这地方不能呆久了,以免被传染傻子病。
剩下的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互相看看后,宣布退堂,相约到后院说话。
只有私下两人的时候,刑部尚书怒道:“人在你这里关着,怎么事先一点准备都没有,你看看他都说了啥?”
大理寺卿也很恼火:“昨日沈管家亲自去了牢里,呆了一个时辰才出来,怎么就没准备了?”
刑部尚书也听傻了,摇摇头:“算了,你我做的也够多了,沈家兄弟的情分已经还上了,明日再审时,别把自己搭进去。”
“现在最要紧的是那份审问记录!”大理寺卿一句话,给刑部尚书干呆滞了,结结巴巴的问:“你做手脚了?”
大理寺卿不语,刑部尚书眼泪都要下来了,猪队友,猪队友啊。
你们这些人,是有多看不起贾琏啊。
来到督察院,贾琏招呼方颂一声,唤来一个书吏,誊抄审问记录。
方颂默默的坐在一边,看着书吏抄完后,贾琏把誊抄件递给他,方颂捏着鼻子拿起笔,签名画押。
贾琏也补上签名画押,原件也一样,然后交给方颂,由他还给大理寺卿。
这就叫互相监督,整个过程贾琏滴水不漏,一点毛病都没有。
贾琏还借了个地方和笔墨,当着方颂的面写今天的督审材料,对照原件和誊抄件,将整个督审过程全部复原于纸上,弄好之后,签字画押,再让方颂签字画押。方颂整个人都麻木了,本能的跟着签字画押。
这个审问记录有问题么?当然有啊,而且问题很大。
举个例子,沈烈骂贾琏的时候,记录的不是原话,就一句:沈烈怒斥贾琏。
贾琏的材料上却记录的原文,对照一下就知道,大理寺那边做了什么手脚。
有这个东西,贾琏什么都不要做,只要把事情经过照实记录,事情就很严重了。
所以,方颂在贾琏离开前,看着他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贾大人记性真好!”
贾琏还谦虚了一下:“也不算多好,若不是及时记录,也是会忘掉一些细节的。告辞!”
说完贾琏进宫去了,将誊抄件与复原件一起送到皇帝面前,并表示:“陛下,微臣所揍,完全属实,所有虚言,任意处罚。”
承辉帝看到方颂的签名了,忍不住吐槽:“那是,方颂也签名画押了!”
贾琏丝毫没有尴尬的意思,干脆利落的告辞退下。
仔细的看完这份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的材料,承辉帝看到了字面背后的东西。
所有的读书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武将,绝不可拜相。
别说入阁了,就算出任尚书,也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事情。
这个事情大理寺和刑部确实做手脚了,但在两位当事人的心目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督察院的方颂,心里也是这么认可的。
也就是说,承辉帝让岳齐为兵部尚书的举动,是在与整个文人阶层对抗。
承辉帝还看见了贾琏鸡贼的笑容,这狗日的居然一点不知道粉饰一下,就想看朕为难么?
“去,把贾琏抓回来!”承辉帝果断的下令,裘世安两腿如风火轮,追出去,在宫门口给贾琏叫住。
“贾大人,多亏你走的慢。”裘世安还不忘记阴阳一下,贾琏笑眯眯的看着裘世安,没有辩驳。
承辉帝再次看见贾琏时,开口没好气的问他:“如何处置?”
贾琏笑道:“给内阁送过去呗!至于要不要加点料,那看陛下需要不需要咯。”
这话的语气就很欠揍,承辉帝伸手抓起茶杯,又放回去,怒视贾琏:“为何不当庭驳斥沈烈?”
“微臣不过是去督审的,并无审案的权利。”贾琏一脸的无辜。
承辉帝沉默半天后:“退下吧!”
贾琏这次可以走了,承辉帝等他走后,交代裘世安;“去查一查,有没有沈家的底细。”
何谓底细,黑料啊!
其实贾琏做的一点都不高明,但怎么说呢?
有的事情,承辉帝是真的不能忍!明知道贾琏在想啥,却依旧按照他的思路在行动。
没法子,除非承辉帝是个软弱的性格,任由文官拿捏,否则,不能忍!
第412章 结案,玄真观的麻烦
沈烈以及一干监生的审案过程,无疑刺激到了承辉帝敏感的神经,令其想起了明末的京城。想起了最后时刻皇权不出紫禁城的崇祯。
大周的政治结构介于明与清之间,进一步集权了,却没到满清的程度。
明亡不过百余年,对于承辉帝而言,明末的前车之鉴看的很清楚。
李自成进京后,拷掠京城,得银无数。讽刺的时,崇祯让文武捐款,应者聊聊。
上吊的时候,崇祯的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承辉帝什么都敢忘记,唯独这个不敢。
国子监的事情,从承辉帝的角度看,是他平衡朝政的布局,却遭到了疯狂的反扑。从贾琏的角度看,是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并不涉及根本。
但怎么说呢,任何一个朝代,经历百年之后,改革也好,变法也罢,都很难涉及根本。
想要动摇根本,就必须培养出一个新的有强大力量的阶级。
既然承辉帝有中兴之志,必定无法忍受他的平衡布局受到挑战。
贾琏什么都不需要做,就看着好了。
除非承辉帝能忍受皇权被架空,这个事情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接受。
皇权对于权臣的忍耐最多一时,即便是万历,在张居正死后,也开启了清算。
现在沈烈等人集体所谓的“风骨”,在承辉帝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真就是对着皇权开嘲讽,更刺激的还是三司会审的反应。
当着奉旨督审的贾琏的面,都敢在审讯记录上做手脚,还有什么是你们不敢做的?
尽管已经觉得自己将文官们的嘴脸看的很清楚了,这次事件对承辉帝还是有很强的冲击力。
承辉帝立刻召开紧急的内阁扩大会议,内阁诸公,六部尚书,全部到场。大理寺和督察院的人没来,不是不想,而是没通知他们。
人到齐之后,承辉帝进入会场,二话不说,让裘世安把审问记录和贾琏的材料交给孔照,并开口道:“传阅一下!”
孔照率先看完后,面无表情的往下传,承辉帝也不着急,很耐心的等着众人都看完了,两份材料回到手里。
哗哗哗,承辉帝使劲的抖了抖两份材料:“既然都看完了,谁先说说,作何感想?”
现场死寂,没有一个人发言。承辉帝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淡淡道:“平时不是都很能说么?怎么现在不说了?”
继续死寂!
承辉帝冷冷的视线环视,无人对视,也不着急,那就耗着吧。
大概过去了一个小时的样子,刑部尚书举起颤抖的手,现场压力太大了,承受不住了,承辉帝见了淡淡道:“牛卿请说!”
“作为会审方,微臣没到场,事先确实不知道审讯记录的事情。”牛尚书这是要撇清自己了,死道友不死贫道,大理寺卿一个人承受吧。
随着牛尚书开口后,现场如同沸腾的油锅泼进去一瓢水,顿时炸开了。
“狗贼!明明是三司会审,安敢推卸责任?”先开炮的是潘季驯,他看这个事情非常的愤怒,牛尚书推卸责任,给他激怒了。
牛尚书哭丧的辩解:“我确实不知道啊!真不知道!去的是左侍郎”这个时候说实话,真没人信啊。
所有人都一个想法,没你的同意,刑部左侍郎敢搭上前程,知法犯法?
孔照与梁道远飞快的交换了一个眼神后,梁道远开口道:“牛、马二人,包庇监生也是为了国家保护人才,其罪难逃,其情可悯。”
说完后,梁道远停顿了一下,看一眼承辉帝的表情。承辉帝靠着椅子,很安静的听着,见他停下,毫无波澜道:“继续!”
嗯,如何处罚,梁道远还没说呢,怎么就停下了呢?
梁道远心头一阵发涩,深呼吸后,继续:“微臣之见,牛、马二人,自乞骸骨,都是朝廷大员,该有的体面要有。”
承辉帝知道梁道远的意思,一个大理寺卿,一个刑部尚书,级别都很高了,如果太难看,对于其他忠臣而言,不免兔死狐悲。
当然了,这个兔死狐悲是人类想象的,真实的大自然呢,兔子死了,狐狸见到肯定要吃肉的嘛,哪还有时间悲伤。
放在朝廷上,兔死狐悲的同时,也不耽误其他重臣瓜分两人离开后的利益。悲是短暂的,分食血肉才是常态。
梁道远说完后,牛尚书整个人都软了,靠在椅子上低头不语。这是个聪明人,当梁道远说出自请乞骸骨时,他知道没法改变了。
就算他想挣扎,内阁也不会放过他,在场的同僚也一样。
与其挣扎,不如扛下来,给子孙留点余泽。
承辉帝看着梁道远问:“说完了?”
梁道远艰难的点点头,承辉帝环视再问:“诸卿可有异议?”
现场一片沉默,孔照起身抱手:“微臣附议!”余者皆起身从之,便是牛尚书,也站起来附和。
承辉帝看着这一幕,身子微微的一颤,再次看清楚了,文官们再怎么内斗,这种时候还是团结一致。
看来,有的事情还要加大力度!眼下这个内阁,虽然用着还算顺手,但也没少被他们恶心到。
当初让孙、张、李三人外放为总督,目的是让眼前的内阁出面执行得罪人的政策,现在看来,应该尽快把三人调回来了。
承辉帝不动声色的点点头:“那就这样吧!”
现场的气氛,随着这句话突然就松弛了下来,肉眼可见的,几位阁臣的表情出现了变化。
承辉帝起身,率先走了,脸上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内阁诸公,各部尚书们,跟着孔照:“恭送陛下!”
这个声音进了承辉帝的耳朵里,格外的讽刺。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