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77章

作者:断刃天涯

  言下之意,换人的事情与我无关。但,你们把袁清和从礼部弄走,谁来接摊子,这事情我很关注。

  “礼部指导鸿胪寺外事工作,乃是祖宗法度,怎么可以随意改动?”梁道远阴阳怪气的说话,其实他才是今天看潘季驯最不顺眼的。毕竟朝廷官员补缺,吏部话语权最大,梁道远占的便宜最多,他也知道为何潘季驯要突然搞事。

  就在潘季驯准备反驳的时候,承辉帝突然咳嗽一声,众人立刻安静的针落可闻。梁道远顿时一头冷汗,坏了,不小心误伤了陛下。

  要说改变祖制,承辉帝可没少干啊。

  “朕以为,潘卿言之有理,今后外事接待,礼部就不要掺和进去了,帮不上忙尽添乱!”

  承辉帝一番话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给四位阁臣都干麻了。即便是潘季驯也在心里吐槽:我就是随便说说,您居然当真!

  诡异的沉默持续了十几秒之后,孔照艰难的起身,众人跟随,缓缓开口:“陛下乾纲独断,臣等无异议!”X4。

  尽管已经事实上的大权独揽,承辉帝每次遭遇这种情况,还是会有一种爽翻的感觉。力排众议,一言而决,这才是皇帝独有之爽!

  皇帝先走一步,剩下四个阁臣面面相觑,今天算是全都栽了。回去还要乖乖的起草文书,上呈皇帝用印,确定改变一项制度。

  这等于是削弱了礼部的权利,原本涉及到礼法礼仪这一类事情,礼部都是有权参与的。

  内阁被迫挑头玩这么一出,不但要被礼部骂,还不能甩锅给皇帝,憋屈,太憋屈了!

  老潘也是一脸的黑云,今天的事情,肯定要背锅的,是他随口说礼部别掺和,尽管特指了这一次,但皇帝不管啊。

  梁道远突然呵呵一笑:“都散了吧,还要去吏部看看,哪个官员合适接手袁清和的位子。”

  潘季驯听了手抓茶杯,差点就飞过去砸梁道远头上,最终还是忍下来了。

  不用问,吏部推荐接任吏部郎中的人,一定是出身事功派。梁道远要不能给这个黑锅让潘季驯戴稳了,他都别混了。

  潘季驯突然觉得,在内阁混,还真不如去修河来的清爽。

  天津这边,贾琏接到消息也是懵圈的,袁清和被弄回去事小,今后鸿胪寺属于一个绝对独立,对陛下负责,接受督察院监督的部门。

  说起来权利是大了一些,但责任也大了很多,出错少了一个甩锅的对象。

  无论如何,鸿胪寺上下一片欢声笑语,谁也不喜欢头上多个爹对吧。

  能有这么一个结果,鸿胪寺上下都认为要好好的感谢贾琏,没有贾大人这趟差事,这矛盾也不会暴露出来,并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

  少了礼部的掣肘,事情的推进自然加速,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使团解除隔离,启程往京城而去。

  天津到通州,道路修的很不错,维护的也比较好,算是本朝比较高水准的道路了。

  通衢大道一路往北时,华北平原上官道平直,行进间能看见不远处运河上的片片白帆,又或是桅杆林立,纤夫的号子很有节奏。

  “听说这条运河存在一千多年了?”特意骑马而不是坐车,跟着贾琏一起走的亨利,主动找借口搭话。

  贾琏摇摇头:“大运河存在确实有差不多一千年了,但是眼前这一段,应该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亨利听了同样很震撼道:“这在中世纪欧洲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贾琏笑了笑,并没有嘲讽的意思,而是很客观的回答:“欧洲的大河南北走向居多,华夏大河东西走向为主,这是客观上的地理条件。其次,欧洲邦国林立,很难形成合力,华夏自秦朝开启了大一统,绵延至今,政治上存在需要,也具备形成合力的客观条件。不可混为一谈!”

  其实贾琏想批评一下教廷有能力号召十字军东征,却没有把号召力用在民生工程上,修几条路,架几座桥都是好的嘛。想想觉得话题太敏感,还是放弃了,只是浅浅而谈。东西方的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异,很多事情双方都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

  这么说吧,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古罗马和基督教,很多事情只要代入这两套公式,往往都能理解的八九不离十。当然,前提是了解二者。

  相比之下,绝地通天之后,天上的归天上,人间的归人间,世俗化政权主导的华夏文明,人间的君主有权封神。

  仔细想想,是不是差别很大?放在西方是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两边的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猜《封神榜》这本书,西方人看了要爆炸。

  神居然也是有编制的,西方人的脑回路很难理解的。找不到模板来套!

  只能说,农耕文明时代,大一统是最优解。

  “贾琏阁下,请问您对英吉利的议会制度有何看法?”亨利不是没话找话,而是真的很想知道,贾琏的真实想法,并且通过他了解其他人。

  可惜,亨利找错对象了,贾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人。

  不过贾琏也没有忽悠他,而是稍稍沉默之后才开口:“亨利勋爵,我个人是个实用主义者,涉及到制度问题,我的观点是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是不是契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制度。从这个角度出发,议会制让英吉利变得强大,君主制让华夏雄踞东方。难分伯仲吧!”

  亨利觉得自己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华夏人的思维太灵活了,他有点跟不上。

  “贵国有内阁,却没有议会,太矛盾了。”亨利觉得理解不能,随口吐槽。

  贾琏笑着抬手指了指脑袋:“华夏文明在思想上是一而贯之的,皇帝和士大夫有责任治理好这个国家。我们称之为家国情怀。儒家先贤告诉天下的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这么理解,国家出了问题,每一个读书人都有责任去改变它,修正错误。”

  亨利……。心里吐槽“【那要贵族干啥?】”

  当京城出现在亨利的视线中时,他再次被震撼了。古老的都城卧坐在华北平原上,如同一头神秘的巨兽,拱卫着东方女神的人间代言人。

  不要问为何西方人会如此想,他们的逻辑思维里头,很多东西都是与宗教有关的。

  十里亭外,郭衍非常不情愿的出现在这里,作为内阁代表迎接英吉利使团。

  归国的使节郭松涛,见礼之后先行一步,他要去宫里面君,汇报此番旅欧事宜。

  结合这个事情,贾琏表情平静的看着郭衍与亨利客套,心里在默默的猜测,承辉帝让鸿胪寺更为独立的行使权力的举动,从侧面反应了皇帝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思考,并且进一步付出了行动。应该说,贾琏非常高兴看见这个转变。

  郭衍属于不来都不行,毕竟内阁必须出一个人来站台,那就只能是他咯。

  内阁大臣之一,这个称谓亨利很容易就理解了,没有议会这个事情,亨利也不难理解,毕竟英国的议会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有趣的是,看着巍峨的城墙,想到广大的疆域,千年的古运河,亨利内心不禁生出一个问号,议会制度真的是一种进步么?

  进入城内后,相比于京城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亨利觉得伦敦的雾霾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看着人流如织,亨利再次发出惊呼:“东方神秘大国的首都!与马可波罗记录的完全一样。”

  贾琏懒得去纠正他,马可波罗很可能是个骗子的事实,就让他在错误中继续下去吧。

  马车里的沙逊也在观察这个城市,当他看到道路两旁,扶着步枪抬手行礼的士兵展现出来的英姿,感受到京城的宏大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基础上时,沙逊不禁为自己的鸦片生意发出哀叹,同时也有深深的不甘。

  正常贸易不行,那就只能铤而走险搞走私了,毕竟利润太大了,只要躲在海上操作,应该还是有安全保障的。

  至于合作者,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多人口,不难找到愿意合作的商人。

  沙逊只能把想法放在心里,甚至不敢告诉亨利,否则真的坏了政府的大事,亨利能半路给他丢进海里喂鲨鱼。

  乾清宫内,承辉帝给了周松涛各位的礼遇,单独奏对的机会,如果放在以前,周松涛根本没机会。

  出发的时候,租了两条英国的商船,一路还算顺利的到达印度,期间遭遇过一次海盗,被英国商船击退了。

  抵达印度后,当地英国官员给与了足够的重视,特意派了两艘战舰护航,沿途对比郑和的记录,还真就对上了很多地方。

  按照计划应该先去奥斯曼帝国,但是英国人强烈建议不要去,因为时下的奥斯曼与欧洲是对头,两边打了几百年了,开始奥斯曼占优势,现在被欧洲按在地上爆锤。几乎是在英国人的挟持之下,放弃了前往奥斯曼帝国的计划,周松涛再三坚持之下,才先登陆了法兰西马赛港。

  在法兰西,周松涛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同时也感受到一国首都巴黎的味道。在法兰西呆了一个月,转而去了奥地利,又去了普鲁士,想着去一趟俄罗斯,谁知道一场大病躺了一个月,好在随行大夫尽力,没有让欧洲的庸医来放血治疗。病好之后,去了荷兰,走海路去了西班牙与葡萄牙,最后一站是英吉利。

  周松涛讲,承辉帝安静的听,连续三天,每天都要讲两个时辰以上。整个过程,并无其他人在场。

  接着又花了一天时间,承辉帝问,周松涛答,同样没有别人在场,这次甚至连起居录官都没在场。

第391章 又一个大窟窿

  这段时间贾琏每日正常的上班下班,耐心的等待承辉帝召见。

  这就是把工作做在前面的好处,清楚的知道,承辉帝一定会召见自己这个知晓西洋诸事的臣子奏对,以对付周松涛的回报。

  果不其然,周松涛单独汇报结束后,仅仅过去一天,承辉帝就让裘世安到鸿胪寺传话,让贾琏进宫。

  “朕本以为卿会主动进宫,特意等一日。”承辉帝的语气里带着一点无奈,言下之意,【你可是最热衷于对外发展的大臣,甚至是唯一。】

  “陛下有问,臣则必答,陛下无问,臣则不可影响陛下的决断。”贾琏不紧不慢的回答,承辉帝点点头,表示听懂了。

  什么意思呢,贾琏表示不能主动开口,影响皇帝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判断。有趣的是,历朝历代的国家,其实发展进程非常相似。当国家在农耕文明的框架内发展到巅峰时,注定要走下坡路。过去的王朝,很难逃脱这个桎梏,所以国家达到巅峰后,往往就是维持统治,统治难以维持,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变法的呼声出现了,引起皇帝的重视,开启变法。

  宋明两朝的变法,实际上是取得一定效果的,国库也确实得到了充实,但随后在反对者凶狠的反扑下,主持变法的人没有好下场。

  这种变法的特点是存量竞争,无论朝野都会有巨大的反对声浪。变法者只能以高压的手段推动变法。

  这种变化注定是不会持久的,一旦主持变法的人没有落个好结果,下一个出来主持变法的人,就不会有了。国家朝着下坡路急速下滑直至崩溃。

  承辉帝其实也在搞变法,同样现在面临的反弹压力也很大,这股反弹力,主要集中在中低层,反对力量的构成主体是士绅(含大量官员)。

  每一个官员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既得利益家族。科举制度杜绝了门阀的出现,却不可避免的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型既得利益团伙。

  一百年的时间,出了多少个进士和举人,就有多少个新的利益团伙诞生。看起来每一个都不大,但是却都在基层吞噬着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这些吞噬国家利益的团伙,又都是皇权的拥护者,是制度的维护者。

  承辉帝的变法同样是存量竞争,也确实改善了一定的环境,但是根本问题并没有触碰的前提下,结果往往是人去政亡。

  后人在史书上最多写一句:承辉中兴。

  贾琏展现出来的就是所谓的【诚】,陛下问了,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陛下不问,我也不会去主动讲,去影响陛下。

  这个在承辉帝看来就非常的难得,身为皇帝,怎么会不知道身边的臣子时刻在尽量的影响自己,借皇帝之力实现所谓的【政治抱负】。

  你看,这一比不就看出差距了么?有的人明明可以随时进宫,整天围着皇帝转,却放弃了这个机会。

  看似贾琏是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但这是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算盘珠子啊。

  承辉帝眼神复杂的看着贾琏,从桌子上拿起一份密奏递给他:“看看!”

  贾琏接过展开仔细看罢,一脸的无奈与苦涩:“每次都这样,非要搞到不可收拾才肯放弃激进的策略。大小金川有地利,官兵的兵力以及火力优势难以发挥,怎么就不肯稳打稳扎呢?还好夏公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出手,控制成都局面,可谓不幸中的万幸。如今局面糜烂难以收拾,先问责吧!”

  密奏来自夏守忠,他到成都之后,大小金川那边的战斗已经开启了,正欲往前线去,得到一条线报,四川总督、巡抚有责任为平叛大军筹集军费,打着这个旗号,在整个四川境内,各级官吏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川渝两地的帮派,多有跃跃欲试者。

  夏守忠当即决定留下程度,并派员往渝州了解情况。与此同时,远在大小金川的战斗却并不顺利。总而言之就是老天爷不帮忙,四路大军同时进剿,却频频遭遇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尤其是东西两路大军,东路遭遇了泥石流,携带的辎重全毁,西路遭遇连续的冰雹加雨的天气,随后行军期间,几乎每天都会遭到雨雪天气,就没有顺利过,走了一个月,叛军没遇见,非战斗伤亡达到三成,余部也是人困马乏,难以再战。

  因为环境的因素,南北两路人马并不知道东西两路的遭遇,那鬼地方真是十里不同天,相互之间通信在战斗期间,处在断绝的状态。

  牛继宗在南线,继续稳打稳扎的战术,他倒是运气不错,半个月就逼近了贼巢穴,随后一场暴雨,山洪下来隔绝道路,无法再进。北路军则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南下,遭到了奔罗莎集中兵力的打击,一路被不断的小部队骚扰,日夜不安,部队疲惫不堪。奔罗莎抓住机会,一场夜袭,北路军被打的大败,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好在统兵的老将乱军之中稳住阵脚,边打便撤,后退百里之后才稳住战局。

  奔罗莎击退北路军后,调转枪口对准西路军,五百余精锐夜袭大营,一把火给粮草烧干净后,趁乱冲杀,激战一夜,天明才退。

  牛继宗这边先是半个月后接到东路军被迫退兵的消息,一个月后才知道,北路军被打退了,又过了半个月才知道,西路军也撤退了。

  这时候山洪倒是退了,桥也架起来了,牛继宗果断出击,激战二十日,以随行的野战炮,连续摧毁林立碉楼数十座,贼巢穴尽在眼前时,突然接到来自夏守忠的消息,四川多地百姓不堪忍受官府无度盘剥压榨,揭竿而起。成都、渝州两地帮派,突然袭击,杀向当地官绅。坐镇成都的夏守忠及时出手,一日夜的武力镇压下,结束了这次骚乱。稳定局面后发现,成都知府、府丞、主簿等三十余官员被杀,四十余大户被乱民破家。

  比起成都,渝州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动乱持续了三天,知府被杀,府衙被烧,周边多个县衙被破,县令身死。

  牛继宗闻讯急退,丢弃了粮草辎重,连续快速行军七天,退出战场后,会同坐镇后勤的总督与巡抚,杀向渝州。

  牛继宗的效率很高,很快收复了全部动乱地区,这不是因为他能打,而是因为造反的百姓洗劫了城市和庄园后跑路了,上山做山大王了。

  渝州周边全是山区,乱民知道打不过官兵,往山里一躲,官兵只能抓住一些跑的慢的。

  至此,平叛战役全面失败不说,后院起火,波及成都、渝州两府,以及周边十二县。据统计,逃进山的乱民万余人,该事变造成死伤二十万余,其中官绅及亲属,死伤逾八万。可以说沉重的打击了四川官府。

  也就是说,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情况比以前更糟糕了。以前还说能凭借四川一个省,供给平叛大军,现在养活自己都勉强,无余力进攻了。

  “前后两次,朝廷拨款二百万两,可谓对地方的难处极致体谅了,四川那帮官员,就为了一点粮草,就能逼反二府之地。可见是何等敲骨吸髓之剥削,百姓不至生计全无,岂会生乱?”还以为承辉帝脑子非常的清醒,一语道破真相。没曾想,又拿起一份密奏递给贾琏。

  接过一看顿时无语,龙禁尉的统计数据,事发前,成都一地,周边各县,发生了数百起官绅勾结,夺人田产,霸人妻女的案子。有明确证据的,三十余女子不堪受辱上吊或投河自尽。渝州那边暂时没有数据,但是肯定也不会好哪里去。

  “好家伙,整个四川,现在就是一个炸药桶啊。夏公这次真的要辛苦了!”贾琏忍不住开了嘲讽,丝毫不掩饰他的厌恶。

  “夏守忠希望你带兵入川,别人他信不过。”承辉帝的地图终于走完了。

  贾琏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一句:“四川按察使呢?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么?”

  “多亏夏守忠留住了五百神机营,才有出手能力,目前三司无恙。总督、巡抚已经被牛继宗扣押,正式文书还要两天才到,卿愿意去么?”

  面对这个问题,贾琏的回答是很明确的:“陛下,四川的局面不是去某个大臣就能改变的,而是朝廷具体的应对政策。微臣建议,牛继宗总领四川军事,另选能臣要员奔赴四川坐镇,眼下的情况,必须要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压得住局面。微臣倒是不怕辛苦,但去了真没啥大用。”

  承辉帝还是不甘心,追问一句:“大小金川呢?”

  贾琏叹息道:“相关的战略战术,微臣早就说的很清楚了,围困断绝其物资输入,就地征募熟悉地形敢战之士,加强情报收集,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雷霆一击。当务之急,还是稳住四川局面,这些都可以往后放一放。”

  承辉帝知道贾琏说的有道理,因为以前说的一一应验了,这就不是能着急的事情,可惜当初没听他的,现在贾琏态度不变,强按牛喝水不行。

  看着承辉帝的表情,贾琏又道:“陛下,如今不仅仅是四川一省,仔细回望,这几年的民变次数不少了,每次规模都不小。”

  承辉帝听罢语气沉重,点点头:“是啊,朕近乎有王朝末年之感。”

  贾琏语气沉闷道:“百姓有怨气,不平息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以宣化、张家口等县为例子,贼寇去后,百姓返回,家没了,地不然也没了。巡视组不能吃闲饭,赶紧派出去看看,发现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安抚好百姓才是正经。”

  承辉帝脸色阴沉的不说话,贾琏见状也识趣的闭嘴,免得继续挑逗皇帝的神经。

  过了至少半个小时后,承辉帝才开口问:“朕该如何是好?”

  贾琏这才意识到,一向有尽在掌握中自信的承辉帝,居然不自信了。

  这可不行啊陛下,您要是乱了方寸,我这前期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贾琏赶紧给皇帝找回自信:“陛下,目前朝廷大局稳定,国家军政财务整体向好。只要坚持此前的政策,下决心整肃贪腐,一切自然都会好的。如果因此姑息地方官绅,反倒会让民变越演愈烈。恕臣直言,官绅可没有造反的胆子,反倒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才会奋起反抗。古往今来,莫不如是。所以,派遣合适的官员,调遣精锐入川是第一部,如何安抚地方,朝廷必须有明确的政策。”

  “嗯,卿言之有理。”承辉帝又陷入了沉默中,看的出来,他对当初竭力保全四川总督、巡抚的内阁诸公,已经没有太多信任了。所以才要先问一问贾琏,结合建议,事先做出一个基本应对策略来。

  其实承辉帝也不想让贾琏去四川,因为辽东的事情没解决,手里的第一打手不能离开。

  “岳齐去四川任总督,可否?”承辉帝这是语出惊人,给贾琏干停电了。

  不是,岳齐是武将啊,自太上皇以来,哪有武将出任地方总督的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