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07章

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点点头:“谢了,有情后补!”

  贾琏回到京城时,时间已经上午十点多了,急忙赶到皇宫,一路上的血迹还没清理干净呢。

  出示金牌,顺利进宫,赶到乾清宫时,这里的会议还在继续中。这次扩大会议,应称作小朝会。

  当着一干三品以上实缺大员的面,贾琏快步走到御前,双手举起金牌过头顶:“微臣贾琏,特来交差!”

  话不多,但承辉帝听懂了,裘世安上前收回金牌后,承辉帝才道:“辛苦了,一边先歇着,赐座!”

  贾琏顿时一头黑线,不搞点事情不罢休是吧?那么多须发皆白的都没座,你这是让我坐?

第290章 会议共识

  “微臣还是站着吧!”无论承辉帝的目的何在,贾琏都不会也不敢在这个场合坐下。

  这个回答似乎没引起太大的波澜,承辉帝也仅仅是看他一眼便道:“那便站着好了!”

  贾琏在心里给自己上来就交还金牌默默的点个赞,角落里找个地方站着。

  “各位爱卿,东平王上奏,唯恐辽东有变,紧急赶回去。朕……,该如何处置?”承辉帝语气沉重,环视下面。

  视线所到之处,无一不低下头,不论职位品级高低,没人回答这個问题。

  承辉帝最后把视线停在贾琏的身上道:“贾琏,你说说看。”

  贾琏往前一步,深呼吸,抱手躬身:“陛下,微臣一夜没睡,脑子不清楚,要不等微臣睡一觉起来再回答?”

  正在启示巅峰的承辉帝,被贾琏这不讲理的一招打的措手不及,瞬间气势散了,心中的怒火也散了大半。

  等等,朕这是怎么?哦,贾琏没到之前,数十位三品以上大员进来后,无论朕说什么,都是一言不发。即便朕点名了,也都是回答“臣有罪”又或者“臣愚钝”,朕这是给他们气昏头了。

  清洗是一定要清洗,只不过这些臣子们,没一个愿意站出来开这个头。贾琏不过五品,这么多三品以上大员一言不发,凭什么让人家贾琏说话?

  “嗯,太上皇安否?”意识到问题关键的承辉帝,果断的抛出这么一个所有人都在关心的问题。

  没错,问题的关键是太上皇到底死没死!太上皇的死活,与接下来各位臣子的表达有很大的关系。死了,是一个论调,活着,又是一个论调。

  这些人啊,做事勉强,做官都是高手啊。里子他们要,面子也要,史书里的文字,也要干净一点。

  没少读史书的承辉帝,很清楚做臣子们的心态。给皇帝做事情嘛,不都是马马虎虎的么?给自己做事情,那才会上心。

  所以,在结果没有落定之前,他们是不会冒险发言的,哪怕是郭衍和潘季训,也选择了沉默。

  “回陛下,臣离开的时候,太上皇在西山皇庄中好好的,安然无恙。眼下西山皇庄的防务由宁远侯负责!”贾琏非常正式的回答。

  大员们微微骚动,太上皇还在,太好了。至少不会在史书背一个弑君的恶名。

  这个怎么讲呢。举例子吧!烛影斧声,最初的版本是个正能量的兄友弟恭的民间野史故事,后来,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演变成玄幻故事了。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居然被有个文弱书生砍死了。这不是玄幻故事是啥?

  这里的关键就是赵匡胤人死了,给了后来的同人创作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举个例子,宣武门之后,李渊被软禁了,后人再怎么二创,总不能编出李世民去吃李渊尸体的奈子的段子吧?

  现在太上皇活的好好的,这些臣子们就不担心被后人黑的太离谱了。至少不会突破底线的黑。

  果不其然,贾琏说出太上皇健在的时候,各位臣子短暂的骚动之后,有人站出来了。

  “陛下,李逆裹挟太上皇谋反事败,不知所踪,当尽快查明去向,以绝后患。”孔照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点的是小忠义亲王,却没提东平王一个字,是他老了记性不好么?

  贾琏后退,继续回到角落里看戏。接下来才是最精彩的时刻。

  “陛下,李逆夜遁,当及时发文往各路关隘,其中以张家口为要点,严防死守,不使其遁走口外,勾结外藩兴风作浪。”其次站出来的是梁道元,他的话也是针对小忠义亲王的,同样没提东平王。

  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为何不提东平王呢?明明承辉帝问了。

  贾琏在一旁也在想这个问题,思来想去得出有个结论。昨日东平王的寿宴,这些人未必亲自去了,但贺礼是肯定送了的。此前承辉帝问东平王,实则是在暗示各位臣子,东平王是不是反贼,朕也不知道该如何定性,各位就不要提他了。

  至于为何承辉帝不想提东平王,很简单,因为他真的手握重兵,真的有造反的实力,并且有了足够的警惕。

  这就好比灯塔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你最好真的有。

  所以呢,东平王有没有造反的问题,是个薛定谔的造反。

  至少在短期内,承辉帝还没有清理好京城叛乱之事,进入有个稳定期的时候,承辉帝是不会对东平王动手的。

  还有一个问题,东南西北四位郡王,在此事中牵扯多深,其实也很有讲究。

  四王八公是一个利益群体,牵一发动全身,承辉帝也确实投鼠忌器。别看现在他暂时搞定了小忠义亲王,整个过程却没有那么美好。如果不是贾琏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此刻坐在大殿龙椅上的人,恐怕是要换人的。

  至于贾琏嘛,还有上升空间,暂时不是问题。

  两位阁老带头后,众人纷纷站出来说话,无论是文臣还是勋贵。

  当然了,就在众人纷纷谴责小忠义亲王为“李逆”的时候,林如海则站出来说了另外一个观点。

  “陛下,臣有罪,昨日东平郡王寿宴,臣虽去的早,离开的也早,却因不胜酒力,睡的也早。没能为平叛出力,臣愧不敢当,还请陛下责罚。”

  林如海一番话,算是给各位勋贵提了醒,毕竟林如海也是勋贵家庭的出身,有代表性的。

  随后出来的是忠顺王:“陛下,臣因为生病在家休息,同样没能为平叛出力,臣也有罪,请陛下责罚。”

  其实这个时候忠顺王才是最憋屈的那个,谁都知道,就我被蒙在鼓里。那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陛下的信任呢?

  再傻的人,此刻都反应过来了,昨夜那么大的动静,事先居然一无所知,以忠犬自居的忠顺王,能不怕么?

  早场的勋贵纷纷出列请罪,文臣们则跟着两位阁老的基调,谴责李逆,要求除恶务尽。

  从这个局面看,无形中就达成了一个共识,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

  那就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清洗小忠义亲王一系,该抄家的抄家,该抓人的抓人。至于东平王的事情,先放一放,以免节外生枝。

  至于太上皇嘛,只要昨夜没死就不是问题,今天就算是“病死”了,那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总之昨夜不能死。

  等一干人等都说完之后,贾琏也站出来道:“微臣替家父及二叔、珍大哥请罪,臣那点微末之功,不提也罢。”

  这个就很讨厌了,至少承辉帝是这么觉得的。

  所以承辉帝很不高兴的开口道:“贾琏,站回去。”真实的是,有你什么事啊?站好了,闭上嘴。裹什么乱呢?

  这次内阁扩大会议,取得了一个不扩大的临时共识,也算没有白开了。

  其实这也是承辉帝的想法,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经过昨夜的事情后,承辉帝清楚的看见,再怎么高瞻远瞩,没有用对人,一手好牌也能打出个相公来。所谓隔行如隔山的,别看贾琏也不怎么带兵打仗,家学渊源上手极快,两次历练后能当大将了。夏守忠之流,忠诚没问题,指挥打仗就是个笑话。

  你要问现在承辉帝最防备的人是谁,肯定是四王八公这些武勋家族。理由很简单,他们是真的会打仗。

  心情复杂的承辉帝看着贾琏时,心里实际上在庆幸,多亏贾琏是站自己这一边的。

  夏守忠这个时候进来了,跪地上奏:“启奏圣人,奴婢奉命全城戒严,御马监已经掌握所有城门,三日内,许进不许出。经查,江南甄家甄芹进京后与李逆来往密切,奴婢已经将其拿下,等候圣人处置。”

  贾琏及时站出来说话:“陛下,甄家与贾家关系匪浅,臣请陛下切莫着急处置甄芹,待事情彻底查清再论。”

  非常突兀的举动和言论,显得非常的傻B,但有人却不这么想。

  台上的承辉帝心里给贾琏竖起一根大拇指,甄家老祖宗奶过太上皇的,太上皇只要在一天,就不能动甄家,甄芹也只能关着不审。哪天太上皇无了,才是对甄家彻底清算的时候。这样一来,后来的史学家在记录这段历史时,都会给承辉帝美言的。甄家那么大的罪,就因为顾及到太上皇的颜面,引而不发,怎一个“孝”字了得。

  承辉帝非常满意,因为这话是贾琏说的,他只需顺水推舟。

  “贾卿言之有理,那便等查清了再论。”承辉帝满意的笑了,啥时候查清楚,不是朕说了算么?借着这个机会,还能看看有谁跳出来为甄芹说话嘛。不能清算甄家,还不能清算这些跳出来的人?别人都以为贾琏是因为两家交情给甄家谋一个缓冲运作的时间,承辉帝觉得是为了自己的脸面。

  孔照的观点与承辉帝一致,心里只能感慨贾琏真的懂承辉帝。梁道元的角度则比较特殊,认为这是贾琏的缓兵之计,释放一个不扩大的信号,以安人心。不能不说,这招确实漂亮,值得赞一声,毕竟年龄太小了。

  林如海的观点则又是一个角度,他的判断贾琏在跟自己打配合,安抚四王八公。眼下京城最要紧的是稳定,唯有在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说别的。至于勋贵们怎么想的,林如海觉得并不重要,这帮人大概是一个都跑不掉的,迟早要被清算的。文官方面更不要说了,贾琏建议之下,承辉帝连与忠义亲王一系来往颇多的勋贵都不计较了,还会计较那些文官么?

  接下来的会议就没啥可说的,按照孔照的提议,形成了一致意见,清算忠义亲王一系,顺手给太上皇手底下一些人剪除咯。

  目的就一个,朝着承辉帝的进一步集权又往前走了一步。

  散会后,贾琏落在最后,离开大殿都几百米了,被小内侍追上又叫回去了。

  “神机营还得你来带!东平王,真的不能动?”承辉帝见周围没人了,说话非常的直接。

  贾琏猜到承辉帝不是来征求意见,而是早有定论又心有不甘,需要一个绝对信任的人给他一个肯定。

  “陛下,东平王回到山海关后,关外各部毫无防备之下,最多半个月便能初步整合完毕。京城之事,没有一个月根本稳定不下来。臣以为,东平王可以先放一放,南安郡望年迈,陛下给予哀荣,必能收获匪浅。西宁王盘踞天水武威,需一面安其心,一面防备其入关中,如果西宁王一定要往北而去,那便随他去好了。至于北静王,微臣以为此人年幼,威望不足,此番可顺势而为断其臂膀,经此一事,不足为患也。”

  贾琏的思路很明确,东平王西宁王在外,手握重兵,那便不动他们。先收拾京城里这些好收拾的,还不要收拾的太过分,给在外面的人一个错觉,皇帝还是念及各家祖上荣光的,小惩大戒。没看见甄家都没严惩么?再说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皇帝有调整的举动很正常吧。

  这个时候,全都是惊弓之鸟,瑟瑟发抖等待着,只要不逼上绝路,,没人会铤而走险。

  承辉帝觉得贾琏的观点值得认可,但也没打算放过他,交代了一句:“你带神机营去张家口,盯着宣大,朕派林如海往九边,人员上会有比较大的调整,你与林如海保持联系,一旦他有需要,即可发兵,镇压不臣。”

  贾琏看的出来,承辉帝这个安排还真不是不信任他,而是要抓住这个人心惶惶的时间窗口,尽快的剪除北静王旧部。至于南安郡王,承辉帝想必另有安排,轮不到自己操心。贾琏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真不多。

  “臣领旨!”贾琏赶紧领命,这个时间点离开京城,不是坏事,也不算苦差事。留在京城要面对各方的请托,才是要命的事情。

  “对了,朕让龙禁尉一队人马跟着伱去,查找李逆的事情,他们来办。”毫无疑问,承辉帝也担心小忠义亲王出口外。

  说到口外,最近三十年还算老实,朝廷依靠贸易和不定期征讨不臣者,口外的基本盘还是比较稳定的。承袭了前明的大周,对待草原游牧的态度只能说正常吧,只要逆称臣,那便实行羁縻制度。一手贸易,一手刀剑,互相配合。

  这种情况下,小忠义亲王一旦逃出去,造成的麻烦肯定不小。

第291章 余波

  君臣朝野在这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总结起来很简单,就两个字:稳定。

  稳定意味着一种平衡状态,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了。

  矛盾这个东西呢,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化解的。只能等到激化再出手解决,因为矛盾不激化,看不到后果之前,没人会在利益上退让。

  即便某个体预见到了后果,该个体所处的群体不会让步,有预见的個体只能被裹挟,或者跳出来站一边看戏。

  身在局中的人往往智商都会下降几个档次!即便没有下降,往往也都无能为力。

  领命的贾琏没有直接去神机营,而是去了兵部。如临大敌的兵部左侍郎出面接待,暂代兵部事务的阁老没露面。怕被克!

  可见一个人的好名声是多么的重要。

  贾琏倒是不在乎名声的,尤其是官场上的名声。一个人在官场上名声太好了,多半不是啥好事。

  关于贾琏的名声,非常的诡异,在官场上很糟糕,但是在京城的市井之间,却非常的好。

  “陛下有命,令本官率神机营出镇张家口,本官特来办理相关手续。”贾琏道明来意后,左侍郎陷入了呆滞状态。

  还好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神态,毕竟贾琏走正常的程序是好事,昨夜那种情况,怕是来不及了。

  兵部的行文以最快的速度办理完毕,上呈内阁,批准后送到御前需要一个流程。

  贾琏表示事情紧急,拿着行文杀到内阁,李驰看了行文一脸的懵圈,这是贾琏的风格么?

  “请李阁老快点,卑职还要去陛下处。”贾琏在一旁催促,显得很不耐烦。

  李驰瞬间舒服了,这才对味道嘛。二话不说,签字画圈,交给贾琏。

  看着贾琏小跑离去的背影,李驰表示情绪稳定。

  承辉帝得知贾琏求见,也是一脸的懵圈,让他进去后很直接的问:“你怎么来了?”

  贾琏把手续递给承辉帝道:“陛下,走程序啊。否则是私自调动兵马,死罪啊!”

  承辉帝狠狠的一愣,朕的口谕都不够么?过了几秒,承辉帝默默的接过去,签字用印。

  贾琏拿起之后行礼请辞,承辉帝沉着脸挥挥手。等人都远了,承辉帝才转头问一直假装不存在的裘世安:“他不信朕?”

  裘世安毫不犹豫的回答:“圣人言重,此忠臣之道也。”

  没错,作为忠臣,就该这么办事。如果仅仅是依靠皇帝的宠信便为所欲为,那叫宠臣。比如,江充!

  宠臣是难有善终的!

  承辉帝沉默了一下,面无表情的继续批阅奏章。

  裘世安暗自松了一口气!

  道理其实很简单,贾琏交还了金牌之后,已经没有随意调动兵马的权利。这可是兵权,不是闹着玩的。

  今天可以随意调动军队,明天能做啥想都不敢想。

  这才是皇权的正常思维。素来谨慎的贾琏,哪里会在这上头栽跟头。

  有了兵部的调兵文书,贾琏来到神机营,完成城防交接的杨副将,见了兵部的文书很是惊讶:“大人也用这个?”

  贾琏无奈的摊手:“你看,你都这么想,何况别人呢?”

  杨副将表示理解后,立刻安排整军出发。

  皇帝的意思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张家口,其实连亡羊补牢都不算,鬼知道小忠义亲王都跑到哪了,多半是来不及的。

  没时间回家的贾琏,只能修书一封,令人带回去,午后率三千人马出发。

  为什么是神机营而不是骑兵,贾琏不认为是皇帝的无知,所以,那只能是自己暂时不适合留在京城。

  宁远侯以能力不足为理由,婉拒了接管神机营的那一刻起,事情就注定了。

  “陛下一点都不体恤贾大人!”杨副将非常的口无遮拦,主要是身边都是贾琏的家将。如果这些人把话传出去了,贾琏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