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86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某一天,几个当地的勋贵和商人偷偷地找到了梁友岱。他们神色匆匆,脸上带着一丝惶恐与不安,一见到梁友岱,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是有要事相求,还愿将一半的家产献给朝廷,只求朝廷能饶恕他们之前走私的罪过。

  梁友岱当时听得一脸懵逼,只觉得这些人是在诓骗他。

  虽说他也听闻过南京一带海上走私现象严重,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因此,他当时十分警惕,眼神中满是怀疑,还以为这些人是想要给他设局,企图陷害他。

  然而,后来通过一番深入的交流,梁友岱才渐渐明白,这些人居然是真心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朝廷之前在南方收税的手段实在是太狠了。

  那些抗税的人,基本上都被抄家灭族,浙江一带因为抗税而死的人就超过了八千多人。

  虽然那个时候朝廷还没有明确提及要对海上走私行为下手,但这些人心里清楚,按照朝廷目前的事态,不久之后必然会再次对海上的事务采取行动。

  他们为了保全家族的性命和财产,最终决定向朝廷投诚,上交一半的家产以求平安。

  不过,这件事情他们也知道事关重大,一旦走漏风声,不仅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安全,还会牵连到当地其他的勋贵和海商。

  一不小心就会被斩草除根,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他们四处打听,想找一位靠谱的北方官员帮忙牵线搭桥,以便能促成此事。

  一番寻找之下,他们就找到了梁友岱,因为梁友岱是北方人,而且刚正不阿,还是内阁首辅薛国观的门人,而薛国观又是帝党核心人物,他们觉得找他准没错。

  于是便找到了梁友岱,然后跟他说了这些想法,想让他直接将此事禀报给内阁首辅薛国观,然后再由薛国观禀告给陛下。

  当时梁友岱听到这话,还有些纳闷,便皱着眉头问道:

  “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件事情禀报给当地的锦衣卫呢?毕竟锦衣卫可是陛下的家臣,处理这种事不是更直接吗?”

  然而听到这话,那些海商和勋贵们顿时大倒苦水,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南京当地的锦衣卫。

  因为南京当地的锦衣卫大多都是世袭的,他们早已和当地的勋贵以及官员勾结在一起,关系盘根错节,就像一张巨大而又复杂的关系网。

  要是把这件事禀报给南京当地的锦衣卫的话,恐怕不到明天,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报复致死,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梁友岱听到这话,当下也明白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虽然朝廷目前还没有开放海禁的打算,但他心里清楚,之前朝廷好不容易改革了几千年来的税收制度,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朝廷有着革新图强的决心,想必解除海禁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想要真正解除海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走私的勋贵和商人们。否则,即便开放了海禁,也会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乱象丛生。

  因此他二话不说,当下就铺开纸笔,写了一封密信。

  写完后,他将密信交给一个可靠的亲信,让其快马加鞭地转交给了内阁首辅薛国观。

  薛国观接到密信之后,心中也是大喜。

  他身处于高位,自然能察觉到常人察觉不到的东西。

  他知道不久之后,朝廷一定会解除海禁,毕竟海外的粮食是真的便宜,而且量大,无论朝廷要多少都可以搞到。

  只要解除了海禁,朝廷就可以从海外购买更多的粮食,用来缓解大明境内日益严重的饥荒。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赚取大量的钱财,为国家增加税收。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哪个皇帝可以拒绝。

  不过当然,这种事要是在以前的话,薛国观也不敢有什么想法。

  毕竟崇祯以前实在是太窝囊了,面对复杂的朝局和各方势力的掣肘,他往往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薛国观哪里敢对海禁下手啊。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还会连累家族。

  但是如今很明显不一样了,如今当家做主的可是太子爷。

  对于这位太子爷的手段,薛国观还是很佩服的,因此薛国观坚信解除海禁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于是,在稍微思索了一下该怎么向太太子爷汇报之后,他便匆匆赶到了东宫。

  再然后,也就是眼下发生的这些事情了。

  等这些话说完之后,薛国观当下便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奏书说道:

  “太子殿下请看,这便是臣的门人梁友岱写给臣的密信。”

  旁边的小太监赶忙双手接过,随后恭敬地走到朱慈烺面前,将密信递了上去。

  朱慈烺接过密信缓缓打开,然后逐字逐句地看着上面的内容。

  果然,上面的内容和薛国观说的大差不差,确实有很多商人和勋贵找到了梁友岱,想要通过他将一半的家产捐献给朝廷,以求得朝廷的庇护和赦免。

  只不过这上面的人朱慈烺却是一个也不认识。

  就在这时,薛国观继续说道:

  “太子殿下,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海商以及勋贵都想偷税漏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实还是愿意缴纳税款,正经做生意的。”

  “但是朝廷一直禁海,就算他们愿意缴纳税款,想正经做生意也没有办法。”

  “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有可能会被其他大海商以及勋贵裹挟,那些人贪得无厌,不愿意缴税,所以连带着这些人也被迫跟着一起偷税漏税了,臣觉得要是从这些人下手的话,说不定就可以解决此事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是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地说道:

  “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本宫也相信这些人中肯定也有害怕之人,若是朝廷能制定完善的贸易之法,想必他们肯定也是愿意交税做正经生意的。”

  毕竟按照《大明律·户律·舶商匿货》规定:

  海上贸易需经朝廷许可,未经允许的私人出海交易均属走私。

  凡私自携带货物出海交易者,杖一百。

  货物、船只没收入官。

  这对于那些靠海上贸易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他们的生计,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另外,若走私商品为军需物资,如铁器、马匹、丝绸等,刑罚则会加重,可能面临充军或死刑。

  除此之外,《大明律·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还有以下规定:

  那就是严禁民间与‘番夷’私通贸易,违者重惩,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扰。

  此外建造双桅以上大船私自出海者,视同谋逆,主犯处斩,家属流放。

  谋逆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看吧,真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下来的话,那些勋贵和海商们,至少一半人得被没收家产,另外一半人得被斩首。

  而那些想要把一半家产献给朝廷的人正是意识到了朝廷将来可能会对他们下手,所以才想着亡羊补牢,早点向朝廷投诚,以便得到朝廷的宽恕。

  至于那些依旧冥顽不灵的勋贵和海商们,大概是想着朝廷刚刚稳定了北方,不可能再对南方出手。

  而且他们已经从事了两百多年的走私生意,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货物的采购、运输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们自认为凭借这套体系,可以不露痕迹地继续走私,也不担心朝廷会对他们下手。

  毕竟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刀子没落到脑袋上之前,他们还是会心存侥幸的,总觉得灾难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朱慈烺回过神来之后,随后又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太监,说道:

  “去让倪尚书也看一下。”

  小太监听到这话,赶忙接过密信,然后又递给了一旁的倪元璐。

  事实上,这个时候倪元璐看不看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又不是聋子,早就听到了刚才薛国观说的那些话。

  他知道,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件事情或许可以得到另外一种解决方式。

  那就是朝廷先下令,责令那些参与走私的海商或者勋贵们上交部分家产,用于抵消之前的偷税漏税,之后再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税款,那么这件事情便可以得到解决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不过倪元璐也清楚,有些人总是贪得无厌,不愿交出家产。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守住那点财产不惜铤而走险。而这些人恐怕只能去死了,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草草看完密信的内容之后,倪元璐再看向朱慈烺,神色庄重地说道:

  “太子殿下,关于薛阁老的方法,臣没有什么异议,臣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不过臣还是想说一句,那就是无论如何南方都不能乱,就像臣之前说过的,南方的税收是国家的根本,每年为国家提供的税收数额巨大,如果南方要是乱了的话,那么一定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国家一旦动荡不安,百姓就会流离失所,社会秩序也会陷入混乱。在这个前提下,臣绝对支持这件事情。”

  朱慈烺听到这话,笑着连连点头说道:

  “放心吧,你说的本宫都懂,无论如何,本宫也不会让南方乱起来的,本宫保证会谨慎处理此事,确保在解决开海问题的同时,维护好南方的稳定。”

  倪元璐听到这话,不再说话,只是对着朱慈烺拱了拱手。

  事已至此,他确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第427章 果然,骆养性还是有点用的!

  眼看着倪元璐都不再反对这件事情了,朱慈烺随即拍板说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下一秒,他又将目光投向薛国观道:

  “薛阁老,你亲自写一封回信,告诉梁友岱,就说他们的要求本宫答应了。”

  “只要他们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上交朝廷,那么他们之前的罪过一概不究,除此之外,等到朝廷正式开海的时候,也会给与他们一定的优待。”

  薛国观听闻,赶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身体微微前倾,拱手说道:

  “臣遵命。”

  随后,朱慈烺继续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严肃:

  “不过开海一事事关重大,到时候朝廷的那些文武百官们,肯定会以‘与民争利’‘违背祖制’为由来反对。”

  “到时候就劳烦你们两位帮忙想一些主意了。”

  “而且此事也没有必要瞒着其他六部尚书和内阁大臣,因此可以告知内阁大臣们和六部尚书,共同商议一个办法。”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接着说道:

  “当然,若是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之中也有人反对此事,那么他们就可以告老还乡了。”

  此言一出,薛国观和倪元璐两人的神色皆是一变。

  要知道以太子的身份,让一位六部尚书或者内阁大臣告老还乡,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利。

  可朱慈烺居然敢这么说,很明显,他是真把自己当皇帝了!

  不过想想他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以及崇祯目前对太子的态度,两人又觉得这也很正常。

  毕竟这位太子殿下自掌权以来,便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谋略,多次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推行新政,而且似乎总能得到皇帝的默许。

  随后,两人当下便说道:

  “臣遵命。”

  两人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心中却泛起了层层涟漪。

  自古以来,六部尚书向来都是国家的首脑栋梁,无论什么国家大事都不可能瞒着他们秘密进行,因此朱慈烺也没有打算瞒着他们。

  不过朱慈烺也知道,这些人中肯定有反对开海的。

  毕竟这些老臣们大多思想保守,遵循祖制,对于开海这种打破传统的事情肯定会心存疑虑甚至反对。

  因此他也懒得纠缠,若是有人反对这项决策,他就让他们告老还乡,然后提拔新的心腹上来。

  毕竟没有人可以抗拒大明的六部尚书和内阁大臣之位,这对于任何官员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荣耀和权力。

  紧接着,薛国观像是想到了什么,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

  “敢问太子殿下,这件事情陛下可知晓?”

  朱慈烺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自信的神情说道:

  “父皇目前还不知道,不过没关系,父皇那边自有本宫去说,本宫可以保证,父皇肯定会同意此事的。”

  开玩笑,开海通商会给大明带来无尽的财富,崇祯这个守财奴怎么可能不同意?

  估摸着他还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呢。

  朱慈烺心中暗自得意,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开海之后,大明的商船往来于四海之间,金银财宝如潮水般涌入朝廷的景象。

  薛国观听到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因为他是相信朱慈烺有这个能力的!

  就在这时,倪元璐突然再次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