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一枝花
“这一份手书不单单是警告,更是通知,通知我回到长安。”
“明日,我便上书请辞交州都督一职。”
事已至此,柴哲威别无选择。
“不管夫君做什么样的决定,妾身都支持。”
刘婉君的美眸中泛着清波,浓浓的情意似乎要融化柴哲威。
“夫人。”
柴哲威一把将她抱在怀里,一对老夫老妻相互依存着。
与此同时。
“哒哒哒!哒哒哒!”
沉闷的马蹄声在土默川响起,蓝天白云下,一座青色的城池屹立在大地上。
刚刚赶到这里的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李君羡都忍不住拉紧了缰绳,踯躅不前,一双犀利的眼睛不断扫视着周围,好像要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哗啦啦!”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大青山流淌过这片平坦的土地,两边水渠纵横,一块块平整过的田亩上已经生长出了郁郁葱葱的麦苗,田间地头还有正在巡视的农人,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靠近黄河的那一片滩涂地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牧草,不少突厥人正在放牧牛、羊。
在这一刻,农耕、游牧文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就像是靠近朔州边墙的定襄城和近在咫尺的云中城一样,双方距离大约120里,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一个是靠近塞外的交易中心,一个是靠近关内的交易中心,来往的商旅比比皆是,哪怕现在刚刚开春。
“统领。”
“有人来了。”
陪在李君羡身边的百骑露出了警惕之色。
“哒哒哒!哒哒哒!”
不远处十数骑驰骋而来,越来越近,就在距离李君羡不足百米时止步,来人穿着朱色小科绫罗圆领衫,腰缠草金钩,脚踏八方靴,璞头束发,这是大唐五品以上官员才有的服制。
“云中都督府长史曾勍见过武连县公。”
为首之人立即拱手示意:“都督请您过府一叙。”
“好。”
审视了曾勍一会儿,李君羡点头答应。
随即,一行百骑跟着他们策马进入了云中城,一路疾驰来到了城中央的云中都督府。
“武连县公。”
“多日不见,近来可好?”
一身红色圆领袍衫,璞头束发的赵节出现在了李君羡面前,微笑着打了个招呼。
“开化郡公。”
李君羡愣了下,他完全没办法把眼前这个古铜色皮肤,眉宇间透着一抹久经沙场的坚毅的男子跟昔日那个白胖子一样的开化县公联想到一起。
“哈哈哈!”
反而是赵节看见他那惊讶的样子,爽朗一笑:“没曾想赵某变化倒是让武连县公见笑了。”
“来人,上茶。”
“是。”
都督府侍从连忙泡了一壶茶水,连忙上前伺候。
“我确实没想到郡公如今变得这番雄武。”
“不过,看见这云中都督府的繁荣,我倒是明白了。”
“昔日一片荒芜的塞北,不过半年竟然变成了塞上江南,这一杯,我敬郡公。”
李君羡发自内心的对云中今日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对云中都督赵节更是敬佩不已,举杯相敬。
然而,赵节摇了摇头,谦逊道:“云中都督府今日之景并非我的功劳,我只是按照太子殿下当初的构想一五一十的践行,从筑城到开垦农田,同化突厥人,建立定襄、白道二县。”
“今日,云中都督府治下有民二十五万,开垦良田三百余万亩,畜养牛羊不下数十万匹,骏马数万,这些都仰赖与东宫的大力支持,移民戌边。”
‘嚯!!!’
这一消息让李君羡张大了嘴巴。
大唐治下有三百六十州,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以贞观十三年为例,地处河北的冀州不过16500户,相州15000户,贝州14000户,反观云中都督府治下至少四万户,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
当然,云中都督府本就接收了东突厥部众三万户,就算如此,迁徙至塞北的汉人也有几千户。
“武连县公是否以为这里是个例。”
“那你可就想错了。”
“居延都督府的人口与我这里相差无几。”
“东胡都督府稍微少一些,却也有近二十万人。”
接着,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从赵节口中吐出,让李君羡再度陷入了呆滞中。
这怎么可能?三个新近设立,不满一年的边境都督府治下有如此之多的人口。
“呵呵。”
赵节看了他一眼,似乎猜到了他心中的想法,讥笑道:“朱门骨肉臭,路有冻死骨。”
“武连县公执掌百骑司,应该对此很了解。”
“京兆府的乞儿多达上万人,每年涌入的流民更是数以万计。”
“东都洛阳、晋州、并州、冀州、青州、润州、庐州、襄州、秦州、益州不外如是。”
“天旱水涝、蝗灾鼠害,地龙翻身,天从来不会垂怜地上卑微如蝼蚁的人们,长安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还有那些世家门阀何曾在意过寻常百姓的生死。”
“太子殿下命四海商行为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粮食、粮种、农具,鼓励他们前来塞外开垦荒地。”
“知道吗?云中都督府三百余万亩良田,超过一百五十万亩都属于百姓,官员最多拥有上百亩地。”
“在这里,我们实行了二税一的政策,所有的赋税全部免除,按田收税,得到了所有的百姓的大力支持。”
“呼!!!”
长吐出一口浊气,李君羡有些不解:“如此高的田税,百姓为何愿意?”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
赵节悠然自得的饮了一口茶水,笑了笑:“我大唐的赋税主要是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租:凡授田者,岁输粟二斛或稻三斛谓之租。”
“庸: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加役达二十五日者免调,达三十日者租调皆免,民役每年不过五十日。”
“调: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绢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刚输银十四两。”
“陛下宅心仁厚,轻徭薄赋,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规定民役每年不超过五十日。”
“贞观初年,租庸调制为大唐恢复元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现在不是贞观初年,现在是贞观十五年,天下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吗?”
“世家门阀、王公贵族,乃至寻常的官吏都在不断的侵占田地,租庸调制成为了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云中都督府治下,他们不需要服任何劳役,更不需要租田,所有开垦出来的田地都属于他们自己,一家五口人完全可以侍弄4、50亩地,甚至是上百亩。”
“就算缴纳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足够他们吃饱穿暖。”
“而且,都督府雇佣百姓服役,同样会支付报酬,增加了百姓收入。”
‘咯噔!’
李君羡抬头看向赵节,问道:“这也是太子殿下做的?”
“自然。”
赵节双手一摊,耸了耸肩。
顿时,现场陷入了一片沉寂中,李君羡第一次对李承乾感到陌生。
第121章 现在还是未来,李君羡的决定!
“今天在这里拦下我,恐怕也是太子殿下的吩咐。”
“对吗?”
目如鹰隼,李君羡直勾勾的看着赵节。
“百骑司统领亲自出塞,前往草原究竟所为何事。”
“大家都很清楚,不是吗?”
然而,赵节一句轻飘飘的话语把他顶了回去。
“我奉陛下旨意前往北庭大都护府召太子回京。”
“有何不可!”
“云中都督今日截留我在这,所为何意?”
凝视着赵节,李君羡此时的表情已经变得格外凝重。
这一次他带来的百骑不足十人,而眼前的赵节是云中都督,能够调动的军队至少万人。
“别。”
赵节伸出手打断了他:“可别这么说。”
“照你这么说,我都差点要造反了。”
“武连县公年岁与我父相仿,按理说,我应该称你一声叔父。”
“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武连县公是前隋泗州刺史李虔之子,先仕李密,再为王世充的骠骑,因为厌恶王世充的为人,这才率部归附大唐,为高祖太武皇帝授封轻车都尉。”
“随当今陛下破宋金刚于介休,从讨王世充,为马军副总管,后随军破窦建德、刘黑闼。”
“陛下即位后,你才做了左卫府中郎将,当年东突厥大军至泾阳,你和尉迟敬德将其击退,后改为左武候中郎将,受封武连县公,驻守在太极宫玄武门。”
‘???’
李君羡不明白赵节把他的生平全部吐露出来是什么意思。
“我是想说,你今年都50了,知天命之年,折腾个什么劲。”
“你50还只是正三品的左武卫将军、开国县公,我现在才26跟你一样正三品,中都督,还是开国郡公。”
“咱就是说,这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比狗跟人的差距还要大。”
‘.’
听到这里,李君羡有些绷不住了。
就在他即将暴走之时,赵节的一句话制止了他:“武连县公,人呐,最重要的就是跟对主子。”
“云中都督何意?”
聊到现在,李君羡也不再以郡公之名称呼他,而是公式化的问道。
“陛下今年43岁,日渐苍老。”
“太子年仅23,已征服一国,将华夏历史上从未直接治理的草原纳入统治。”
“朝堂之上,世家门阀、王公贵族早已瓜分了一切利益,东宫之中,庶族挥斥方遒。”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陛下之天下。”
赵节止住了话茬,没有继续说下去。
就算如此,这些话也足以让李君羡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没有来到云中都督府之前,他无法这么直观地的感受到陛下跟太子之间的区别,更感受不到太子给整个天下带来的是什么,那是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居延都督府、燕然都督府、东胡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都像云中一样,那这个天下点燃的不只是一把火,这已经是冉冉升起的红日了。
“呼!!!”
一时间,这位大唐皇帝李世民的亲信,百骑统领陷入了纠结中。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