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77章

作者:鱼羽渔钰

  顾易一直都在冥冥之中注视着这一切,其实就连他也未曾想过此事竟然会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

  当初成立顾氏学院之时。

  他确实是想过,通过顾氏学院来一点点的扭转天下人的思想,并搭建起科学的基础。

  这一点确实是成功了。

  但除此之外——又发生了许多顾易从未想象到的东西。

  不过顾易对此倒是并未有什么害怕的。

  九州不同了。

  此次顾氏所做的一切若是当真传到了后世,其影响与功绩绝对要远远超过以往所做的一切。

  百家齐放并不可怕。

  思想上的碰撞才能产生出最符合当前时代的全新思想。

  他真正有些担忧的也只是顾氏所需要面对的修正罢了。

  别忘了,顾氏已经许久未曾出过顾康顾熙那般堪称为当世之最的人才了。

  这或许就是因为此事的影响。

  但顾易对此倒是并没有太过于慌张。

  顾氏是必须要做事的。

  若是碌碌无为任由历史沿着原有的脉络前行,他又何必再进入这个游戏?

  这便是这条路的代价。

  还是那句话,顾氏众将持续向前。

  纵使这条道路有着万般的艰险,顾氏亦没有半分的退路。

  时间匆匆而逝。

  开封。

  赵匡胤并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自返回开封的第一件事,他便直接将顾瑾提拔为了太傅。

  群臣对此自是毫无意见。

  截至今日,太傅这个位置仿佛已经成为了顾氏的专属。

  就算有旁人获其名。

  亦是追封。

  来表彰其不朽的功勋,但朝堂之上也唯有顾氏才担得起这太傅之名。

  而随后,赵匡胤便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他重新划分了整个大宋的权力。

  将整个大宋的军队指挥权全都调任给了太傅之职,让太傅成为了最高的指挥统帅,并明令下旨顾氏将世袭罔替太尉之职。

  这就与之前完全不同了。

  虽然对于大宋的群臣而言,顾氏踏入朝堂,定然会成为朝堂之首。

  他们也能接受。

  但这种世袭罔替的武宗魁首那便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了。

  甭说是那些文臣,甚至就连不少武将都不答应。

  包括赵光义等宗室!

  但,他们终究是拦不住赵匡胤。

  顾瑾其实对此倒是并不怎么在乎,顾氏这些年来纵使持续辉煌也未曾代代都担任太傅之职,但赵匡胤的态度却十分的坚决。

  他先是与群臣讲道理。

  直至发现道理讲不通了之后,他便直接挥下了自己的屠刀。

  他,从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这就是大争之世的开国之君,没有任何人能够挡住他的道路,拦下他已经确定了的想法。

  重用顾氏,是赵匡胤丝毫都不隐藏的想法。

  他也不在乎什么后世之名。

  同样的,他也不怕无官员可用,顾氏学院之中有无数的学子愿意跟随顾氏子而来。

  这给了他十足的底气。

  至于武将方面,赵匡胤本来还想着和他们讲讲道理。

  但顾瑾这一次却拦住了他。

  与文臣不同。

  武将这方面,只需要一场大胜便足以让对方心悦诚服。

  而这,也恰恰就是顾瑾最为擅长的方面。

  他的武力与统帅值,在经过“洛书协律器”的加持之下,可是有着足足80、81点。

  这已然可称之为当世最为顶尖的一批统帅了。

  纵观整个青史。

  能够达到顾琛那种满数值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超过九十之人都是罕见。

  他必须要亲自折服这些人,才能真正的坐好武宗之首的位置。

  而且对于顾瑾而言。

  他一直都记着一句话。

  顾氏走到今日,并不需要任何人的搀扶!

  而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南唐,与南汉等国!

  这与赵匡胤的想法不谋而合。

  而顾瑾与他两个更不是会犹豫的人,就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顾瑾亲自率领大军直奔南方而去!

  乾德四年,十一月。

  大战,骤然而起。

  天下人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此。

  各国不仅想借此窥探大宋的真正实力,也同样想看清顾氏子弟的才略。

  这可是顾氏多年隐退之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手。

  又怎么可能不被天下人所瞩目?

  顾瑾对此心知肚明。

  这一战,他毫无保留,将顾氏累积的声望与谋略运用到了极致,意图以最快速度连下二国,彻底重振家门威名。

  这并非出于顾瑾的一己之私。

  顾氏既已与赵宋联手,本就震动列国。

  顾氏扬名,便是赵宋扬名。

  他不愿、也不能浪费时间。

  如今,列国纷纷推行改革,就连契丹也改国号为“辽”,意图顺应九州大势、焕然一新。

  这一切,皆是大一统路上的变数。

  顾瑾决不允许此次统一出现任何意外。

  在这一背景下,这一战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

  南汉君主刘鋹,闻听顾瑾率宋军前来,未战先怯。

  他本就民心尽失,大敌当前,更毫无亲自率军、振奋士气的胆识,反而采取了一个极其愚蠢的策略:

  他竟修书送至顾瑾手中,自诩“汉室子孙”,恳请顾氏与刘氏再度联手,光复大汉江山。

  这是身边宦官为他献的计。

  刘鋹深以为然,在他眼中,顾氏与刘氏的历史渊源,无论如何都该远胜于新兴的赵宋。

  他不仅许下与赵匡胤相似的承诺,更提出要封顾氏为王。

  此举看似精明,然而当顾瑾将书信公之于众,南汉最后一点军心,也随之彻底瓦解。

  甚至未等宋军兵临城下,南汉朝廷内部已生变乱。

  刘鋹被自己的臣子捆绑出城,献降于大宋。

  不足三月,南汉便亡于大宋兵威之下。

  当然——

  虽是如此,但南汉国内仍是有着一些忠心于皇室之人。

  虽是礼崩乐坏。

  但在九州之内,从不缺少这般的豪杰。

  对这些人,顾瑾起初并未一味强压,而是派人多方劝降。

  直至眼见劝说收效甚微,他才亲率大军出击,将一切潜在的抵抗,彻底踏平。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纵使南汉实力本就不算强盛,君主刘鋹又昏庸无能,可这毕竟是一国之地。未等大军兵临城下,便已引发内乱、君主被缚献降——如此威势,足以令列国为之屏息!

  南唐君主李煜几乎第一时间遣使送来国书。

  与刘鋹不同,李煜虽非明君,却以诗才名扬天下,也并非暴虐之主,终究做不出刘鋹那般的愚行。

  他愿自废帝号,降称“江南国主”,甚至主动提出将弟弟与儿子送往开封为质。

  若在战国时代,这已是极大的让步。

  然而当今天下,早已不是当年。

  大一统才是关键!

  九州,不能出现第二个帝王!

  乾德五年,六月。

  顾瑾正式开启了平南唐之战。

  其实此番灭南唐真正的关键便是在于长江天堑,这同样也是在原史之中困住宋军的难题之一。

  但如今则完全不同。

  ——江南之地的发展实在是超出了原史太多太多。

  贸易这种东西就是如此。

  纵使乱世依旧,但它也不曾被完全的影响到。

  虽然不及盛唐。

  但也远非是原本历史可以比肩的。

  列国皆需倚仗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在根本上保障了其持续繁荣。

  而这些贸易所依赖的商船,如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九州的造船业一直在稳步发展。

  尽管顾易未曾直接推动,其进步速度未至跨越时代,却也在不断趋于完善。

  别忘了,货船生来便是为了载货。

  即便不如能航海的战船,其运载能力也绝非寻常。

  并且顾瑾也丝毫没有忘记顾氏子弟天然的优势。

  就是这滚滚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