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75章

作者:鱼羽渔钰

  堂中学子虽大多认得顾瑾,却无人因此拘束。

  顾氏学院素来有条规矩——除尊师重道之外,不以身份论高下。

  这一条,如今甚至已写入顾氏家规。

  平常相见自然执礼甚恭,可一旦处于辩论之中,便只认道理、不看来处。

  学子们引经据典,争论之声愈来愈响,几乎盖过窗外的雨声。

  赵匡胤听得极为专注。

  顾瑾静立其侧,心中微讶,不知这位以武功闻名的皇帝,究竟能听懂多少,却也不多言,只默默陪同。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日蚀星陨、洪水大旱,岂非上天垂象,以示惩劝?”

  发言的是一位老儒。

  与钻研经典多年的他们相比,年轻学子终究根基尚浅,也正因此,顾氏学院中的辩论从未止息。

  而今日雨大,前来参与辩论的年轻人比往常更少,不过几个回合,已有数名年轻学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那老儒面显得色,姿态渐高。

  赵匡胤在不自觉间蹙起了眉头。

  顾瑾察觉到了,会心一笑,正欲上前接过话头——

  却没想到,赵匡胤忽然一声沉喝,震动满堂:“什么天命!什么上天垂象!”

  他嗓音洪亮,中气十足,霎时间将所有目光都吸引过来。

  连顾瑾也略带愕然地看向他。

  众目睽睽之下,赵匡胤面色沉静如常。

  不待那老儒出声质问,他已冷声再道:“自古至今,照你们所言,得天下者皆靠所谓天命?”

  “尔等常言始皇残暴,可他扫平六国、定乱安民,是一句残暴可盖否?”

  “汉高祖刘邦不过一亭长出身,若论天命,何在他身?他能得天下,倚仗的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光武帝刘秀再兴汉室,若真秉天命,何须历经奔逃追杀、几度生死?”

  “.”

  他目光如刃,缓缓扫过全场,最终落在那老儒脸上,声音陡然一提:“你且答我——这些帝王若果真天命所归,又何须百战沙场、九死一生?”

  满堂寂然,唯闻窗外雨声。

  在众人震惊的注视中,赵匡胤蓦地转身,抬手指向堂外滂沱的雨幕,声如金石:“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能自暴雨之中走出者——”

  “靠的从来不是天命,更不是谁人予伞!”

  说罢。

  他竟是直接走到了雨中。

  就那样刚毅的站在暴雨之中,目光如铁,不顾其他人如何,就这样将目光落在了顾瑾身上,直入主题:

  “顾公子!”

  “今日吾踏唐宗之路而来,亦怀扫平六合、一统天下之志。”

  “巨鹿之盛况,吾已亲睹。”

  “吾不愿再虚耗光阴,愿再复汉明文成之旧事——”

  “不知公子,可愿否?”

  一片死寂。

  这一刻,甚至就连那磅礴的雨声仿佛都寂静了几分。

  看着眼前的赵匡胤,顾瑾也是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怎么都压不下去。

  “大丈夫,当如是也!”.

  (Ps:月末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感谢。)

第239章 巨鹿议事,天下武宗之首

  顾府书房内,烛影摇红。

  赵匡胤与顾瑾对坐,各自擦拭着被大雨淋湿的头发,姿态闲适,仿佛并非一国之君与世家公子,只是两位暂避风雨的同行者。

  二人唇角皆含着一缕若有似无的笑意。

  顾瑾笑,是因他亲眼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赵匡胤确为人间真龙,绝非池中之物;

  赵匡胤笑,则是因顾瑾竟毫不犹豫随他踏入雨中,又一路同行而归。

  彼此之间未曾多言,却已有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悄然生根。

  汉明文成旧事——

  此事早已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贤君明臣典范,赵匡胤这个皇帝与顾瑾这个顾氏子弟又岂能不知?

  长夜漫漫,有的是时间。

  又何须心急?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已经将“洛书携律器”从顾言的身上取了出来,放在了顾瑾的身上。

  这同样也让他发现了“洛书携律器”的另一种作用。

  并非是要一直等到宿主死亡才可取出,只是需要耗费一些成就点而已。

  正常情况下,贸然如此绝对是亏得。

  但如今则完全不同。

  新时代已然要到来,顾言等人的思想承受不了这新时代的大船,自然是要小辈出世。

  虽然就算有着“洛书携律器”的加持。

  也不足以让顾瑾达到顾康顾熙那般的顶尖属性,不过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却也已经足够了。

  寂静的书房之中。

  两人对坐而视,表情在不觉间也亦是严肃了起来。

  赵匡胤并未直接开口,而是将书房之中所挂着的九州堪舆图铺到了桌上,旋即才正色开口:“少公子,你看这天下——诸侯皆望巨鹿。”

  “如鸦集枯木,只待顾氏一言而定鼎。”

  “而吾不同。”

  “吾以为,平天下当治根本。”

  他声沉如铁,字字如刀:“礼制?天命?虚辞耳!”

  “汉唐之衰,非兵不利,非民不勤,而在制度迂腐、职权昏聩!”

  “吾不要百官叩首颂祥瑞,吾要他们各司其职、如臂使指——就如我宋境之内,再无闲官、无虚职、无推诿之权!”

  他的语气极为认真。

  虽说此行是为获得顾氏相助,但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君,同样也要看看这位顾氏公子的才能。

  这其中看似寻常,实则不然——如今的赵匡胤极度务实,光凭他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便可见一斑。

  若顾氏之中亦无大才,他就算与之联手,也不会对其过分倚重。

  一切,恰如昔年汉明帝刘庄问策于顾康一般。

  顾瑾自是明白赵匡胤话中深意,一切皆如对方所说,复汉明文成旧事,他丝毫不显犹豫,当即微微一笑,应道:“陛下革故鼎新,非为破礼,实为立实。”

  “昔年我祖烨公作《分权疏》,亦倡权责相衡,政通人和。”

  “然九州诸侯仍困于权术诡道,未见根本。”

  顾瑾对赵匡胤的改制早就已经有所钻研。

  最关键的是,他作为顾氏公子。

  对于当前顾氏学院产生的新思想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顾瑾的政治水平可不低。

  他并不是专精于一门的人才,而是真正的全才,尤其是在如今有着“洛书携律器”的加持之下,他对于内政水平更是达到了79点。

  这已然足够了。

  听到这话,赵匡胤立刻便认可的点了点头,脸上也是再次露出了笑容:“所以他们不配得天下!”

  “吾能一哉平蜀,非因天佑,而是因军制明晰、粮道畅通、将士用命!”

  “如今我宋境执政之速,皆因吾斩断了缠足之绳。”

  “吾不仅要分权,还要分得透彻!”

  “文武并进,皆为民战、为国强!”

  赵匡胤就如同打开了话茬子一般,向顾瑾讲述起了如今宋境内的种种变化。

  他已然是新思想之大成者!

  顾瑾亦是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的点头附和,直至赵匡胤说完后,他才接着开口:“陛下以雷霆之势推行新政,废冗官、立实务,复分权之制而明职权,实乃开一代新风。”

  “宋境如今政令畅通,活力迸发,确非他国所能及。”

  “陛下所言治根本,深得顾学精要。”

  说到这儿,他话锋陡然一转:“然瑾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陛下以强腕推行改制,犹如良医下猛药,虽见效迅疾,却恐伤及元气。”

  眼看着赵匡胤的眉头瞬间便皱了起来。

  顾瑾也是并未有所隐瞒,当即再次开口:“其不足有三。”

  “其一,重制度而轻人心。”

  “新政虽立,然天下官员骤逢剧变,其心未必皆服。”

  “或有阳奉阴违者,或有旧习难改者。”

  “制度为骨,人心方为血肉,骨立而血不畅,则躯体仍僵。”

  “其二,急于事功而疏于教化。”

  “陛下废天命之虚言,立实干之风气,此为大善。”

  “然新旧观念交替,非一朝一夕之功。”

  “若无系统教化以正本清源,则旧思潮必如野草,逢雨便生。”

  “需知破易立难,破其后,如何立、立何为,更是重中之重。”

  “其三,宋境之治或难推于天下。”

  “陛下之策,基于宋地军民政令一体的根基,方能如臂使指。”

  “然九州各地,情势迥异,民风不同。”

  “他日若天下一统,是以宋制强加于四海,抑或和而不同,因俗而治?”

  “此乃长远之虑,当早图之。”

  顾瑾直接将他这段时间所想出来的东西全都说了出来,每一点都直指当前大宋的要害。

  这三点简单来说。

  其一指的便是宋境内的改制皆立于赵匡胤之威。

  只要赵匡胤出现任何的意外。

  这新政都将会瞬间崩溃。

  其二便指的是改制后的发展,赵匡胤终是武将起家,他能利用威名做好这些事,但却还没有想到后续的发展。

  而其三,便是其中的关键了。

  就亦如昔年战国时期那般。

  一国之政并不能全然实行于整个天下,如若不然的话只能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