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39章

作者:楚国隐士

  “老夫就对这个物价感兴趣,老夫家里还有几份产业,平日里对这物价了解一点,恰好今早老夫看过报价,还真跟这报纸上的一样!”

  “哦?那岂不是说以后府上下人没法糊弄咱在采购一事上动手脚了?”

  “你个老匹夫琢磨了半天就琢磨出这点作用来?简直羞与你为伍!”

  “呸!伱个老狗,你难道比老子聪明多少?”

  “哼,你懂个屁,你刚刚没听老夫说吗?老夫本身有产业在此,都是今早才收到的消息,可这报纸明显是提前编撰的,可今日的报纸却半点不差,这意味着什么?”

  “什么意味着什么?不就是府上采购那点事儿嘛!”

  “哈哈哈哈,老刘你个木头疙瘩啊,浩存兄的意思是,以后若是家里有产业、买卖的,可以以这上面的消息为准!”

  “嘶……奶奶的,原来还有这么个作用啊!老匹夫,来,今儿的点心茶水老子请客,算老子给你赔礼!”

  “哼,老夫会在乎你这三瓜两枣?不过嘛,反正你乐意掏钱,那自然不吃白不吃!”

  “……”

  李善长此时也拿着一份报纸在翻看着。

  “老郑,你对这报纸,怎么看?”

  作为李善长的资深谋士,老郑这人自然是要跟李善长一起出谋划策的。

  这不,随着如今胡惟庸明明退下去了,可声势却越来越大。

  但凡涉及到胡大老爷的事儿,李善长都会拉着老郑商量一二。

  今天则是恰巧,是老郑出门溜达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卖报的孩子。

  他只是看了一眼,便一脸惊骇的直接买了三份赶忙跑回了韩国公府。

  而如今李善长手里的这份,便是老郑掏的钱。

  “主公,这报纸,不能轻视啊!”

  “这里间或许还有什么别的算计咱没看出来,但至少表面上,有这报纸在,那胡惟庸得拉拢多少人?”

  “不说别的,就说这后面的征稿启事里所写的那样,投稿扬名不说还有钱拿。”

  “光这点,足以让无数急于扬名的、急于挣钱的士子,前赴后继的跟胡惟庸联系上。”

  “甚至,不仅仅是士子,哪怕官员之中,也绝对不乏想要出头的。”

  “而眼下,这位胡大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

  老郑这话一出,李善长的脸色彻底跟锅底一样了。

  嘛的,简直没天理了。

  这胡惟庸明明从丞相位上退下去了,可为何反倒是愈发的顺风顺水了?

  难不成这些事儿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李善长心头刚刚冒出这个念头,便马上被自己给抹杀了。

  毕竟,这想法,太过吓人了。

  另一边,刘伯温此时也在看报。

  只不过,他这会儿看得那叫一个有滋有味啊。

  “啧啧,这胡惟庸倒是心思多哦,还弄出这么个玩意儿!”

  “嗯,不说别的,这话本倒是写的挺有意思。”

  “妈的,你写的好好的,怎么不写完呢,这让人看一半留一半的,不当人子!”

  骂骂咧咧的吐槽了一番断章狗以后,李善长继续笑眯眯的看起了后面。

  诗词、物价、时事……

  但凡报纸上有的,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得不说,这玩意儿,还真是消磨时间的好东西啊。

第197章 牛人写牛书

  第一百九十七章牛人写牛书

  对于许多人来说,今日里出现的《大明周报》确实是一个解闷、打发时间的好玩意儿。

  可对有的人来说,这报纸代表的可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了。

  无他,实在是这报纸上刊登的征稿启事,写得太过诱人了。

  要求很简单,只要你是大明百姓。

  那么无论你是何身份,都可以把字迹工整的稿子投递到大明周报社来。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杂记,只要质量不错,那么都可以刊登在报纸上。

  而说完要求之后,待遇才是最吸引人的。

  稿费就不用说了,胡大老爷为了早日从报社解脱,同时也为了收到优秀的稿件。

  给出的稿酬真不低了。

  当然了,这时候还不叫稿酬,只能文雅一点叫润笔。

  不同于后世习惯按照“千字”算价,这时候可没有后世那些大水喉出现。

  这年头就没几个习惯写长篇的,能写个几百上千字的都算不错了。

  因此,胡大老爷非常善解人意的重新弄了个单位:每百字XX文。

  没错,胡大老爷这里,是按照每一百字算一次稿酬的。

  管你其他人怎么弄,反正按照胡大老爷的想法,写手嘛,多给几块钱也亏不了本。

  当然了,这个稿酬计价方式针对的是时文和话本一类的长篇文来着。

  像是诗词歌赋这些,则是直接按照一篇一篇的算价钱的。

  如今反正陛下已经批准了,那胡大老爷还能有什么好避讳的。

  干呗!

  当然了,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把报纸的销量给弄上去。

  对于胡大老爷来说,报纸的质量暂时还能稳住,但怎么尽快扩大销量,就是他要琢磨的事儿了。

  依照他上辈子大概了解的知识来看,最开始的时候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手里有点闲钱、识字的中产。

  这个时候的中产,可跟后世那空有一套房子,天天累得跟狗一样,然后不断还房贷、车贷的白领中产不一样。

  这个时代的中产,十有八九都是家里有百亩以上的田地,能保证每年都能收到地租的存在。

  而且其中不少人还在应天城里有其他产业。

  而这些产业、田亩都是能传家的。

  所以,他们这些人就是最开始的客户了。

  但……若是想扩大销量的话,把目标光放在他们身上肯定不行。

  胡惟庸此时考虑的便是,怎么扩大在普通民众当中的销量。

  他所说的普通民众,指的可不是那些一年到头在地里哭哈哈的老百姓。

  那些人,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在报纸这等“奢侈品”上消费的。

  真有闲钱,他们还不如赶紧给家里添置点东西。

  哪怕是一撮盐、一块布,那也比报纸要有用。

  毕竟他们都不识字不是吗?

  因此,这些人,至少暂时来说,压根没在胡大老爷的目标销售群体当中。

  他瞄准的,实际上是那些识字的乡绅以及乡贤。

  这些人在大明各地其实是有很多的。

  他们有的是辞官回家的,有的是拿到功名以后暂时没去当官的。

  还有的,则是因为一些家庭原因,明明能当官却不去当官的。

  反正这些人,有两个普遍的特点。

  家里有地、在地方上有声望,另外跟官场多多少少有联系。

  这些人甭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在乡下或者城市里看似平日里只要处理家族的一些事情,其他的啥也不干。

  可实际上,这些人不仅兜里扎实得很,在当地的威望也相当高。

  绝大多数时候,皇权不下乡这五个字,说的其实就是他们这些乡绅在当地已经形成自治了。

  这些人无疑就是胡大老爷最好的销售对象了。

  而稍微一琢磨这些人的喜好就能明白。

  老男人嘛,一号吹牛逼二号看妹子。

  看妹子的事儿,报纸暂时没法做到,可吹牛逼的事儿,报纸可以帮忙啊。

  这不,时文板块,既要有那种“嘴替”形式的情绪引导文稿。

  同样,也不能少了那种看似高端、用词格外讲究,逼格满满的“专业文”。

  这些实际上一方面是在读者心中建立起专业、权威的形象,可另一方面,则是方便读者看了以后去装逼啊。

  胡惟庸可太知道后世有多少人拿着自己在网上看的段子以及各种“没啥卵用”的知识吹得一塌糊涂了。

  很幼稚?

  但特么很爽啊!

  而话本版块,那就更好说了。

  谁还没个仗剑江湖或者大权在握的梦想来着?

  在这个时代,好的话本,绝对比后世那些电视剧或者动漫更加有吸引力。

  毕竟,画面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男人来说,一部好的话本,那绝对是爱不释手的宝物啊。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

  这些简直不要太简单!

  也正因为这两个方面胡惟庸下了大力气,因此,对于这两类的稿子,胡惟庸给与的奖励也最高。

  甚至高到不少正在参与科举的士子都心动的地步了。

  毕竟,名利双收不说,运气好还能名扬天下啊。

  机会就摆在面前,管伱之前是什么身份呢,谁扛得住啊!

  这不,就连方孝孺和解缙等人都开始心动了。

  而在淮安城中,有一人叫罗贯中的读书人,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准备前往应天府。

  他打算将他师傅施耐庵所写的话本小说《水浒传》投递到报社连载。

  说起施耐庵,这也是位奇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水浒传》的作者,可一般人哪里会知道。

  他这人在元朝一路考到进士并做官也就算了。

  《水浒传》里对于起兵造反这事儿,是不是说得特别真实、特别详细?

  呵呵,一方面吧,人施耐庵在元末见识过这等乱象。

  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厮是真真正正的跟张士诚一起起兵造反过啊。

  说白了,你当小说看?

  丫那是人家自己的自传拿出来改改而已。

  而眼下的罗贯中,不过是他培养出来的弟子罢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四大名著中有两本是这师徒俩写出来的。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