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358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出了小院,韩桢一路来到书房。

  书房内,卢九与一名匠人早已等在那里。

  韩桢坐下后,问道:“是水泥的事儿,还是琉璃?”

  “县长真是料事如神。”

  卢九小小的拍了个马屁,只不过技艺不熟练,拍的着实有点生硬。

  韩桢眉头一扬:“别废话,具体甚么事儿。”

  “嘿嘿。”

  卢九讪笑一声,说道:“经过县长的提点后,俺领着匠人们试烧了上百炉琉璃,前几日终于有所小成。”

  山东是玻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末年,战国时期,齐国就有烧制琉璃的手艺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琉璃,都是仿制玉石烧制,后世出土的一系列文物,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一直到宋时,山东烧制琉璃的技艺,一直属于顶尖水平。

  卢九召集了一大批手艺精湛的琉璃匠人,又有韩桢的指导,烧出来质量上乘的琉璃,并不奇怪。

  “县长请看。”

  卢九说着,从匠人手中接过一个木匣子,呈在书桌之上。

  打开木匣后,两尊琉璃酒杯,出现在韩桢视野之中。

  拿起其中一个,卢九介绍道:“这个琉璃杯乃是用的古法烧制,色不纯,也不透,内里气泡繁多。”

  接过酒杯,韩桢仔细端详了一番。

  色泽偏暗绿,且根本没有玻璃那种纯净透亮之感,内里繁多的气泡,完全破坏了美感。

  这样的酒杯,就是如今赵宋市面上流行的,一个也就几贯钱,价格不上不下,属于达官显贵不屑买,底层百姓买不起,定位很是尴尬。

  只有一些附庸风雅,却又财力有限的地主商人,才会买一些,充充门面。

  卢九又拿起另一个:“县长再看这个琉璃杯,这是用县长提供之法,煅烧出的。”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第二个琉璃杯同样粗糙无比。

  但两相对比之下,立刻衬托出第二个琉璃杯的精美。

  底色同为绿色,但色调要淡一些,也更加清澈透亮,气泡还是有,不过却少了许多,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不错!”

  韩桢笑着点点头,吩咐道:“参与烧制琉璃的匠人们,统统赏钱百贯,绢十匹。”

  “多谢县长赏赐!”

  卢九与那名匠人面色一喜,赶忙拱手道谢。

  韩桢吩咐道:“就按照这个质量,先烧制几批,模型你们自己定,但一定要精美。同时你等也不要自满,继续改进烧制之法与配比。若能再进一步,还有赏!”

  “微臣领命!”

  卢九高声应道,整个人干劲十足。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只要赏钱给的足,这群匠人鼓捣出玻璃镜他都不会觉得奇怪。

  翌日。

  少阳宫大殿内,照常举行朝会。

  此刻,赵霆正禀报着下面州府的奏疏:“县长,济州连日暴雨,致使梁山泊水位持续升高,形成洪灾,淹没十数个村庄。知州上书,请求朝廷拨款拨粮,以便赈灾。”

  “准!”

  韩桢微微颌首,朗声道:“让济州府衙统计受灾百姓数量与损失,户部计算好钱粮后,直接拨款。”

  “臣领命。”

  刘宓起身应道。

  去岁夏季一场大旱,让整个山东之地的收秋化为泡影。

  今年好多了,雨水充沛,遭灾的地区也不多,总体来说算得上风调雨顺。

  商讨完政务后,韩桢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下木匣,轻笑道:“前阵子,我说过官员商股制的事儿。”

  话音刚落,一众朝臣顿时双眼一亮,纷纷挺直腰杆。

  重点来了!

第323章 【官家野心不小啊】

  第323章 0320【官家野心不小啊】

  韩桢给一众官员开出的俸禄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例如赵霆这样的内阁右仆射,正三品的大员,月俸也才三百贯。

  赵宋一个正五品的京朝官,每月领到手的添支钱,都不止三百贯。

  赵霆都如此,像知县、主簿这样七品以下的官儿,俸禄就更少了,只有五六十贯。

  这点钱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但要说想过的多好,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更别提官员之间人情来往,邀请宾客等等,花销不在少数。

  但因班子刚刚搭建,韩桢又摆明了要打击贪官污吏,所以没人敢说甚么,也没人敢贪污。

  一年两年倒还好,可时间一长,难保有的官员就忍住了,开始想法子搞钱了。

  还是那句话,高薪不一定养廉,但低薪是一定养不了廉的。

  商股制配合督察处,就是韩桢应对官员贪腐的法子。

  打开木匣子,韩桢从中拿出两个琉璃杯。

  众人的目光,顿时被琉璃杯吸引。

  在次品的衬托下,用新法烧制出来的琉璃杯,显得异常出众。

  杯身轻薄,明亮纯净,远远看去根本看不到丝毫气泡。

  韩桢不急不缓地问道:“诸位觉得,这个琉璃杯,应当作价几何?”

  “简直巧夺天工。”

  刘宓啧啧称奇,估算道:“微臣觉得,这样的琉璃杯,不下百贯钱。”

  话音刚落,就见赵霆反驳道:“刘尚书此言差矣,前几年本官曾在东京城一家铺子里,看到过一款相似的酒盏,不过材质乃是水晶雕刻而成,不管是其色泽还是油润,都不及这个琉璃杯,即便如此,卖价也高达八百余贯。”

  “因此本官觉得,作价千贯较为合适。”

  在座的一众文臣,大多都是穷鬼。

  这里所说的穷鬼,是与东京城的富商与官员比。

  最有钱的,当属赵霆和刘宓,毕竟他二人以往贪污了不少钱,也见过大世面,所以比较有发言权。

  千贯?

  尽管韩桢心中早就知道玻璃是暴利行业,但没想到竟会如此暴利。

  要知道,这个玻璃杯的成本,不过是些沙子而已,最贵的材料,也仅仅是从大理购买的纯碱,一斤三百文钱。

  纯碱与沙子的比例是二比八。

  一斤纯碱,足够烧上百个这样的玻璃杯。

  哪怕算上人工、运输等杂七杂八的成本,一个玻璃杯的利润也高达万倍!

  赵宋有钱,非常有钱,不过钱不在百姓手里,在地主富商、达官显贵、皇亲国戚手中。

  这些人的财富,动辄以百万贯,甚至千万贯来计算,割他们的韭菜,韩桢一点负罪感都没有,甚至还觉得很爽。

  韩桢好整以暇道:“我准备成立官方贸易商队,分为两支,一支经营内陆贸易,一支负责海上贸易。每年的收益,五成收归内帑府,剩余五成,整个山东的所有官员按照商股多寡分红,你等意下如何?”

  “微臣并无异议。”

  赵霆率先开口。

  在表忠心这件事上,赵霆向来都是冲在最前线。

  而且说实话,以他现在的家资,哪怕不贪不腐,也能大富大贵过一辈子。

  去岁捣腾战马和军械,让他赚了一大笔钱,外加精盐的分红,如今家资直逼百万贯。

  “臣也无异议。”

  一众文臣纷纷开口。

  “海贸初期收益可能会低一些,毕竟要开拓市场,等到打通海上商道后,往后的收益,绝对不会让你等失望。”

  韩桢说着,将目光投向苏昭德:“关于官员商股如何分配,交给商务院了,务必制定出一份合理,且让大家都满意的法子。”

  “微臣领命。”

  苏昭德起身应道。

  环顾一圈大殿,韩桢沉声道:“钱,我已经想办法再帮你们搞了,这笔分红伱们拿的正大光明,理所当然。可谁若是敢把手伸向土地和百姓,休怪我不讲情面!”

  土地和百姓,是韩桢的底线。

  听出他话中森然的杀意,众人心中一凛。

  这位爷可是说到做到,杀起人来是真狠呐。

  说诛三族,那就是三族,少一个人都不行!

  警告一番后,韩桢摆摆手:“散了罢。”

  散朝的时候,已经时值正午。

  一众文臣出了大殿,各自散去。

  赵霆语气感慨道:“咱们这位官家,把土地看的很重啊!”

  私底下,他们这帮各部的主官,都把韩桢称为官家。

  虽没有建元称帝,但那都是迟早的事儿,这一点大伙儿心里都清楚。

  甚至于,礼部侍郎裴怀已经开始提前准备建元的年号了。

  闻言,一旁的刘宓摇头失笑道:“历朝历代,哪一个开国皇帝不把土地看得重?”

  所有人都知道,历朝历代皆亡于土地兼并。

  因此,所有开国皇帝,在对待土地分配这件事上,都格外重视。

  但历史,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不管开国时制定了何等英明的政策,几十年后,土地兼并又会再次悄然发生,最后发展到不可调和之际,百姓纷纷造反,烽烟四起。

  没法子啊,华夏人对土地的渴望,铭刻在了记忆里。

  官儿无法世袭,但土地可以啊。

  只要有田地在,不管这世道如何变,终归饿不死,家族总能延续下去。

  现在大家碍于韩桢的威势,不敢对土地下手,可韩桢死后呢?

  赵霆斜蔑了他一眼,轻笑道:“看来你还是没懂。”

  “何解?”

  刘宓满脸疑惑。

  赵霆反问道:“你不觉得官家对开海以及海贸之事,过份的在意么?”

  刘宓答道:“开海乃强国富民之策,赵宋凭借海贸,每年商税高达上千万贯,官家在意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非也,非也。”

  赵霆摇摇头,语气笃定道:“官家这是想将吾等的眼睛,从土地转移到海上。”

  在内阁待了五个月,经手的奏疏和批文,不下千份。

  他到底是要比刘宓看的更透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