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第473章

作者:柠檬炒辣椒

  “汇沣银行,吸纳10.26%,支出1.52亿港元,目前银河证券公司共计持有汇沣银行26.47%股份,共计支出6.53亿港元。”

  “恒声银行,吸纳12.12%,支出1.25亿港元,目前银河证券公司共计持有恒生银行20.4%股份,共计支出2.82亿港元。”

  “和记黄埔,吸纳4.87%,支出1.85亿港元,目前银河证券公司共计持有和记黄埔10.59%股份,共计支出3.92亿港元。”

  ……

  一行行的数据,列得清清楚楚。

  特别是汇沣银行,已经完成了既定25.6%的目标,还略微超过了。

  “汇沣银行的股票,暂时不用吸纳了。”林浩然满意地说道。

  吸纳这些股票的代价,实在是太低了,低得连林浩然都觉得离谱。

  同时,他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汇沣银行在香江的影响力。

  当汇沣银行遇到困境的时候,居然给整个香江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这么多的巨头,都因为汇沣银行而受到牵连。

  不愧是香江原来的霸主啊!

  按照目前的情况,渣打银行成功收购汇沣银行之后,汇沣银行的主要合作伙伴,特别是那些英资企业巨头,不出意外都会将合作目标从汇沣银行转移到渣打银行去,因此未来即便汇沣银行的股价会上涨,也有限。

  所以,吸纳太多,就没有太大必要了,够还给那些股东,就行了。

  估计此刻那些借股票给他的势力,已经后悔莫及了,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他们的股票已经借出去了,在没到合同时间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法要求林浩然还股票。

  也就是说,哪怕汇沣银行真的倒闭了,这些汇沣银行原来的股东,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却无可奈何。

  “好的老板,我下午会停止对汇沣银行股份的吸纳。”戴石恭敬地说道。

  “恒声银行的股票吸纳,怎么这么快?”林浩然有些惊讶地看着恒声银行的数据说道。

  恒声银行上午居然吸纳了足足12.12%,要知道,汇沣银行那边,就持有恒生银行62.14%的股份。

  而何善恒这位创始人,早已经将恒声银行的股份都抛售了。

  即便如此,依然还有几个大股东,也就是说,就算不算这几个大股东,恒声银行的股票也只剩下37.86%而已。

  可这两天时间,银河证券公司居然吸纳了足足20.4%的恒声银行股份。

  这在林浩然看来,有点离谱。

  “老板,应该是汇沣银行有股东大规模抛售股票,再加上股民们的大肆抛售,让恒声银行的低价股票挂单特别多,但是并没有什么人买入恒生银行的股票,所以便被我们捡了个便宜,我见恒声银行这么多的挂单,就让操盘手不断吸纳。”戴石汇报道。

  林浩然闻言,点了点头。

  恒声银行的股民,绝对是最为倒霉的,硬生生被汇沣银行拖累的。

  明明恒生银行的运营情况其实都挺不错的,加上它的口碑一直在香江都很好,所以即便在汇沣银行的吸血下,依然能够位居第二大银行,许多华人热衷于将资金存在恒声银行。

  可作为汇沣银行的子公司,在汇沣银行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汇沣银行第一时间想办法将恒声银行的大批资金抽离。

  这就导致了汇沣银行遇到资金链断裂的时候,作为子公司的恒声银行,也同样资金链断裂了。

  持有62.14%的股份,汇沣银行想这么做,恒声银行的其它股东根本没有反对的资格。

  所以,如今恒声银行的各大分行,与汇沣银行一样,都暂时关门停止营业了。

  这种情况下,恒声银行的股票被大规模抛售,其实也不难理解。

  特别是恒声银行的地位尴尬,作为汇沣银行的子公司,在大家看来,汇沣银行还有被挽救的机会,可恒声银行就不一定了。

  如今,大家的目光大多数是聚集在汇沣银行身上,作为子公司的恒声银行,恒声银行的命运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鲜有人去关注它后续究竟会走向何方。

  股民们只顾着在恐慌中抛售手中的股票,仿佛每多持有一秒,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林浩然坐在办公室里,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然后开口说道:“戴石,你说,会不会是汇沣银行也在抛售恒声银行的股票?”

  “老板,我想应该不是汇沣银行!”戴石却是摇头说道。

  “噢?有何见解?”林浩然笑着问道。

  “首先,汇沣银行持有不少企业的股票,像太古洋行、会德丰洋行这类巨头企业的股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如今,这些公司都已相继宣布不再与汇沣银行合作。

  如此一来,汇沣银行留着这些公司的股份,实际意义已然不大。所以,即便他们要抛售股票,大概率也会优先抛售这些公司的股票。

  反观恒声银行,其股票关乎汇沣银行的未来走向。倘若汇沣银行还有挽救的余地,且恒声银行仍在其旗下,那汇沣银行未来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所以,他们除非到了万般无奈、迫不得已的地步,否则不会轻易抛售恒声银行的股票。老板,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若说得不对,还请您莫要责怪。”戴石侃侃而谈。

  “言之有理啊,戴石,没想到你竟有如此高见!”林浩然哈哈笑道。

  戴石的这番话,林浩然却是非常认同。

  “走吧,先去吃个饭,你也辛苦了,下午还得继续奋战!”林浩然站起身来,拍了拍戴石的肩膀说道。

  “老板,这是我的分内事,不辛苦。”戴石有些受宠若惊地说道。

  两人一同前往康乐大厦的饭堂,直接在饭堂吃午饭。

  下午,股市依然是一片阴霾。

  股民们的心情如同这压抑的天气,沉重而焦虑。

  交易大厅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息,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与不安。

  而银河证券公司这边,所有员工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虽然不再吸纳汇沣银行的股票,但银河证券公司的操盘手,依然继续针对恒声银行、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太古洋行、中华电力公司等商界巨头的股票进行吸纳。

  因此,整个办公室里,依然如同上午那般,一片忙碌。

  对林浩然而言,像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太古洋行等巨头的股票,他不嫌少!

  怎么说,这些公司只是被汇沣银行拖累,导致暂时资金链出了问题,实际上他们的内部经营情况都是非常健康的。

  可以说,如今这么低的价格,买得越多,他就赚得越多。

  既然如此,他自然是有多少吸纳多少。

  像佳宁集团这种垃圾股票,他自然,没用动手。

  并不是实力看起来比较强大的公司股份,他都想要。

  佳宁集团这样的企业,都快要倒闭了,他还吸纳,那就真的是作死了。

  既然汇沣银行的股票都已经买回来了,林浩然下午自然没必要待在银河证券公司这边了。

  对他而言,手中持有的汇沣银行股份,已经足够还给那些借股票给他的股东了,最基本的目标也算是完成了。

  之后,能低价吸纳的其它股份,已经都是惊喜了。

  林浩然特意做了个估算:此前,他借入汇沣银行25.6%的股票并卖出,获得高达60.1亿港元的资金,而如今,他仅用6.53亿港元,就购入了该银行26.47%的股份。

  这意味着,即便他从中拿出25.6%的股票归还给债主,在此次做空计划中,仍能净赚53.57亿港元。

  就算扣除手续费、花旗银行的佣金等各项费用,他最终获利依然超过53亿港元!

  投入六亿多港元,却能卖出60.1亿港元,回报利润高达53亿港元,这样的回报率简直如梦幻般惊人,令人难以置信。

  大概预估了下回报率后,即便是林浩然,都为自己这一次的布局感到震惊。

  这高达 883%的回报率,如果传出去,足以震惊全球金融界了。

  当然了,林浩然不会将具体数据传出去,没必要。

  虽然大家早已经知道他在做空汇沣银行,可投入多少,又赚了多少,除非他主动公布,否则外界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

  置地集团,总裁办公室。

  林浩然与马世民在办公室内聊着置地集团的发展,时而露出爽朗的大笑,此刻两人仿佛根本没有受到界外金融业的一切影响。

  置地集团早已经将资金转移至东亚银行,因此自然不会像和记黄埔、太古洋行等公司那般,因为流动资金都在汇沣银行,导致资金链出问题。

  所以,如今的置地集团,完全不受外界影响。

  要不是置地集团早早退市私有化了,估计置地集团如今的股价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总之,三百亿港元以上的市值,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至于林浩然旗下的另外一个巨头港灯集团,自从汇沣银行从第一位置跌下来之后,便由港灯集团坐了上去,成为香江市值最高的企业。

  如今,港灯集团的市值,已经超过两百亿港元,达到了恐怖的223亿港元之地。

  港灯集团、中华煤气、香江电话这些林浩然没有私有化的公司,如今在香江股市中绝对是非常另类的。

  其它排名前五十的股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汇沣银行的影响,导致股价大跌。

  可林浩然旗下的这些企业呢,因为早已经将金融业务从汇沣银行转移,所以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倒是因为林浩然作为它们的靠山,股价不断上涨,纷纷冲进前十的位置。

第669章 朗维集团,未来的快消领域霸主!

  当外界因为汇沣银行而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此刻林浩然的关注点并不在汇沣银行身上。

  此刻,置地集团总裁办公室里,马世民正满脸兴奋地向林浩然汇报着牛奶国际那边的收购情况。

  “老板,牛奶国际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攻城略地,成功收购了超过20个您精心指定的品牌公司,像红牛、喜力、巴黎欧莱雅、嘉士伯、卡夫亨氏、士力架等等,如今已逐渐构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跨国快消集团。

  这些快消品牌的收购,目前虽然已经让牛奶国际投入了大约30亿港元的资金,不过,这笔钱花得绝对超值!

  目前各项收购业务已进入资源整顿阶段,并且在与惠康超市以及万宁美妆连锁店进行对接得颇为顺利,产品一经上线惠康超市以及万宁美妆便利店之后,便迅速得到市民们的认可,销量都非常不错。

  所以,如今随时都能与711便利店、罗森便利店等这些老板您新收购的便利店连锁品牌进行销售渠道完成对接,一旦对接成功,这些快消品牌的销量,必定会大涨。”马世民汇报导。

  林浩然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马世民继续说道:“而且一旦顺利对接,咱们就能从源头到销售,打造出一条完整且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闭环。

  在上游,凭借收购的这些全球知名快消品牌,咱们牢牢掌控了优质的产品源头,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中游环节,在资源整顿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各个品牌的生产环节进行深度优化升级,针对不同品牌的工厂,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确保每一款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到了下游,与711便利店、罗森便利店、惠康超市等销售渠道成功对接后,这些品牌产品将迅速铺货至各个门店。

  这些便利店和超市拥有广泛且密集的门店网络,每日客流量庞大,能让咱们收购的快消品牌以最快的速度触达海量消费者。

  而且,我们还能依据不同销售渠道的特点以及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比如在711便利店,可以针对年轻上班族推出红牛功能饮料的促销活动,像买二送一、搭配早餐套餐等优惠组合;

  在惠康超市,则可以设置巴黎欧莱雅的专属专柜,安排专业美妆顾问提供咨询服务,吸引家庭消费者驻足购买。

  此外,我们在闭合环的试运营中发现,这条完整的产业链还能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与深度利用,通过销售终端收集消费者详细的购买行为、偏好等数据,并精准反馈给生产环节,以便我们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研发方向。

  例如,若发现消费者对某种口味的士力架巧克力需求呈上升趋势,我们能迅速通知工厂增加该口味的生产;根据红牛在不同地区的销售数据,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推广活动。

  不得不说,老板,您当初做出收购这些品牌的决定,实在是太有远见、太明智了!”

  马世民笑着,眼中满是敬佩地说道。

  无论是收购各个快消品牌,还是收购711便利店、罗森便利店等,都是林浩然这位老板决定的,这样的布局,按照目前的进展,不出意外,未来将会给全球带来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如今老板旗下的便利店数量,更是已经超过一万家,这一万多家便利店都进行销售这些产品,可以想象,这些快消产品的销量,将得到一个非常恐怖的提升。

  “噢?不错,尽快与711便利店、罗森便利店进行对接吧,毕竟如今这两个大品牌,主要出售的还是其它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钱都让其他人赚去了,我心里有点不爽!”林浩然哈哈笑道。

  711便利店以及罗森便利店,如今扩张的速度极快,基本保持一个月近千家的速度,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南洋、香江、欧洲等地方迅速扩张。

  所以,如今711便利店的每天总营业额,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不过,711便利店毕竟不是置地集团旗下的企业,虽然都是林浩然的私人企业,但毕竟都是独立运营的,置地集团与他们对接,需要与南方公司进行各自磋商。

  因此,初期牛奶国际这边主要是先让这些收购品牌的产品在惠康超市、万宁美妆等进行渠道的对接。

  “老板,我已经与铃木敏文先生进行了磋商,基本已经把合作的事宜都确定了下来,在8月份,我们的快消产品,会与南方公司合作,到时候便能将所有南方公司旗下连锁便利店覆盖。

  不过我发现,随着收购的品牌数量增加,如果这些快消品牌还让牛奶国际管理,就有些臃肿了。

  毕竟牛奶国际本身主要还是搞的是销售渠道,像惠康超级市场、香江711便利店、万宁美妆连锁品牌等,这些更倾向于销售。

  如今,像红牛功能饮料、喜力啤酒、巴黎欧莱雅护肤品、嘉士伯啤酒、士力架巧克力等等,这些都是快消品牌,由牛奶国际管理虽然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整顿,但随着品牌矩阵的日益庞大,管理架构的复杂性呈指数级上升。

  而且,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不同快消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差异巨大。

  嘉士伯啤酒需要特定的麦芽、啤酒花等原材料,其生产过程对温度、卫生条件等要求严格;

  士力架巧克力则对可可豆的品质、糖分的配比有独特标准,且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

  现有的牛奶国际供应链体系,虽然能满足自身销售渠道下部分商品的需求,但对于这些新收购的、品类繁多的快消品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不能及时优化供应链,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不稳定、配送延迟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品牌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马世民一边说着,一边喝了杯热咖啡。

  林浩然点了点头,并没有插嘴,而是等马世民继续说下去。

  “另外,人才结构也是一大挑战,牛奶国际现有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大多具备销售渠道运营和管理的经验,但对于快消品牌的全面运营,尤其是品牌建设、市场洞察、产品创新等方面,可能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