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361章

作者:葫芦村人

  “这样吧,我带你们去机电系的金工实训车间吧。”

  “张校长,你怎么来了?”

  张鸣秋带着赵岩跟范志勇两人到实训车间时,谢威正跟杜国旺两人站在一台带有18支刀具刀库的加工中心前面,听着杜国旺给他介绍目前加工中心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谢威?你怎么在这里?”

  张鸣秋也意外。

  每天谢威的行踪,他们并不清楚,但是谢威有很长时间都没有来机电系了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长征机械厂的赵岩厂长、范志勇副厂长……”

  “长征机械厂的?”

  “你就是谢威?”

  赵岩跟谢威几乎是异口同声问出来。

  张鸣秋叫谢威时,赵岩就有些愣神,他没想到谢威会如此年轻。

  在他们想来,谢威在高考前已经当了5年技术员,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参加高考的,能在短短两年时间让哈工大快速壮大,至少应该有三十好几了。

  “谢威同志,看来你对我们有误解啊。”

  范志强明显听出了谢威语气中的不满。

  谢威看向他,不置可否。

  丝毫不隐瞒自己的不满。

  “长征厂的两位领导是来学校考察数控技术的。”

  张鸣秋怕谢威直接怼两人,急忙说明他们的来意。

  “之前我们确实拒绝了上级分配的用于改造普通机床的数控系统跟零配件……当时部里给的那批,数控车床系统,能改造最大的车床就是6140,加工行程也只有1米5;而铣床也是……长征厂虽然有不少小型普通机床,却以重型机床为主……”

  赵岩脸上带着笑容,主动开口解释当初长征厂为什么要拒绝哈工大的数控系统。

  “改造的数控铣床,对我们加工能力提升并不大,长征厂更需要的是可以加工异型结构件的三轴加工中心……”

  原来是这样!

  谢威听了对方的解释后,才明白长征厂为什么会拒绝。

  “确实,我们的数控系统虽然可以控制,之前哈一机生产的滚轴丝杠最长不到两米,超过两米就无法保证精度。”

  杜国旺点头。

  他也算是了解到了长征厂拒绝使用学校研发出来的数控系统的原因。

  光是有控制系统不够,还得有配套的伺服电机、滚轴丝杠等。

  “现在呢?”

  赵岩敏锐捕捉到杜国旺话里的“之前”,不由有些期待了。

  国内有产品能满足使用需求,何必跑去求上级首长给外汇批条?何必去忍受外国供应商的苛刻条件?

  “可以生产出五米行程的长丝杠。”

  杜国旺说道,“对于十多米的重型机床以及差超过5米行程的龙门机床,还不行。”

  赵岩不由有些失落。

  长征厂,很多重型车床的加工行程都是十多米。

  这种车床并不是用来加工火箭跟导弹外壳的,火箭跟导弹外壳,并不厚,甚至都不需要采用车床加工,而是由框环跟桁条组成圆柱形框架,再用铆钉把外面的蒙皮铆接在框架上。

  就如同灯笼的结构一样。

  但是各种重型设备,又是加工相关工装夹具以及其他配套的重要零部件所必不能少的。

  “加工中心最大行程是多少?”

  5米行程的车床,长征厂并不多,赵岩盘算了一下,厂里就几台,也没法全部改造成数控车床,两三台的订单终究有些少了。

  “X轴行程800mm、Y轴行程600mm、Z轴行程550mm。由于这是实验用的,没有搞更大的……形成更大的龙门式加工中心还处于研发中……眼前这台加工中心,是为了实验跟改进……”

  杜国旺解释着。

  “精度呢?”

  “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到0.05mm,重复定位精度±0.02mm……”

  比起国际上的加工中心,哈工大研制的加工中心精度还是要差不少。

  但是比起国际上

  “能批量生产了?”

  “哈一机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第一批加工中心应该处于调试阶段,即将上市了。”

  杜国旺经常去哈一机进行技术指导,对厂里的情况有了解。

  “第一批生产了多少台?40台需要多长时间交付?”

  “……”

  张鸣秋疑惑地看着赵岩,要采购数控加工中心,交付期什么的,不应该问生产的哈一机么?直接问研发负责人,什么意思?

  杜国旺跟谢威对视了一眼,显然同样有些疑惑。

  “150远程火箭炮的火箭弹数量太多,目前厂里的产能很难提升,如果有加工中心加工发动机以及外部的弹翼等零部件,效率会提升至少两倍……”

  谢威无语了。

  这两位,为了拿到更多火箭弹生产任务,才无奈从学校采购加工中心的?

  40台三轴联动的加工中心,将近2000万,这就意味着他们想要全部吃完所有的加工订单?

  “两位,这会儿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咱们一起吃个便饭吧。先吃饭,下午我陪你们去哈一机,怎么样?”

  张鸣秋见谢威不吭声,急忙从中打圆场。

  两人不置可否。

  拒绝了张鸣秋请他们吃饭,而是邀请张鸣秋跟刘德宝以及杜国旺几人一起去学校外面那个已经被划拨到校企办的国营饭店吃饭。

  张校长请吃饭,那是真的便饭,方便到学校食堂有什么吃什么。

  谢威也没拒绝。

  他想知道长征机械厂给了这笔订单,究竟想要多少火箭弹的生产任务。

  “他们这是用使用我们的加工中心换取更多订单?”

  去饭店的路上,杜国旺故意落到后面,小声地问谢威。

  “应该是吧。”

  谢威不确定。

  虽然对方表现得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

  再想到这两天江北机械厂跟主动送业务上门的江山机械厂,表情不由变得怪异起来。

  要是传出去,指不定别人都认为想要从跟哈工大的合作中获得好处,得先给哈工大好处呢。

第282章 进口价格一半的加工中心,还要降价10万!

  “他们居然没提要更多生产任务的事?”

  吃完饭后,张鸣秋陪着赵岩跟范志勇去了哈一机,到下午回来,告诉谢威,长征厂是真的下了40台各种型号的五轴加工中心。

  作为第一个客户,一出手就是40台,哈一机在跟学校商量后,准备以46万每台的价格向长征机械厂提供最大的1070加工中心。

  张鸣秋回来后第一时间找谢威商量。

  谢威的关注点却在长征厂是否用加工中心订单要求更多火箭弹生产订单。

  “没有。”

  张鸣秋肯定地表示,“我也试探过,他们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进口的1060加工中心,最低价格超过52万美元,精度还不如我们现在的,这价格比他们低了不少……应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张鸣秋更在意价格。

  “哈一机那边生产成本多少?”

  谢威没有回答张鸣秋的话,而是询问生产成本。

  “不算研发成本,每台的生产成本在16万,主轴最高转速只能达到6000转,这比不上进口的最低8000转转速……”

  “价格高了,降低下来,36万!”

  谢威想了想,沉声说道。

  “啊?”

  张鸣秋以为自己听错了。

  虽然16万的生产成本,卖出36万的价格,也有20万的利润,随着产量增加,生产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利润更高。

  可36万,比起鬼子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只有一半不到啊!

  “需要利润来支撑后续技术的研发是没错,哈一机那边也需要利润升级制造能力,如果我们卖的价格太高,进口的价格将会更高!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吃点亏,把他们的价格给打下来!”

  谢威斩钉截铁地说道。

  他采取了跟之前程控交换机一样的策略。

  “程控交换机采用这样的策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订单,反而加快了国际供应商的进入速度……数控机床跟程控交换机不一样,一旦价格太低,国外涌入太多,国内的机床厂在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情况下,很难往这里面投入……”

  张鸣秋提醒谢威。

  一味的低价策略,并不利于国内数控技术的发展。

  现在国家开始向着市场经济转向,绝大部分企业都失去了大量的计划订单,需要问市场要利润,要发展经费。

  20万的毛利润看起来很多,甚至都已经超过了55%,抛开研发成本、设备成本、管理成本等,纯利润将会降低到不足25%。

  还有多少企业愿意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机床企业不愿意投入研究,国内庞大的市场将会成为外国数控机床制造商的市场。

  “还有,国外技术比咱们先进,我们研发出来的,他们降价销售,利用我们没有的更先进的一代技术在国内赚取更多的利润,挤压我们的利润……”

  张鸣秋在这事情上,认知倒是非常清醒。

  “校长,您说的没错。不过,我们得换个角度考虑。”

  谢威还是认同张鸣秋的说法的。

  他既然提出用低价策略,那是充分考虑过这些问题的。

  “???”

  张鸣秋一脸疑惑地看着谢威。

  “叫上哈一机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吧,免得到时候又解释好几次。”

  谢威想了想,觉得这事情只是跟张鸣秋说没用,哈一机那边是生产方,双方从一开始就在合作,数控系统的开发哈一机也付出了不少。

  46万的价格,就因为长征机械厂是第一个用户,还一次购买40台,哈一机才报出的价格。

  谢威直接把每台价格砍了10万!

  40台,那可是400万,在目前人均工资不到40的8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

  哈一机能乐意?

  “也好。”

  看了谢威好一阵,见他不是开玩笑,张鸣秋忍着好奇问谢威原因,点头说道。

  “唉~非常时期,行非常事,谁不想多赚钱!”

  知道张鸣秋非常不支持自己的想法,谢威也是没办法。

  果然。

  张鸣秋离开没多久,杜国旺跟哈一机派过来的技术负责人母志平两人就找到了谢威。

  “国内就我们一家能提供数控系统跟机床的,现在不抓紧时间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研发经费,等到外国同类型产品跟技术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我们的研发经费就会出现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