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344章

作者:葫芦村人

  “呼~”

  刘德宝被谢威提出的庞大的作战系统给彻底震惊到了,“谢威,你这是在准备写科幻小说?”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回过神来。

  旋即,所有人脸上的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科幻!

  实在是太科幻了。

  “科幻么?以目前我们的技术,很难达到如此程度,毕竟我们工业差,技术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做不到,美国跟苏联呢?他们技术先进,地球外空间被他们发射了不知道多少卫星覆盖……61年苏联就能把宇航员送到外太空;69年美国宇航员登陆了月球……”

  众人沉默了。

  技术终究还是太落后了。

  虽然一直到谢威从原本的世界离开,广寒宫月球基地建成了好些年,都没有找到当年阿姆斯特朗留下的星条旗,也没有找到脚印。

  但是并不妨碍谢威用美苏的科技先进来唬国内大佬们啊!

  未来50年,是全国奋力追赶世界先进的时代!

  “谢威,目前很多项目对我们来说,不仅技术难度大,需要的经费也是无法承受的……”

  脸上满是沉重的谭部长深吸了几口气,平复自己的心情。

  谢威说的,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的科技水平,距离美国跟苏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经济差距更大。

  “所以咱们一开始只需要把这个系统构架拿出来,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先搞关键核心的配套技术……难度太大的项目,可以先进行探索、预研……”

  谢威很清楚,国家的政策无法改变。

  缺钱的境况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863计划里面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最近一些年停止研究、下马的项目调整后的项目。

  提前5年时间,哈工大的一些项目,就能提前拥有配套。

  众人一直讨论到第二天早上,除了上厕所,饭都是让食堂的人送到会议室里的。

  至于最后结果如何,谢威不知道。

  反正总能改变一些东西。

  “谢威,你说咱们真的有可能实现你说的那种吗?”

  一大早,一夜没睡的谭部长走了。

  尤利华却留下来了。

  送走谭部长后,尤利华问谢威。

  “肯定会的!只不过需要很长的时间……”

  谢威坚定地说道。

  因为他亲眼见证过,自然知道。

  即使没有他这只蝴蝶来80年代初期煽动翅膀,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轨迹,也不过再等四十多年的时间就会实现。

  “对,一定会的!我们这代做不到,还有你们,你们做不到,还有你们的孩子……”

  尤利华深吸了一口气。

  问这话之前,他实际上心中充满了绝望:谢威能得到的情报跟消息,根本没法跟他比,尤其是尤利华在5月时候跟着部队首长出国考察过国外先进武器装备水平。

  不只是他,谭部长也清楚,谢威觉得的“可能”,在国外是肯定的!

  美帝跟苏联之间的冷战一直都没结束,在高科技军备竞赛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们自然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展示出来。

  仅仅是展示出来的,都领先了中国数十年!

  “其实用不了那么久的。”

  谢威觉得自己有点过了。

  看到尤利华脸上的沉重,他很想告诉对方,其实目前的中国,跟世界最先进水平差距没有那么大,因为苏联还有10年寿命,从那之后他们的科技几乎停滞了发展;而美帝未来的先进武器装备,很多都只是存在于PPT,数据靠造假……

  在中国人自己懊恼没有追上美国的先进时,其实早就不知不觉超越了他们……

第267章 三弹并两弹,再把液体燃料换成固体燃料射程翻多少?

  “谢威同志不错!还以为这小子不知道自己是哪个单位的,他给部队首长汇报的,首先为部里争取卫星系统、火箭跟导弹项目……”

  秘书向郑部长汇报了最新得到的情况后,高兴地说道。

  之前谢威卖远程火箭炮等搞了3亿多美元的外汇,对极度缺乏资金跟项目的七机部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经费。

  可那笔庞大的经费,除了按照5%上交给部里,其他的部里都不能动。

  整个七机部,现在都没哈工大有钱!

  不少部里领导跟下属单位负责人都非常不满。

  可这没办法,当初李校长要政策的时候跟前任宋部长不仅说好了,还让部里出台了红头文件,盖了章的呢!

  “那只是一个提议,具体如何,得看国家跟部队怎么决定啊!”

  郑部长按了按太阳穴,头痛。

  哈工大的卖装备的几亿经费,在大家都缺项目、缺经费的情况下,别说部里的其他单位,连其他机械工业部都眼红着呢。

  不过,现在这样也好。

  部里压力会小很多。

  谭部长回到部里后,总参接连开了好几次讨论会议,但是没有任何一名首长表示支持。

  即将下马的一系列高精尖端武器装备,谁都知道战略意义。

  问题是没钱!

  基础差,没配套!

  继续搞下去,不仅无法获得成果,甚至会因为这些项目的存在挤占有限的经费。

  “现在那些项目持续下去,咱们不多的经费不仅用不到刀刃上,反而用到刀把上!不过,直接下马完全没有必要,各个单位搞了这么多年,可以利用现在的成果,在理论方面继续研究论证……”

  面对部队首长的询问,李校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技术储备不足,经验不够,经费匮乏,研制难度太大,直接下马,实在是太浪费。

  国家前面这十多年投入了太多的经费。

  “转入预研或是论证,也需要不少的经费啊!”

  谭部长忧虑地说道。

  “搞理论研究跟论证,需要的经费就少多了……只要条件合适,随时都可以上马,军费是越来越少,必须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李校长从离开学校后,就一直在跟一帮同事分头了解全国整个军工系统的具体情况。

  对于整个军工系统的技术基础、配套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们的调查,也是为了给众多战略项目的继续与否为上级提供详细的判断资料。

  “对了,听说你们学校之前上马了无人机项目?”

  “没有!没有的事!”

  李校长毫不犹豫地否认了。

  “之前我去学校,谢威提出,先要搞配套……他说只要先进的装备,都离不开自动控制,而自动控制的核心是计算机……当初你们找半导体研究所林副所长拿了高纯度锑化铟,随后霹雳-4打靶两发两中,那时候谢威说长空一号靶机速度太慢,性能太落后……我记得你还借着机会问空军要了部分经费?”

  谭部长目光直直地看着李瑞。

  “呃~”

  李瑞尴尬起来,不过很快就脸上浮现出笑容:“谭部长,您问无人机,难道是部队准备给经费?”

  “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你得把这项目的情况说清楚……”

  看着李瑞惊愕的表情,谭部长脸上浮现出笑容,不等他回答,就开口说了一句更让李瑞意外的话:

  “另外,伊拉克那边,准备追加90门远程火箭炮的订单……”

  “啥?”

  这次李校长是真的震惊了,“难道这种远程火箭炮真的有出乎我们想象的威力?”

  不只是李校长意外。

  连还在学校的尤利华等人在接到消息,都觉得意外。

  阿卜杜拉将军很快就会再来学校。

  “这有什么好震惊的?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军事实力永远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对于这话,谢威深感认同。

  从最开始国际领海定在3海里,然后新中国58年把领海定在12海里后,逐渐成为国际约定成俗的领海范围。

  并且在82年,中国修改《国际法》,使3海里的领海在国际法律中正式改为12海里。

  为什么是12海里?

  就因为当时中国的大炮射程刚好能覆盖12海里。

  这就是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内的真实写照。

  “火箭炮也是炮!在没有庞大的远程力量的情况下,有一支最大射程165公里的远程火箭炮部队的军队,威慑力将会提升很多的。”

  震惊谈不上。

  意外是真的意外。

  伊拉克终究不是大户那种壕无人性的性格,而且现在中国的火箭炮,除了107跟40火性价比高、操作方便成了游击战神器,其他的火箭炮真没有什么名气。

  原本的36门加上90门,总共就有了126门,7个标准的远火营!

  火力绝对猛得一批。

  只不过,谢威确实想不明白

  “也是,对伊拉克这样多国家来说,射程165公里,已经具备一定的战略意义了。7个营,一次齐射,上千枚420公斤的炸弹丢到敌人阵地上,这可是几百吨的炸弹,能直接覆盖好几平方公里啊!”

  不算不知道。

  一算账,尤利华的眼中就隐隐放光,“要是咱们部队……”

  “别想了。一个营齐射,即使我们以成本价提供给部队,144枚火箭弹,得360万!咱们部队用得起?”

  谢威的话,瞬间让尤利华躁动的心一片冰凉。

  太烧钱了!

  该死的卖石油的狗大户!

  “不过,这次对方要求降价……”

  张鸣秋看着谢威的身体,开口说道。

  降价,他是不愿意的。

  好不容易遇到肥羊呢。

  “???”

  谢威看向张鸣秋,满脸疑惑。

  “伊拉克那边表示价格太高了,加上没有看到实战性能……所以那边提出,发射车一辆降低到240万美元,火箭弹降低到4.8万美元一枚……”

  这是上面转达的消息。

  伊拉克人来之前,就已经先把要求提了。

  “如果我们这边接受这样的价格,直接按照前面的订单签订新的合同,火箭弹也是按照5倍备弹……”

  刘德宝见谢威皱起了眉头,生怕他反对,急忙补充着。

  不只是他,上级也希望能按照这个价格卖给对方。

  虽然每套发射系统从280万美元降低到240万,但是90套的数量,让发射系统的总价达到了2.16亿美元;3600枚的备用弹,即使每枚4.8万美元,也达到了1.72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