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225章

作者:葫芦村人

  “呃,你要想知道,还是去问校长或是梁红斌教授吧。”

  彭思远愣了一下,旋即笑着回答。

  谢威顿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尴尬地笑了笑,“这150万的经费,您给捂紧,别让李校长又瞎折腾了……”

  彭思远只能无奈苦笑。

  人家是校长,自己只是一个财务科长。

  能阻止李瑞瞎搞的,也只有李瑞的老首长,或是眼前的谢威。

  可惜,眼前这也是一个瞎几把搞的。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彭思远叹了口气,“该不会以后哈工大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产的重点大学吧!”

  抱怨刚出口,他就苦笑着摇头。

  应该不会的。

  彭思远的话,让谢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他没想到,学校里居然有如此重大的自主项目,这么长时间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对李老头的无条件信任。

  能成为第一个被美国制裁的学校,从这里就能看出,实至名归。

  “你问这个干什么?”

  梁红斌倒没有因为谢威打听不该打听的消息而生气,只是意外。

  “刚才去了财务科,从彭科长那了解到教职员工的工资拖欠问题……”

  谢威解释着,“如果不是太重要,是不是可以等等?”

  一边观察着梁红斌的反应,一边小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项目投资太大,进度缓慢,继续搞下去会严重拖累其他项目,索性不如先停一停,搞理论研究等。

  “等不了了。”

  梁红斌叹了一口气,摇头,“本来,在十多年前就应该启动这项目的研究。现在国家政策调整,所有资源跟政策向经济基础建设让路……那个项目再等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启动。”

  想到当初梁红斌这个钱老归国后带的第一批力学学生在哈工大搞高能材料,谢威突然问道:“高超音速风洞项目?”

  如果是这项目,真不能停下来。

  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抑或是先进战机,都少不了这东西。

  从1960年2月20号,沈城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雷一号启动,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超音速风洞,一直到谢威离开那个世界,中国依然还在继续建设更先进的风洞……

  为什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过去20年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井喷时,却发现,老美原来公布出来的参数都是造假的?

  甚至,从中国开发出六代机后,整个世界都跟不上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美国为首的西方,计算机技术先进,还对中国封锁,风洞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甚至难以收回研发建设经费,直接就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苏联电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建设各种级别的风洞,在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航空技术受到材料跟电子技术限制,飞控系统不行,战斗力也就受到影响;而在航天领域,却超越了之前一直比他们先进的美国,导致曾经“登陆了月球”的美国人,甚至要靠着大毛帮助才能把宇航员送上天。

  只可惜,苏联在91年就倒下了。

  而中国这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美国那样先进的技术,也没有苏联那样强悍的工业基础,最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

  一直到发现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就造假各种数据,不只是为了吓唬苏联,让他们投入更多资金研究相关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国防部掏出更多钱采购。

  先进,意味着昂贵。

  那时候,全世界才发现,美国人的先进神话破灭,直接被一直以他们为追赶目标的中国不知什么时候就超越。

  还甩了几条街的那种。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

  除了国防科技工作者不服输的性格外,还有从一开始钱老跟郭老等老一辈的战略眼光:必须持续建设自己的风洞实验室。

  眼前这位可是钱老归国后的第一届学生。

  “你……”

  这下梁红斌是彻底被谢威震惊了。

  这可是绝密消息,就连学校知道的人都很少,一些参与到项目中的技术人员都不知道这项目。

  “您是钱老的学生,之前说在搞高能炸药项目,我开始以为是搞固体火箭燃料……可这项目几乎可以把学校搞破产,都不能暂停,就只有这个可能了……超高音速的风洞,需要炸药持续爆炸,形成连续冲击波……”

  “你……”

  谢威的话,让梁红斌原本愕然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眼睛瞪得更圆。

  难道泄密了?

  “梁老师,我这是分析出来的。刚好前阵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论文资料,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俄文版……”

  这点,谢威还真没瞎编。

  学校有这资料,谢威并不意外。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双方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两种技术,都是苏联人提出来的。

  那时候无论是脉冲爆震发动机,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是理论设想。

  想要实现,难度太大。

  不过,目前苏联人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有人说,中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与脉冲爆震发动机是在苏联解体时候抄到了技术,从几十年后回来的谢威直接嗤之以鼻。

  在中国六代机的背上,就装上了冲压发动机,这玩意儿专门提供给六代机在高空高速时候使用的。

  要真的是来源于苏联的技术,大毛也不至于连五代机研制都搞半个多世纪。

  “……”

  梁红斌此刻是彻底不知道说什么了。

  看着谢威,思维电转,随后眼神亮了,“要不,你来当我的研究生?以你目前的基础,比我带的几个研究生都更扎实,有你加入,项目进展会更快……”

  “不了,不了!”

  谢威急忙摇头。

  中国的第一个超音速风洞实验室风雷1号投入使用,再到JF-12风洞,花了半个世纪;再到后面的30倍音速的JF-22风洞,又用了差不多20年……

  这辈子就全部耗在风洞上了?

  不干!

第178章 欺人太甚!这气只能用80毫米一次性筒子往猴子身上撒了

  “要不,资金方面支持一点?”

  看着谢威头摇得如同拨浪鼓,知道他不愿意跟着自己学习,铺垫了,即使再不好意思,梁红斌还是开口问谢威要钱了。

  “不是我们非得强行搞这个项目。国内正在建的亚洲最大低速风洞,应该快要完成了。超高音速风洞实验室,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上级想支持也无力……”

  梁红斌把学校为什么非得搞这项目的情况做了介绍。

  学校一直都在研究这方面的技术。

  梁红斌主攻方向就是高能物理,也是项目负责人。

  可当谢威听到梁红斌说是因为谢威搞出了HZ80芯片,使得风洞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幅度提升,在经过讨论后,学校在没有上级的经费支持下,就利用项目自主权自己加快了进度……

  谢威不乐意了。

  “怪我咯!”

  “我说这个只是告诉你原因,可不是怪你。基础配套既然有了,自然得加快进度,有了现在的成果,才能研究更先进的啊!”

  见谢威一脸怨气,梁红斌急忙解释。

  “风洞对于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太过重要。国家基础薄弱,底子差,再加上前些年几乎陷入停滞,国外甩开我们太多了……别的不说,因为无法做到全尺寸吹风洞,歼-9的进度……”

  梁红斌又默默地叹了口气。

  风洞实验室有多重要,只有行业内的人才清楚。

  “目前校企办这边也提供不出钱了。如果后面有经费,我会让王征多给学校上交一些……”

  谢威只能如此回答。

  “那个程控交换机项目……咱们的6马赫风洞,总体建设费用会控制在440万以内。”

  “现在进行到哪种程度了?”

  谢威意外了。

  能预算出总体费用,这就说明风洞实验室的设计基本上已经完成。

  梁红斌看着谢威,轻轻摇头。

  谢威并没有再追问。

  告诉自己这么多,梁红斌其实也就已经违规了。

  “程控交换机不能停下来。如果我们没有,就会出现之前三菱用落后数控机床讹诈我们的情况。国家改革开放,所有的一切为经济基础建设让路。先进的通讯系统,也是经济基础建设啊!”

  谢威也叹了口气。

  通讯市场的规模太大了。

  从83年富士通提供了纵横制的万门交换机给福州电话局,拉开国外通讯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用落后技术捞钱的序幕,一直持续到后来中兴、华为等国产程控交换机上市,整整十多年,花费了多少经费?

  甚至,为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贝尔公司第一个进入沪市建了合资工厂。

  原本精力都花到其他地方,把这项目搞忘了。

  现在的谢威,可不会。

  就如同数控系统一样,即使技术落后一些,国际上也不可能这么赤果果地讹诈!

  而程控交换机,谢威就不算陌生了。

  在他的计划中,最多半年时间,就会拿出用于实验的样品。

  之前谢威让谢建国在蓉城筹建电子厂,把数控系统放到蓉城生产,这家厂,可不只是为了生产数控系统的!

  不是谢威不想把生产工厂放到珠三角或是长三角。

  珠三角刚开始建设,目前的工业基础薄弱得不行,根本无法提供完整的配套。

  长三角拥有大量技术在国内先进的电子厂,尤其是沪市。

  只看看刚解决了HZ80芯片大规模批量生产的14厂就被外资找上门来合资,要不是因为14厂是当初李瑞跑到部里找部里高级领导出面从高层要过来的,现在……

  蓉城虽然远离市场,铁路运输畅通能解决问题;大量三线工程都在蓉城以及周边的山区里,这些厂能提供所有配套……

  一切,都没法解释。

  很多时候,谢威甚至都觉得自己憋得慌。

  “行吧。既然你认为很重要,那就先搞那个……”

  梁红斌并没有如同其他人那样跟谢威多扯,更不会如同李瑞那样威逼利诱,“你先去忙吧。”

  虽然梁红斌神色没有变化,谢威却能感受到他的失落。

  人家第一次问自己要经费呢。

  熟归熟,可他不能因为跟梁红斌对自己好,就不顾原则地承诺支持里梁红斌正在负责的6马赫超音速风洞项目。

  全国庞大的风洞群,那是经过了将近百年的建设。

  谢威却不能舍本逐末把其他项目的经费挪到这上面。

  他知道风洞实验室属于很多先进军事装备属于关键核心基础项目,没钱,搞出关键的核心基础项目又如何?

  国家经济发展起来,才会有钱投入到如同吞金巨兽一样的先进国防科技项目上。

  “这小子,太过精明了。”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梁红斌苦笑着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