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79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这些种植户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吗?不,他们看中的只不过是我们手中的钞票。”

  “如果我们不提高收购价格,来年我们的珍青系列种子市场份额还会降低!”

  金勇顺对此是恨得牙牙痒。

  全王生物对天椒1号干椒的收购是不遗余力的,迫于压力,很多企业也不敢随意压价。

  全王生物的口碑开始在九泉,在甘谷,在兰市,在陇省等地区散发。

  农户们感激涕零,种植大户们则是劫后余生的后怕感。

  各种新闻媒体,电视采访也没有断过,将嘉禾集团旗下的天禾种业和全王生物轮番夸了个遍。

  “陇省甘谷,辣椒红了,日子火了。”

  “全王生物研制的辣椒红色素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首条辣椒红色素产品生产线运行顺利。”

  “天禾种业‘辣椒红’红翻天!”

  媒体的报道一片祥和,似乎辣椒滞销从来没发生过。

  但参与推动上马了辣椒种植项目的各地政府却心有余悸,对嘉禾集团的好感迅速上升。

  各种可给可不给的政策和扶持项目也快速落地。

  甚至有省高官给出评价,

  “嘉禾集团,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第113章 考察苜禾号

  第113章 考察苜禾1号

  嘉禾集团并没有刻意宣传,但却用实际行动换来了种植户和属地政府的认同。

  社会影响力在一点一点的扩大。

  而农业部的高层也注意到了近来嘉禾的动作频频。

  先是准确的预测了大豆期货市场上的风云变化,在国内期货市场有迹可循的资金量就超过了6.5亿元。

  随后,嘉禾农业集团公司成立。

  这6.5亿人民币中,有至少4亿都被投入了其旗下的数个子公司。

  先是全资收购了鲁省丰凯农机,西北工厂也已经在选址建立;

  又在辣椒深加工领域发力,辣椒工厂摇身一变成了生物科技公司;

  原以为面临资金困境的治沙项目会减缓进度,但有了新资金注入,6.3万亩沙漠似乎已经满足不了胃口。

  苜禾农牧的退化草地治理也弄得紧紧有条,

  但最让农业部感兴趣却是那二十万亩盐碱地治理的成效!

  “这小子,还真是能折腾。不过,这是一个有格局的年轻人!”

  了解完嘉禾集团的发展轨迹后,剑眉星目的林部长不由感慨了句。

  “这下不担心苜禾破产倒闭咯!”

  坐在沙发上的张剑君笑着说道:“郭阳鬼精着呢,我在汉诺威农机展上时,就被他盯上了。”

  “嗯?”

  张剑君没好气的说道:“这小子早早的就盯上了农机购置补贴,嘉禾才收购了丰凯农机,他就来问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什么时候出,有哪些品类,说是要搞研发!”

  “这是好事啊,政策本来就计划今年出,提前告诉他也无妨。”

  “我让他自己想去,别拿这点屁事来烦我。”

  “哈哈哈……”

  林部长笑了会儿,才正色道:

  “苜禾农牧的盐碱地治理搞得怎么样了?他的超级紫花苜蓿真能抑制盐碱?”

  “林部,这我还真不清楚,我让畜牧业司的人过来一趟。”

  “行。”

  张剑君打了个电话,讲明了缘由,没过多久,畜牧业司的陈司长就到了。

  意外的是,华夏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的苏国洲教授也跟了过来。

  “苏教授也来了啊?”

  陈司长笑着说道:“苏教授培育的华苜1号通过了生产试验,在滨海盐碱地上长势良好,目前在考虑推广。”

  陈部长面带微笑的说道:“恭喜了啊,苏教授。”

  苏国洲也笑着回应,但笑得很勉强。

  在和陈司长汇报这事时,刚好听到了林部长在打听陇省盐碱地治理的情况。

  想到那个大言不惭的年轻人口中的超级紫花苜蓿,苏国洲就感觉心里扎了根刺。

  然后就跟着一起过来了。

  林部长可不管你苏教授怎么想,对他来说,超级紫花苜蓿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才是他最感兴趣的。

  今年的大豆风波给部里提了个醒。

  如果国际粮商对主粮下手该怎么办?

  如果美利坚挥舞起粮食的武器,国内要怎么应对?

  只能囤粮,囤粮,再囤粮,囤到让人摸不清底细!

  历史上华夏也是这么做的,

  当国际基金再次来势汹汹,想对华夏主粮下手时,却被国储粮那深不见底的粮食储备击溃了!

  然而,这些都是被动的做法。

  扩大可用耕地面积,这才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根本保障!

  林部长接着问道:“老陈,陇省盐碱地改良现状怎么样了,他们的牧草品种能不能抑制盐碱?”

  畜牧业司的陈司长在脑海中整理了会思绪。

  “苜禾农牧这两年在维持投入,绿肥还田,牧草加工工艺研发,近一年更是申请了多项专利。

  尤其是牧草压缩技术实现了突破,草捆的运输成本至少降低了50%!”

  林部长默默的点头,嘉禾集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陈司长见状继续说道:“据说盐碱地的改良情况也很好,但苜禾1号的耐盐碱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评价。”

  苏国洲这时候再也忍不住了,情绪激动。

  “林部,苜蓿草确实能耐盐碱,但要想抑制地下盐碱的上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谓的超级紫花苜蓿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品种!”

  “苜禾农牧的苜蓿种子肯定夸大了!”

  林部长目光平淡如水,让人看不出他的具体想法,片刻后,才说道:“这事挺重要的,还是需要亲自取验证一下。”

  “这样吧,让规划设计院派人再去一趟陇省,收了别人那么多设计费,该有的服务还是要做到位。”

  “那行,我沟通一下。”

  这时苏国洲也忍不住说道:“我跟着去趟陇省吧,华苜1号后序品种的开发也会把西北地区考虑进去。”

  林部长点头同意,苏国洲和苜禾处处不对付。

  如果苜禾1号能得到他的认同,全国大范围推广的时机就成熟了!

  苏国洲的心思也不言而喻,就是想亲自去看下。

  团队几十年辛苦培育出来的华苜1号,按理来说在国内应该是天花板级别的品种了。

  耐盐碱方面更是在滨海盐碱地上经过了三四十年的考验。

  可就算这样,也很难说能改良重度盐碱地。

  苜禾肯定有虚假宣传的成份!

  如果可能的话,他定要揭下苜禾虚假的面纱!

  很快,畜牧司就派出了以苏国洲为代表的专家技术小组前往陇省,同行的还有规划设计院的周博士等人。

  陇省这边也很重视。

  省市县都派出了农业口的相关人员陪同,同时也派出了国内另一位牧草领域的权威翁立新教授作陪。

  翁立新已经被郭阳聘请为苜禾农牧的首席技术顾问。

  在牧草领域,翁立新和苏国洲两人就是国内的顶级专家。

  一人就职于华夏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培育出了以华苜系列为代表的牧草品种。

  而翁立新则是在高校,陇苜系列苜蓿品种在西北地区的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

  随着国家对牧草行业的重视,未来两人都有希望竞争院士!

  两人一见面,

  苏国洲就不掩饰的说道:“苜禾1号是你审定的品种,没给你学生开后门吧!”

  “等伱亲自看了你就知道了。”

  翁立新笑了笑,也不恼,更不想做无意义的争执。

  搞科研的人都很纯粹,用技术和事实说话。

  苜禾1号只会让所有牧草育种家们哑口无言!

第114章 大单

  时间回到2004年5月中旬。

  金塔,双桥村。

  风和日丽,原来白茫茫一片的盐碱滩上已铺满了随风摇曳的紫花苜蓿。

  双桥村的村长徐宗刚又老了两岁,锐利的目光也变得浑浊,但他却怎么也看不厌倦眼前的景色。

  两年来,双桥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残垣断壁的围墙和坑坑洼洼满是尘土的土路都已消失不见。

  土坯房依旧低矮,但不再摇摇欲坠,村落里也干净整洁。

  最主要的是村落里有了朝气,外出的年轻人中陆续有人回到家乡,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村里也不愁工作,苜禾农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无论是在草场里,奶牛场里,加工车间里,都有着双桥村村民的身影。

  有的干着苦力,有的年轻人在学着驾驶农机,也有人自己做了小买卖。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徐宗刚佝偻着身子在村子里闲逛着,许多人都在向他问好,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威望。

  但他却想着该让位给年轻人了。

  以前是没得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回村,其中也不乏有手腕的人物。

  草场上,紫花苜蓿陆陆续续的露出了花蕾。

  徐宗刚看着草场上来了一大拨人,隐约能分辨出其中苜禾员工的身影,但还有两三人看举止形态却不像国人。

  这群人围着草场转了又转,还随时有人取样。

  他反应了过来。

  哦,又到收割牧草的时候了。

  今年的产量更高,苜禾公司应该能少亏点了吧!

  另一边,苜禾销售部经理余小川正在接待来自小日子的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