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77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没有,我就是想到工作还没完成,浑身就不舒坦。”

  郭阳也不知她哪根筋没对,难得搭理,和罗修去食堂美美的喝了碗羊肉面粉。

  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宁小婧已经走了,倒是关于新员工的文件资料放在了他桌子上。

  郭阳就这么拿起来看了看。

  校招的总人数涵盖大专院校,总共282人,看着好像不少,但细分下来还是太少了。

  尤其是苜禾和天禾。

  天禾现有员工2262人,但此次招聘的高校学生却只有81人;

  苜禾现有员工878人,校招的人数同样只有38人;

  丰凯农机目前稳定在6000人上下,这次升级扩张后,预计还要增加两三千人,这次也招聘了117人;

  全王生物总共200余人,也新进了20人。

  …

  总体来说,嘉禾的人员学历结构太过于不合理,尤其是基层。

  比如说,制种基地的老技术员或者基层的销售人员,很多还只是高中,甚至初中学历。

  郭阳虽然不是唯学历论,但对大公司来说,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尤其是想自建制种基地,必然离不开规模化、农机化、智能化,肯定是学历越高越合适。

  苜禾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美利坚,一个3万亩左右的苜蓿草场,只需3-5个人,就能完成所有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管理。

  苜禾呢?

  平均每一万亩,需要8-9个能熟练操作农机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这还不包括加工、储藏、运输等等。

  算下来,每万亩的人工需要17-18个人。

  这就是差距。

  现阶段国内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嘉禾愿意,也能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但以后呢?

  假如说苜禾管理的面积增加到几百万亩,上千万亩,甚至更多……

  郭阳思索着,前期为了扩张,嘉禾的基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但也为集团做出了贡献。

  也不能无故把人优化了。

  中高层虽然挖了不少人过来,但关系户不少,也存在问题,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高管就那么几个。

  很多人都有名无实。

  还真应了那句话,这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

  嘉禾也是这样。

  那还不如自己培养,从招聘上打主意,但现在大学生金贵,愿意从事农业的高校生又太少。

  这方面郭阳可是深有体会。

  一时半会儿,郭阳也没了主意。

  只得先回去休息。

  第二天,一杯祁连山鲜牛奶下肚,郭阳感觉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这也算是嘉禾总部的福利,食堂每天早上供应鲜牛奶。

  早饭后,郭阳先去天禾的加工厂看了看。

  生产车间内,3条种子加工流水线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经过无跌落传送系统,稳稳落在包装机里。

  一袋袋满载着农民丰收希望的优质成品种子,整齐的码放在立体仓位中。

  现场一派火热繁忙的工作景象。

  看着变化了不少的生产车间,郭阳问道:“种子生产线是又升级了?”

  今天是严群陪着郭阳来的,生产上的重心也已经从大田转回到了工厂。

  严群笑道:“对,已经平稳运行一个月了,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条生产线可生产加工9万公斤玉米种子。”

  郭阳略微一算,感叹道:“生产任务很紧。”

  “是啊,2亿多斤玉米种子,3个工厂,9条生产线,全力运转也要到2月份去了,春播早的区域3月份就要播种了。”

  “还要抽空加工一些蔬菜种子供应市场。”

  严群的表情颇为无奈,天玉1号的市场火爆的同时,也给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大田到工厂,原以为冬季能轻松些,事实上,除了不用晒太阳,压力依然还是摆在那里。

  郭阳也清楚,这都是扩张太快带来的后遗症。

  昨晚他也没怎么睡好,嘉禾的脚步太快,管理上留下的问题太多。

  可能是要稍微缓缓了。

  郭阳苦笑道:“苜禾还有一千多万斤牧草种子没加工完,还指望着天禾帮帮忙。”

  严群摆了摆手,“那可能指望不上了,现在机器都快忙得冒烟了。”

  “前段时间,闽省那边从岛国进口的坂田胡萝卜种子严重缺货,一小罐10万粒种子,也就2.5亩的量,市场价格从3800元元炒到了1.3万元一罐。”

  郭阳皱了皱眉,那不是平均每亩胡萝卜光种子投入就要好几千块。

  “超级红芯呢,在那边的市场接受度如何?”郭阳问道。

  超级红芯自然就是种子商店培育出的品种。

  严群一脸无奈,“西北胡萝卜一般是春播,闽省则更喜欢秋播,然后年前出货。”

  “等闽省的客商找过来时,包装好的超级红芯已经出完货了。”

  坂田株式会社是岛国最出名的蔬菜种子公司之一。

  除了胡萝卜,菜心和有棱丝瓜也是其极具代表性的蔬菜种子。

  郭阳略感可惜,闽省的胡萝卜产业发展的不错,莆田和晋江的胡萝卜都挺有名。

  但在天禾的市场划分里,闽省被归类到了C级市场,也就是随缘。

  客商不仅要主动联系,还得付全款拿货。

  天禾也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开拓C类市场,只能先让小日子多嚣张一年。

  看完天禾的工厂,又去了苜禾的种子工厂,只有可怜的一条生产线。

  从9月中旬就死命了的抡,上个月才把国粮和农发集团的300多万斤种子发了出去。

  还有近1700万种子,生产线不出问题,都还要半年时间。

  但这种工作强度,就和刘翔高密度参加大赛一样,想不出问题都难。

  各个工厂都很忙,车间的机器持续轰鸣,工人们也全神贯注。

  用工人调侃的话就是:“真忙得冒烟了,歇脚的机会都没有。”

  不用去看,郭阳也知道丰凯农机也是同样的情况。

  从年初到年尾,都是产能跟不上。

  每一环都是环环相扣的,天禾和苜禾的种子生产线都出自丰凯,贸然换别的厂家,很可能得不偿失。

  也就造就了如今的局面。

  郭阳回到办公室后,先是让战投部的人牵头编制各子公司明年的规划。

  宁小婧还是兴致不高的样子,也不知咋了。

  郭阳还是没有多问,女人嘛,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让其拿来营销部门准备好的河西乳业关于奥运营销的资料,细细的看了起来。

  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部长已经到了九泉,晚上有个饭局,明天还有签约仪式。

  现场来的记者也少不了,肚子里得备点货才行。

第209章 举牌

  奥运会曾经是个亏本生意,不像现在是个你挣我夺的香饽饽。

  1984年的奥运会,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愿意承办。

  若没有赞助这种募资形式,奥运的历史也许比较悲惨。

  但是,赞助的受益者不单是奥运会,慷慨解囊的赞助商也是赢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官方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在当年第三季度的赢利增加了21%,而他的老对手百事可乐的利润却下降了77%。

  从某种程度上说,奥运会给赞助商提供了机会,也为他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挑战。

  所以,河西乳业能抢下赞助商的资格,除了谋划得早外,高强度的资金投入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河西乳业的奥运营销借鉴了很多可口可乐的内容。

  郭阳则根据后世Y利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垄断奥运营销资源。

  签约体育明星,争抢广告位资源。

  付秋雁等进行了细化。

  明天与奥组委签约,过两天又要参与06年华夏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与几百家企业进行竞标。

  随后12月又是与夺冠热门队伍签订代言合同,推出新产品……

  整体来说,大体分为了三个阶段:盘踞资源;深耕细化;百日冲刺。

  口号、产品、广告、工艺,立体化,多层次。

  后期的细节还需要完善,但前期的工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有些郭阳也照搬了前世的经典案例。

  比如Y利07年推出的‘有我,华夏强’、‘为梦想创造可能’等等口号。

  看了一会儿,又找来付秋雁,指出了一些要注意的点。

  这一天就又要折腾过去了。

  郭阳突然想起奶业大炮王丁绵,当即给瞿阳去了电话。

  “在哪儿呢?”

  “豫省,刚给经销商开完会,准备明年捅郑单958的屁股。”

  听着瞿阳爽朗的笑声,郭阳也跟着笑了起来。

  “早点弄完回来,年终总结和明年的规划也需要弄了。”

  “行。”

  “王丁绵不是想尝尝祁连山鲜牛奶,来过了吗?”

  “对,王大炮给的反馈很好,据说是被惊艳到了,现在东南沿海市场局面应该算是打开了。”

  顿了顿,瞿阳说:“跟他来的还有一个人,被称为奶业打假第一人的蒋卫锁,曾经是奶站老板。”

  “他们的意见是:行业毒瘤早割早好。”

  郭阳也听明白了,如今的收奶价格越来越低,每斤七八毛钱,与粮食一样,比水还便宜。

  底层的奶农和奶站会有什么想法,可想而知。

  沉默了片刻,郭阳还是决定静等时局发酵。

  “我们的资源和信息可以共享给他们一部分,他们还需要什么支持?”

  “蒋卫锁打假几百万身家没了。”

  “嘉禾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