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9章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打眼了,谁知道苜禾农牧藏得这么深啊!”

  “媒体对外界的宣传重点都集中在盐碱地改良上去了,哪知道经济效益这么恐怖。”

  “太牛了啊!”

  “苜禾和天禾都业绩大爆发,嘉禾集团这是真要起飞了啊!”

  “我说市里怎么这么好说话了,九泉和嘉峪关居然同时同意把戈壁滩给嘉禾。”

  苜禾农牧的财报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除了苜禾1号种子,其牧草多是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往了岛国市场。

  但透过这一次的融资。

  人们发现苜禾不仅能让盐碱地改头换面,还能从盐碱地里种出金子来。

  社会各界蠢蠢欲动,各类媒体竞相报道转载。

  “26万吨牧草外贸大单,苜禾农牧单笔创汇近6亿元。”

  “苜禾农牧专注海外市场,签订多笔外贸订单。”

  “西北牧草出口岛国,揽下巨额外汇。”

  “国开投为何放弃罗钾公司10%股权?物有所值!”

  舆论的风口也迅速转向。

  从最开始批判国开投以10%的罗钾股份+2.5亿现金,只换取了苜禾农牧5%的股份,变成了讨论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支持国投罗钾的围绕着资源丰富,钾盐、铜、镍、金、银等各种矿产资源齐全,潜力巨大等进行论述。

  支持苜禾的则以其已经兑现的高营收、高增长、高利润进行阐述,并且国开投对罗钾的目标是到2009年实现年产值16亿元。

  而苜禾是有望今年就实现16亿元的产值。

  两方僵持不下,

  随后就演变成了对国粮和农发集团的声讨,“国资猎手,国粮集团入股苜禾农牧!”

  国资与民营企业争利。

  热度不断的攀升,极高的利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注意力。

  许多对草业行情不了解的人都有拼一把的想法。

  苜禾在盐碱地上都能种出来苜蓿,凭什么我就不能。

  还有的地方政府,也在谋划着是不是要推动发展苜蓿草业。

  五原,县政府会议室。

  县委领导给农业局、水利局以及各乡镇下达了死命令。

  “盐碱地改良的进度全力以赴的加快,力争今年完成全县5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良!”

  “都快一年了,盐碱地改良还只推动了二十多万亩,磨洋工呢?苜禾的二期工程迟迟不推进就是因为五原拖了后腿。”

  “苜禾在五原改良的二十万亩盐碱地都投产了,再拖,汤都喝不上了。”

  “谁TMD再给我种向日葵,直接上机械给翻了!”

  各级部门纷纷应是,苜禾的盈利能力牢牢的抓住了他们的眼球。

  县委领导稍微冷静了些。

  五原的盐碱地和中低产田面积多,一年时间改良了几十万亩的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

  “我们老百姓种的苜蓿今年能收割了吗。”

  “能,和苜禾一样,能收两茬?”

  “那能一样吗?苜禾是改良的盐碱荒地,去年就播种了的,你们非得拖到今年才能播种。”

  县委领导忍不住想喷人,机会给到了五原,五原却差点就错失了。

  就他所知道的,很多县市已经在谋划着推动发展苜蓿产业了,国内市场需求增多,出口市场的利润更是让人眼热。

  “今年的两茬牧草增收怎么样?”

  “增收喜人,牧草主要由苜禾工厂收购,第一年,预计亩产1.5吨,每亩收入在1800元,亩增收近千元。”

  “中低产田有这个收入不错了。”

  九泉,辉煌种业。

  要论外界谁对苜禾农牧的发展最为了解,吴峰敢当仁不让的称第一。

  作为辉煌种业的总经理,郭阳曾邀请吴峰担任苜禾的总经理,但他拒绝了。

  他是大货车司机出身,

  能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全靠他的老板赏识。

  辉煌和苜禾同处九泉,在辉煌还在草业中苦苦挣扎时,一个愣头青带着巨额资金一头扎进了草业的坑里。

  对,在他眼里,郭阳就是个愣头青!

  他嫌牧草的坑不够深,还在地里打了个洞,钻进了盐碱滩的泥潭里。

  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的从辉煌集团挖人。

  辉煌的员工培养成熟一批,然后就会被苜禾挖走一批,直到其人员够了才停下来。

  吴峰几乎时刻都在关注着苜禾的情况。

  从其开荒整地、苜蓿播种、绿肥还田、牧草工厂、产品销售,他几乎都有所了解。

  也是因为了解,所以他对苜禾充满了敬意。

  因为苜禾的存在,搅和了草业这一摊死水,让辉煌等企业也能跟在后面喝口汤。

  “老吴,辉煌要扩大苜蓿草的种植规模吗?总部可以注资。”

  吴峰听着老板的主动询问,不由感慨苜禾还真是一飞冲天,但越是这时候,越要保持足够冷静。

  “扩大种植面积没必要,但注资可以,辉煌需要找苜禾采购一批设备。”

  “我看媒体报道,苜禾种苜蓿出口的利润极高!”

  “苜蓿出口的利润只有苜禾能做到,其种子、加工、牧草机械、出口检疫等技术都是国内独一档的。

  苜禾做老大,辉煌就争取做老二,其它牧草和草种也很有发展空间。”

  “行,需要多少资金直接报计划。”老板也爽快,主要是辉煌这两三年在吴峰的带领下已逐渐好转。

  “好。”除了苜禾1号种子,吴峰最羡慕的就是苜禾的牧草压缩技术。

  其加压的密度才是发展草业的大杀器,有了这种设备,草捆运输成本直线下降,利润自然就上来了。

  辉煌要做的不是和苜禾竞争,而是和其同心协力,打造专业化的苜蓿牧草产业集群。

  将整个产业带入正轨!

  京城,草业研究所。

  苏国洲洋洋洒洒的完成了一篇文章。

  由于苜禾农牧融资事件的带动,近期,关注草业发展的各类企业、地方政府,甚至种植户都极速增多。

  作为草业领域的知名学者,苏国洲也受到了官媒的邀请。

  对于苜禾1号,他的观感是复杂的,其特性优异,尤其能改良土壤这点,就已经征服了他。

  但没想到其品质居然能得到外商的认可,还是最挑剔的岛国。

  至于其过于夸张的价格,他也惊讶、赞叹,甚至嫉妒翁立新的好运气。

  但他更想借助热点,让更多的国人、企业认识到牧草对畜牧业,对奶业的重要性。

  他的文章也主要围绕苜蓿产业对奶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展开。

  阜阳劣质牛奶等事件被他当做了反面典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奶牛存栏已达1500余万头,产量3000多万吨……”

  “……饲养管理粗放,原料奶质量不高,安全性差。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奶牛养殖长期沿用传统落后的秸秆+青贮饲料+精料饲养模式,

  而不是充分依靠优质牧草,导致奶牛常发生各种代谢类疾病,既影响牛奶产量的提高,更影响牛奶质量和安全性……”

  “苜蓿是牧草之王,更是奶产业全面提升的关键环节。”

  “奶牛的生理特点和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优质奶牛必须配备优质的牧草……”

  “我国奶牛的常规饲料仍为劣质秸秆类粗饲料和三大料(玉米、麸皮、饼柏)的简单混合,蛋白质含量单一,各种微量元素缺乏……”

  “长久以往,类似大头婴儿娃娃等事件依然会屡禁不止……”

  “应该像发展粮食一样发展苜蓿产业。”

  华夏畜牧报的主编原建凡读完后,沉默了良久,这是要站在全国奶业的对立面啊!

  “苏教授,真要这样发吗?”

  苏国洲懂他的意思,但真以为那群追逐利益的人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做出改变吗?

  他笑道:“发。”

第175章 外商再来

  “发!”

  原建凡神情颇为复杂的看着斩钉截铁的苏国洲。

  苜禾农牧的高利润只是个案。

  苜蓿本身经济价值并不高,要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必须依赖草食畜禽尤其是奶牛的高效转化。

  没有畜牧业的拉动,苜蓿产业很难健康发展。

  近些年,并不是没有农户种苜蓿。

  但无论是国营大场还是一般奶农,普遍认为苜蓿贵,给奶牛喂苜蓿不划算。

  结果导致质量很好的苜蓿干草无人问津。

  苏国洲的文章写得很好。

  但也有鼓吹苜蓿种植的嫌疑。

  不仅可能会害了农民。

  同时也会得罪奶农和牛场,奶牛养殖效益本来就差,饲养还要用成本更高的牧草,

  对于这些目光短视的人,只会抱怨还让不让人活了?

  原建凡无奈的让人拿走稿子,准备刊印。

  ……

  苜禾农牧的影响力层层扩散,迅速蔓延到了地方、畜牧和草业。

  内蒙,阿旗地处沙区边缘,干旱少雨、风大沙多。

  年初,为了保护草原,同时提高收入,绍根镇政府开始试验种植苜蓿。

  镇长黄钦鼓励一家企业种下了2000亩紫花苜蓿,3个家庭牧场各种了500亩苜蓿。

  不料却是惨败,企业在刮风前播的苜蓿种子,结果风刮沙子直接将幼苗拍死了。

  三个种植户则是播下的种子苗都没长出来。不仅一分钱没挣到,还掏了很多的学费。

  三个种植户受到的打击不小,心气都没了。

  镇里种草养畜的计划中道崩殂。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到市里的培训通知。培训时,他整个人都是亢奋的。

  “苜禾农牧揽下多笔外汇大单,苜蓿草创汇数亿元。”

  “亩产干草2.5吨,每吨出口价3000多元!”

  一条条的消息刺激着他的神经,但都没有最后来得振奋人心。

  “市里领导正在邀请苜禾农牧到赤峰建苜蓿建工厂,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和加工产业!”

  回到镇上,风沙地依然草色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