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 第468章

作者:鬼谷孒

  那边,李月如接到了条子,看过后朝冼耀文这边望过来,她指了指襁褓,又指了指自己,冲冼耀文做起了幅度很大的口形,“我要收养。”

  冼耀文指了指李月如手里的条子,然后张大嘴无声说道:“去医院。”

  李月如轻轻点头,转脸面向何妹女士。

  冼耀文又看一眼何妹女士,说道:“先回家洗澡消毒。”

  他忽然想到何妹女士每天尸里来毒里去,身上很可能携带病菌,她自己是天选之子,百毒不侵,跟她接触过的人就不好说了。

  回家,好一通折腾,时间一眨眼来到午后。

  冼耀文手里握着毛笔,站在大班桌前,稍稍构思,笔锋便在白纸上笔走龙蛇,转瞬间,出现八个大字——侠肝义胆,千古流芳。

  搁下笔,端详一番,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自我吐槽,“怎么说老子也练过,居然写得还没有冼耀文好,失败。”

  冼耀文上一世自然是练过毛笔字的,却没有下苦功,更多的时间是花在练硬笔字上,以至于他现在写毛笔字,用的是“冼耀文”的遗泽。

  还别说,“冼耀文”的字写得不错,能达到当下文化人的平均水平。

  吐槽完,将字交给谢停云,让她送去白事店做挽联,顺便验收昨天定做的豪华灵屋和十八对童男童女。

  闲下来,他抽空想了想岳父周懋臣的身后事。

  周懋臣的日子估计快了,他这个做女婿的该做点什么,也要提前准备起来。他不可能留在香港等,说不好周懋臣老的那天他在千里还是万里之外,人不在,礼得在啊。

  想了一会,他执笔给王霞敏写信,信中交代了一些事情,如物色一位有名的南无佬,真到了那一天及时告诉周孝赟。

  订金可以帮着给,人是不可能由他出面请的,俩儿子呢,轮不到他这个女婿出面。

  一件件他这个女婿可以做的事情都在信中交代清楚,又交代去金季堂买几支上等的高丽参及时送去。

  与李秉喆的高丽参和野味的大部分生意,他已经转交给了金季商行,野味的食用部分由冼氏家用掌控,目前应该是蔡金满经手,转卖给各大酒家。

  所以,他手里只有几支准备长期保存的珍品高丽参,再想要只能问金季堂买。

  说到金季堂,他在犹豫是否将阿里巴巴清凉油项目交给金季堂来执行。

  金季商行的走私业务已上轨道,利益链也已稳固,接下来该琢磨它的第二步使命——扩大利益链,并转变属性,成为拥有清晰大不列颠烙印的洋行。

  在他尚不成熟的规划里,金季商行(香港)的寿命将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接着,一部分香港业务向英国转移,一部分业务卖给华商,成全洋退华进之美谈。

  这个华商可能是他的儿子、侄子,也可能是储蓄飞、戚龙雀的儿子,无论是谁,依然代表他冼耀文的利益,确切地说,应该是代表马列财团第二代掌门人的利益。

  他今年二十岁,再干二十五年就半退休,日子基本定在1977年年中,扶接班人上马再送一程,于1982年正式退休。

  他老头子给他树立了榜样,退休就退得干干净净,丝毫不拖泥带水,不让他这个接班人心存顾忌。他将有样学样,不让自己的接班人心太累。

  总而言之,金季商行的定位是一家英国企业,利益上促使英国政府与己保持一致,从香港出发,势力蔓延至伦敦,再扩散到整个大不列颠及英联邦地区。

  金季商行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希望在自己手里将其转变为大不列颠金季财团,向巴克莱银行财团看齐,超越汇丰财团,成为英国数一数二的经政势力团体。

  金季商行的目标很明确,金季药品的发展规划也非常明确,下辖两大业务线金季药局和金季堂。

  前者从香港出发,建立连锁药店机构,在香港站稳脚跟后,沿着英国至英联邦的脉络进行扩张,远景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药店连锁机构,业务进入尽可能多的国家。

  药店型的医药销售这一块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吃的就是关系饭,想突破地方势力的难度极大,基本来说没有太多的国家可以列入扩张目标,就算一个甲子的时间也未必能将药店开遍英联邦。

  将来免不了要走一条“本地化”的道路,金季药局会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只占少数股份的子公司,将大多数利益让给本土势力,然后经过一段大秤分金的友好岁月,拉开架势反击本土势力的过河拆桥。

  这个轨迹他再熟悉不过,上一世处理过不少类似残局,有些好处理,有些不太好处理,整个处理过程相当烦琐、漫长,也可能在桌面处理不干净,需要拖到桌底。

  曾经,他为一些国家当过国际义务反腐斗士,先捅出问题,然后等待官商勾结与官官相护的发生,相关人员外逃。

  外逃能往哪里逃?

  北美是首选,欧洲、澳洲是次选,不管是哪里,不将强占了他家的好处加倍吐出来,处处是缅北。

  其实官商外逃是一门大生意,上一世他顾忌老头子的情绪,没有大规模进入该领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家炮制羊牯,大口吃肉,他只能吃点残羹冷炙,这一世他可以自己铺关系,儿子手里建立时刻准备倒闭的银行,孙子手里倒闭,合理合法地吞掉一大块肥肉。

  总之,基本原则是实力尚存的三七分成,实力衰落的原路返还,只剩钱的吃干抹净,将其吸收进无产阶级的队伍,实践在马老师墓前所发的誓言——为消灭资产阶级奋斗终身。

  他,冼耀文,是一位国际义务反腐反诈斗士,为了国际双反事业,他会献完青春献子孙,冼氏不灭,双反不止。

  当然,这种勾当冼家不屑为之,必须有个金光闪闪的代理人。

  金季堂从香港、新加坡两地同时起步,先经营药材批发业务,然后进入中成药市场。

  当下是发展药材批发业务的好时机,中国、韩国和朝鲜都迫切需要外汇,三个国家都可以轻易建立药材出口关系,根本不愁货源,重点在抢占市场。

  一旦掌控了某些药材的市场,又可以折返洽谈独家代理协议,垄断几样需求量不高不低、利润率中等的药材供应渠道。

  对这个规划,他很有信心在不长的时间实现,因为从事药材批发业务的药商没有哪个实力很强,又因为1949这道坎不少药商的实力有所折损,金季堂携金季商行巨资支持,完全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其他药商。

  说白了,金季商行进入药材批发行业,犹如乔丹带领的公牛队对战湘北队,只要不是“昨晚七次,次次都很有力”,结果一目了然。

  关于中成药,目前在东南亚有一定市场的以羊城和香港两地居多,如保滋堂潘务庵的保婴丹,潘高寿药厂的枇杷膏,何熙明保琪药厂的惊风散,陈李济药厂的苏合丸、活络丸,黄祥华药厂的如意油,钱澍田药厂的回春丹,唐拾义药厂的哮喘丸、久咳丸,百昌堂的猴枣散,位元堂的扶正养阴丸等。

  在新马生产的如余仁生的白凤丸、虎标永安堂的虎头标万金油、梁介福药行的斧标驱风油、永健药业的三脚标头痛粉、联福大药行的海底椰止咳露、大东亚公司的青草油等。

  以上的这些名药在各自的领域都很有实力,但药企的产品比较单一,罕少药企实现了多元化经营,不是只经营一个产品,就是只卖得动一个拳头产品,其他产品的销量很是拉胯。

  金季堂只需推出一个拳头产品占据市场,就可以在中成药行业站稳脚跟,然后徐徐图之,其他产品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同时,针对一些药企展开绞杀、兼并,或搞死名药以新药代之,或占据药企取东家代之,堂正之师或阴谋诡计,总有一样配套。

第592章 贴金

  扬子饭店。

  苏丽珍看完吴鸿安给的材料,放下材料说道:“吴先生,以你对内地的了解,这些材料足够送王康年进监狱吗?”

  “冼太,这些材料足够王康年被枪毙。”

  “那就继续,王康年这个人敢把以次充好的手段用在医药上,害了多少性命,死有余辜。”

  吴鸿安略一迟疑,说道:“冼太,马维善还提了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他说他举报王康年,肯定会丢掉大康西药行的工作,而且举报老板的名声一旦传出去,想找其他工作会变得很难。”

  “他想要一份工作?”

  “是的。”

  苏丽珍沉吟片刻,“答应他,我会帮他找一份新工作。我会很快离开上海回香港,你让素锦尽快和他敲定,我离开之前要有一个结果。”

  “好,我马上给素锦打电话。”

  吴鸿安走后,苏丽珍离开房间去了咖啡厅就坐。

  之前的茶话会办得相当成功,既能提供紧缺的西药,又需要出口商品,对西药行和出口贸易商来说,苏丽珍就是财神爷、及时雨,自打会上简单沟通后,来找她洽谈业务的商家络绎不绝。

  药品生意她只负责初步洽谈,涉及细节,就让商家自己和金季商行对接。赵廉已经完成新加坡的单子,正火速赶回香港处理一些事务,接着奔赴上海。

  出口和部分进口商品的生意她会以今朝集团的名义细谈,出口以农产品为主,进口以纺织相关商品为主,不怎么困难,她便达成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出口以及620亿元人民币的进口意向。

  大部分金额仅是意向,并未签订合约,有些东西她拿不准,又是几句话交代不清楚,不方便通过隐秘线路沟通,只能先放放,等回到香港再说。

  苏丽珍坐了没一会,便有客商过来拜访,她一一应对。

  稍晚一点,职业新药的严广骏到了,两人经过一番细谈,苏丽珍做主敲定了职业新药为金季商行在内地的X光机唯一代理商,金季商行不仅给职业新药平价供货,且给出了三成货款可以用人民币结算的优惠。

  作为互利互惠的交换条件,职业新药需承担大部分的售后工作,金季商行仅从旁配合,另外就是给马维善求了个岗位,严广骏欣然答应。

  严广骏是西药行的老人,又与王康年之间有债务纠纷,对大康西药行多有关注,他太清楚X光机的市场前景有多大,别说只是给一位业内人士提供一份工作,即使是安插几个人领空饷,他同样会答应。

  见过严广骏,苏丽珍又见了几个人,多是各个酒家的大厨。

  她猜到蔡金满要找大厨肯定有老爷的授意,她很上心,通过居委会和沈贤祺的人脉,她将招聘消息送进了大多数酒家大厨的耳朵里,有兴趣赴港发展的大厨大概都会过来应征。

  她的面试工作非常简单,只是问一问大厨的工作经验,以及有几个家属共同赴港、家属名字,然后确认对方确有意向赴港,就会告知她会搞定香港那边的手续,让大厨自行赴港。

  至于大厨是真是假,手艺如何,现在根本不用花精力甄别,待大厨到了香港再进行考核也不迟,假使有滥竽充数之辈,冼家自会教他做人。

  一经录用,冼家会给大厨报销差旅费和支付安家费。

  在羊城,洪英东和岭南石油的陈秋收进行了一次洽谈,一家香港名字未知的公司将会长期向岭南石油供应汽油与柴油,交货地点在蛇口,货款一次一结,支付货币组合方式待定。

  今日,他去拜访了广东贸易公司,协商河沙专供事宜。

  他出发来内地之前,王霞敏交给他一封冼耀文的信,信中大致内容是两人之前商谈的海沙业务到了该开展的时候,并让洪英东赴内地时顺道洽谈河沙专供。

  正是内地缺外汇时,一谈一个准。

  在石岐,陆雁苏的业务洽谈相当顺利,本就是上杆子被邀请,南方贸易公司的姿态摆得很低,业务洽谈没用多少时间,更多的是走入乡间去参观菜园、水塘、鸡窝、猪圈以及手工艺品作坊。

  在农药化肥大规模使用之前,内地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会很有竞争力,万吨以下的小宗贸易市场不难打开。且可按照需求以特定的方式种植、饲养以及抓捕,如狮头鹅和肉狗、南瓜花、蛇和田鼠。

  如果是专营香肉的餐馆,食材的品质不用特别高,但必须稳定,不能让老客今天吃一个味,明天吃又是另一个味,好孬靠撞大运,这就杜绝了从打狗人手里收杂狗的可能,需要一家肉狗饲养场负责供货。

  九龙城寨共有香肉馆13间,散落在新界各地的狗肉馆大约40间,前者辐射大部分的香港食香肉人群,后者辐射的面较窄,加起来对肉狗的需求不足前者的十分之一。

  香港一年大致要吃掉四五万只肉狗,挖掘一下市场潜力,一年增加两三万只消费量不是问题。

  俗话说,贵买贵卖,以保证品质和防疫检测的名义垄断肉狗供应,杜绝香肉馆非法宰杀,只有寨营屠宰场持有合法屠宰的牌照,经屠宰盖上检测合格印章,肉狗便可进入市场销售。

  当天屠宰数量由各香肉馆前一日提供的订购数量决定,绝不多屠宰,但可临时补单,屠宰场会安排屠夫值班以随时向客户提供屠宰服务,又保证食材新鲜,让食客吃得开心、放心、安心。

  另外,屠宰场会处理好与港府的关系,规避《猫狗条例》。

  如此全面、周到的服务,一年仅计划盈利十几二十万,绝对不能说过分。

  没辙,中丰公司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世界的,是社会的,绝不是姓冼的,可以不盈利,但不能不服务好香港市民。

  二十万不多,但肉狗只是其中可以做的一个子产品。

  1945年后,涌入香港的内地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耕作是他们唯一掌握的谋生技能,于是他们选择新界,继续依靠土地过活。

  1946年9月,港府成立统营处,下辖蔬菜统营处和鱼类统营处。

  蔬菜统营处规定农夫只能透过这个垄断性的中央批发市场来贩售蔬菜,同时又鼓励农夫成立地方性的合作社,以作为蔬菜统营处的合法对口单位。

  在此制度机构下,唯有从合作社送来的蔬菜才可进入批发市场。而此前香港的卖菜机制相当分散,不同的栏商,亦即地方的蔬菜小型批发商,会到处向地方农夫买菜,再卖给各零售商进而流入市场。

  简单而言,港府介入“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中的前两个环节,一改过去散乱的状况,对外披露的出发点是扶持农业和保障市民食材供应,但深层次的出发点,无非就是方便收税。

  蔬菜统营处清楚种植成本和批发商采购、批发价格,又参与了批发市场的管理,生意如何门清,该收多少税自然一目了然。

  当然,农民从来不是什么乖宝宝,不砍几个头杀鸡儆猴,吓得他们胆寒,甭指望没有刺头。事实上,新界不少农民会将自己种的菜送到墟上或市区街上贩卖,也有野生菜贩子偷偷从乡下收菜进行贩卖。

  香港郊区地势陡斜,适合耕作的土地少,去年只有13.5%是农地,当中大部分是稻田,蔬菜和禽畜产量不多,不足以应付与日俱增的需求,食物供应主要来自内地。

  然而内地政权易手,令港府欲减少依赖内地进口。为了应付粮食需求、安置难民及保障粮食安全,港府开始“积极”扶持农业。

  嗯,这次是来真的。

  为此,中丰公司将会成立一个子机构“岑佩佩农辅会”,帮助内地赴港的贫困农民自力更生,让他们可以过独立和有尊严的生活,同时生计亦得到保障。

  农辅会的目标是推广“助人自助”这份积极的精神态度,为此,辅助会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培训、农资和免息贷款,让受助人可以自食其力。

  具体计划上,农辅会将在大帽山购买土地并以“岑佩佩试验及推广农场”名称运营,示范高效能及有利可图的耕种、畜牧方法,同时致力于改善牲口的品种及培训农民。

  之所以选择大帽山,是因为冼玉珍一次打猎时在大帽山高岭发现一株无人料理的橘树,当下大多数人都相信香港的高岭地势过于陡峭而气候潮湿,不适宜种植柑橘属树木,然而山上那株橘树仍能生长,这就具备了打造噱头的基础。

  农辅会的立意是帮助农民不假,但这也是对外宣传的说法,慈善只是附带,目的是给岑佩佩脸上贴金,深层次的目的是中丰公司进行业务布局。

  在香港搞农业是没前途的,港府目前大力扶持农业只是受当下的形势所逼,担心受制于人,不得不往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这种迈进是骑驴看唱本,边走边看,随时会转变方向。

第593章 人均的魅力

  不过,没前途是针对远景而言,短期内在香港从事农业投资还是有利可图的。

  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蔬菜种植,非特殊经济作物的单亩产值都很低,农民只种一两亩地不可能发家,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相比而言,年轻人进入市区当打工仔,会更有出息。

  “年轻人待在乡下是冇前途的”,这是大多数香港农民的想法,但有机会,年轻人不会窝在乡下虚度光阴。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存在,而香港的工业正迈入黄金发展期,这就具备了打一套组合拳的基础。

  中丰公司主营是农产品,但不代表不能进入地产开发领域,中丰公司旗下会成立中丰置业,在近郊平价地块上开发经济适用型住宅,主要的销售对象是新界进城的农民。

  这种销售对象往往在乡下拥有不值钱的土地,卖不上几个钱,但中丰置业却对土地虔诚,对农民抱着友善的态度,在未来将开展“洋房下乡”活动,以顺应农民进城的新趋势,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楼房给与一定比例(暂定13%)的中丰补贴。

  并同时执行“以地换楼”政策,每一寸农地都可以兑换相应的住宅单位面积,若村围、宗祠进行集体换楼,可兑换的面积会相应提高,且牵头人在威望提高之余,将获得轿车、靓妞、零很多的银行账户等惊喜。

  中丰置业获得的置换土地,部分将转售给好犀利农产品以作规模化种植用途,另外一些将用于工业开发和度假地产开发,兴建度假村屋别墅供城里人周末度假,并开垦小块菜地,出租给城里人或提供代种服务——中丰置业提供菜地和菜农,客户支付租金,让菜农按自己的要求进行种植,菜地产出归客户所有。

  中丰公司给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港人吃港粮,港人吃港菜”,并会推出身土不二的理念,推动建立半官方的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农盟”,获得农盟认证、来自香港农场、香港自研种子、通过菜统处质检的蔬菜,更适合港人肠胃。

  粮食乃香港立港之本,农民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付出很多,将来还要付出更多,中丰公司身为一家有良知、社会责任感的香港企业,时刻铭记农民的牺牲与奉献。

  马老师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一代又一代香港农民从未停止劳动,但富裕却与他们无关,这种现象是错误的、无耻的,必须做出改变。

  中丰公司要推出“勤劳种地致富”计划,将当下的新界农民尽可能多地送进城里享福,再通过二十年的努力,让坚持种地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警务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