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 第112章

作者:鬼谷孒

  在澳大利亚的洛特尼斯岛生活着一种短尾矮袋鼠,我认为它们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动物,我们花社的企业形象、吉祥物都会是短尾矮袋鼠,我们花社的企业精神是快乐。”

  冼耀文冁然一笑,“快乐,发自内心,来自心底的最深处,美食能触发快乐,所以,应季采购世界各地的美食作为福利发放,将会是花社收支平衡后的常态。

  友情和爱情使人快乐,花社将来的分工会非常细致,以工作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会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小组长与组员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会太明显,加薪、福利、惩罚往往是整个小组一起,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淡化一点,多建立友谊。

  花社不会禁止同事之间的爱情,我很愿意看到夫妻一起在花社工作到退休,但我又不得不奉劝一句,找伴侣最好不要找同事,白天在一起工作,晚上在一起生活,没有一点私人空间,时间一久,一定会令人窒息。

  大家最好接受我的劝告,不要因为我的年纪而轻视,韦伯斯特你可以向郑打听一下香港的婚姻制度,辛普森,你等我说下一条。”

  冼耀文指了指辛普森,接着说道:“忠诚使人快乐,对花社的忠诚,对家庭的忠诚。我对花社充满信心,花花公子一定会成为全美最畅销的男性杂志,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许多机会接触到长相优秀的异性,他或她为了一篇文章、一张照片,会主动帮你们脱裤子;

  每当这个时候,请一定牢记忠诚,特别是对家庭的忠诚,考虑清楚一旦抵御不住诱惑会失去什么。”

  冼耀文停顿了一会,给三人充分的消化时间,这才接着说第二件事……

  十五分钟,三件事说完散会,大家各忙各的。

  冼耀文到了楼下的卡连特叫了杯咖啡,找餐厅老板聊了聊签单的事情。

  但凡是花社的职员在餐厅消费都可以签单,每人每个月5美元的额度,超出部分从薪水中扣除。

  卡连特的咖啡卖10美分一杯,理论上可无限续杯,即使一天的工作时间都在餐厅度过,也仅需买两杯咖啡,20个工作日天天如此,总计花费4美元。

  当然,天天如此是不可能的,偶尔思路受阻或搞个头脑风暴到楼下坐坐,其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待在办公室里,5美元是冼耀文精确计算过的数字,喝咖啡之余,还够吃两三餐简单的工作餐。

  签单之事一拍即合,餐厅老板非常乐意接待一批固定的客人,哪怕消费不会太多,但可以给餐厅汇集人气。

  端着咖啡在露天的位子就坐,冼耀文翻着餐厅的电话簿,从中找寻一个个所需的商家号码。

  郑慧娴的大管家之位是赶鸭子上架,不少事情她都没有考虑到,茶水间只有一个咖啡壶,要添加一点家什,还需要联系文具供应商,零零碎碎的事,他都得操心起来,不可能等到人员都到位让负责的人执行。

  十点,郑慧娴下来通知有两个人过来面试,两个都是女人,其中一个还是华人。他让郑慧娴先把华人叫下来,面试地点就定在露天咖啡座,氛围轻松点。

  不一会工夫,郑慧娴引着一个女人向他走来,到了咖啡座,不等郑慧娴说什么,女人已主动向他打招呼。

  “嗨,我是吉纳维芙·杨。”

  “亚当,请坐。”

  看脸,看举止以及刚才走路的姿势,冼耀文从女人身上看不到太多的东方气息,却能看出从小被教育的仪态痕迹,女人的家世应该不差。

  等女人坐下,他改用国语问道:“你有中文名吗?”

  “我叫杨蕾孟。”

  杨蕾孟一开口就是天津煎饼味,给她中文启蒙教育的一定是天津人。

  “我叫冼耀文,花社的老板,把你的简历给我看看。”

  大概是第一次出来面试,杨蕾孟有点紧张,递简历时,手有点哆嗦。

  “不用紧张,你就当是我们两个同胞之间闲聊。”冼耀文接过简历,嘴里宽慰道:“我是广东宝安人,你是哪里人?”

  “浙江吴兴。”

  目光放在简历上,冼耀文随意说道:“年少时在天津生活?”

  “不是,我的母亲在天津出生,我的中文是她教的。”

  “喔,你在美国出生?”

  “瑞士日内瓦。”

  “日内瓦?”冼耀文稍稍想了一下,“所以,你的名字源自雷蒙湖?”

  杨蕾孟惊喜地说道:“是的。”

  “你哪一年来的美国?”

  “1945年。”

  “从日内瓦?”

  “马尼拉。”

  冼耀文抬起头,问道:“你家里在马尼拉做生意?”

  杨蕾孟摇头,“我父亲之前是驻菲律宾领事,被日军杀害了。”

  “抱歉。”

  “没关系。”

  “所以,你跟你母亲来的美国?”

  “是的。”

  “冒昧问一下,你母亲从事什么职业?”

  领事的女儿,尽管老子已经挂了,大概也能留下一点人脉,自带人脉的员工才是一等好员工。

  “在联合国做文员。”

  “你母亲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恭维一句,冼耀文又问道:“你母亲贵姓?”

  杨蕾孟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我母亲叫严幼韵。”

  听到“严幼韵”三个字,冼耀文略有一丝尴尬,这名字他熟,十三幺的名人花边故事就有写到她,而且连载了一周,不过故事的第一主角不是她,她只能算是第二女主角。

  严幼韵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是嫁给杨光泩做妾,这本来没什么,只不过她这个妾当了没多久,就和杨光泩的上司勾搭上了。

  这个上司的名气很大,姓顾,名维钧,从以往报纸上的八卦新闻来分析,严顾两人保持了长期婚外通奸关系,且并不避讳,杨光泩屁也不敢放一个,他会被派到菲律宾,据说是顾太太从中使了力,目的是赶走狐狸精。

  知道根脚,后面的故事就好猜了,联合国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严幼韵能进里面当文员,不消说,肯定是顾维钧从中安排,这么说来,严幼韵是带着女儿来纽约投奔顾维钧。

  心中想着,冼耀文不动声色地再瞄一眼杨蕾孟的脸,企图找出一丝顾维钧的影子,只一眼他就放弃了,找了也白找,他根本不知道顾维钧的长相。

  没八卦可吃不要紧,他只要知道顾维钧是哥大的著名校友,与纽约的联系很深,知道顾维钧搞外交几十年就足够了,杨蕾孟自带人脉,有一等好员工的潜质。

  “请替我向严女士问好。”客套一句,冼耀文又切换到英文,“杨,你的简历上写着你还是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在读生,抛开学历不谈,威尔斯利小镇距离这里218英里,你是打算只做暑期工,还是打算买一架私人飞机?”

  “我认为对知识的掌握,实践比学习更加重要,我已经找我的导师谈过,只要我的考试能通过,平时可以不用去学校。”杨蕾孟语气自信地说道。

  “你之前有打工经历吗?送报纸、牛奶都算。”

  “没有,我之前从未工作。”

  “……”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通过一点一滴,冼耀文得出结论:杨蕾孟有成为一个好编辑的潜力,加上她背后的人脉关系,他给了对方秘书的职位。

  名为秘书,实为办公室助理,和全旭差不多,干的就是打杂的工作,办公室之内,哪里需要人就去帮忙,办公室之外,订个炒面、比萨,跑腿取干洗的衣服,都在她的工作范围内。

  周薪25美元,杨蕾孟欣然答应,并感谢冼耀文给她机会。

  另一个女人面试秘书职位,冼耀文见到人以后就友好地把对方劝退,并上楼打给职介所,来了一顿连环喷。

  《吉姆·克罗法》还没废除的年代,白人出没的场所都会拒绝黑人踏入,职介所简直有病,介绍一个黑珍珠过来,是想让他当黑人民族运动英雄?

  这个英雄他会沾手,但不是现在,黑人崛起的红利还远远未到收割期,过早投入会摊薄投资回报,当下最好不要触碰黑白对立的话题,静待时机为好。

  慢慢来,早晚他会向黑人伸出友谊之手,扶持他们开展零元购革命,有针对性地打击他未来的竞争对手,以实现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弘扬国际无产阶级造反精神。

  他是资本家,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任何冼姓之外的资本家,是他倾尽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

  在他心里有一个不切实际,却令他热血沸腾的目标,把整个宇宙打造成全民所有制,一切都属于宇宙人民,他身为一名为之奉献一生的革命战士,只想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回报——所有的一切,他每天只拥有12个小时,其他战士共享12个小时,从第25个小时开始,都归人民使用。

  目标、梦想先搁一边,他眼前还是得脚踏实地地干工作,打电话联系各种办公室所需的用品,一点点把办公室充实起来,捎带手打给一个房产经纪,询问附近有没有车库出租。

  花社的起点太高,不利于将来讲艰苦创业史,往前延伸一下,设计出车库的艰苦岁月,再设计一点卖车卖房坚持理想的桥段,几十年后妥妥地一部励志片,赚点票房之外,再升华一下花社的内涵,一箭双雕。

  当然,他自己不会充当男主角,花社急需一位掌门人。

第189章 本地货

  临近中午,办公室里四个人围坐在一起,翻看着市面上与花花公子定位相近的杂志,如《生活》、《时尚》、《名利场》、《阁楼》、《君子》等,不时地,几人会交流几句对杂志的看法。

  冼耀文手里拿着一本关系不大,工作时间阅读可以归入不务正业之流的《纽约客》,他如此,皆因一个过来面试的中年妇女刚刚离开。

  中年妇女不是一个家庭妇女,她叫埃米莉·哈恩,是一个名气不小的撰稿人,有一个中文名“项美丽”,曾经发表过宋氏三姐妹的传记,在上海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当过邵洵美的妾室,两人一起谈文学,一起抽鸦片,后来又在香港上演过一段传奇故事。

  总的来说,项美丽在上海和香港都是个名人,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她这个洋妾。

  一开始,冼耀文不明白项美丽会跑到花社来面试,项美丽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合作多年,待遇丰厚,而且写的都是严肃类的文章,经过聊天,他才得知项美丽想要“改变”,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

  他自然欢迎自带名气的撰稿人,反转越大越好,面试作罢,他发出约稿,要一篇关于知名人物的传记体爱情故事,有些地方步子迈得大一点,要符合花花公子的定位,稿费是一字(单词)一美元的天价。

  项美丽对冼耀文的“尊重”非常满意,承诺会在一个月内交一份稿子,冼耀文姑且听着,都自由撰稿人了,会准时交稿才怪。

  这不,项美丽离开后,他就找辛普森打听她的事,辛普森给他翻出几本《纽约客》,让他自己看项美丽自传体的文章。

  看完之后,他惊叹于项美丽这个女人的折腾精神,还是邵洵美妾室时,在香港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婚后定居英国,又发现家庭生活对自己过于拘束,于是便离开英国,独自住进纽约市的一套公寓,把婚姻推入丧偶式。

  得,闷骚中年妇女一枚,将来举行男模泳池派对的时候可以发出邀请,相信她一定会乐在其中。

  一个上午的时间,在面试和杂志讨论中度过。

  中午,他故意打了一个时间差,也故意走远一点解决午餐,在什么国家都一样,老板和员工之间有一条天然的鸿沟,剥离表演的成分,老板和员工绝不可能打成一片,午餐是员工难得的心情放松时光,身为老板得有点逼数,少在这个时候去添堵。

  什么不自持身份,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呼声,就不要扯了,员工还得把心提着小心应付,生怕一句话没说对被穿小鞋,“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表演偶尔来一场糊弄一下外面的人即可,天天装就没意思了。

  他的午餐就是街头快餐车的热狗,买四个,他一个半,戚龙雀两个半。

  别看他表面光鲜,其实已经进入现金流十分吃紧的阶段,他在美国可以动用的现金只有不到4000美元,加上新加坡兑换的2.33万美元(卢岳鹏7万马币),总数只剩下2.6万美元不到,确切地说,他能随意动用的资金不到3000美元,付掉今天添置家什的账单,剩不下几个大子。

  没钱他不慌,有办法可以解决,上策是找个顶级有钱人算下平均值,一夜暴富不是梦,下策是找有钱人借,他打算采用下策,其实已经在运作中。

  不慌归不慌,没钱也是事实,没人看见的时候完全可以悠着点花,有热狗有咖啡,一顿午餐几十美分,既实惠又不寒碜。

  就是吃相难看了一点,什么地方不好坐,他和戚龙雀偏偏坐在一家高档餐厅的对面,这边啃热狗,另一边切牛排,颇有往排送狗的意境,一个衰样。

  实际上,冼耀文并没有这么无聊,他是精神和物质双重富有,只是眼下一时钱不凑手罢了,不是“待有钱”这种糊弄自己的状态词,他坐在这里,只是因为边上有热狗摊,也有报摊,啃热狗看报纸,一点不耽误工夫。

  翻页的间隙,他转脸去拿咖啡杯,却见戚龙雀直勾勾盯着一个方向,转头看过去,只见是一个穿着黑色背心、拼色短裤的大胸女孩,正想嘲笑戚龙雀,他的目光也变直了,这个女孩和玛丽莲·梦露同个风格,非常符合当下西方的审美。

  掏笔,拿电话簿,快速写下花社的地址、电话,冲女孩追了过去。

  “嗨,Girl。”

  当女孩的一只脚踩在有轨电车上时,他喊出一声。

  女孩回头看了他一眼,发现是陌生人,愣了一下,随后加快了上车的速度。

  没辙,他只好快跑两步,看准时机跳上电车,不用目光巡视,女孩就坐在目光正对的方向。

  露出笑容,在女孩吃惊、害怕,好像又有一丝欣喜的目光中走到她身前,“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亚当,来自一家男性杂志社,发现你非常合适登上我们的杂志封面,你要是感兴趣打给我。”

  说着,不等女孩反应,手里的电话页就塞到女孩手里,随后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匆匆忙忙下了电车。

  在街面站定,他的脸上露出畅快的笑容,刚才正脸相对的时候,他把女孩认了出来,简·曼斯费尔德,有卡通梦露和穷人的梦露之称,将来会靠模仿梦露走红,不是简单的荧幕上的“小梦露”,而是全面蹭梦露的热度。

  他之所以会知道这个女人,还多亏肯尼迪家族,梦露和约翰·肯尼迪的故事将来会尽人皆知,梦露甚至试图挤掉杰奎琳,登上第一夫人的宝座,简·曼斯费尔德跟随前辈的脚步,也和肯尼迪不清不楚,而且是兄弟俩,除了约翰,还有罗伯特。

  要是没记错,梦露可是很恨这个小梦露,无数次在报纸上Diss,哈哈,亏她有脸Diss,她自己不也是靠模仿珍·哈露成名的嘛,得亏人家死得早,不然一代喷一代就热闹了。

  回头,再看一眼电车,确认一下路线,他虽然很肯定简·曼斯费尔德会给他打电话,却也担心万一,就在刚刚得知女孩是谁时,他已经把她列入一个计划,最好不要错失。

  凝视一会,转过头,看向贴身而站的戚龙雀,调侃地说道:“是不是想女人了?”

  “是。”戚龙雀直接回答道。

  有些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害羞期早过了。

  “本地货还是家乡味?”

  “本地货。”

  “本地货等等,今晚去趟唐人街,先吃口家乡味。”

  回到办公室,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接待面试者,受益于职介所的求职渠道在纽约比较成熟,加上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午来的面试者还真不少,他从中挑出一个实习生,一个实习记者,还有两个编辑候选,要验验成色,出了题,后天再安排一次复试。

  另有资深记者、资深编辑和发行的候选人也有来面试,但这些职位比较重要,一个都没定下,对于他们今天连初试都不算,顶多算是见面会,后面会安排初试、复试、终试,还会有一或者两个月的试用期。

  没办法,他对杂志只能说懂点理论,知道需要哪些岗位,但对具体的岗位水平验证没有一套系统的认知,不是靠聊一聊就能判断出对方的职业技能深度。

  临近下班,他把郑慧娴叫到楼道。

  “慧娴,早上我有一件事情没说,就是我们社将来会执行的内部推荐制度,社里缺人,你们都可以推荐自己熟悉的人,一旦录用,社里会给予新人的两周薪水作为奖励。

  伱可以找一下你的邻居,向他们打听一下村里的摄影师,推荐几个过来,社里暂时需要两个,如果你都能搞定,我给你一个特别的奖励,你在这里买房,首付你自己搞定,贷款我帮你办,然后每个月的贷款,社里帮你承担一半。”

  “为什么只单独跟我说?”

  “你指的什么?”

  “内部推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