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苏木逢春 第39章

作者:正经不瘦

  前天和昨天两晚,他都是在部队大院这边睡下的。

  为了解除贾东旭的怀疑,苏木也是操碎了心。

  前一天就借口提前去牛栏山帮忙,回到了大院住。

  这事儿,反正除了苏迎军有可能事后察觉外,也不会传到四合院其他街坊邻居那里。

  昨天正常跟贾东旭在小树林那边交易。

  给他带了四只野兔。

  活的。

  灰色毛发,干瘦干瘦的那种小兔子。

  虽然卖相不咋滴,可价格着实不便宜。

  这次搬进了四合院后,苏木才真正了解了一点贾东旭的家底。

  苏木没进过贾家的屋子,哪怕是头一天跟着‘送甜头’,也恰好是让何雨柱和贾东旭在院子里迎着,没进屋。

  所以,贾家的摆设,都是听李晓兰吃饭之余描述的。

  但屋门正对着的挂钟,苏木是亲眼看到过的。

  五十年代的挂钟,其实才是真正的三转一响中的那一转。

  六十年代初才被手表所代替。

  贾家拥有一转。

  还拥有另外一转一响。

  贾家里屋有个缝纫机,是贾东旭专门给秦淮茹买的。

  这话从李晓兰口里描述的根本,是当着苏迎军的面儿,说贾东旭疼媳妇,特意给买了缝纫机。

  还说那凤凰牌的缝纫机怎样好怎样用着方便……

  贾家的房子是西厢房,规制跟自己这边的东厢房一样,都是三柁。

  按标准,一柁大概16平左右,贾东旭家也有50平。

  家里摆设满满当当的,可是要比苏家显得充实很多。

  也难怪李晓兰会兴起一点‘攀比的心’。

  而且贾家的房子跟苏家一样,都是私产。

  从贾张氏嫁进贾家的时候,那房子就是贾家的了。

  比苏家的私产还要早。

  贾家现在起码有72条腿,除了自行车外,像是缝纫机、收音机、挂钟样样俱全。

  而自家除了自行车外,挂钟都没得一个。

  这几天苏木吃饭时,听嫂子的埋怨都听的耳朵起茧子了。

  贾家生活水准和条件是最好的。

  贾张氏那臃肿的身材就是摆在明面上的例子。

  后来问大哥苏迎军才彻底明白。

  贾东旭是轧钢厂的技术练习生,算是技术岗里中游偏下的层次。

  这也就难怪了。

  52年第一次改制后,技术岗位的工资可是高的吓人。

  这么说吧,京城最低级的技术助理岗位的工资都是150元以上,高级技术员的工资起步400元。

  后来56年工资再一次改制,分成了11类地区,京城属于六类地区之一,工资体系稍微下降了一些。

  但即便做了调整,也比普通工人强太多了。

  毕竟这个年代对于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了他们的待遇居高不下。

  所以贾家的家底,厚实着呢。

  也难怪他敢于每周都能消化十斤、二十斤白面儿。

  苏木之前已经很高估贾家了,没想到还是看走了眼。

  只能说这个年代因为建国初期各项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了岗位收入差距巨大,同时造成的贫富差距超乎了他的想象。

  妥妥的大韭菜。

  不割他,割谁。

  今天周四。

  苏木要回四合院。

  他还给自家专门带了两只肥硕的大兔子。

  为了区分差异,苏木给贾东旭的四只野兔,都是提前饿了好几天,维持不死就可以的那种。

  而自家的两只,他专门挑选了野兔中最活泼好动、有‘担当’的一对。

  对生产小兔子最有兴趣的,才叫有‘担当’。

  毕竟,虽说这一对兔子还没拿回去,却也早早的就被李晓兰委任具体职务了。

  野兔生野兔,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那种。

  下楼时遇到了肖春生。

  这孩子可能早早的就等在门口,就等画画老师冒头了呢。

  “早上好啊,春生。”

  “你搬走了吗?我以后什么时候能找你玩啊……”

  其实是想学画画吧。

  “没搬走呢,这样,每个周二晚上,我都在,到时候你要是想,就过来玩。”

  “好,一言为定,我周二那天就来找伱啦。”

  “行,等着你。”

  但凡是约定,苏木一定会遵守的。

  无论对方是成年人,还是几岁大的小孩子。

  就好比小胖子不就真的当了一回游戏里的司令嘛。

  虽然体验感不太好,后续又继续成了土匪……

  骑上三轮车,苏木出了部队大院的门。

  去四合院之前,他还有前几天被嫂子安排的任务。

  五六十年代的住户,但凡想要挑门立户过日子,家里必备几个缸。

  米缸、面缸、水缸,咸菜缸。

  其中后者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前三者。

  哪怕四合院前院跟东厢房几步之遥就有水龙头。

  可水缸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苏迎军和李晓兰搬家过去后,米缸和面缸都有,水缸太小,想要换个大号的。

  咸菜缸也欠缺。

  这事儿也就交代给苏木了。

  谁让他恰好有三轮板车呢。

  还那么好巧不巧的挂名在起重社,属于正儿八经的货物营运三轮车。

  对于京城人,过冬需要积一波酸白菜,平日里腌的咸菜也是必须的。

  而且品种不限,万物可腌。

  只不过普通人家过日子,不像六必居那种大酱园子,日常腌制的品种有限,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就更加有限了。

  但即便饥荒时期,腌制咸菜关乎民生,也是政府非常在意和必抓的重要大事。

  腌制大白菜可以在十月十一月份,离得还远,但萝卜、芥菜疙瘩、芥菜缨、雪里蕻、鬼子姜这些,都是可以腌的啊。

  李晓兰来到四合院住,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除了自家外,别家都有咸菜缸,有的人家还有好几口。

  这小两口过日子,总不能天天买咸菜吃。

  也得腌。

  而且李晓兰虽然一点上手经验都没有,可心气儿不小,一张口就是三口咸菜缸。

  再加上水缸起码两口,苏木这趟要买五口大缸驼回去。

  甘家口商场。

  是从部队大院出来后,最近的巨无霸商场。

  如果说逛商场,普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百货大楼、西单王府井。可在西城区这边,逛商场就是甘家口商场。

  一栋两层的建筑群,在商场周围,还有副食商场、江丰鱼店、书店、五金店等等。

  苏木顺路来的,就是这里。

第48章 京郊的买卖

  甘家口在HD区东南,西起未来的西三环,东至三里河路,北临紫竹院路,南抵玉渊潭公园。

  这里还是海淀与西城的分界处位置。

  西边不远处,就是现如今的玉渊潭公社。

  要说这里比城里好的地方,有很多。

  因为这里毗邻玉渊潭公社,甘家口附近的村民也很多,所以即便现在实行统购统销,可很多京郊农民,都会赶着车来这片卖菜。

  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马车,也可能是骡子,或者驴车。

  卖的菜就是自家园子或者自留地长的,大多是单一品种。

  要么是一车黄瓜,要么就是一车全是茄子,而且大小不一,完好的带‘瘴’的,瘴就是装载和运输中磕碰了的那种。

  什么样成色的都有。

  这些菜的特点是便宜且新鲜。

  而且不要票。

  重点来了,不要票!

  因为是农民自留地的产物,能换一些是一些,大多不贵。

  从商业角度说,就是一手产品,没有经过商场扒皮。

  而且这一车菜可能几个钟头前还在地里长着呢,能不新鲜嘛。

  这时候冰箱可是新潮的玩意儿,别说普及了,城里人还有一大半人不认识呢。

  “大爷,您这车黄瓜打算怎么卖?”

  苏木想了一下,喊住了老农。

  老农很自觉地把驴车往路边停靠,苏木也停了过去。

  走到近前,鼻息里就闻到了那种清新的泥土芬芳。

  菜品的新鲜程度毋庸置疑。

  其实京城这边,吃的都是应季的时令果蔬。

  夏天上市的蔬菜里,最大路货的就是西红柿和黄瓜。

  这两样,冬天也会有一些,但贵的吓死人,夏天呢,则贱到一文不值。

  老农拉了一驴车黄瓜,粗条筐子分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