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苏木逢春 第40章

作者:正经不瘦

  现在看样子是刚采摘下来,还能勉强值点钱。

  如果头一天没卖掉的话,第二天就要打折处理,往副食店或者菜站门口一堆,几乎是给钱就卖的那种。

  很多贪便宜的家庭妇女都爱逛那种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腐败气味中的西红柿和黄瓜摊儿。

  大量购买后弄回家去,经过处理收拾,起码要扔掉三分之一。

  挑拣好点的做菜吃,剩余的就都拿来腌咸菜用。

  谈了几句,老农报价很便宜,便宜到苏木第一时间都以为听错了。

  但最后,苏木还是决定用粮食跟老农换。

  要说现在这个时节,很多农民可能比城里人还要缺粮食。

  这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

  ……

  新华社郑州1958年7月11日电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实验田,总产一万四千六百四十斤,平均亩产柒仟叁佰贰拾斤。

  而这只是河南省去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三千斤以上的第‘29’颗卫星罢了。

  平平无奇。

  有地方珠玉在前,后者硬着头皮也要往上顶,总不好太过难看。

  于是,最后苦了的,还是农民自己。

  苏木甚至想到了晓市那个大麻布袋,那粗粮红薯遗失,对一个农民家庭,有多大的影响。

  苏木抬起板车,佯装从里面拽出来一个麻袋。

  里面是粗粮,不过区区十几斤罢了。

  却能换一车十来筐鲜嫩的黄瓜。

  苏木于心不忍,特意多放了一斤多。

  没有超出太多。

  因为那不符合市场规律。

  苏木本质上是把生活当做商场,每一笔交易都是商业行为的。

  而朴素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最为符合人性。

  很多好心办坏事的,就是不懂得迎合市场基本规律。

  如果这次苏木翻倍给老农交易黄瓜,对于苏木现在的能力和粮食储量而言,根本没什么压力。

  但他不能这么做。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大概率不是帮了老农,而是害了他。

  如果老农一车黄瓜换了超过市场一倍量的粮食,那么下一次一车黄瓜,他还会减半置换吗?

  如果头一天卖不出去,那么会不会第二天全部贱卖掉呢?

  再如果他这次得了好处,回去跟村里和公社其他人说。

  哪怕不是所有人,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认可了这种置换比例,是不是就会连累到更多的农民。

  追根溯源之下,到时候老农还会感激苏木吗?

  恐怕悔恨的不是自己贪心不足,而是恨苏木引诱他贪念吧。

  人性往往都会忽略自己的问题,放大对方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的失误找到理由,然后集中火力怪罪对方。

  老农原本是想卖掉黄瓜,再用钱去购买高价粮的。

  结果运气实在是好,用最小的距离换来了一步到位。

  省了中间的所有麻烦。

  要知道等到了晌午,天那么热,黄瓜肯定会蔫,坏的也快。

  现在最为新鲜,而且直接换了粮食,更是不用再去添钱买高价粮。

  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很知足了。

  甚至连车上的秤砣都没用。

  自己说大概多少斤,就直接痛快的按这个斤数给了棒子面。

  “老乡,你这西红柿打算怎么卖?”

  老农把面袋子放在驴车上,还用上面杂乱的草壳子遮挡了一下,正要掉转车头回村子呢,就又听到那个蹬板车的小伙子再次开口拦下了村头李寡妇家的二小子。

  一个村子的。

  这小子拉了一车西红柿。

  她家的地跟老农的自留地隔得不远。

  蹬车的小子往路边停车时,才看到正要走的老农。

  “二叔,这一车是你的货啊。”

  李寡妇家的二小子眼神一亮,当即跳下车就朝着老农这边跑来。

  村子里大多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哪怕出了五福,也能论上个辈分儿。

  苏木也不着急,在旁边归置板车上摞高高的筐子。

  二小子肯定是去打问价格的。

  他自觉跟老农对于价格的把握没有那么准确。

  既然二叔家的黄瓜都打包给了对方,现在对方喊住自己,如果也能一股脑的卖出去,早回去还能继续下地挣工分去。

  至于,对方板车还能不能拉的下,这压根不在考虑范围内。

  不想买喊住自己干啥,找茬吗?

第49章 腌菜的缸

  一车黄瓜,一车西红柿,最终都进了苏木的空间。

  借此机会,苏木甚至有了利用空间长期保存瓜果蔬菜的特性,利用反季价格差来赚取利润的念头。

  骑车回四合院的路上,他甚至举一反三,琢磨出了更暴利的营生。

  也就是没借口跑去南方浪一圈。

  不然他都想搞个‘南果北调’的生意了。

  如果再等二十年,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苏木凭借空间属性一定能够发家致富。

  但拥有空间和一肚子商业操盘手段的苏木,想要发家致富,还需要等二十年?

  那个时候,他也就不屑于这么干了。

  资本家跟小商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雇佣。

  用别人的时间精力为自己赚钱,那才是资本家的核心价值观。

  这方面观念,身为过来人的苏木并不欠缺。

  所以,很多奇思妙想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也只能埋没在肚子里。

  驮着一板车大缸回到四合院。

  五个大缸迭罗汉似的在板车后面摞了老高。

  苏木还用麻绳捆瓷实了,防止行驶过程中磕碰跌落。

  空间里他也堆放了五六口。

  都是备用的。

  时间静止属性只存在于外婆的那个三合院。

  晒场属于机动可调节状态。

  而别墅,外面的林子,那些山头、湖湾和几十亩地的范围,都是流速稳定的范围。

  空间的粮田里也种下了粮食和果蔬。

  几个月后,也能照常收割。

  到时候,苏木的粮食供应也就不再需要这些粮站丢失的粮食了。

  交易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理直,气才壮。

  三轮车停在院门口。

  苏木解开绳索,双手拖着最底层的大缸,微微用力就从板车上将迭了三层的大陶缸抱了下来。

  然后是两层迭着的,也放到地上。

  双臂的力气很足,迭一起的三个大陶缸从板车上举下来,对于苏木而言,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力气的极限在哪里,苏木还没尝试过。

  不过苏木有感觉,自己的臂力和腿部力量更多的在于爆发力,而不是持久的耐力方面。

  这跟老豹子的奔跑特性有些匹配了。

  “小弟,你怎么就直接搬进来了,快放下,快放下,就不知道喊我一起啊。”

  李晓兰看到苏木一个人用两只手拽着大缸的边沿直接拽进了院子。

  顿时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这大缸像她这样的,可以跳进去俩。

  北方都是开口的陶瓷大缸,俗称大瓦缸。

  苏木买的是两个大号的,当水缸用,还有三个小号点的,一个用作大哥大嫂屋里的水缸,剩下俩当腌菜缸。

  即便是小号的,其实也挺大的。

  要是拿来腌大白菜,一缸起码也能塞进去六七十颗。

  这种分量的大缸,苏木这个小弟竟然直接拽着就弄进来了。

  要知道还有台阶和门槛要迈,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力气了。

  李晓兰平日里看苏木这个小弟挺斯文,虽然知道他干的就是扛包拉货这种体力活,但从面相看,真的不像是力气很大的样子。

  这一刻,三观被颠覆了。

  不过李晓兰这个嫂子对小叔子是真的不错。

  第二趟就跟着出去,说什么都不让苏木一个人往里面扛了。

  苏木无奈,只能拿了麻绳把缸套了,再用根木棍中间穿过去,跟嫂子一起往里面扛。

  李晓兰力气不小,可也只是相比较而言。

  五个大缸搬完,李晓兰累的半死,苏木也感觉挺费劲的。

  之前也表述了。

  苏木的力气胜在爆发力。

  一口气拽起大缸直接弄院里轻轻松松。

  非要慢吞吞的扛着大缸一步三晃的往里走,还要照顾着前面的李晓兰,心神消耗的比自己扛进去可要多得多。

  嫂子的好心善意,苏木记在心里。

  但实在不敢苟同。

  添乱这俩字,哪怕是事实,也绝对不能说出口的。

  东厢房的厨屋在影壁墙后面,原来游廊拐角的位置。

  最大号的缸就摆放在这里。

  另一个大号的缸,放在了苏木耳房前搭建的厨屋外面。

  因为缸太宽,苏木自己搭建的玻璃阳台门进不去,就先放在外面空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