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26章

作者:北城二千

“对于百姓的工价,酌情增长,北方各省铁路的动工日最好选在春耕之后,秋收之前。”

朱慈燃交代着自己的想法,沈廷扬尽数记下。

在朱慈燃说完后,沈廷扬也作揖道:“欧洲千户所传来消息,林丹汗灭亡克里米亚的西虏,鲁迷国(奥斯曼)三万军队被歼灭,蒙古死伤万余人。”

“此外,暗厄利亚(英国)王军在今年二月初五进攻多佛尔城,议会军将领克伦威尔向北突围,同时进袭兵力空虚的伦敦。”

“查理一世知道伦敦被袭击后,命令五千王军骑兵跟踪追击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带领不足三千的议会军向北部威尔士逃窜。”

“在暗厄利亚百姓的接应中,克伦威尔逃到了威尔士地区,但南边的议会军主力被全歼。”

“从局势来看,暗厄利亚的内战虽然还没有结束,但王军已经取得优势,朝廷应该停止对暗厄利亚的支援,让威尔士地区的克伦威尔和南边的查理一世对峙。”

沈廷扬说了英国内部的事情,在大明和齐国的东西支援下,查理一世这个本该被议会送上断头台的第一位英国国王,却以一种和历史相悖的结局结束了议会军,还将护国公克伦威尔逼到了北方的威尔士。

一个分裂的英国,显然对大明更有利,因此对查理一世的支援,理应到此结束。

对此,朱慈燃也微微颌首表示认可,而沈廷扬也紧接着上奏道:“欧洲战场上的局势比暗厄利亚要困难些,各国已经露出颓势,弗朗擦(法国)等国国内的物价飞涨,百姓反战情绪高涨。”

“这种情况下,估计弗朗擦等国很快就会和弗朗机国一起坐上谈判桌。”

“如果能具体落实下来,那弗朗机将取得惨胜。”

“不过,洪阁老和孙阁臣都认为,以眼下的局势来看,如果欧洲各国停战,那他们将有极大的可能会将矛头对准我们。”

“如果他们摈弃了宗教之见,组成联盟来对抗国朝,那国朝将会面对一个比南虏还要棘手的对手。”

沈廷扬小心翼翼地诉说着,但朱慈燃却笃定的摇了摇头:“齐王叔说过,欧洲的宗教之见很难结束,除非这次弗朗擦等国能够获胜。”

“另外,有暗厄利亚在欧洲海外,欧洲的联盟就很难实现。”

“只要国朝不给他们压力,他们的联盟也不过是当年的六国罢了,貌合神离罢了。”

说着,朱慈燃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沈廷扬,夸奖道:“孙可望倒是做得不错,户部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

“不过国朝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而且现在矿课司每年出产的金银矿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需要注意。”

“另外人口和耕地问题也需要注意,现在国朝每年开垦四千余万亩,农业司中有没有贪赃枉法的官员?这需要农业司和都察院查清楚。”

“我听淄博郡王说,地方上的百姓虽然暂时没了杂税的困扰,但在分地上却总是遭到欺负。”

“那些分地的官员,把好的土地分给和自己亲近的人,把不好的土地分给百姓。”

“这看似都分了地,但一亩地产出粮食的差距能达到二斗到一石。”

“部分官员把农民的旱地划做水田,把自己亲戚的水田写成旱田。”

“这么一来,旱田交水田的税,水田交旱田的税。”

“长此以往,岂不是重蹈万历年间官绅勾结的覆辙?”

“齐王叔花了几十年才杜绝了这种情况,孤也不允许在天启朝重新出现这种情况。”

“内阁给农业司和都察院下旨,给我弄清楚国朝到底还有多少这种人,十税一的政策到底有没有落实下去!”

“下官领命……”听到朱慈燃这么说,沈廷扬就知道,最近在山西游学的朱慈烺又发现了许多现象。

朱慈燃见沈廷扬应下,自己向东宫走去,而沈廷扬则是停在了文华殿前。

瞧着朱慈燃的背影,沈廷扬又想到了朱慈烺,不免唏嘘:“这淄博郡王,都快成为都御使了……”

第658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

时光如梭,当它悄无声息的让人们来到天启三十一年时,一些万历年间的老臣也不可避免的逐步开始凋零。

这样的变化加上第五大案的清洗,传统儒家学派开始式微,崛起的是具有科学认知的官学派。

官学派的登台,代表大明的统治阶级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而他们所面对的局面也是空前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面。

天启朝不同于清朝,清朝刨除阶级统治者的因素来说,所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都是严重不足的。

尽管清朝有着漠北和西域、青藏,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百姓根本没办法在这些地方耕种,能够发展的地方只有传统的两京十三省,以及中前期不给汉人进入的东北。

稠密的四亿人口挤在两京十三省的地盘,导致许多省份的人力便宜到人力把牛耕都给搞没了。

甚至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农村土布很长时间还把英国蒸汽机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卷的没销路。

英国人拿到纺织厂去问,最后就是根本没法以相同品质更低价格做出。

人力比机械成本还低,这就很难让市场出现机械的需求,这就是天启朝官员面对的不同。

尽管河中、岭北、安西、北庭、单于、乌斯藏等诸多省份的土地可利用率极低,但大明依旧有着广袤的土地等待开发。

截止天启三十一年,大明在旧港的人口也不过七百余万,东北四省则是不足两千万,南洲不过四百万,泰西不过二十余万。

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拥有大量等待开发的土地,而作为这个时代的生产资料,没有哪个王朝会嫌弃自己的耕地多。

况且,这还仅仅是外部情况,而内部情况也是各有不同。

天启三十一年的云南人口不过三百余万,贵州仅有二百万,四川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广西广东两省合计不过六百万。

这些省份里,仅四川来说,可开发耕地就不低于八千万亩,而眼下大明仅开发不到四千万亩。

除了江南三省,大明没有哪个省的敢说自己的人口稠密。

就算是江南三省,其情况在天启年间也是逐渐削弱的。

天启二十三年时,三省人口接近八千万人。

然而到了天启三十一年的时间,因为火车和轮船的不断增加,三省人口被朱慈燃迁移的跌落七千万。

八年时间,上千万人被迁移到了南洲、旧港、交趾和麓川、瀛洲等地。

当然,强行移民也让朝廷的名声不是那么好。

相比较齐王执政时期百姓迁移后过去十几年时间,依旧有87%的留存率,朱慈燃时期的留存率仅有49%……

这也就可以看出来,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的差别在哪了。

不过朱慈燃却不管这么多,因为他需要交给江南三省除南直隶以外,浙江和江西的影响力。

他的想法,与官学派的想法是比较贴合的。

官学派想要利用科技来开发大量待开发的土地,但哪怕就算是年开荒二十亩的拖拉机,也需要最少三个人来操作。

因此,只有先移民,才能发放拖拉机,进而开垦耕地,稳定交税。

不得不说,在利益面前,百姓只能被官员安排一生。

天启三十一年六月,户部主事张俭上疏,言江南人口稠密而百姓分地不多建议效仿洪武、永乐年间从江南移民地方。

张俭的上疏贴合了朱慈燃的想法,但却被孙传庭、金铉、颜胤绍等人驳回。

三人认为对江南三省的迁移政策应该维持齐王时期的政策,这样既能保持江南的经济,又能让百姓心甘情愿的迁移。

不过朱慈燃却认为这样迁移太慢,而事实也是如此。

过去八年的时间里,江南三省每年迁移的人口数量仅有七十万左右,其中有大半还是迁移齐国,仅有二十几万迁移大明各省。

七十万的人口数看似很多,但与江南三省那七千万人口的总数相比还是太少了。

这些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朱慈燃第一次破坏了齐王朱由检时期的政策。

七月初十,监国太子朱慈燃下令迁移人均耕地数少于三亩的江南村庄人口……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实施,因为朱慈燃将迁移人口和人均田亩数作为了官员政绩之一,而事情一旦与官员政绩牵扯,那就会变得难以控制。

一时间,江南三省各地的铁路都变得忙碌了起来。

仅仅三个月,江南三省的百姓被强行迁移五十余万。

地方官员带衙役兵马司对他们进行迁移、驱赶。

遇到胆子小的百姓就是恐吓,遇到撒泼打滚的,就趁他出门工作将房屋推倒,将稻田焚烧。

遇到不怕死的就用孩子上学的问题来进行威胁。

一时间江南三省百姓人人自危,不用官员上门,便自己拖家带口的迁移。

许多人在这期间想到了齐王执政时期的开明,涌现许多赞美齐王时期的诗词,同时也拖家带口的迁移向齐国。

由于当政的官员大部分是齐王时期的百姓和学子,因此大部分人即便发现了这个事情,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

直到天启三十二年七月,户科都给事中姚启圣上疏,朱慈燃才发现过去半年时间,迁移齐国的人口达到了四十七万,比天启三十一年翻了两倍。

不过对此,朱慈燃并没有下政策制止,而是叫停了强行迁移的政策。

事后,经过户部尚书孙可望的统计,过去一年的时间,浙江、江西两省被强行迁移七十二万户,二百九十二万人。

截止天启三十二年十月,南直隶人口两千六百四十余万,浙江两千二百余万,江西一千八百六十余万,三省合计六千七百余万,

虽然仅是不到三百万人口的迁移,但江南三省的人均耕地还是达到了人均三亩。

只不过这次强行迁移导致的结果就是民间开放的风气被进一步打破,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进一步下降。

冬月,齐王朱由检写了一封家书给朱慈燃。

信中朱由检建议朱慈燃不要太着急,毕竟他还年轻,而且现在江南占大明的经济比重在进一步下降,完全可以温水煮青蛙。

看过朱由检的家书后,朱慈燃也将江南的移民政策改回了朱由检时期的自主政策。

身处江南的朱慈烺将政策改回时,江南百姓欢欣鼓舞的情况写给了朱慈燃。

朱慈燃看后沉默不语,随即下令蠲免江南三省农业税一年,同时在《大明报》亲自写信向江南百姓赔罪。

同时,作为皇帝的朱由校也受到儿子的牵连,不得已下了罪己诏。

朱慈燃成功用实践知道了自家叔父的政策才是最正确的,可是他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三年的时间和一年的江南农业税,以及皇帝的罪己诏……

如果朱慈燃不是监国太子,这份代价已经足够断送一批高官的政治生涯。

经此一事,朱慈燃也在对各种政策更改上变得更为谨慎,不再对朱由检时期的政策做出更改,而是以打击贪腐,整顿吏治来维护政策。

这样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民间的百姓很快忘记了朱慈燃之前所做的错事,反而再度歌颂起了他和皇帝。

这样的表现,也被常常周游天下的朱慈烺所记载,以家书的方式,每周送给朱慈燃。

在这样的局势下,天启三十三年平稳渡过,而世界各国的局势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里,在大明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中,世界各国都经历了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

英国克伦威尔联合威尔士地区的工人和农民,艰难的抵抗着查理一世的王军。

期间苏格兰再度叛乱,查理一世面对两面作战的局面苦不堪言。

恰好大明、齐国以天灾为借口,减少了对英国的支持,流入伦敦港的货物量从每年的十二万吨降低到七千吨。

这样的变化使得英国国内的物价飞涨,居民苦不堪言,民间反战态度愈发高涨。

为了避免国内爆发叛乱,致使国家陷入三面作战,查理一世不得不降低了战争的频率。

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局势也变化无常。

大明减少了对西班牙的支持,物价开始缓缓增长,而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荷兰、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的民间厌战声音也越来越大,两方阵营的战事也从天启三十一年开始陷入了漫长的对峙。

到天启三十二年时,在斐迪南三世的牵头号召下,无法继续作战的各国终于决定议和。

对于欧洲的议和,大明和齐国有意阻止,但如果想要阻止战争,除非它们能拿出足够的物资来平稳各国物价,并让各国获利。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和齐国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因此,在天启三十二年十月,大明派出礼部侍郎阎应元,齐国派出礼部侍郎张家玉参加议和,同时准备与各国签订贸易合约来维持大明在欧洲市场的利益。

天启三十三年五月,张家玉与阎应元抵达维也纳。

经过五个月的相互博弈和扯皮,欧洲各国在十月初七签订《维也纳和约》,同时大明和齐国也与各国签订了《维也纳贸易合约》。

至此,为期三十五年的宗教战争宣布结束。

对于世界来说,这场战争影响到了大明天启朝前十年的经济,导致了大明白银短缺。

至于后面的二十几年,这场战争给予了大明和齐国以较小成本获得各国还在殖民地的机会。

对于欧洲来说“三十五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不过由于大明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帝国并没有在战争中被压制,因此相历史上的《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麾下的许多附属国家依旧是其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的改变,让后世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的近代国际关系消失。

与其一起消失的,还有欧洲的国际社会关系和欧洲国际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国际社会关系和国际法。

在《维也纳贸易合约》中,大明提出了以《大明律》为主体,添加各国部分法律来形成世界上第一部 《国际法》。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