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25章

作者:北城二千

“如今这个世道,凑合着活着就行了,最少在分地和工价上,那群贪官还不敢动手。”

“真到分地和工价动手的那天……”

众人没有再说,而是都摇头唏嘘了起来。

这种时候,他们反而是感觉到了齐王在时的不一样。

众人低头吃饭喝茶,坐在角落的两名年轻人却站起来离开了茶铺。

为首的年轻人相貌俊秀而美,加之身材高大,因此茶客们不免多看了他们二人几眼。

等二人走远,茶客们才收回了目光,继续讨论起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

“大兄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天下百姓早就被杂税弄的怨声载道了,这次收拾了这群贪官污吏,估计能平息一部分民怨!”

走在街上,身着一身天青色圆领袍的朱慈烺对身边人说着,而在他旁边,自然就是等待他毕业才能一同回齐国的夏完淳了。

十九岁的夏完淳虽然年长朱慈烺两岁,但他的身高不过五尺五寸,远不如已经五尺七寸(182)的朱慈烺。

加上相貌上夏完淳仅仅只是清秀,因此一旦出门,便显得他有点像跟班。

不过他倒也不在意这些,而是更在意朱慈烺话中的内容。

《大明报》是国营报纸,是掌握大明民间舆论的利器,因此上面的消息都是经过皇帝、太子和内阁看过才能出现的。

这次杂税的事情闹得那么大,说到底也是朱慈燃想让它闹得那么大。

一个月前朱慈燃收到了齐国的书信,信件自然是朱由检亲笔所写。

信中内容很简略,朱由检主要对朱慈燃说了一些经济上的问题。

当经济上升时,很多事情和矛盾都会被压下去,因此很多皇帝也都不管事,认为后人自有办法解决。

就这样击鼓传花的一代传一代,当问题积攒多了,恰好又经济下行的时候,那么问题就会因为无法解决而被引爆。

朱由检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经过五年的承平,大明已经积攒不少问题了。

他没有说出具体有哪些问题,但朱慈燃作为大明朝的监国,他怎么会不知道大明朝有什么问题?

他之所以没处理,是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后面他再处理也行。

执政多年,大明又没有对手,他片刻的懈怠是很正常的。

不过,当朱由检的信摆在他面前时,他就知道他不能再这样了。

因此,这次的“杂税”事件,只是朱慈燃准备整顿吏治的第一枪。

接下来,他还有很多手段要一一施展……

“接下来是个机会,我们可以看看监国怎么对付这群贪官污吏的,日后齐国若是遭遇这些,我们也能有些思路。”

夏完淳向朱慈烺提醒着,朱慈烺也微微颌首,扫视了一眼四周摊位。

瞧着那些摊位上的食客都在讨论“杂税”事件,朱慈烺也想到了在庙堂之上的那群衮衮诸公:“齐国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

第657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

“铛……铛……铛……”

天启二十九年五月初五,伴随着悠扬的晨钟声在各个城池响起,历经两个月的发酵,内阁最终在朱慈燃的授意下昭告天下。

由阁臣金铉操刀执笔的《治贪疏》被张贴各地,同时刊登于《大明报》。

其中内容揭露了都察院和地方衙门有关制度的不完善。

奏疏中,金铉认为在大明的朝堂、京城、布政司、地方的府州县衙中滋长着贪污成性,腐败成风,视百姓为家奴牲畜,利用官场权力谋私牟利的现象。

这群人这不仅给大明的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败坏了皇帝和朝廷的形象。

因此,金铉以阁臣身份上《治贪疏》,内阁于五月初一通过。

内阁要求在京内外各衙门立即接受都察院、锦衣卫的双重调查。

同时,《大明报》中皇帝朱由校也朱批鼓励百姓揭发贪官污吏,地方胡乱收费的现象。

所有检举信件可以在购物时,偷偷放在皇店的各个角落。

至于检举的百姓可以不用实名制,而是以村、镇、县的方式留名。

被检举的贪官污吏一旦落马,抄家所得将全数奖励留名的村、镇、县百姓。

或许这么一来,检举人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但总归保证了检举人的安全。

兴许是自天启二十四年开始被压抑、盘剥得太久,也或许是有的人为了金银铤而走险,总之在皇帝和朝廷的鼓励下,地方上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五月初六到五月十五,短短十天的时间,皇店共收集六万五千四百多份检举信。

从一开始每天的几百封,到后来的几千封,地方百姓察觉到了县衙确实找不到自己后,也就胆子大了起来。

因此,当时间进入六月后,民间的检查和揭发开始进入的高潮。

在《治贪疏》中,金铉将贪官设为五种水平,同时明确了处罚:

第一种、个人行为下贪污不超过十两银子的,判以河西省植树三年。

第二种、个人行为下贪污超过十两银子,但不超过一百两银子的,判决全家迁移河中植树造林,十年不得离开当地。

第三种、个人行为下贪污一百两以上,一千两以内的官员,三族发配东山府。

第四种,个人行为下贪污一千两以上者,个人被判斩首,三族发配东山府。

第五种,集体贪污案,总数超过一万两的组织者、主谋者,被判主谋五马分尸,夷三族。

最后,对在查案过程中配合都察院、锦衣卫,敢于揭发其它贪官污吏的官员,金铉也酌情削减其一层罪罚。

不得不说,《治贪疏》中的刑罚判定确实严厉,而在地方百姓检举,官员相互揭发的过程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过激情况,如逼供、诱供、假供的情况,从而伤害了一些无辜者。

朱慈燃发现苗头后,采取措施进行了纠正,而这场被誉为天启第五大案的“治贪案”于天启三十年五月结束。

据都察院和吏部统计,全国参加“治贪”运动的百姓、官员不少于三百万人,而查出贪污十两以上的官员十六万余人,约大明文武官员体系人数的8.9%。

其中近92%仅仅是“第一水平”,刑部依法判决这十四万人前往河西劳改三年。

剩下的8%中,有85%处于“第二水平”,刑部也判决他们及其家人,约八万余人迁移河中种树十年。

达到“第三水平”的官员数量达到五千余人,他们与牵扯进入的三族人数达到了七万余人。

对他们的判决,朱慈燃严格按照《治贪疏》进行,三族流放东山府。

至于“第四水平”牵扯的贪官仅仅八百余人,尽数被判斩首,三族发配东山府。

最后“第五水平”的贪官仅七十二人,他们被判五马分尸,三族八千余人与他们共赴黄泉。

被处刑中官职较高的几人,浙江布政使赵玉森,户部主事张琦,吏部员外郎王孙蕙。

除此之外,犯事的勋贵数量也不少。

魏国公徐文爵、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阳武侯薛濂、安远侯柳祚昌、抚宁侯朱国弼、临淮侯李弘济、灵璧侯汤国祚等十七名勋贵皆被削去爵位,没收家产,流放泰西为民。

经过户部和户部统计,此案被处罚人数达到了四十五万人,而查抄所获的金银纸币、古董字画、田亩宅院价值达到了五千六百余万两,等同大明全年53%的财政收入。

朱慈燃将古董字画收入内帑,田亩分给当地百姓,宅院挂到皇店变卖,黄金白银存入金融司。

同时,他发放一千五百万两纸币,以村、镇、县的集体方式发给参与检举的百姓。

虽然不知道这笔银子有多少能落实下去,但大案在前,朱慈燃不相信官员们敢全部贪污。

至此,天启第五大案的“治贪案”结束。

不过,令许多官员瞠目结舌的是,作为被检举最多的人,内阁首辅洪承畴居然什么事都没有,依旧在事后稳坐首辅的宝座。

反倒是阁臣李长庚在这期间卒于任上,被皇帝恩赐不少东西给家人,自己也获得了个“文庄”的谥号。

李长庚去世后,作为户部尚书的沈廷扬进入内阁,而接替他的是户部侍郎孙可望。

同年九月,阁臣温体仁也告老还乡,工部尚书孙元化入阁,四川布政司李邦华接任。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明朝这两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治贪案”上,但并没有松懈对莫卧儿的打击。

长久的打击让莫卧儿和大明接壤的地方成为一片白地,曾经五千万人口的莫卧儿只能不断地打击内部土邦来整合力量。

同时,由于产出不足,莫卧儿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不过往往都被蒙古骑兵迅速镇压。

到天启三十年时,阁臣沈廷扬估计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莫卧儿下降了最少一千万人口。

不仅仅是莫卧儿,就连印度厮当诸藩的土民人口也从三千四百多万,下降到了两千七百余万。

与之相比,印度厮当诸藩的国民数量增加至四百七十万。

这仅仅是印度厮当的情况,相比较下,利未亚的情况好上许多。

经南昆仑监察使司陈子壮上奏,利未亚诸藩国民数量达到二百三十万。

由于耕地不足,因此并未吸纳土民,所以在有城镇的地方,汉人的数量可以达到90%,剩下的不是印度和瀛洲的移民,就是大明国内迁移而来的少民。

另外,天启三十年齐国对唐吉淮三藩出口粮食达到了四百万石,承担了三国20%的粮食缺口。

至于齐国,由于没有监察使司负责监督,因此内阁只能从齐国每年的上疏中了解齐国的情况。

天启三十年,齐国国民总数约八百六十万,约占百姓总数的34%,齐国百姓总数为两千五百三十万人。

同时,齐国耕地数量在天启三十年突破一亿亩,达到了一亿余七百八十万亩。

大约七年的时间,齐国耕地数量增长了三倍,年人均口粮达到了七百二十斤,肉蛋奶达到了年人均六十二斤。

大明效仿齐国的统计情况,将北直隶地区作为统计对象,最后得出大明年人均口粮八百一十九斤,肉蛋奶年人均二十一斤。

主粮上,大明相比齐国依旧占据优势,但在齐王朱由检写给皇帝朱由校的家书中,朱由检明确说过:“主粮四百斤是保障一个人活着的最低限度,低于这个就会饿死人。”

“但官员们也不能因为达到了这个限度而沾沾自喜。”

“如果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年人均粮食不能低于六百斤,齐国和大明是目前世界各国唯一超过这个标准的国家,但我们不能懈怠,因为百姓的要求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高。”

“此外,国朝百姓的年人均肉蛋奶量太低,国朝没有齐国这样半原始的野外环境,因此必须早做打算。”

“国朝五年计划,眼下已经进行到了第二个,但是距离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年人均肉蛋奶二十五斤目标还遥遥无期。”

“国朝拥有世界上近五成的草原牧场,但是国朝并未好好利用。”

“如果利用好南洲、漠东、泰西三省的优质牧场,哪怕无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完成肉蛋奶目标,却能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将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一起完成,达到年人均四十斤的肉蛋奶量。”

看着手中的信,朱慈燃微微颌首,而在他面前,已经四十六岁的朱由校则是坐在乾清宫龙椅上俯视他:“你叔父说得不错,南洲和漠东、泰西三省的牧场我们还没有利用起来,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做吧。”

“啊?”听到朱由校突然派任务的话,二十七岁的朱慈燃愣了一下,紧接着才反应过来,作揖道:“爹,儿子还得监国呢。”

“那你安排人去做吧,我近来身体不好,李院使让我多休息。”朱由校顶着近一百七十斤的体重说出这话,让朱慈燃都不得不佩服他说瞎话的能力。

“下去吧,我要午休了。”朱由校摆了摆手,朱慈燃见状只能无奈离开了乾清宫。

倒是在他走后,原本表演犯困的朱由校突然精神的往外看了看,见朱慈燃真的走远了之后,朱由校才起身自己脱去了圆领袍,穿着中衣便向着偏殿走去。

走到门口,他搓了搓自己的手,然后抬手将门推开。

当门被推开,一栋精密的塔楼出现在了朱由校面前。

塔楼高一丈,由各种零件组成,是朱由校今年的得意之作。

“快弄好了,弄好之后,也就可以让人在哈剌温山把这塔修起来了。”

朱由校乐呵呵的笑着,不等王体乾追上来,他便转身关了门,拿起工具开始独自“钻研”了起来。

听着殿内传出的斧凿刀削声,王体乾摇了摇头,不免叹气:“内帑又要花银子咯……”

“今年户部的情况倒是宽裕了许多……”

在王体乾感叹的时候,朱慈燃在乾清宫门遇到了前来寻他的沈廷扬。

沈廷扬现在督管户部,因此他来找朱慈燃的原因也就是为了户部的事情。

现在是冬月初五,户部的汇总奏疏他已经看过了,而沈廷扬这次来,带来的是明年大明的预计支出奏疏。

由于从第五大案中收获了白银近三千万两现银,因此天启三十一年的预算显得十分充足。

“今岁户部在银行的存银有一亿四千三百余万两。”

沈廷扬和朱慈燃徒步走回东宫,路上边走说:“五军都督府那边,今岁的基础支出约一千四百万两,其中海军需要额外支出二百万两来购置巡洋舰。”

“六部的基础俸禄支出是四千七百余万两,官学司支出是二千六百余万两,太医院支出约三百万两,工部铁路支出一千五百万两。”

“因此,今岁朝廷支出大约是一亿余七百万两,正旦过后结余三千六百余万两。”

至天启三十年,大明欠百姓的国债已经赎回还清,因此朱慈燃才会说今年户部情况宽裕许多。

不过,朱慈燃也知道,这笔银子不能留着,而是应该学习齐国来刺激经济。

“三千六百万两银子尽数花完,让工部加修铁路,尽早实现州府尽通铁路。”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