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10章

作者:北城二千

因此,夏允彝他们前来东京城,主要就是为京畿府和东京城的城建做出规划。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夏允彝他们大概了解了京畿府的情况,也对西京城的规划有了长远的打算。

京畿府位于齐国东北部,它的北方是一块低地,东北方则是一块山脉。

它的中部以及东南方是一块低地,其中包括了一块河谷地区。

至于它的南方的东部边界,有一半以上是高地区,该地区由尚普兰湖一直延伸到曼哈顿岛。

这么看来,京畿府的地形十分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几乎占据了算府面积的二分之一。

不过,齐王选择这块地方为东京自然有他的考量。

京畿府虽然山地面积多,但其西、北部有滨湖平原和谷地,东部也有充足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其境内湖泊众多,水网发达,可以轻松沟通大西洋岸与齐国北方五大湖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这样的便利,让荷兰人在登陆这块土地之初,就开始了人为的干涉,许多填海造陆的痕迹都有留下。

东京城的地址实际上就是后世的纽约,紧邻的哈德逊河(西水)让东京城享有运航之便,使其可以带动内陆和沿海,也可以让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重镇。

不过由于地方狭窄,所以可居住的地域太小,对于齐国来说,依旧需要通过填海造陆来完善该地。

因此,东京城眼下并没有太多居民,除了今年年初迁移而来的三万百姓外,便只有三千多齐国军队驻扎当地。

所以,东京城也没有什么城墙,只有成片刚刚崛起一两年的明制江南风格建筑。

“红毛夷的方向是没错的,这块地方必须人为干涉来填海造陆,等两京铁路贯通后,可以调三十万劳改工来人为填海造陆。”

“按照红毛夷的速度来推算,我们如果调动三十万劳力,那每年大概能填出五六万亩城区面积。”

“不过,这里有诸多河流,自然会帮助我们填海造陆,所以具体要做的还是平整土地,在这里没有太多人口前,将一些阻碍发展的山区炸平。”

“东京城的开发,暂时为期十年,期间暂时不再接受移民,等平整了土地再继续迁移人口。”

夏允彝对着六部官员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粗暴,那就是趁着人少疯狂炸山,然后让劳改工把炸山的石头清理到沿海,凭空填海造陆出十数万亩土地。

按照他的计划,东京城的平原面积会比几百年后的纽约还要大上许多。

因此,对于他的看法,六部官员都点头赞同。

见状,夏允彝也就将提案通过,随后带着官员们匆匆赶往西京城。

他们得尽早回去,安排齐王妃袁禧嫔到来前的一切。

只有她们住的舒心,齐王殿下才能更快的就藩,齐国才能有一个主心骨。

因此,夏允彝他们马不停蹄的往回赶。

在他们赶路的同时,万里之外的一个人也放下了手中的奏疏,点头对面前的人交代道:“事情就按照洪承畴说的办,让燃哥儿不用担心。”

南京城五军都督府内,当朱由检对着王承恩说这话的时候,王承恩的出现,也说明了官场的交接宣布结束。

“奴婢领命……”

王承恩作揖应下,朱由检也靠在椅子上说道:“炯哥儿他们已经抵达了瀛洲,按照时间顶多一个月就会抵达西京城。”

“告诉化淳,加快皇店的交接,不然他怕是赶不上冬至的船了。”

“是,不过……”王承恩无奈道:“皇店规模太大了,其背后的工厂更是牵扯了四百多万工人,交接比奴婢的官场要难太多。”

“况且,眼下陆元高一直在拿人,皇店和工厂被抓之贪官污吏不下三千人,这也加大了交接的难度。”

“奴婢估计,化淳恐怕只有等明年才能前往齐国了。”

王承恩的估计不无道理,毕竟皇店每年都能贡献大明四分之一的税收,其规模不下于万历年间的户部衙门。

加上皇店背后的工厂牵扯了太多人,因此交接的速度很难快起来。

如果实在不行,朱由检也只有自己先走,然后让曹化淳结束了一切后再前往齐国了。

“李定国最近如何了。”

朱由检对王承恩的话不置可否,反倒是说起了李定国的事情。

听到说起李定国,王承恩脸上也露出一抹笑意:“那小子自我开导还行,眼下每日就是正常在上直当差。”

“最近上直的许多将领都调任了齐国,一时间比他资历高的也没几个,他那位置倒也妥当。”

王承恩为李定国高兴,朱由检听后也是一样,为此他还开口道:“既然安稳,那你就上奏哥哥,代我请辞上直都督之位,让李定国暂代上直都督。”

“至于五军大都督,我思来想去,还是由我遥领吧。”

在满桂、孙应元相继调任后,朱由检没有想出谁能代替自己做大都督的人选。

孙传庭和洪承畴已经是阁臣,李自成又要前往齐国,李定国年纪又太小,不能服众,秦民屏和戚家三兄弟年事已高,怎么看都不能选他们。

因此,朱由检只能遥领大都督一职,直到李定国资历足够或者大明内部涌现新的帅才,他才能退位让贤。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是一种无奈。

古往今来,一个时期能有三个帅才就足以庆幸,像唐初、盛唐、明初那种帅才踊跃的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大明眼下经过朱由检二十多年的培养,也就走出了孙传庭等六七个人,现在还偏偏有三个人要远走齐国。

如果不是熊廷弼年纪大了,朱由检都想把他拉出来老当益壮了。

“那小子才二十三,是不是太小了些?而且功绩也不够……”

王承恩听到朱由检的话,担心着开口。

听他这么说,朱由检也略微无奈。

“我本意是想让戚元功调任上直都督,戚元辅担任南军都督的。”

“只是南边传来了戚元辅身体不好的消息,看样子他得提前致仕,戚元功得顶替他了,因此不能调动。”

“加上印度厮当需要戚元弼坐镇,上直都督便很难选出人选了。”

朱由检也很为难,新生代没起来,老一代都在凋零。

加上上直都督的政治意义比军事意义重要,因此放谁他都不安心,只有李定国他才比较放心。

以眼下李定国的能力,统帅上直十六卫五十营二十四万兵马有些难度,但或许这样才能让李定国更加把心思放在带兵上,免得他总是想着回去齐国。

况且,让李定国坐上这个位置,也是朱由检支持自家大侄子的手段之一。

如果自家哥哥日后年老昏庸,想要行废立太子之举,那也得看在李定国的面子上掂量掂量。

尽管在朱由检看来,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他还是做足了准备。

“那奴婢待会就转告万岁……”

王承恩听出了朱由检的无奈,因此也只能应下,心里不免为李定国担心了几分。

“听说郑芝龙的长子郑森参军加入了海军,他表现得如何?”

朱由检突然提起了郑芝龙的儿子郑森,这让王承恩愣了愣。

说真的,以王承恩的位置,他根本就不会在意一个总兵的儿子,毕竟大明有三十多个总兵。

不过,既然自家殿下开口询问,王承恩还是作揖退出书房,出去打听了一下消息。

不多时,他返回了书房,将消息说出:“据闻他水战精湛,眼下是丙等舰队的守备官,抓捕了许多企图偷渡来小西洋走私的欧洲商人。”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点头认可,自从大明在利未亚站稳脚跟后,大明对各国商人的限制也就进一步加大了。

几乎所有国家的商人,都被统一放到了锡兰府进行商贸交易,不能越过锡兰府到东小西洋。

这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大明在麓川、旧港开始使用蒸汽机,朱由检不想让这东西过早暴露在西方人严重,因此不得已的“闭关锁国”。

不过,这样的“闭关锁国”,与其说是封闭自己,倒不如说是封闭世界。

毕竟不被允许进入大明本土的国家,仅占世界面积的30%,剩下的70%国家都能进入该海域。

朱由检这么做,加上欧洲那持续不断的战争态势,恐怕欧洲的科学会因为战争而延迟数十年才能出现。

倒是大明,似乎已经因为全民教育而涌现出不少天才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军备院的奏疏上。

【六月二十八日,翰林学士黄长溪仿蒸汽机的结构,在内燃机中采用了弹力活塞环的新型设计,使得内燃机热效率提升为4%左右。】

【根据黄长溪的设计,内燃机总学士王徵对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内燃机效率的要求。】

这是来自孙元化的奏疏,由于毕懋康年事已高,他在年初申请致仕,同时申请迁移齐国。

因此,军备院侍郎的职位,便被孙元化所顶替了上去。

不过,这种职位的变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科技的进步才是他们在意的东西。

王徵提出的东西,朱由检看了,如果他没有记错,那王徵的这篇论文,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内燃机四冲程工作循环。

在内燃机上,大明没走歪路,不过在内燃机的燃料上,“内燃机科室”中的许多学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要用煤气,有人认为要用石油,还有的人则是认为可以使用乙醇。

其实从朱由检的角度来看,使用乙醇(酒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后世,乙醇燃料相较于汽油而言燃烧更加充分,能很好地解决积碳问题,加上其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清洁作用,一些燃油杂质也可以消除。

相较于同样是洁净能源的甲醇,乙醇的动力也要强得多,能够达到汽油的三分之二。

这么看起来,反正大明的内燃机是从头起步,如果选择乙醇作为燃料,那似乎能解决不少事情,最少它比石油更容易获得,而且更为洁能。

因此,在前世的时候,朱由检就注意了这种技术,从这种技术引进到叫停,他都有注意过。

在后世,乙醇叫停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就是乙醇的来源。

后世使用乙醇燃料的大国无一不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特点。

他们有大量的耕地可以耕种,而转化成乙醇燃料就能很好地消耗掉他们过剩的玉米以及甘蔗。

这一点,放在现在的大明,似乎也能对应得上,毕竟大明每年新增上千万亩耕地,日后即便没有高产粮食的技术,也能凭着广袤的耕地面积将乙醇当做为主要能源。

粮食上没有问题,那剩下的问题就是温度了。

乙醇汽油的燃烧会使得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从排气管滴落的冰溜子落在路边被压到之后就会导致四轮的抓地力不一致,进而出现打滑和侧翻的情况,这也是后世许多北方国家禁止使用乙醇燃料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朱由检来说,大明地域广袤,拥有石油产地的地方众多,因此大明完全可以根据地方来推广相对于的燃料。

北方冬天用乙醇燃料不行,那冬天就采用石油,其它时候用乙醇就足够。

朱由检唯一担心的,是乙醇作用燃料后,粮食会被有心势力把控。

但是他的关心有些过早了,在事情没有出现前,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派不上用场。

因此面对这本奏疏,朱由检也写下了自己的评语:“可酌情研究乙醇与石油方向,共为国朝所用……”

出外景,更的晚了一些。

第646章 鲸落万物生

“呜呜——”

“叮铃铃……”

七月,齐国的移民潮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队伍还越发壮大了起来。

南直隶的龙江港口几乎被陆续抵达的齐国移民“占领”了三年时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抵达这里,然后又在十几天内被陆续迁移。

大明的蒸汽轮船数量已经达到了五百艘,而其中有三百艘就是专门用于迁移齐国百姓的。

对于一个王朝和皇帝、权贵阶级来说,除了在天灾弥漫的时候,其他时候百姓都是一种资产。

可是在大明朝,尽管齐国迁移走了大明近四十分之一的人口,但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为了送走他,权贵阶级们默不作声,而直接损失利益的皇帝和太子更是推波助澜。

三百艘蒸汽轮船加航道上的近两千艘货船,这样的规模让齐国的各个港口,每天都需要接受来自大明的数千移民。

从北亚墨利加到南亚墨利加,汉人的足迹遍布沿海,几乎每一艘船都能给齐国带来一个新的村庄。

移民的到来,让齐国那庞大的官员系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夏允彝是七月二十六赶回的西京城,而齐王妃的船只将会在八月初一抵达西京城。

对于这件事,齐国官员都很重视,因此夏允彝赶回西京城后,便连忙针对移民和齐王妃的事情召开了会议。

会议的地点还是在长史府,因为齐王未抵达齐国,因此朝会必须留到他抵达时才能召开。

不算大的长史府内挤满了官员,占地半亩的会厅里,最少有不下二百名五品以上的官员。

夏允彝坐在首位,面对下面那庞大的官员队伍开口道:“先说国事,再讨论娘娘她们抵达的事情。”

“眼下,天津造船厂的师傅已经抵达西京造船厂,这代表西京造船厂需要增加投入,五年后必须达到年产三十艘蒸汽轮船的规模。”

“我齐国四周皆为大海,因此海防最为重要。”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