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811章

作者:北城二千

“对于海军的事情,我已经和都督府的辽东侯聊过了,此事不用再议。”

“需要关注的,主要是移民和工业,以及安置问题。”

“今岁以来,几乎每一天都有数千移民抵达,他们的抵达代表了一座集镇,几处村庄。”

“我齐国的情况,尔等皆知。”

“虽名义上设有二十五府,一百五十县,但实际上仅有二十府,四十六县罢了。”

“立足现实,今岁的移民潮或许是我齐国发展最重要的助力。”

“全赖国朝相助,至今我齐国已有国民五百二十四万余人,在正旦节前夕,甚至能突破六百万人。”

“历经十二年,齐国发展尤为不易,因此对于到来的移民,务必需要按照最为利民的手段前来进行。”

“目前的移民数量众多,因此迁移发放拖拉机的政策必须做出修改。”

“我的建议是恢复三户一台的政策,拖拉机不足的便以挽马和耕牛代替。”

“至于粮食出口问题,由于我国需要承担西利未亚三国和弗朗机国的粮食,因此在不影响本国国民生活的情况下,我的建议是将谷物出口,然后将野牛肉制成肉干发放。”

“这样会很辛苦,但也只会辛苦两年,两年后我们的耕地数量就会突破五千万亩。”

夏允彝快速的说完了三个问题的解决政策,这让下方的官员纷纷点头。

先执行,总结问题后再上诉……这是齐国的老传统了。

不过,当大明移民而来的官员太多时,齐国的一些传统也在经历着挑战。

比如眼下,一名官员针对夏允彝的话提出了新的问题。

“夏长史,您只说了国民的问题,但我国粮食问题最严重的是土民问题。”

“目前我国登记造册的土民有二百九十八万户,近一千六百万人。”

“即便他们和国民一样的标准,每年却也需要吃掉四千万石谷物。”

“我国眼下年产粮食六千二百万石,二千三百多万百姓和劳改工以最低的标准都需要吃掉六千万石,仅能出口二百万石。”

“因此需要节约口粮的不仅是国民,还有土民才是。”

这名官员说完己见,会厅内的许多官员点头拍案,示意赞同。

对此,夏允彝也不加遮掩地说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他看了一眼官员们,然后开口道:“国内的三千九百万耕地中,有七百万是新垦地。”

“用它们来种植小麦、水稻产量不高,即便用上化肥,也不过亩产八九斗罢了。”

“因此,我准备将其种植上番薯,马铃薯等作物。”

“以以往的经验来看,七百万亩新垦地如果分成两半种植这些作物,能产出的粮食大概是两千三百万石左右。”

“这些产出,将会作为辅食来替换土人三分之一的口粮,节省出大概一千八百万石谷物。”

“如此一来,我国节省出的谷物,能够出口的谷物就是两千万石。”

“眼下欧洲局势动荡,在维持地缘局面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情况,稳定我们所支持的欧洲国家物价。”

“眼下,除了弗朗机,我们还需要稳定弗朗擦、暗厄利亚两国的物价,让他们可以和弗朗机对抗。”

“因此,这两千万石谷物一共分为四批出售,售卖弗朗机一千万石,西利未亚三藩五百万石,弗朗擦、暗厄利亚各二百五十万石。”

夏允彝说出了齐国节省粮食后的用处,但又有官员提出新的问题:“西利未亚的唐吉淮三国需要那么多粮食吗?”

“需要!”夏允彝不假思索的点头:“以国朝获得的消息来看,三国国民已经达到了七十万,另外他们还有三百万昆仑奴。”

“三国的土地虽受雨林影响,但最少能补给一半的口粮。”

“我们这次送过去的五百万石谷物,基本是其未来两年的后备口粮。”

“这笔贸易很是重要,能换回三百万两的外贸收入,向国朝购置三万台拖拉机。”

“另外出售给弗朗擦和暗厄利亚的粮食,也能换回三百七十万两,购置三万七千台拖拉机。”

“这两笔收入,加上我齐国开矿的盈余,差不多能购置九万余台拖拉机。”

“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向大明银行贷款,购置十万台拖拉机。”

夏允彝十分无奈,大明的工业产能飙升速度太快了,理论上齐国可以购买大明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品,但实际上齐国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因此,十万台的名额根本用不完。

夏允彝说到这里,齐国翰林院的院长,毕懋康的长子毕宗器也拱手作揖道:“夏长史,下官以为,我齐国应该自主研发殿下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将内燃机的问题解决,采取石油和乙醇来驱动内燃机,同时将热效率提高到30%,那我国的一台拖拉机,能比得上国朝的两到三台。”

“一户农民只需要一台内燃机式拖拉机,就能轻松在一个月的春耕季节耕种五六百亩耕地。”

“除此之外,只要军备科技能跟上,那十万军队足以横扫他国百万雄师。”

毕宗器将科技的事情首次放到了桌面上,而对此,夏允彝也是点头道:“翰林院的事情,殿下已经交代过,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今岁国朝对翰林院的投入是一百五十万两。”

夏允彝的话让许多官员咋舌。

需要知道,一百五十万两几乎是齐国十分之一的收入。

当然,这仅仅只是大明军备院投入的一半,但也足以可见齐国对科技的重视。

以不足大明十分之一的国力,投入大明二分之一的研发费用,这也就是齐国这种治理成本极低,并且不用维持庞大军队的国家才能玩转。

齐国只需要十万军队就能够做好国防、治安等工作,但大明需要六十五万军队和八十多万衙役、兵马司。

齐国的军费和治安支出只有两百万,大明的是一千五百万,外加一千二百万治安投入。

这些占据大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却只占据齐国的七分之一,这就是地缘上的天然优势。

“关于娘娘她们的事情……”

夏允彝谈起了袁禧嫔她们的事情,同时也开口说道:“齐王殿下个人的要求是,齐王宫内帑的主要来源仅限于齐国王店净利润的1%……”

“1%?!”

听到夏允彝的话,绕是官员们再怎么淡定,却也都坐不住了。

这不是因为王店收入多,而是因为王店收入太少了。

过去的天启二十三年上半年,王店净利润仅为六十二万两,而1%也就是六千二百两。

这点银子够干嘛?就齐王宫那规模都最少需要三千人才能运转过来。

以齐国的工价来说,三千人每年最少要三万两俸禄才行,算上吃喝,没有五万两是打不住的。

这还不算齐王宫的维护费用,不然没有十万两很难打住。

原本在官员们的议论中,齐王的内帑最少要有每年一百万两的收入,但现在朱由检的自我要求打破了他们的想法。

“仅是如此,那着实太低了,让你我有何颜面为官……”

一名官员说出了这句话,引得所有人点头认可。

毕竟在一品官员三千两年俸的局面下,作为一国之主的齐王仅拿六千多两银子,这未免让人……

一时间,官员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就连夏允彝也只是叹气道:“这件事,我还需要和殿下商议,不管怎么说,内帑的收入得维持王宫的基本开销才行。”

夏允彝的话让所有官员拍案赞同,而他接下来的话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今岁齐王宫的内帑数额,就暂时以五十万两为主,这笔银子由矿课司承担。”

“是……”

矿课司员外郎作揖应下,对于年收入上千万两的矿课司来说,五十万两并不算多。

如果多,那他们也可以让瀛洲劳改工加快开采速度。

“就这样吧,都散了吧。”

见事情说完,夏允彝摆了摆手,二百多名官员见状纷纷起身离去,而夏允彝自己也走到了书房。

在短暂的沉思过后,夏允彝拿起了笔架上的笔,对朱由检写下了关于内帑收入的事情。

【臣以为,皇店净利润百入一从长远来看确实可观,但眼下不足。】

【不如以国内各商铺门店每店十文,或以每亩土地十文来算入。】

【又或以户部出银五十万两算入,每年增加一厘……】

“呵呵……这个夏允彝,我都不急,他反而急了。”

九月初十,在朱由检的笑声中,夏允彝的信送到了朱由检手上,对此朱由检只是觉得好笑。

袁禧嫔她们入住了齐王宫,矿课司也拨了五十万两作为内帑收入,这些消息朱由检已经提前通过信鸽知道了。

对于夏允彝的提议,坐在五军都督府内的朱由检哭笑不得,旁边的王承恩也劝道:“殿下,1%确实太少,即便是国朝的皇店,1%也不过三十几万两罢了。”

“王店就是发展十年,也追不上皇店的脚步,若是真的按您所说的话,那恐怕王宫得寅吃卯粮了。”

“呵呵……你们啊。”朱由检笑着摇头道:“若是这宫室按我一开始绘制的规格,顶多一千两银子就能维护下来,可他金铉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又增加。”

“现在宫室是大了,可我也养不起它了,你说说……这像话吗?”

朱由检说着,同时又道:“况且,我敢定1%是有道理的。”

“眼下我身兼数职,有些职位无法裁撤,仅国朝俸禄,每年就要领十几万两,供养王府绰绰有余。”

“因此,王宫的事情告诉夏允彝不用担心,就按照王店1%来算即可!”

朱由检自作主张,并同时对王承恩说道:“船队要准备安排了,我冬至出发,距眼下只有两个月了。”

“奴婢已经在安排了,只不过……”

王承恩先是应下,紧接着又犹豫着开口作揖道:“近来,各地百姓都有到京城齐王府哭诉的,都是跪求殿下不要就藩,殿下……”

“好了。”听到王承恩的话,朱由检抬手制止了他的话。

百姓不想让他走,其中原因是什么,朱由检很清楚。

只是,局势摆在这里,他继续待在大明,对谁都不好。

“燃哥儿那边如何了,处理的还可以吗?”

朱由检改变话题,闻言的王承恩虽然无奈,却还是只能回答道:“太子殿下有诸多良臣协助,做的自然是不错的。”

“只不过这一切也是全赖殿下尚在罢了,便是太子殿下也曾忧虑殿下走后,群臣会不会如当年燕山一样,对他旨意阳奉阴违。”

“阳奉阴违是肯定会有的……”朱由检不假思索地开口:“怎么做?如何做?这些只有他自己摸索才行,不可能一直靠我。”

“告诉燃哥儿,放手做便是,不要瞻前顾后的,只要他知道他的新政对百姓有益便可!”

朱由检既然决定了要放手,那自然不会像个保姆一样一直照顾朱慈燃。

人始终要成长,朱慈燃也不例外。

“倒是我,似乎有些对不住烺哥儿。”

朱由检脸上出现几分苦涩,王承恩见状也欲言又止。

其实他也觉得自家殿下说得不错。

兴许齐王对朝廷、对皇帝、对百姓、对侄儿都有交代,但他对家庭始终是亏欠的。

朱由检着急去齐国,不仅仅是因为他必须得走,也是因为他想要弥补一下他对家庭的那份亏欠。

只是,对年纪尚小的朱慈炤等人。他还有机会弥补,但对长大过后还需要被留在大明的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三人,朱由检却是没有机会弥补了。

生在帝王家,万般半点不由人。

他们不仅需要对自己负责,也需要为了国与国,家与家负责。

不仅仅是他们这样,还有其它藩国的诸多郡王也是这样。

伴随着朱由检要走的消息传来,诸多藩国也要面对诸多变化……

“朱由检真的舍得那么大的权力?”

几乎在朱由检感觉愧疚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一座宏大宫室内,朱器墭十分唏嘘的感叹。

那高五丈的宫殿内,除了坐在主位上的他,还有朱聿键等传递情报的五兄弟。

他们五兄弟,便是已经身为唐国监国世子的朱聿键见到这则消息,也不免有些唏嘘。

他们都不敢相信,朱由检居然说放权就放权,说要走就走。

尽管他们都知道齐国发展的不错,可问题齐国终归比不上大明。

这样的落差,放在一般人身上根本不可能出现。

权力的诱惑,不是谁都能抵制的。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