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9章

作者:北城二千

一系列菜肴摆在桌上,朱由检胯步坐在椅子上便开始了用膳。

不过一刻钟时间,桌上饭菜就被吃了个七七八八,最后用泡茶漱口后,王承恩也开口道:“殿下、锦衣卫南镇抚司总旗卢剑星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传他进来吧。”吐出口中漱口茶水,朱由检转身走出偏殿,坐在正厅椅子上、拿出一本书放在旁边,王承恩亲自泡了一杯贡茶后,谴退了所有内宦和宫女。

就这样、陆文昭带着卢剑星走进了勖勤宫内,见到了正在低头品茶的朱由检。

“卑职卢剑星,拜见五殿下!”

卢剑星一进来便拱手行礼,见朱由检抬手后,才缓缓站起,整个人站的笔直,却眼观鼻、鼻观心。

“陆文昭说推荐你去南方做事,你是怎么想的?”

“殿下吩咐卑职做什么,卑职就做什么,不问、只做。”

卢剑星回答的简单,但不是朱由检想要听到的。

“依你所见、三十万两银子给你贩粮,你会怎么做?”

朱由检看着卢剑星,问出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卢剑星已经有了腹稿。

他通过陆文昭,知道了所谓的贩粮就是逐步在文官眼皮底子下控制粮食销路,继而找机会北上,减轻辽东当地的粮食压力。

但除了减轻辽东百姓的压力外,还有一件事更难,那就是在减轻辽东百姓压力的同时,还要赚钱。

正常来说、要么为赚钱、要么为百姓,但朱由检的诉求是,既要把银子赚了,还要减轻辽东百姓的压力。

这就有点难度了……

可对于卢剑星来说、他大概能想出一条路。

“卑职以为,以四川粮食贩往江南,贩粮同时,将四川一带的木料南运江南,贩卖银两投入江南官场,亲近各方,以谋求运粮海外的差事。”

“只要得到运粮海外的许可,以利益笼络江南官员,便可以将粮食运往辽东,伪造运往日本的文书。”

“卑职在北镇抚司文库中,曾经得知朝鲜之役时,北镇抚司锦衣卫曾前往日本获取了当时的一些物价和日本情况。”

“日本多矿、其中银、铜丰富,但所需皆产自我大明。”

“当时卑职了解过、我朝商品在江南和长崎的差价大约在二至三倍之间,四川、湖广更甚。”

“如生铁在四川九钱一担,湖广一两二钱一担,江南一两六钱一担,但到了日本后、可卖四两五钱一担。”

“红糖在湖广每担的价格为七钱银子,而运到日本后出售则是二两五钱。”

“蜂蜡在四川、云贵九两银子一担,在日本则售价五十两一担。”

“由此可见、日本大量东西都是从我大明购入,因此就算江南商人不满,但只要收买沿长江出海口的官员,用货物堆积在粮食之上,也能用粮食贩往辽东。”

卢剑星说完了自己的想法,而朱由检却是眯了眯眼睛,随后缓缓开口道:“你……”

第78章 叶向高

“你说得不错,但真的做起来,有这么容易吗?”

朱由检不相信江南官员和商贾都是傻子。

说白了、对日贸易从唐朝开始、宋朝达到顶峰,确定路线之后,晚明时期的海商已经大量的开始行走与这条贸易路线了。

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雇佣日本浪人的海商,继而引发的东南沿海倭乱。

要想插手日本的贸易,那么就要和江南一带的商贾为敌。

除非能出得起更多的银子,支持更多的官员形成一个专属的利益集团,不然卢剑星所说的话都不能实现。

“请殿下给卑职一年的时间,若是卑职做不到缓解辽东粮荒,为御马监赚不到军饷,卑职愿意被下诏狱!”

卢剑星一咬牙,干脆说出了下诏狱这种毒誓。

这一幕让陆文昭眉头紧锁,王承恩更是在心底叹气,心中直道这卢剑星为了飞黄腾达而不顾生死了。

倒是朱由检,被他这毒誓说的一愣,但下一秒却笑道:“陆文昭,你手下的人胆子不错啊……”

“不过是有几分胆气的粗鄙之人罢了,冒犯了殿下,请殿下恕罪。”陆文昭连忙告罪,话里听着是在贬低卢剑星,实际是在保他。

没有人敢确定,在南方做生意一定赚银子,下诏狱这种话说出来,万一真失败了,卢剑星下半辈子就毁了。

陆文昭舍不得卢剑星,而朱由检听到后却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道:“升锦衣卫南镇抚司总旗官卢剑星为百户官!”

“等内帑的三十万两银子押运来,交给他南下从商,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做出一番事情!”

朱由检由衷的欣赏卢剑星这种为了前途而不要命的性格,也根本不怕卢剑星会带着三十万两银子远逃海外。

一旦三十万两银子有失,该着急的不是他,而是陆文昭。

“卑职谢殿下提携!”

卢剑星闻言,连忙拜倒在地,作辑叩恩。

“退下去吧!”朱由检摆了摆手,陆文昭见状,也示意卢剑星退下。

卢剑星再三行礼,随后起身,慢慢退出勖勤宫外。

待他退出去,朱由检才开口道:“承恩、手书一封,叫戚元辅在浙江招兵时,派人前往福建,广西,寻找三种作物。”

“一种叫做玉麦、玉蜀黍,另一种叫做番薯,西洋薯,还有一种叫做土豆、荷兰薯。”

“这三种必须得找到,一旦找到立马送往燕山大营,有多少送多少。”

“除了这三种外,再命人寻找一种叫做番椒、海椒、秦椒的作物。”

“奴婢领命……”王承恩不明白朱由检为什么要叫人弄这些东西来,但这并不妨碍他应下。

或许只有朱由检知道,这些东西的具体种植方法和产量。

玉米、土豆、红薯,虽然他们被发现已经有两百年时间了,但它们的产量却并没有后世人认为的那么多。

哪怕是在清朝,它们的种植面积也并不大,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为朱由检所用。

这三种作物可以用来掺杂米饭煮粥赈灾,也可以用来饲养牲畜。

最重要的是玉米和红薯十分耐旱,燕山脚下的荒地完全可以拿来对他们进行种植。

按照气候来说、把它们种植在平原是一种赌博。

一旦发生小冰河期大旱的那种大范围旱情,河水纷纷枯竭,即便再耐旱,没有水也不能活下来。

但是种植在山脉脚下,先不提北方风雪融化后能提供水源,单是燕山一带的小山溪就能养活它们。

在朱由检记忆中,明末昌平一带虽然爆发旱情,但燕山水源却没有断过。

所以在这里种植最好、只要成了规模,到时候再前往大琉球种植。

明末的问题除了银子,还有人心,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

只要把粮食抓好,朱由检就有了和好皇兄一起对各种党派掀桌子的实力。

这么想着、他心情愉悦了不少,而此时一名小太监也走进勖勤宫道:“殿下、万岁已经早课结束了,问殿下用过早膳没有,用过的话便前往后左门外御马。”

“好!”听到终于有时间可以学骑马了,朱由检也来了兴致,连忙安排人准备出门。

只是当象辂走出东宫的时候,朱由检却碰上了一队队官员从文华殿撤出。

“这样子、不像是退早朝啊,倒是好像有什么大事。”

朱由检狐疑着,随后便对王承恩道:“承恩、派个人问问是什么事情?”

“是……”闻言、王承恩派一名锦衣卫前去询问,随后锦衣卫回来禀报道:“回殿下,内阁商议请少师叶向高重新入阁,叫百官旁听。”

“叶向高?”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皱了皱眉。

在他的记忆中,叶向高是因为东林党得到了移宫案中的拥立之功,借此将方从哲、孙如游等人排挤出了权利中心。

排挤两人之后,东林党重新迎回了叶向高入内阁担任首辅,但虽然东林党迎回了叶向高,后世也认为叶向高是东林党。

但是实际上、叶向高是一个无党派的人,与朝中很多被后世人认为是东林党的人一样,他们实际上都是自诩为清流的官员。

之所以人们把他们说是东林党,是因为魏忠贤时期,但凡忤逆魏忠贤,得罪阉党的都是东林党。

叶向高这个人,是万历末期,稍微有些才干的首辅。

但是他个人的能力并不突出,也做不到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申时行那样执掌权柄同时,将朝廷治理井然有序。

不过、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和稀泥和的厉害。

作为清流官员,他对同为清流的东林党并不偏袒,而是努力的平息各个党派之间的争端。

从政治格局上来看,叶向高的格局比较大。

但是在晚明这种不变法就会死的格局上,叶向高的和稀泥变相是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首辅入阁,既不和杨涟等人一起帮助东林党压垮齐楚浙党,又不帮齐楚浙党压垮东林党。

维持着党争局面,变相就是将这种无意义的内耗持续下去。

在政治上、每一个阁臣的入阁,都是多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因此朱由检在听到叶向高要入阁的时候,立马就明白了各党派想要干嘛。

东林党以为叶向高回来,会为他们占据内阁的位置,压制齐楚浙党。

但齐楚浙党更能看出,眼下的局面东林党势大,找一个能和稀泥的人将各个党派的争斗消除到最小才是好办法。

之所以他们要找叶向高,首先是叶向高和稀泥有一手,其次就是为了应对三年后的京察……

第79章 良臣不可用

京察……

这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洪武时规定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又规定六年举行一次。

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存在,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朝廷统治做出贡献。

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由于张居正病逝后浙党、齐党、楚党等乡党崛起,他们之间的党争爆发而导致明朝国力衰弱。

面对党派之间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衰败,财政拮据,而苛征暴敛益形繁重,东林党应运而生。

并且由于东林党不限于乡党这种地域的特性,因此东林党发展迅速,人数庞大,很快就在朝廷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林党人认为是党争导致了朝廷国力衰弱,因此产生出了最简单的想法就是结束党争。

他们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对于皇室、他们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

对于民事、又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

听上去似乎很好,但实际上由于东林党人来自天南地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因此其中不少人是为了从其他党派手中夺取权利而加入的东林党。

这样的加入、也就导致东林党内部也是分裂的。

如杨涟、左光斗等人是主张兴修水利、重视工商业、重视农业,反对科举舞弊行为,重视辽东军事。

其次便是只想在京察中搞死齐楚浙党,从他们手里抢来权力,为自己身后的乡绅阶级谋取福利。

这样的两派总结起来就是、杨涟等人要收商税,变相和浙党为敌,另一派谁都要弹劾,和所有人为敌。

这两种东林党的内部势力庞大,而齐楚浙三党面对三年后的京察、要想不被东林党弄死,就只有扶持一个东林党不讨厌,又无党派的叶向高上位。

搞清楚了一切,朱由检心中也打起了鼓。

他倒不是怕都叶向高上位后和稀泥,说白了叶向高上位、对他也有好处。

说白了就是不争不抢,万一有人弹劾自己,叶向高想来也会和稀泥。

但问题也来了、朱由检眼下想要和好皇兄一起收商税,收田赋,因此肯定是要扼制浙党的。

那么叶向高上了首辅的位置后,要是在京察的时候和稀泥和的太过了,浙党活下来了,那么就会像历史上一样,联合齐楚两党去投奔魏忠贤,组成对抗东林党的阉党。

阉党和魏忠贤是两个东西,要是阉党真的组建起来了,那朱由检就有点束手难测了。

哪怕之后杀了魏忠贤,但是只要三党联手,魏忠贤是死是活就不重要了。

强如东林党、在崇祯把魏忠贤杀了之后,还不是被迅速把身份从阉党重新改变为齐楚浙的三党在崇祯二年踢出内阁了?

维持诸多党派共同政治斗争的局面是最好的,如果在斗争的同时,能办些实事就更好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有些头疼。

他要是记得没错、叶向高这个人似乎和杨涟不对付啊……

他现在要做的是利用杨涟等小团队进行变法,然后利用魏忠贤,将东林党内想搞权利争夺的人全部赶走。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