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33章

作者:北城二千

至于这个地方,朱由检也想好了,便是后世缅甸东南,如今的孟艮府。

将他们移驻那里,说不定可以等待机会,将三宣六慰重新收复。

想到这里、朱由检回到现实,继续对众人道:“四省的裁撤需要等到战事毕后,因此眼下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山西三镇。”

“眼下燕山大营的十六外拱卫营已经训练四个月了,还有一万多人没有装备甲胄。”

“我估算着时间,至多十月底,便能出兵对山西、北直隶南部进行卫所裁撤。”

“这件事情需要先斩后奏,便是皇兄也不会告诉诸多勋贵,你们的嘴巴要严,事情可以继续办,但话不能乱说。”

“卑职明了……”陆文昭等人纷纷作揖,而朱由检继续道:“裁撤山西和北直隶南部的事情一旦发酵,贵州很有可能就会叛乱,老奴甚至也会伺机而动。”

“朝鲜那边,北镇抚司必须抓紧,最好在裁撤之前,找到朝鲜到底有没有和建虏私通贸易的消息。”

“如果建虏没有和朝鲜私通贸易,老奴必然会对朝鲜下手。”

“但如果两方有贸易往来,老奴应该会向北边的北山女真部落,或者土蛮进行扫荡,与西边的科尔沁联盟。”

“而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杨镐揭发这件朝鲜与后金贸易问题,随后抓住机会,调兵入朝,甚至在清津(朝鲜西北部)驻扎。”

“殿下、如果有证据,那为何不直接废了李珲?”曹化淳作揖,不解询问,而陆文昭则是解释道:“废王一事,虽然爽快了,但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让继位的新王对我大明产生畏惧。”

“因此、驻兵一事可以打击李珲威信,从而当朝鲜之中隐藏的人浮出水面,发动叛乱。”

“届时、新王继位,必然会为了取得正统的地位,向我朝献媚。”

“到时候,或许可以提出要求,加大对朝驻兵。”

陆文昭说出了朱由检的想法,在朱由检看来、对朝鲜、日本这种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仅仅用屠刀是很难征服的。

最应该用的,还是驻兵有利益的地点,再以明朝的藩贡体质,以文化来渗透他们,最后再将文化渗透差不多的时候,忽的搬出其它有色人种。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肤色、礼仪、文化来区分敌我了。

没有蒸汽机,就没有轮船、没有火车,也就无法实控大面积的疆域。

向西开拓?可以开拓,但是打下中亚河中地区后,就达到了极限。

对于有法理的,比如三宣六慰、旧港、吕宋总督,安南都统司等等,都可以以“王化”来收复治理。

南洋苦西夷久矣,大明必须用一个大国的身份,拯救它们,并留在当地,为当地的教育出一份力。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免有些得意。

马上十二岁的他,只要不像自己的那几个祖宗一样磕点药,按照朱元璋、朱棣、嘉靖和万历的血统体质来看,活到六十岁属于轻轻松松。

四十多年时间,足够将这些地方初步的传播大明文化了。

不过要打仗、就需要银子,银子不够、粮食不够,一切都是空谈。

打仗要银子,迁移百姓要粮食,这两点是重点,代表大明能不能渡过漫长的小冰河期。

清朝能熬过,是因为大旱被明朝扛了,而之后从1644~1720年的低温期,又因为入关时制造屠杀,人口少,土地多,导致勉强能活下去。

清朝屠了多少汉人?难以计数,朱由检不可能效彷来屠戮自己的百姓。

所以他必须在天启七年以前,完成干旱最严重的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迁移。

只要把最难的十七年大旱熬过去,剩下的低温期,可以慢慢迁移,或者利用东南亚粮食北运,分往各地常平仓来抗旱。

朱由检揉了揉眉头,随后抬头看向了卢剑星道:“御马监眼下的粮食,全部贩卖辽东,以你的门路需要多久可以贩完?”

他的这问题交给了卢剑星,而卢剑星却面露难色道:“加上南场和四川的粮,不交田赋的情况下,那就是一千六百万石,这么多粮食、恐怕需要三四个月才能抛售完毕。”

“依卑职之愚见,还是应该在辽东全境设立皇店,以皇店贩米来打压辽东日益高涨的粮价。”

卢剑星的话让朱由检皱眉,但也知道这是事实。

一千六百万石,拿到辽东去贩卖,必然是能赚不少的,但时间太慢,运输时间也很长。

交给皇店的唯一弊端,就是和偷偷卖军粮的辽东将领、家丁容易撞车,引起不满。

朱由检还是准备等先收拾了山西,再收拾辽东。

但眼下看来、要想收拾山西的同时,维持御马监的运转,那就必须先设立皇店。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曹化淳道:“你叫人写信给承恩,支三万两银子,在辽东全境开设皇店,限时一个月!”

说罢、朱由检又看向卢剑星道:“你和承恩去做,这一千六百万石粮食卖完后,留七百万两银子,其余银两全部前往湖广和四川买粮,必须在春种前买完这笔银子的粮食。”

“卑职领命!”卢剑星作揖回礼,而朱由检紧锁着眉。

御马监的粮食,他不是为了自己准备的,而是为了满桂和大宁三卫,以及准备在明后年收拾的河套。

河套的开垦难度,要比大宁三卫低,但即便如此,十数、乃至数十万、上百万的百姓迁移,屯垦三年所需的粮食,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年吃走御马监全部粮食都不是难事,更别提朱由检还得供应大宁三卫了。

等收拾了山西、河套,确定辽河中下游平原可以开垦的时候,就是收拾辽东,收复铁岭、开原等地的时候。

努尔哈赤如果到时候还在山里,大明就可以北上击垮土蛮和科尔沁,占据科尔沁草原,以及松嫩平原。

在山口纷纷设置石堡,以小股人马进行骚扰,等他们精疲力尽,便是一举建功的时候。

当然这是计划、而计划往往不会有变化快,但计划也会随着变化的变化而变化。

“密切关注老奴的动向。”朱由检最后交代一句了陆文昭,便挥手示意众人散去。

陆文昭和卢剑星见状,纷纷作揖退下,而曹化淳则是上前道:“殿下、御马监运粮去大宁三卫的人看了,确实可以开垦,但耗费的精力确实巨大。”

“据前往的御马监太监所说,三头耕牛公用一个犁,才能犁开草甸,每犁三分地,便要换一根绳子。”

“满总兵也承认,便是十万人前去,上万耕牛共往,恐怕在正旦节以前,也顶多只能开垦一二万亩罢了。”

“速度不错了。”闻言,朱由检微微颔首,又道:“若是可以,让满桂他们先试试兴修辽泽的水渠,建立堤坝,随后用沙地填入辽泽,或者引老哈河、辽泽水入沙地,圈养牲畜,以牲畜的粪便来丰富沙地。”

朱由检知道,大宁三卫南边是辽泽,西边是沙地,只有几万亩容易开垦的耕地。

但沙地和沙漠不同,沙地经过育肥之后,再引水源,便可以用来种地,并且大宁三卫的沙地,是放牧不良导致的,而不是缺少水源。

只要把老哈河的水接到沙地,再育肥,那可以开垦十几万亩耕地,养活数万人。

能多养活一点是一点,总比没有土地被饿死强。

朱由检叹了一口气,随后摇头转身走入了书房。

曹化淳跟了上来,随后便见到了朱由检执笔,铺上了画卷,曹化淳见状,便招呼太监们取来颜料。

一叠叠价值千金的贵重颜料被端上来,随后被朱由检一点点涂抹绘画。

不得不说、继承了崇祯身体后,朱由检的国画和书法、曲艺真是一夜间就得到了成长。

即便他没有学过国画,但随着身体的肌肉记忆,脑中的记忆,还是很快就绘出了深山石桌、一女将身着甲胄,解鞍休息的风景。

“呼……”

稍微松了一口气,朱由检再次提笔。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写完、朱由检让人把画表起来,而曹化淳端上了冰饮,并询问道:“殿下是写给秦老夫人的?”

朱由检饮了一口,微微颔首道:“先送给皇兄,请皇兄调兵部军械所的甲胄前往石柱,顺带以皇兄的名义送上这画。”

“这……是……”听到自家殿下所言,曹化淳觉得有些不妥,但还是微微颔首应下了。

不过就好似朱由检爱护自家皇兄一样,哥哥自然是更为爱护弟弟的。

“我哪里需要弟弟让名啊,吾是皇帝,天下皆知吾名,这名还是让给弟弟吧。”

画拿到养心殿的时候,朱由校正在和皇后张嫣一同用膳。

曹化淳交画的时候,朱由校心中一暖,但当即对魏忠贤道:“让人取来我刚刚弄好的齐王金印盖上去,再告诉秦良玉,不要辜负弟弟的苦心。”

“奴婢领命……”魏忠贤闻言,当即让人拿出了一块云虎金印,沾染印泥后,便盖上了画中。

朱由校接过金印,单手递给了曹化淳道:“不用告诉弟弟是我凋的。”

“这……万岁……”曹化淳手忙脚乱的接过,而朱由校也笑着侧头看向皇后张嫣道:“宝珠、你需要像我一般,爱护吾弟。”

“万岁与齐王之情,早就传的整个北直隶都是了……”张嫣微微笑着,美艳的模样,让旁边的一些太监都咽了咽口水。

朱由校看的也是心痒痒,毕竟新婚不过四个多月,还有一些新鲜感。

看着吃的差不多了,朱由校也摆手道:“行了、撤膳吧。”说罢、他又对张嫣道:“今夜去你的坤宁宫。”

“是……”张嫣红扑着脸蛋,好似要滴出水来,而朱由校咧嘴一笑,当即便拉着张嫣要走。

不过在走之前,他顿了顿脚步,又转头对曹化淳道:“对了、化淳啊,我做了一个二丈的货船模型,你叫人搬去给弟弟瞧瞧。”

“如果没有问题、可以先用之前天津水师和登来水师阴干的木头来先弄货船。”

“奴婢领谕……”曹化淳作揖回礼,而朱由校见状,也笑着拉着张嫣向坤宁宫跑去。

魏忠贤等人见状,纷纷跟上,不过倒是不忘留下了十来个太监,供曹化淳驱使搬运货船。

曹化淳看着皇帝和皇后,魏忠贤离去的背影,松了一口气后,便按照指示找到了那艘货船,并且在见到的第一时间不禁一愣。

第152章 四处调兵

“真好!”

皇宫东华门护城河内,声音从中传出,却见朱由检站在两丈长的模型上,蹦蹦跳跳,引得水花四溅。

他有些生疏的解开风帆,然后跨一步走到了旁边的乌篷船上,曹化淳扶着他走来,而朱由检却指着六七个少年太监道:“会水吗?”

“会……会!”几个少年太监犹豫着回答道,而朱由检咧嘴一笑:“那你们上去坐着。”

“奴婢领命”几个少年太监无奈,只能走上了船,坐在船上,而这狭长的中西结合货船,也在秋风的带动下,将船只吹动。

“这船多重?”朱由检开口询问,而曹化淳也道:“船重百料,可载二百六七十石。”

“万岁说了、若是这船可以,便依照手艺建造大船,可以从一千料开始用天津、登来等地储存的阴干船木建造民船。”

“若是千料大船,应该可以载重二千五六百石……”听到曹化淳的话,朱由检心中思索,又询问道:“船没有问题,既然有阴干木,就用它们来造船吧,先造十艘千料大船试试,需要耗银多少?”

“按照往年龙江船厂、天津船厂的报价,需要招募船工四百,民夫四千,一艘船如果有原料,只需要两个月时间建造,造价二百七十二两。”曹化淳回道:“民夫可以征募当地徭役,不用花银子,原料因为不花银子,所以只需要付二百七十二两的班匠银就足够了。”

思路客。

“不必!”听到曹化淳的话,朱由检皱眉道:“请皇兄设立天津船厂,募船工一千,每船工月俸一两二钱,民夫可以从漕运民夫之中招募,一日三十文!”

“殿下、这样开销就大了……”曹化淳向劝一劝,而朱由检却摆手道:“徭役一事不用再提,往后御马监麾下的佃户也不用服徭役,要求干活都给发放工钱,工钱按地区,从十五文自三十文不等。”

朱由检知道服徭役的危害,首先就是耽搁农时,影响百姓生计。

古代人口为什么在战争频发的时候涨不上去,一部分原因就和徭役有关。

徭役男丁做民夫,导致耽搁农时,而农闲时男丁有没有时间去务工,自然收入上不去,生了病也就看不起大夫。

想要解除百姓负担,徭役是最重要的。

朱由检要从御马监开始解除徭役,不仅要解除,还要用基建来带动底层百姓,给他们发铜钱,让经济运转起来。

百姓有钱才能交赋税,才能在皇店消费,总不可能单单指望田地的粮食,就让他们养活一家老小吧?

例如这造船厂,数千民夫是多,但每个月也不过支出四千多两。

可就是这样的支出,便能让数千个家庭的收入超过一年务农的时间。

朱由检以后要走海运,首当其冲就要解决百万漕工的生计问题。

裁撤卫所发田可以,但只能养活少部分人,而大部分人,就可以靠造船厂了!

旱情爆发后,大明的粮食缺口是数以千万石、乃至上亿石的缺口。

便是用五千料货船,也顶多一次性运回上万石,那么最少需要数百艘这样的船只,才能保证海运运粮。

更不要提,朱由检还要向外开拓,移民大琉球、安南、缅甸、南洋、东北了。

走海运是成本最低的,而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船。

建造一艘上千料的货船可以让数千民夫渡过漫长的冬季,让他们在冬季有收入。

那么、如果大明每年都要下海数百艘上千料,乃至数千料的大船,那别说百万漕工,便是数百万漕工的生计也能解决!

天津、登来、金州、淮北、松江……

这些地方如果成立一个船厂,贸易量足够大,单独一个就能解决十数、乃是数十万民夫的生计。

国富而民弱不可行,民富而国弱也不可行,只有维持平衡才可以,但平衡之下,需要确定富的是民,而不是豪强劣绅!

“天津的船厂继续找地方扩建,建立船坞上百也不是不可,上百船坞要足够容纳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劳作。”

“至于民船的数量,先建造千料十艘,二千料三艘,三千料一艘,不要求全部成功下水航行,但至少要累积经验。”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