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134章

作者:北城二千

朱由检放下了狠话,原因还是因为他经过了解后才发现,明代建造木船是真的便宜……

哪怕是上千料的大船,加上数百民夫、上百工匠的工钱,原材料,也不过一千四五百两罢了。

尽管换算之后,也不过是三百多吨位的货船,但这个价格依旧可以接受。

至于二千料和三千料大船,也不过二三千、或者四五千两罢了。

建造的货船够多,积攒的经验就可以用到风帆战列舰上。

朱由检甚至已经想到了,当荷兰人远道而来想着入侵时,迎面碰上大明日不落舰队的窒息感。

脸上不由露出残忍笑容的朱由检,让旁边的曹化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行了!船坞的事情你去安排就行。”说罢、朱由检对摇桨的太监道:“回宫!”

小船在朱由检的招呼下回到了岸边,不过在船还没有靠岸的时候,朱由检就看到了站在岸边的李若涟,这让他意识到了不对。

“殿下、西南来消息了。”

果然、当朱由检一上岸,李若涟就递出了一封写着甲等的军报。

朱由检接过后拆开,原本还有些忐忑的心情在看到信中内容后,当即便沉了下来。

信中内容,主要还是针对安邦彦和宋万化的情报,而情报内容则是贵州南部的土司已经暗中响应的事情。

“大小三十二家,以阿迷农为首,兵力两万左右……”

看着这信中内容,基本是确定了目前叛军人数最少会有八万,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贵南其他土司还会不会继续暗中响应。

“继续监察、尤其是要得到叛军起兵的时间,先探得起兵时间的百户所、千户所,赏银三千两!”

“是!”

朱由检沉着脸吩咐了李若涟,而李若涟也作揖应下。

“这件事得告诉皇兄,你先退下吧,我现在去养心殿。”

说罢、朱由检拔腿就走,而当他走东华门,急色匆匆的前往文楼时,这副模样,恰好被文华殿的官员看到了。

望着朱由检的脸色,官员们当即便入殿准备告诉叶向高。

“这个杜文焕,和他叔父杜松一样,都是做事不顾后果的家伙!”

内阁之中、在官员赶来的时候,只见到了开口便骂的姚宗文。

姚宗文骂完之后,不情愿的将奏疏递给了内阁之中的翰林,由他们转呈到了叶向高和刘一燝面前。

刘一燝和叶向高都看到了姚宗文的大骂,只是好奇又是什么事情。

当他们看向那御史的弹劾奏疏内容时,瞬间眉头一皱。

【七月二十六、延绥(榆林)总兵杜文焕乃遣兵出河套,捣巢以致寇。诸部大恨,深入固原、庆阳,围延安,扬言必缚杜文焕,掠十余日始去。】

好吧,原来是杜松的侄子杜文焕出兵河套,捣巢之后遭到了河套北虏的报复,直接导致了河套北虏从固原镇叩关,随后劫掠庆阳,围困了延安。

最后放了一句狠话,就带人跑了。

这奏疏中,固原总兵没有出兵是需要被责备的,但更应被责备的是杜文焕。

你既然赶去捣穴,人家来了你就要敢去对付,结果人家围困劫掠延安十余日,你居然才姗姗来迟?

想到这里、刘一燝便开口道:“当命解职候勘。”

“嗯……”叶向高也微微颔首,随时同意了把杜文焕这个勇将解职敲打的手段。

解决完事情,他又拿起另一份奏疏,打开一看更是紧皱眉头。

【癸未兵部覆总督京营陈良弼疏言,原额三大营马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匹,万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查……】

这奏疏,是弹劾京营乱养马、卖马的,其中内容,让叶向高也皱眉不已。

“交给万岁处置吧。”叶向高知道,眼下齐王的四骑卫正缺战马。

这个奏疏一旦交给皇帝,恐怕京营的所有马匹也要被调走了。

这么一来也好,反正没什么用,拿这么多马也是浪费。

叶向高心安理得的把奏疏放在了一旁,而这时、看着他们处理完事情的官员快步走了过来,随后走到叶向高旁边躬下身子在他耳边开口道:“阁老、齐王刚才直奔养心殿而去,脸色不太好看,好像有什么大事……”

“……”听到这个消息,叶向高当即皱眉,随后对旁边的刘一燝道:“刘阁臣、这些奏疏堆的差不多了,刚好老夫又是要与万岁商议,不如一同?”

“阁老先请……”刘一燝和叶向高搭档了一段时间,也知道这是有事情不方便在这里说,因此请自己出去在路上说的做法。

他当即起身,与叶向高并肩走出门外,向着养心殿走去。

他们身后,紧紧跟随两个捧着需要处理奏疏的官员,而叶向高也开口道:“齐王结束泛舟、随后前往了养心殿,模样很急,想来是有了什么大事。”

“嗯……”听到是朱由检的动向,刘一燝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朱由检这人,政事上基本很少插手,主要还是在裁撤卫所和边镇,以及兵备上用心。

如果让朱由检都着急,那么一定是边事出了问题……

因此在分析过后,刘一燝便和叶向高向着乾清宫养心殿急匆匆赶去。

也在他们赶路的时候,一太监走入养心殿,对门口的魏忠贤侧耳小声道:“掌印,齐王求见万岁,眼下在乾清宫门听宣,看模样有些着急。”

“嗯?”听到这话,原本还在想着最近捞到多少银子的魏忠贤勐然回过神来连忙回答道:“直接宣进来吧,不可怠慢齐王。”

“是……”太监闻言转身便宣召去了,而魏忠贤也转身走进了养心殿内。

此刻的朱由校,没有在处理奏疏,而是双手抱胸,一只手摸着下巴,对着面前桌上一个大水盆露出了不解的模样。

这水盆呈圆形,直径六尺,高一尺,活脱脱是一个大澡盆。

只是在这澡盆上,一艘一尺有余,和朱由检所绘画的风帆战列舰一模一样,静静的在水面漂浮着。

魏忠贤见状,只能上前作揖道:“万岁、齐王在宫门求见,模样有些着急,应该是有急事。”

“嗯?来的挺好的,刚好问问弟弟,这模型如何。”听到自家弟弟来了,朱由校原本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脸上挂上了笑意。

这时、朱由检也被宣召,大步走进了乾清宫,养心殿内。

他一进门就见到了大澡盆和那船只模型,这让他有些惊诧,但更重要的还是说事情。

于是他拿起了手中的手书,对笑脸相迎的自家皇兄道:“哥哥、您需要看一下这个。”

“嗯?”朱由校还在想今日弟弟有些冷澹,却不想看到了朱由检紧张的模样。

他顺势接过手书,随后一目十行看了上面的情报后,童孔不由紧缩。

随即、他勐地抬头问道:“以眼下西南之兵力,能否保西南无忧?”

见自家皇兄询问,朱由检也坚毅答道:“我早前就已经调马祥麟和刚刚出川的一万白杆兵回援,加上他们,还有秦老夫人刚招募的一万新卒,联合孙传庭他们有四万多兵马。”

“四川、贵州、云南有卫所兵十余万,但顶不上用场,还是得看各宣慰司和土司的土兵。”

说到这里、朱由检回朔了一下在西南之地对大明较为忠心,且实力强大的土司,随后继续道:“眼下、当命黔国公府的沐氏沐昌祚、沐启元领兵前往曲靖府驻扎,再命其谎称万岁赐酒,召云南各宣慰使前往曲靖饮酒会谈。”

“另外、命丽江府知府木增召集兵马,以朝廷旨意,命乌思藏、朵甘等地不得相见兵戎,各都司、万户府调兵马不等入丽江,归木增统辖,移驻云南北腾州!”

朱由检罕见说出了明朝官员往往都不会调动的一个地方,乌思藏。

尽管明朝没有派军入驻乌思藏,但自成化年间起,在皇帝的授意下,丽江木氏土司就有意的向乌思藏东部开拓,在后世昌都一带驻兵挖矿,另外监督乌思藏。

这木氏土司,便是朱由检要调动的重中之重。

第153章 内部矛盾

木氏土司,作为一个势力南到丽江,北到乌思藏昌都,东到北腾州,西到里麻司(缅甸克钦邦)。

其拥有纳西、彝族、白族等各种土兵三万有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土司。

之所以朱由检不让黔国公府节制木增,就是因为眼下的黔国公府属实废物。

他要是没有记错,历史上自家皇兄让沐昌祚和沐启元带兵镇压奢崇明,这两人居然害怕而不前。

相比之下,木增就厉害多了,十一岁承袭丽江知府,而乡城、理塘、稻城等地的藏人不服,起六千骑兵南下造反。

对比几十岁的沐氏二人,木增不顾自己年幼,率家将前往克敌,并亲执桴击鼓,冒失石以进。

这样的勇敢,便是连当地的汉人官员都提笔写下了“丈夫未可轻少年”的夸赞之语。

木府的众兵见幼主如此勇敢,个个奋勇鏖战,大获全胜后又乘胜追击至乌思藏的木里、乡城、巴塘、芒康、盐井等地。

这还是万历二十六年的事情,而眼下木增已经三十三岁,正直壮年。

加上木增的祖辈均倡导学习汉族诗书文化、木增自小热爱图书,熟读经史书籍,励精图治,志存高远,因此调动木增才是寻求外援!

以木增的兵马威慑乌思藏,让乌思藏内部停止内斗,调兵归木增指挥。

这才是云南真正能出动的兵马,也是朱由检除了云南八关外,唯一看得上眼的兵马。

另外、如果木增这次建立了功勋,那或许也是时候用木增来加强大明对乌思藏、朵甘的统治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了自家皇兄,却发现对方紧锁着眉。

在察觉到朱由检的眼神后,朱由校才犹豫道:“黔国公府还好说,但丽江木氏,虽然对我大明忠心耿耿,但调他们和乌思藏、朵甘等地的兵马前去参与围剿,恐怕不妥……”

朱由校的一个毛病犯了,或许说是自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的一个毛病犯了。

那就是不敢重用外族,更不会轻易调外族参与内部事宜。

木氏和石柱马氏不一样,马家是可以追朔到汉朝扶风马氏的。

但木氏可是实打实的“外族”,若是他们也在途中参与叛乱,那对大明的损失会更大。

朱由校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朱由检却知道,木府根本就舍不得离开大明。

在元朝的时候,他们顶多就在丽江府内嚣张一下,但是有了明朝皇帝的支持后,他们在乌思藏东部开矿可是开的不亦乐乎。

每年只需要承担两千两银子的贡赋,剩下的银子都是自己的。

以至于有的时候木府都觉得亏欠皇帝太多,因此积极向大明捐饷银、战马,多次派士兵帮助朝廷征战,成为全省土司之首。

即便木氏之后投清,朱由检却也并不觉得奇怪。

捐饷、捐马、派兵,最后还被明朝官员歧视,换谁也受不了。

君不见贵州土司只是被欠饷几个月,就被怂恿造反了,相比较下,木氏简直是忠心耿耿。

因此、了解一切的朱由检只能叹了一口气道:“哥哥不用担心木增,木增和丽江木氏对我大明有益。”

见自家弟弟都这么说了,朱由校只能皱着眉转头对魏忠贤道:“命司礼监起草圣旨,授封丽江知府木增中宪大夫,袭职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命其喝止乌思藏诸部内斗,再命乌思藏、朵甘各万户所调兵归木增统辖,移驻北腾州,有违令者,断绝茶马互市!”

“奴婢领旨……”魏忠贤应下,心中咋舌不已。

断绝茶马互市,这可是要乌思藏各部土司的命啊。

一旦茶马互市断了,乌思藏每年最少要因为缺少茶叶而病致死数以万人。

这条旨意一下去,估计最先着急的就是正打的不可开交的藏巴汗和格鲁派,以及十教王和各大万户所。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不就是茶么、不喝就是了,但对于这个时代的藏人来说,没茶就等于没了水,只有患上皮肤病而痛苦死去。

这是藏人最害怕明朝使用的一个手段,也是明朝为什么没有驻兵乌思藏、乌思藏和朵甘、俄力军民府等地藏人却老实了两百多年的原因。

这手段之厉害,朱由检听到后也不禁起了心思。

如果真的能调动足数的藏兵,即便不多,那么在战后也能为大明所用。

这个概念可就大了,哪怕一战过后只有几十上百的藏兵活着,但只要给他们授予大明的官职,让他们统领兵马,那么到时候解决乌思藏的实控问题就简单多了。

说白了藏人窘迫是因为小冰河低温期,导致河谷无法养活太多人,因此藏人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上下。

但如果把他们迁移呢?比如迁移到西域,用活佛对付已经绿化的西域,这办法可比让汉人和道统去解决西域要简单多了。

到了西域,只要维持汉人为主体,藏民为次,蒙古人为末的人口结构,绿化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西域苦寒,那是对中原的汉人而言,但对于生活在高原河谷的藏人奴隶来说,那简直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想到这里、朱由检心中有了主意,随后便道:“哥哥,臣弟想派一个人去统辖这支藏兵。”

“嗯?怎么?弟弟看上这些西番之人了?”朱由校很好奇,而朱由检却笑道:“反正有用,哥哥只说是否准许就行。”

“行!”朱由校笑着拍了一下朱由检的肩膀,而朱由检也对自家皇兄道:“调御马监游击曹文诏前往北腾州,将藏兵归统为朵甘营,曹文诏升为朵甘营参将,归御马监节制如何?”

“曹文诏?”朱由校过了一遍自己的记忆,没听说过这个人,不过既然是自家弟弟的想法,同意便是了。

“可以是可以,但弟弟怕是要自己筹措这朵甘营的甲胄钱粮了。”

“哥哥放心便是!”朱由检装模作样的作揖,而朱由校却笑着扶起他道:“即便有了木氏和黔国公府的干预,西南之地也不过最多六七万战兵,这点兵马能解决奢崇明吗?”

“唉……”听到这话,朱由检叹气道:“这就得御马监帮忙了。”

说罢、他假装不舍道:“如果真的三大土司皆反,那么就只有让孙应元带着腾骧、武骧前去镇压了。”

上一篇:不灭神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