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39章

作者:天子

杨廷和闷头往内阁值房方向走。

孙交很清楚自己跟眼前这三位不是一党,刻意没有与他们同行,远远地坠在后边。

此时,张佐从旁边门廊一路小跑过来,到了几人面前,向孙交发出邀请:“兴献太后娘娘请孙老到清宁宫叙话,说是要谈谈家常。”

孙交看向另外三人,顿时感觉投来的目光都不怀好意。

“这……劳烦张公公在前带路。”

孙交本来跟这几个就不是一路人,此时当是解围,跟着张佐就去见蒋太后。

这边孙交一走,彭泽急忙问道:“杨阁老,此事不会……您真的同意了吧?”

蒋冕道:“设立倒马、紫荆、居庸三关总制之事,本就有法可循,如今西北局势着紧,陛下于内廷中提出此事,倒无可厚非。只是他提出以唐伯虎领兵,则很儿戏,如此重任怎可落在一个草莽出身的王府伴读身上?这不是任人唯亲吗?”

“那……该以何人担此重任?”

彭泽见杨廷和没有表态,紧跟几步,问询道。

蒋冕先看了杨廷和一眼,见杨廷和没有在彭泽面前解释的意思,便道:“等回去商议后,再做决断。你早些回兵部要紧,有什么战报,尽快送来。”

……

……

彭泽与两位阁臣不是一条路,半途就分开。

蒋冕知道回到内阁值房后,还有个费宏在那儿,有些事情商议起来不便,便趁着进内阁值房前,把杨廷和的意思问清楚。

谁知没等他开口相问,杨廷和便主动开腔:“敬之,你说趁机把唐寅调出京城,是否恰当其时?”

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蒋冕给问住了。

蒋冕琢磨了一下,这意思是……杨廷和赞同让唐寅来担当这个新设立的内三关总督?

“若是按他在朝所做之事,这两年也算有些功劳,为陛下鞍前马后效力,四处奔走,虽然做得很多事,并非正统文官所为,但到底也没有超出为国为民的范畴……介夫何以有此问?”

蒋冕言语中,对唐寅并没有什么贬损。

唐寅以王府潜邸出身,算不上正统文官,因落罪而没有参加进士考试资格的老举人,现在做官能做到这份儿上,全靠文官对新皇的妥协。

但从唐寅所做事情来看,倒也不与文人从政的宗旨相违背,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

杨廷和道:“那让唐寅去当个督抚,应该没什么不妥吧?”

蒋冕又是一怔。

看样子,杨廷和真打算把唐寅安排去内三关,虽然距离京城不太远,但好在把人给调出京城了,如此新皇势力在朝堂上就少了一员大将。

蒋冕叹道:“可他从无带兵经验,若处置不当的话……”

“呵呵。”

杨廷和神色轻松,“不过是内三关,外面还有宣大总制,只要将他的职位降到宣大总制之下,他就会受三边总制、宣大总制支配,内三关并不涉及关隘外地方政务,他又能做出什么事来?”

“呃……”

蒋冕一想。

好像很有道理诶。

内三关总督怎么说都是临时设置的督抚,属于战时的职位,以唐寅从五品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外调内三关总督,领正四品左或右佥都御史,出镇内三关……品阶上来说,一点毛病都没有,反而相当于平级调动。

这就相当于当初王守仁当赣南巡抚时,任务很明确,唐寅此番要确保内三关安稳,而当初王守仁则是去剿灭赣南盗寇。

虽然有立功机会,但赣南巡抚那是自己干活自己领功,而内三关总督则是听命于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所以唐寅有功劳也不会太大,有过错还得背黑锅,这就是这职位最特殊之处。

杨廷和道:“现在是要防止他军权在手,需调拨富有经验的勋贵随同,还要有一位上得了台面的监军。”

蒋冕听了这话,便明白杨廷和的意思了。

内三关总督这职位,看起来紧要,但其实上不了台面,而且杨廷和也不是让唐寅去内三关统调兵马,反而派出一名侯爵或者伯爵的勋贵去当领兵将领,再派一名太监去当监军,这样唐寅的权力就会被大幅度削弱,再加上唐寅职位本就在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之下,战时还要受这两家总督的指挥,那唐寅去了就是个傀儡。

这样一来,比把唐寅留在京城跟他们作对好太多了。

蒋冕心想,这是为了把新皇身边的人外调,减少其对新皇的影响,无所不用其极啊。

“陛下会不会……反悔呢?”蒋冕听出来了,杨廷和对此考虑周详,来日朝议上必定会答应。

只是碍于先前的态度,杨廷和不能在彭泽面前直说,因为这涉及到西北军权归属,照理说杨廷和应该把内三关兵马统领大权交给彭泽的嫡系才是,而现在新皇要把这职位掌控在手,杨廷和不反对也就罢了,还支持……容易让彭泽多想。

但现在蒋冕既然知道杨廷和心中已做出决定,那就要考虑一下,来日朱四会不会后悔的问题。

或者小皇帝先前想拉拢西北掌握军权的臧凤,结果臧凤被拿下,三边和宣大军权都落到了杨廷和手上,小皇帝才想筹谋夺个内三关的军权,可能并没有深思熟虑,回头考虑到把唐寅派出去后自己身边无人可用,或许就要后悔此次用人了。

杨廷和道:“明日朝会上,需要有人进言,再有人出来保举唐寅,让人觉得,这都是陛下刚愎自用的结果。”

“嗯。”

蒋冕点点头。

他现在彻底明白了。

西北乱局发生后,杨廷和因主张阵前换帅而饱受争议,现在杨廷和既想让新皇身边的唐寅被外放,同时还要甩锅。

所谓的甩锅,就是让唐寅来背黑锅,这样西北再有什么变故,就让大臣谏言,说这都是皇帝刚愎自用非要重用唐寅去西北督军的缘故,唐寅无所作为,最后导致西北局势恶化……如此只待战事结束,便可趁机把唐寅给清算掉。

即便唐寅做出功劳,西北战事取得好结果,那时功劳也不会在唐寅身上,而都会说是三边总督李钺和宣大总督陈九畴的功劳,还会说这是杨廷和跟彭泽等人运筹帷幄的结果……

总之怎么想,唐寅去西北,杨廷和这边都是稳赚不赔。

至于三关军权……

在三边和宣大军权面前,值得一提吗?

皇帝就算给他派点京营人马又算什么?京营现在不都落到新皇手里去了?把京营部分人马外调,反而方便杨廷和拿回京城军权呢。

“那我回头,找人商议。”

……

……

孙交离开杨廷和一行,本以为要去清宁宫,结果又被张佐带回乾清宫。

“不是说,要去见太后吗?”孙交好奇地问道。

张佐笑道:“太后就在乾清宫啊。”

“这……”

孙交想说,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去乾清宫这种地方?

等孙交返回乾清宫后,却发现朱四坐在那儿,旁边连个人都没有,哪里见得蒋太后?

张佐走回朱四身后,重新站定。

“陛下……”

孙交不知朱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要传召我,只管说一声就行,反正之前我们君臣间的单独召对不是一次两次,怎么这次要兜个圈子?不让杨廷和知道我来见驾,可是有极度机密之事?

“孙部堂,你觉得朕先前的提议,让唐先生来当内三关总督,怎么样?”朱四笑嘻嘻问道。

孙交很想说,你作为皇帝不要如此不正经。

再说了,咱君臣也没熟悉到那种程度吧?

严格来说,我还属于中立派系,你在我面前搞这些,我可不会觉得你平易近人,反而认为你少了帝王该有的威仪。

孙交道:“陛下此提议也可,但就怕……”

“就怕杨阁老不同意,是吧?不会的,朱浩……敬道说了,杨阁老开始时一定会先表达出一种未置可否的态度,但回头一定会同意此事,而且要是朕不答应,他还得跟朕急呢……”朱四笑道。

孙交皱眉。

朱浩这都给皇帝灌输了些什么思想?

杨廷和怎可能会同意让唐寅去出任西北总督级别的要员?

就算内三关总督地位不高,但也涉及大明军权,战时调这么个人去西北……杨廷和疯了么?

第710章 原来那才是目的

孙交觉得,当今天子跟朱浩这对少年郎很会玩。

连杨廷和的心思都敢去揣摩?你以为还能把这种在朝手握权柄十几年的官场老油子给你摸透?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换了我孙某人是杨介夫,就一定不会答应让唐寅当什么内三关总督,这不摆明往外放权吗?限制唐寅都还来不及呢,居然往他手上送权力?还是军权这种大礼?真当首辅门下无人?

心里有异议,孙交却没有跟朱四争论。

随后朱四便提到让刘春入阁之事,这也一直是孙交心中纠结所在。

刘春入阁之事,可说是“一波三折”,没事就拿出来提提,但从夏天时有了此风声,如今一个季度过去,依然还只是停留在皇帝嘴上说说,正式廷议、廷推遥遥无期,却把刘春架在火上烤了三个多月!

连刘春都忍不住找孙交征询,这是不是朝廷逼我早点致仕的伎俩?

“……孙老,朕觉得呢,刘学士乃入阁不二人选,可是在廷议上,还需要有人支持,孙老可否保举他一下?”

朱四提请。

对孙交来说,现在他跟刘春关系还不错,廷议必选一人入阁的情况下……这是前提,没人愿意主动打破如今内阁四名阁臣的局面,谁提了谁就要遭殃,除非杨廷和同意……只有在正式确定廷推时,孙交出面推荐刘春才无后患。

但孙交并不打算这么做。

你当我孙某人是那种无脑莽夫么?

你皇帝已经公开支持让刘春入阁,如果我出来提议他,不等于说告诉别人,我站在你这边?

就算我跟刘春关系再好,廷推这件事,我也不干!

孙交道:“陛下,老臣对于内阁之事,不太了解,至于谁适合谁不适合,并无发言权,不如多问问翰苑出身的老臣,哪怕是在乡赋闲的……也好。”

我是户部尚书,没人让我入阁,凭什么让我掺和进谁入阁这种糟心事?

朱四好像得到了答案般,笑道:“那孙老觉得,如今赋闲在家的,谁人适合入阁?朕听说,弘治时两位名臣,刘太师和谢少傅,如今都还安好,不如请他们回朝……”

“啊?”

孙交一怔。

弘治时内阁三位元老,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到如今只有李东阳过世,刘健和谢迁都还健在,只是刘健年已过九十,怎可能会被重新启用为内阁大学士?而且让这个前首辅回朝,把杨廷和置于何地?

谢迁虽然年轻些,但也年届古稀之年。

孙交很想说,陛下,咱能不能推荐一点靠谱的人?不要总想着用弘治朝老人是不是?虽然我也是老家伙,正因为如此,我才非常理解老家伙们想置身事外的豁达心理,谁他娘的愿意掺和进朝中这些破事中来?

朱四自说自话般道:“朕觉得,当年在正德时设计诛杀奸宦刘瑾,如今赋闲在家的杨应宁杨阁老,也是入阁的不错人选。”

孙交听到皇帝说要举荐刘健和谢迁时,只当朱四在那儿信口开河,这种事就算皇帝愿意,刘健和谢迁也很难应允,肯定会上疏回绝,但朱四提到杨一清时……孙交不知为何,心里咯噔一下。

朱四见孙交神色有变,问道:“可是孙老觉得这个人选不错?”

孙交眉宇间呈现出一抹思索的神色,随后道:“此等事,老臣不敢妄言。”

嘴上说不敢妄言,但心里已经联想开了。

皇帝要制衡杨廷和,就得在内阁中加人,加个刘春能干啥?

闹得沸沸扬扬的,把刘春架在火上烤,就像蹴鞠比赛就差临门一脚老在那儿瞎晃悠,怎么看刘春都像是个幌子……若是新皇想找个人入阁能把杨廷和给限制住,必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并且能力异常突出的人……

朝野上下,没有人有资格制衡杨廷和,就算把刘健和谢迁召回来,人家是正统文官出身,懂朝堂规矩,还是会听杨廷和的。

但若是杨一清的话……

杨一清跟王琼基本算是同一阵营,只是杨一清资历比王琼还老,等于说王琼是杨一清的“小老弟”,虽然这说法有点偏颇,但大致就那么回事……

杨廷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王琼打压下去,若是杨一清回来并且入阁……乖乖,这内阁要变着法热闹啊。

难道说……

朱四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让刘春入阁,而是以刘春为幌子,为杨一清回朝铺路?

朱四笑道:“孙老,你有什么想法,只管告诉我,朕觉得这种场合,你可以畅所欲言。哦对了,一会让人带你去见母后……”

小皇帝甚至没忘记是以孙交见太后懿驾为借口召他前来。

但在让孙交去见老太太之前,却给孙交出了这么个大个难题。

孙交道:“陛下,有些事,老臣认为,当为也可不为,或为或不可为,更不可为也……”

“呵呵,什么可为可不为啊?”

朱四笑着,“孙老有话不能直说吗,非得绕圈子?”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