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38章

作者:天子

朱浩到南京后,第一时间给朱四写信,却是以骆安的名义,如此信函就算是落到别人手上,也察觉不出什么端倪,因为其中用到了朱浩跟朱四商议的“密码文”,需要把一些字用密码本进行比较对照,才能找出其中真正的意思。

对朱四来说,这样做既好玩又安全,如此他也能放心跟朱浩进行通信。

“……陛下,都已对照翻译好了,您看看。”张佐负责对照密码本,把信函翻译出来后,呈递到朱四面前。

朱四拿过来一看,笑道:“还是朱浩深谋远虑,身处千里之外,却知道现在京城正发生什么。”

张佐很好奇,先前编译内容时,他就在琢磨,朱浩好像什么都没说,就这样陛下都觉得朱浩运筹帷幄?

朱四道:“你看,朱浩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臧凤,因为朕今天态度温和,就连姓杨的他们都没出言质疑和反对,如此就让臧凤避免陷入危机,以后用他的时候,他一定会感恩戴德,如此等于是为朕收了一员大将。”

张佐苦笑。

人都被卸职了,还大将呢?

就算臧凤现在从法理上来说没罪,可以继续当侍郎级别的京官,但要放到什么位置上?敢保他回朝后,不会再被杨廷和摆一道彻底断了仕途?

再说了,西北虚报瞒报战功之事,到现在还没尘埃落定呢,文官派系必定会继续纠缠不放。

张佐道:“陛下,您看,现在是否要及早把朱先生调回来?”

“不急。”

朱四道,“朱浩说了,他要在南京,帮朕把局势给稳住,朕给了他一道御旨,让他可以便宜行事。”

“啊?”

张佐大惊失色。

这件事,张佐对此全不知情。

照理说皇帝要下御旨,必须要由翰林院进行起草,再经过内阁和文官推敲,确定没问题后,才能执行。

但现在皇帝却跳过文官系统直接对朱浩下密诏……

从法理上来说,这密诏合法但不合情,若是密诏执行的地点是在京城,杨廷和非把执行人的腿给敲断不可……

但若是这道密诏放在南京的话……

南京本来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皇帝的旨意凌驾于地方官政体系之上,或许真能收取奇效。

张佐问道:“那陛下,您让朱先生他……”

朱四笑道:“朕让朱浩去见南京守备魏国公徐鹏举,朕就是想问问他,若是政令下达,朕跟姓杨的态度不一致,他会听谁的。”

“这……”

张佐本想说,还用得着问吗?

在皇帝使节面前,徐鹏举一定会说听皇帝的,再或者义正言辞说是听朝廷的……等等……

张佐随即意识到。

这份密诏若是放在一般人手上,所起到的效用必然也就那么回事,可要是在朱浩手上的话……

以张佐对朱浩的了解,既然朱浩挑唆皇帝下这样一道密诏,还由他亲自带去江南,所能起到的效用,可能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或许在南京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而且朱浩说了,现在虽然渤海船厂还没造出大船,但普通船只,已经足够南方平海盗,连武器什么的都已经开始铸造,而且是通过南京户部大批量往南方运送,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兵马了。”朱四道。

张佐一怔。

有船,有兵器,还有粮草辎重,却没有兵?

那不跟什么都没有一样吗?

张佐试探地问道:“所以陛下让朱先生到南方,是为了解决兵员问题?”

“募兵。”朱四道。

张佐这才知道,朱浩不单纯是出京去避嫌,什么杨廷和的猜忌,对朱浩真有那么重要吗?朱浩这是去南方翻天了啊!

若是朱浩有了募兵的权力,那朱浩不会以这样一支兵马造反吗?这还遵循了大明朝廷的规矩吗?

被文官知道,后果不容轻视啊。

朱四道:“朕知道你在担忧什么,若是让朱浩亲自来做,必然是不行,就需要南京守备去做,或者说……朱浩会掂量情况,把募兵的事做得既隐秘又合情合理。组建兵马后,再由这支兵马负责维持海疆安稳,这支兵马直属于朕,不听命于任何人……具体由他自行决定。让朱浩去,朕放心。”

张佐心说,是放心,朱浩一个人就顶得上一支军队了。

给了他御旨,让他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那真是天高任鸟飞,就怕朱浩的心拉不住。

“朕要给他写一封回信,让他能及早把事办好……去,把密码本拿来。”朱四示意张佐帮拿东西,“朕现在担心的反而不是东南海防,而是宣大,其实朱浩不在京城,朕放心不下啊。”

张佐有点想哭的感觉。

先前还说不用着急把人召回来,一扭头……

原来陛下您也会着急啊?

宣大连着京城,若真是京城出事,朱浩人在江南……难道给你再开个朝廷?

第708章 内三关总督

西北军情日渐紧张,朱四将杨廷和、蒋冕二人,连同兵部尚书彭泽和户部尚书孙交,传召至乾清宫议事。

朱四很直白,一上来就把西北军情简单分析给了几人听。

“……朕听说,白羊口失陷后,到如今关口都还缺损,虽然当时鞑靼骑兵从关口撤走,但过去几月,白羊口也没修复,甚至都还没开始维修,从白羊口到宣府北的张家口等地,一直都有鞑靼人袭扰,本来鞑靼人只是威胁我们的外关关口,但九月后,鞑靼人骑兵从白羊口长驱直入,在我大明宣大一线如入无人之境,连内三关都接连遭到鞑靼人袭扰,警讯频出……”

西北军情说紧张吧,当然也很紧张,但有一点好,那就是鞑靼人几乎没有攻破任何一座堡垒。

大明军队龟缩在城塞内,看着鞑靼人在城外肆无忌惮抢掠,可以说内三关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一直到外关这片区域,成了鞑靼人纵横驰骋的“牧场”,鞑靼人骑兵在如此广阔的天地内撒欢,最要命的就要数生活在其间的百姓,所以无奈之下,百姓早早就迁居到城塞或者是进入内关关口以南避祸。

蒋冕道:“陛下,如今除了白羊口被毁外,其余城塞,并无失陷之警讯。”

朱四叹息道:“现在没失陷,等失陷的时候就晚了吧?朕想问问,难道先皇在的时候,鞑靼人也这么无礼吗?”

一个问题,让在场四名顶级文臣沉默下来。

朱厚照再怎么无能,再怎么被人抨击,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朱厚照在位时,西北大致还算平静,鞑靼人哪敢这么肆无忌惮到大明关口内撒野?

更别说那时草原还是达延汗统治下,而朱厚照更是跟达延汗亲率人马有过正面交锋,并没有吃亏,从那之后有五年时间鞑靼人没敢大规模犯境。

现在被朝臣公认为“昏君”的朱厚照死了,换上一个“明君”,朝野上下正在欢呼要拨开云雾见月明了,结果鞑靼人可不管你那套,我们鞑靼人怕的就是前面那个咋咋呼呼的正德帝,什么嘉靖帝,不过是旁支上来的小屁孩,不值一提,这时候我们不出来撒欢,要等什么时候?

朱四道:“朕是不是连先皇都不如?”

这话好似在自嘲。

杨廷和见朱四灰头土脸的样子,不由出面安慰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如今西北局势,全因先皇时乱政丛生而起,奸佞当道,以至西北军备松弛,法纪不存,才令外夷有机可趁。”

“话是这么说……”

朱四道,“可朕心里总觉得,朕做得不够好,朕虽然想做一个守成之君,但若鞑靼人都侵犯到我内三关,朕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下一步,鞑靼人是否就要寇破内关,长驱直入,杀奔我京师而来?”

这点朱四还真不是妄自菲薄,嘉靖时西北军政一天比一天松弛,这也铸成了后来“庚戌之变”中鞑靼兵马劫掠京师的大变乱。

杨廷和面对自怨自艾的小皇帝,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毕竟皇帝有危机意识,对大臣来说不算什么坏事。

朱四道:“朕想派京营人马,紧急驰援宣大,以防止战局进一步恶化。”

“陛下……”

杨廷和大概猜到朱四先前的那些话是在做铺垫,等当听到朱四最后一番话,立即便要出言反对。

朱四打量杨廷和:“杨阁老,莫非你有更好的意见?或者你觉得,现在西北局势,不需要增派人马协同守备?若是内三关被袭扰,或是鞑靼人的散兵游勇突然集结成大军,杀奔一处,我大明内关关口一定能守得住?”

本来杨廷和想好好跟小皇帝论一论,但听到这儿,顿时觉得小皇帝态度有异。

换了朱四刚登基那会儿,杨廷和会毫不犹豫继续反对,直到朱四放弃决定,但现在……杨廷和跟朱四直接打交道有一年半时间了,对小皇帝的脾性有所了解,或许这是小皇帝专门为他挖的一个坑,等着他往里边跳呢?

朱四道:“先前朝堂上,诸位卿家不是也议过,以京营人马出镇西北,乃当前最好策略?朕思来想去,不能因为朕在京师,就放弃西北万千百姓,西北不安,京城危矣,若是西北安宁,那京城就算只有一座空城,也是万无一失。”

此话一出,让几名文臣刮目相看。

你这天子守国门的态度还挺伟光正,不贪生怕死,孺子可教也。

可问题是……

你不怕死,我们怕啊!

凭啥从京师抽调兵马去宣府,三边不是已经调了吗?另外你从辽东等处调兵,也挺好的啊。

杨廷和心里有些着恼,他现在已经总结出经验,但凡朱四把他们叫来乾清宫来说事,必定没什么好事,现在小皇帝又想自作主张,虽然从大势上来说,从京营调兵往西北驰援,保证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等内三关安稳,是正确选择。

但杨廷和还是不能让小皇帝形成一种跳过朝堂议事,自作主张,完了再通知文官一声的坏习惯。

应该是我们商议出策略,来通知你,你照着执行就行了……现在陛下你是本末倒置啊!

皇帝应该受文官的挟制,而不是我们要为你一人左右!

这其实也是朱四登基后,君臣间最大的矛盾点所在。

朱浩一直帮朱四崇扬君权,而杨廷和则想把君权关进笼子里……本身杨廷和没错,朱浩清楚,君王权力不能太大,否则就会胡作非为,好像朱厚照一样几乎不受限制。

但朱浩不得不出面帮朱四,因为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再加上哪有皇帝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大臣的?朱浩出手相助,让朱四感觉心里有底,应付文官咄咄逼人的攻势毫不也落下风,才把朱浩当成股肱之臣。

“几位卿家,朕想派一位临时督抚,出镇倒马、紫荆、居庸三关,统辖京师周边御敌事宜,不知诸位有何好推荐?”

朱四也不藏掖,直接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

杨廷和面色阴沉,他也料到皇帝铺垫这么久,应该就有这方面的意思,但现在话直接说出来,其实反对起来并不太难。

但出头之事,不能由他来做,于是瞥了彭泽一眼。

彭泽作为大明兵部尚书,自他上任后,被人诟病已非常多,就在于他跟王琼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话说正德时为何西北一直平安无事,一方面是朱厚照对于军政很上心,再便是大臣中有王琼这样的奇才,能镇得住西北那群妖魔鬼怪。

彭泽跟王琼的斗争,不论对错,甚至可以说彭泽还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以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毕竟王琼跟佞臣走得近,这就让彭泽成为“正”,而王琼成为“邪”。

但回到最基本的能力问题上,彭泽怕是拍马也比不上王琼,要现在兵部尚书是王琼的话,估计鞑靼人都不敢来袭,来了也让你有来无回,什么三边、宣大内部矛盾,有王琼在,谁敢乱说话?

到时王琼随便把自己派系的一个人挑出来塞去西北,那都是能以一人震慑全局的,就像被他随便派到江南的王伯安,轻轻松松就把宁王之乱平息,谁敢跟王琼对着干?

彭泽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彭泽道:“陛下,若是再派人出制内三关防务,要是内关跟外关间出了战事,那……那……以何人军令为先?如此等于是令西北军政混乱,请陛下三思……”

这明显是被赶鸭子上架后说的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论点站不住。

大明督抚都是临时设置,派出去的目的都很明确,既然委派的是内三关总督,那在军务调度级别上,自然要比宣大、倒马等外关总督要低,但问题也在这里,若是鞑靼人目标仍旧只是外关,内三关总督不用做什么事,现在皇帝设置了前提,为防止鞑靼人进攻内关,才设立了这么个职位。

你是耳朵不好使,还是脑子不好使?

这还用得着问吗?

朱四冷冷道:“彭尚书,朕之意,以要员镇守内三关,这一片本受宣大总督协调,但如今宣大总督人在大同,怕是传驿车马都达不到内三关,而内三关与京师间却畅通无阻,朕为何要让宣大总督来对内三关下令?出了事,彭尚书你能承担吗?”

彭泽无言以对。

朱四继续道:“朕便这么说吧,朕中意之人,乃王府出身的唐卿家,也就是唐伯虎,他在安陆州时,就曾以数百王府亲兵,全歼了几千盗寇,以他的能力,应付鞑靼人应该不难,朕信任他。”

此话一出,连孙交都暗自皱眉。

平盗临时头领,能跟手握大权的西北督抚相比?陛下,您真是举贤不避亲啊,臣等还以为你会再拐弯抹角一番,推荐一堆人,最后不行,才把唐寅给推出来,结果你上来就直接推唐寅?

再说了,别人不知道安陆那一战的情况,俺老孙还不知道吗?什么几百灭几千,你骗鬼呢?

你鬼都骗不了,还想蒙住杨廷和,你这是猪油懵了心啊。

第709章 心里应允,还不能说

就在孙交和彭泽以为杨廷和会激烈反对时,谁知道杨廷和沉默以对,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反应。

杨廷和不说话,别人也不好掺杂什么意见,现场一时陷入死寂。

半晌后,杨廷和才道:“此事应当交由朝议,若局势非要到设立内三关总督的地步,老臣并无异议。”

只说对设置内三关总督这件事无异议,但没说对任用唐寅无异议。

朱四道:“那好,诸位回去后,可以商议一下,明日朝会上朕便把此事提出来。”

如此显得朱四很是通情达理,先前在他们面前直接提出要设立内三关总督的想法,看起来武断,但现在却主动退后一步,好像是说,朕当着你们的面提只是先问问你们的意见,然后再拿到朝会上去说,所以朕并不是刚愎自用。

反而很尊重你们呢。

……

……

从乾清宫出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