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37章

作者:天子

去了也是自寻烦恼,还不如留在南京,至少杨廷和想要对付他,消息传递需要一段时间,他还能通过一些关系运筹。

两人闲聊了大约半个时辰,黄瓒起身告辞,随即两人分头出了商馆。

苏熙贵随朱浩一起走出来,还是一脸毕恭毕敬的模样。

“黄公没跟鄙人细说,等鄙人跟黄公沟通后,再与小当家详谈。”苏熙贵美滋滋的样子,他生平两大靠山,黄瓒和朱浩,他前半生靠的是姐夫黄瓒为他撑腰,而他以后则主要依托于朱浩。

当然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明白。

可现在苏熙贵做事已倾向于朱浩这边,话里话外都要把黄瓒心中真实想法给探听出来,告知朱浩。

朱浩点点头:“我在南京这些日子,苏东主尽可能少与我见面,有事直接派人去通知我便可。”

“对对。”

苏熙贵道,“小当家,鄙人听闻现在京城发生了很多事,不知您……”

朱浩道:“我人在南京,就不去想京城的事,还是早点把差事办完回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不好受啊。”

苏熙贵笑道:“小当家这是初成家立业,离不开娇妻,像鄙人这般年岁,走到哪儿都能安下心。黄公会竭力相助查案之事,小当家不必担心,鄙人会把黄公能帮的不能帮的,一并尽力做好,您只管等消息便可。”

朱浩发现,苏熙贵拿出一种要跟黄瓒划清关系的架势。

难道黄瓒查出的账目等问题,跟你苏熙贵还能区分开?说得好像你查完的东西,就只告诉我不告诉黄瓒一样?

“那我就静待好消息。”

马车驶到二人面前,苏熙贵亲自扶朱浩上车,又目送马车远去,这才转身返回商馆。

……

……

对朱浩而言,海防账目亏空,并不是他南下的重点。

他要帮朱四收揽南京军权,至于海防……等把南京军权拿到手后,自然一步步就能将海防重任拿过来,到时调兵遣将也就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可前提是得先绕过杨廷和掣肘。

说白了。

他来江南,只是为了自证没有给新皇做事,估摸着杨廷和也没指望他和余承勋能在南京做出点成绩吧?

朱浩回到园子,正好见到余承勋带人外出。

“敬道,你怎回来了?今天……没有在家中过夜?”

余承勋好奇地问道。

朱浩笑道:“公务要紧,再说我跟家族的关系不怎么和睦,待了没多久就出来了,见时间还早,便去拜访了认识的朋友……”

余承勋怔了怔,朱浩说话真是坦诚啊。

你就说自己回了朱家,我还要问你去见了什么人不成?但现在你自己主动提出去找朋友,那我就不能不问两句了。

“敬道老弟你在南京还有朋友?”

余承勋很是意外。

朱浩凑过去道:“实不相瞒,其实南京户部黄部堂,与我乃旧交。”

“噗……敬道,你不会想说,你去见黄部堂了吧?”余承勋差点想吐血。

听听这都说的是什么?

你不是说要回家省亲吗?结果转眼就提到去见朋友,让我不得不问两句,你却告诉我你去见黄瓒?

那这事……我怎么往京城报?

朱浩笑道:“其实就是因为我跟黄瓒内弟,一个做生意的商贾有些往来,以前我家里营商。至于黄部堂那边,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啊。”

其实朱浩没说自己见到还是没见到,只提及要去见黄瓒之事,让余承勋自行琢磨。

余承勋一听,当然觉得朱浩没见到黄瓒,只是想见而已。

一个少年状元,就算是翰林,到了南京后想拜见一下南京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投递拜帖后也要排期,很可能人家压根儿就没兴趣见你,何必说出来丢人呢?

“敬道,你该知晓,其实这位黄部堂,跟先皇身边一些近佞走得很近,杨中堂一向对其有成见,所以……你见谁都好,还是先别想着去见他,话说今日我要去见个人,你是否同去?”

余承勋只当朱浩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想攀黄瓒的高枝,于是便教导了朱浩一些官场规矩。

从某种角度而言,余承勋对朱浩也算坦诚。

朱浩问道:“什么人?”

“呵,乃南京翰林院一位学士,名严嵩,字惟中,他入仕很早,但长久不在中枢,如今在南翰林院中刚升为侍读,署理南翰林院事务。他乃杨阁老门生,这不……他知道我们前来,特地叫我过去叙话,至于谈什么我都还不清楚。”

余承勋说到这里,生怕朱浩误会,另外解释一句,“严惟中这个人,对仕途什么的没什么兴致,更像是在朝的乡野道人,以往我见过,说话总带着不食人间烟火之气,你要是不想与这种人接触,不去也罢。”

余承勋倒也没说错。

严嵩因为是晚年得志,六十三岁才入阁,如今年过四十还在南京翰林院混日子,谁都不觉得他对官场有野心,再加上严嵩喜欢研究那些道家的东西,说话不着调,更容易让人觉得他不靠谱。

可就是这么个人,三十年后权倾朝野,说出去谁敢信?

朱浩琢磨一下,这会儿严东楼还是个小屁孩呢,或许扼杀于摇篮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想想。

要针对一个小屁孩,只因为正史上其有能力帮到他爹,好像有点丧心病狂。

可朱浩也要为自己的下半生做思量,若说以后有能威胁到他朱浩,甚至可能跟他在朱四面前形成激烈交锋的,严嵩父子首当其冲,其余的人谁有那本事跟他相斗?

提前二十年谋事,终归早了点,朱浩现在还没心思去针对严嵩。

朱浩道:“如懋功兄所言,我还是不去凑热闹了,我先回房歇息。”

“好,那我先去了。”

余承勋急忙而去。

朱浩本想问问怎不见杨维聪?

可再一想,估计杨维聪也感受到现在被余承勋冷落,今晚不好意思再住在园子里了吧?

等进了园子一问,果然杨维聪下午没跟着余承勋一起过来。

杨维聪和余承勋看似是一党,但同党内一旦起了疑心,便很难给予信任。

朱浩联想到自己,以后就算回到京城,杨廷和父子也会对他逐渐疏远……换了一般人,定会觉得可惜,但这对朱浩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事。

……

……

京城。

有关西北军务奏疏,一天能发好几道到京城,战报更是如雪片一般飞来,尤其是宣大一线,简直到了永无宁日的地步,每天都有一系列问题等着朝廷处置……刚上任宣大总督的陈九畴,就像个傻逼一样天天面对一大堆麻烦,政令很难传达到宣大各处。

完全就是个光杆司令。

这天朝议,朱四特地让臧凤参加,等于是让臧凤来一次西北之行的总结,告诉在场的大臣他在西北遇到什么,同时也是通过廷辩的方式,为自己在西北的作为做出解释。

因为臧凤的刑部右侍郎职位暂时被下了,还是戴罪之身,当他一身普通人装束出现在朝堂时,很多人报以异样的目光。

可当臧凤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侃侃而谈,把宣大数年来积累的问题,一股脑说出来之后,在场大臣包括杨廷和在内,这才知道原来臧凤不只懂得河道、漕运上的事情,连军务方面也如此擅长。

朱四听完后,叹道:“臧卿家出制宣大,本意是以你对漕运的了解,打理宣府钱粮绰绰有余,谁知你到宣大后,战火也跟着烧了过去,诸位臣工对你满腹疑虑,认为你什么都不懂,怕你耽误军机,才让你回朝,现在看来……此差事还是应当由你来承担,才是最好的选择。”

皇帝这话,分明是在扇杨廷和的脸。

虽然参劾臧凤之事,不是杨廷和直接出面,但让陈九畴接替臧凤为宣大总督,却是他一手促成。

皇帝的话分明在暗示,陈九畴这个继任者干得不咋地,还不如再把臧凤换回去。

臧凤闻言跪下来磕头:“臣未能完成陛下嘱托,罪该万死,望陛下看在臣一心为朝廷的份上,准允臣回乡颐养天年。”

朱四道:“臧卿家,你年岁又不大,干嘛想回去养老呢?在朝多干几年不好吗?朕让锦衣卫查过白羊口战事结果,得悉白羊口虚报战功等事,与你无直接关联,此案要等战后再查,你无过反而有功。

“起来吧,朕还想多问问你西北的事,也方便对宣大局势进行布局,朕对你也另有委任。”

第707章 非一般的信任

朝堂上,朱四对臧凤的评价颇高。

甚至对臧凤于宣大总督任上属下虚报战功之事,也只是“查无关联”一笔带过,等于说臧凤现在已经可以官复原职,但因为刑部右侍郎已经换成了从南京调过来的胡瓒,现在胡瓒人已快到京城,总不能再把胡瓒给打回去吧?

刑部右侍郎这职位,臧凤暂且不用干了,朝廷没有合适的官缺给他,所以朱四才会说另有委命。

朝议结束后。

不出意外,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杨廷和对此事的意见。

本来刑部已下了公文,配合锦衣卫把臧凤虚报战功之事给彻查,等于说要从谳狱方面把臧凤打倒,但现在皇帝对臧凤采取了包庇纵容的态度,连虚报战功这种事都不加追究。

谁都会觉得,杨廷和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如今只有刑部尚书林俊有资格去直接跟杨廷和对话,他几步追上杨廷和,落后半步,探头小声询问。

“……该说的,陛下不都已在朝会上提过了么?”

杨廷和面对林俊的问题,显得很不耐烦。

好像在说,臧凤的事已暂告一段落,我不想再提到这个人。

林俊急道:“如今西北防务出现重大纰漏,全在于奸佞得过且过,不做事之人却能得到陛下褒奖,做事者却要承担后果,只因为他是前任,是陛下的人,就可以既往不咎吗?”

杨廷和侧目望向林俊。

无论如何他都没想到,林俊对此事会这么激动。

杨廷和把林俊重新启用为刑部尚书时,只觉得此人会成为自己的左右手,但没想到,林俊回朝后做事会如此激进,简直成为了他杨廷和派系中的急先锋,暴脾气一点就着的那种。

你要针对臧凤我没意见。

可你说“有奸佞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你是不是在指桑骂槐,把我杨某人也稍带骂进去了?就因为我不想继续深究,你就这么说话?

站在杨廷和另一侧的蒋冕见林俊过于激动,急忙提醒:“陛下不都说了,要查西北之事,也要等西北靖肃之后?现在又不能派人去西北,战事还在进行中,如何能查清楚?”

在蒋冕看来,这个林俊有点人来疯。

杨廷和把他召回朝当刑部尚书,便投桃报李,什么事都要抢着出头,现在明摆着西北战事尚处于焦灼状态,你这边就急着查边疆守军将士虚报战功?拜托能不能等战事结束后再查?难道你不怕引起军中哗变?

现在西北事务已经够乱了,还有人唯恐天下不乱,你心中的正义感我们能理解,但也要分清楚时间和场合。

杨廷和抬手打断蒋冕进一步的话,转头对林俊道:“若是刑部去查的话,能在这般情形下,用最短的时间查清楚?”

“嗯!?”

蒋冕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哽住。

感情杨廷和还真想查?

现在要等林俊表态了。

你要是觉得,刑部能在西北战事频发的情况下,把白羊口的情况彻查清楚,所有事务都能列明,并以此定臧凤等人的罪,那你就说出来,或许就让你去查了。

林俊也是一股暴脾气:“这有何不可?派人去西北便是!”

“谁?”

蒋冕替杨廷和问道。

林俊道:“胡伯珩已快到京师,让他折道往宣府,将事态一并查清便可。”

听了这话,杨廷和差点翻白眼。

臧凤是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兼宣大总督,现在臧凤被撤回来,宣府、大同、偏头关、倒马关等处关系已经够乱的了,你居然想再派个刑部右侍郎去查案?这不是乱上加乱?

查归查,你正义感爆棚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拜托能不能别给我们找麻烦?

“先这样吧,将宣大战局稳定住,比什么都重要。”

杨廷和终于表态,“在这之前,谁都别去提边关将领是否虚报战功,安定军心比什么都重要。”

连杨廷和都知道,现在西北经不起折腾了,再闹下去,只怕宣大会出现更大的危机。

宣大跟京城中间只隔着紫荆关、居庸关等少数关口,若是宣大有事,下一步京城就要戒严,到时可能战火就要蔓延到京师。

……

……

乾清宫。

朱四坐在案桌前,看着朱浩从南京发回来的信函。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