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64章

作者:天子

眼下兴王府带到京师的,除了王府长史司少数人外,多数都是仪卫司成员,仪卫正朱宸、两个仪卫副陈寅和骆安,还有典仗陆松、王佐等,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朱四在登基前不出意外。

来到朱四所在皇帐内。

除了唐寅和朱四外,袁宗皋赫然也在。

袁宗皋自然是来找朱四商议,此时应及早进城继位,本想以老师的身份好言相劝,让朱四放弃坚持。

陆松回来前,因为朱四心生怯弱有了成效,可一看到陆松回来,朱四眼前一亮,态度顿时又变得坚定下来。

“袁长史,你的话,我记住了,回头再找你问话……你先下去吧。”朱四现在只想问陆松进城见朱浩的情况。

至于袁宗皋……爱哪儿待着哪儿待着去。

袁宗皋苦笑着行礼告退。

等袁宗皋走后,朱四急忙把陆松叫到身边,问道:“怎样?见到人了吗?”

陆松道:“见到了。”

将相见细节一说,朱四眉开眼笑:“就说一切都在朱浩算计中,他可真是神机妙算,诸葛孔明都要靠边站!”

唐寅苦笑不已。

两个熊孩子的友谊本来就甚笃,加上朱浩神乎其神的算计,让朱四更是深信不疑,这都比起诸葛孔明来了,下一步是不是要比半仙?

陆松随即将朱浩的话,带给朱四。

朱四这才松了口气,道:“原来朝廷到现在还没动静,不是不想让我入城登基为帝,而是在做妥协,若是能让我从大明门进皇宫,不以太子身份继位的话,称那个人一声皇兄,我也认了。”

之前谁劝朱四妥协都没用,现在朱浩一句话传来,朱四立即就同意称呼朱厚照为“皇兄”。

正说话间,外面张佐的声音传来:“殿下,殿下……营外有司礼监魏公公,说是带了众大臣劝您登基的奏笺,还有礼部毛尚书也来了,说是礼部准备让您从大明门直入皇宫,还说……”

“进来说,进来说!”

朱四亲自过去把帐帘撩开,将张佐迎进来。

张佐喜滋滋道:“都办妥了,不过毛尚书和随同前来的梁大学士带有太后娘娘懿旨,少主您见不见?”

朱四看了唐寅一眼,这才指了指营地门口方向道:“既然他们同意我走大明门,那就见见吧。”

第478章 登基

君臣各退一步,为朱四登基称帝铺平了道路。

朱四于当日上午进城,正午时分从大明门进入皇宫,由兴王府仪卫司侍卫及锦衣卫、御林军等护送前往奉天殿,与早就等候在那儿的大臣见面。

正式登基。

杨廷和主持了这次登基典礼。

在场文臣武将,很多人朱四都不认识,由杨廷和亲自出面给朱四介绍,其实这本来是太监的职责,但杨廷和明显要以此方式,告诉朱四,你当皇帝后应该听谁的。

在简单引介后,随即朱四这边由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拿出杨廷和事前准备的“诏书”,等于是皇帝登基后所下的第一道登基诏,最后两句是:“……朕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改明年年号为绍治。”

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杨廷和最近总在做,作为内阁大大学士帮皇帝草拟诏书并无僭越,但这份诏书只得到朱四首肯称呼朱厚照为“皇兄”,有关改元事,朱四可没有同意过。

本来诏书公布后,等于要立即执行,大臣们俯首听命便可。

谁料朱四朗声问道:“绍治这个年号不好,内阁没有做其他备选方案吗?”

一个问题出来,就让在场人等有种汗毛直立的感觉。

都已经当作你的诏书公布出来了,你突然问有没有别的备选?

这不明摆着告诉在场大臣,这诏书不是我立的,至于这个绍治的年号也不是我所选定的?

杨廷和脸色漆黑,瞬间有种脸被人抽了几巴掌的感觉。

但杨廷和还是硬着头皮出列道:“绍治年号,有绍弘治之治,革前朝弊端之意,是为彰显陛下文治之举所立……”

杨廷和的意思是,都已经选定了绍治的年号,就别瞎折腾了,你年岁小不明白道理,我就告诉你这年号有什么好处,你受着便是。

朱四道:“朕问的是,可否有其它备选?”

杨廷和气息都有些不匀称,道:“尚有明良、嘉靖二选。”

朱四尚未到京城前,内阁和礼部就在酌情拟定来年年号的问题,备选三者分别是绍治、明良和嘉靖,由杨廷和拍板选定绍治,但现在明摆着朱四不想听任杨廷和擅专。

朱四点头道:“嘉靖这年号更好,取《尚书》言,‘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之意,乃有帝王勤于治国的勉励,朕认为,来年年号,就定为嘉靖吧!”

一席话,看似普通,却好似告诉在场所有人,我这个新皇看似年少,但对于文化知识修养方面丝毫没有懈怠过,你随便告诉我个词,我就能清楚告诉你出处,并阐述其内涵,却也正好回击你,让人觉得我改变你初定的年号有理有据。

杨廷和本来对朱四有些轻视,眼前不过是藩王之子,还是兴王的独子,自小宠溺之下,就算经过系统教育也应该跟个纨绔子弟没多少区别,谁知上来就引经据典反驳自己,还说得如此让人信服,杨廷和自己都不知该如何反驳。

吏部尚书王琼出列道:“此议甚好!”

只是这四个字,就说明王琼正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或许王琼自己也知道,杨廷和当政后自己没好果子吃,所以皇帝初登基,就死命往新皇这边站位。

杨廷和往王琼身上看了一眼,随即行礼:“臣附议!”

朱四道:“好了,诸位卿家朕已见过,随朕前来京师的一些人,朕想安排到朝中为朕所用,诸位卿家可有意见?”

杨廷和早就知道朱四可能会在朝廷安插兴王府的人,却没想到朱四话说得如此直接,先前还觉得这小子不太好对付,一看初上任就要任人唯亲,突然又觉得新皇没那么多城府,或许只是自己多心了。

“应经吏部考核,再经廷推,由众大臣决议之后才能定下来。”杨廷和道。

朱四问道:“随朕到京师的王府右长史,袁宗皋者,乃朕自幼的先生,以他的博学多才,还有在朝中的资历,应当委以如何官职?”

朱四上来就要委命袁宗皋的官职,其实是想把袁宗皋推出来站到风口浪尖上。

未等杨廷和开口,吏部尚书王琼便再次出列道:“如今吏部右侍郎职位空缺。”

“那好,朕便提议,由袁卿家接替吏部右侍郎的职位,诸位卿家可有异议?若没有的话……就如此执行吧!”朱四道。

话说得太过武断。

一茬接着一茬,本来杨廷和想跟朱四说,这种事可以慢慢来,不用着急,现在只是个简单的登基大典,是为了迅速安定朝廷和人心,不需要上来就委命官职,而且我们也不会亏待兴王府的属官。

但现在朱四提出来,还有吏部尚书王琼在旁推波助澜,让杨廷和场面上陷入被动。

“杨阁老,您的意见呢?”

朱四望着杨廷和。

杨廷和一阵迷惑,心想,你小子挺厉害啊。

这么多朝中大臣汇聚于斯,你少年之身,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规模的朝会,居然一点儿都不怯场,还条理分明先提出议案最后才问我意见,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当了几年的皇帝早就有经验了呢。

杨廷和本想回绝,或是拖延,但看旁边的梁储和蒋冕正在用眼神提醒他别生硬回绝,导致君臣对立,杨廷和便道:“若诸位同僚并无意见的话,老臣附议。”

朱四道:“那在场诸位,谁有意见?”

当然没人会有意见。

朱四在问过三遍后,这才道:“那吏部就上奏疏,朕会批准袁长史的官职,至于其他事务,一切都按大明法度办事,朕不会多过问,如今经历奸佞祸国,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一切当以休养生息为主。朕初登大宝,不解之处请诸位卿家多多提点……朕先在这里谢过诸位卿家。”

“臣等不敢!”

本来杨廷和还想给朱四扣个“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标签,但听了朱四后面这番话,分明人家知道分寸和进退,只是想在朝中有个人能帮着说话,才会安排袁宗皋到吏部为侍郎,加上袁宗皋的年龄和资历在那儿摆着,还曾做过一任江西按察使,考满九年调京师为侍郎合乎法统。

想给新皇扣顶恶帽子很难。

朱四突然又望向杨廷和,道:“朕听闻,皇兄驾崩这月余来,由杨阁老监理国政,将一干奸佞擒拿,等候问罪,他们祸国殃民,危害百姓,令京师及天下黎民不安,所造之孽需一并拨乱反正,朕想及早将他们定罪,以安人心。请问杨阁老,朕是否有权接手,让东厂和锦衣卫将其同党罪行一并查处,并以治罪?”

朱四的出手一环接着一环。

安排个袁宗皋为吏部侍郎,顺利完成,随后就要把诏狱大权稳稳拿到自己手上,而契机就是给江彬、钱宁、于经、张忠、张锐等朱厚照身边的佞臣定罪。

本来杨廷和不想放权,但诏狱本来就是皇帝特有的权力,现在东厂和锦衣卫只是由他暂时统调,若是诏狱掌控在文官手中,本来就不符合诏狱所定初衷。

“臣不敢有异议。”

杨廷和识相放手,意思是这种事你自己决定便可。

朱四很满意,点头道:“朕不会独断专行,先将此等奸佞下诏狱,查清楚罪行及同党后,再移交刑部一并定罪,若朝中仍有奸佞不为所查,科道言官也一并上奏交劾,朕会酌情考量其中利害,交诏狱查办!”

此话一出。

别说杨廷和,就连在场其余大臣都觉得这个少年天子不简单。

大家第一次见面,也是第一次朝会,这小皇帝就这么条理分明做了好几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大事,先改年号让人知道他不会事事从于内阁和六部,随后安排袁宗皋进入朝廷中枢,最后就是拿诏狱归属权说事,一步步可说是一环扣一环,让人刮目相看。

杨廷和也不知该喜该悲。

正德朝朝纲混乱,皇帝胡闹,近佞全都祸国殃民,以至于民怨沸腾,眼下新皇登基后已打出旗号要勤勉治国,拨乱反正,再加上小皇帝做事张弛有度,大明朝堂回归正途,文官应该高兴才是。

可为何就是高兴不起来呢?

上来就拿权,还拿得如此稳准狠,让杨廷和感觉形势不妙,善于用权的皇帝短时间内是好的,但长久下来必会刚愎自用,以自己的方式治国,最后结果或比一个胡闹的皇帝更难控制。

但眼下他却又不好说什么。

……

……

一场登基典礼结束。

众大臣出宫,各司其职。

临退朝前,朱四明确说了,以后每日朝会都不会停辍,看起来要执行自己勤勉治国的承诺。

本来杨廷和想提出之前已延期一年的殿试何时举行的问题,但一想皇帝刚登基不久,以后见面的时间很多,没必要一次全抛出,再加上这次朝会上他吃了不少哑巴亏,便没有多言。

众大臣一走,朱四就在皇宫御用监太监张永的引路下,前去内殿查看自己日后的起居之所,并去给张太后行礼问安。

“我想见一下祖母……”

朱四对小步跟随自己的张永道。

张永急忙道:“陛下,您不可自称我,如今您已是天下之主。皇宫中,您要去何处,只管知会一声便可。”

朱四道:“那朕让谁进宫,也是一句话的事是吗?”

第479章 终有回报

皇宫本来就是皇帝的私人住宅,要安排谁到自家来,严格来说无须别人同意。

但张永也有些顾虑,之前的正德皇帝胡闹,认了一大堆义子,进出皇宫无所忌惮,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张永迟疑一下,点头道:“是。”

“估计朕安排太监的职位,也无须经六部和内阁的意见,是吧?”朱四继续问道。

张永恭敬行礼:“是。”

朱四点头道:“那好,朕要安排兴王府仪卫司的仪卫正来做锦衣卫指挥使,不知可有问题?”

张永心想,果然出手了,朝堂上提出要拿诏狱来惩戒先皇身边佞臣,现在自然是要安排自己人去接手锦衣卫事务,这才登基第一天,先皇的治丧事都没问一句,就开始在朝中有作为?

你这样激进,很容易遭致反噬,知道不?

张永道:“只需陛下将诏书下达便可。”

“嗯。”

朱四又点头,“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魏彬是吧?叫他过来。”

……

……

皇帝在朝堂上先是有了“亮眼”的表现,继而就要拿回皇宫的权力。

朱厚照留下了太多近臣、佞臣,太监体系过去这十几年谁跟皇帝走得近,谁就能被提拔到高位,一些有能力但不会迎合的太监,可能会遭来打压,有的还被调去守皇陵或是调到地方为镇守太监,再或是被调到南京等处养老。

杨廷和回内阁的路上,得知朱四尚未去向张太后问安,先将魏彬等司礼监太监叫去寝宫吩咐做事。

“看来陛下,迫不及待要安排兴王府的人到要害职位上,倒是够心切的。”

梁储在旁感慨一句。

杨廷和面色阴冷,之前朝会上,他算是吃了暗亏,但作为臣子又不能说什么。

“我先回了!”

杨廷和径直往东华门方向去了,那里是文渊阁所在地,内阁成员基本都在那儿办公。

……

……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