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14章

作者:天子

众人议论纷纷,因为到现在还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何事,与此同时,从城门口过来的敲锣打鼓的队伍,一步步靠近朱家铺子门前。

“恭贺朱家老爷讳,荣登乙卯年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京试连登无往不利!”

“哇!”

在场的人瞬间炸锅了。

原来大头在这儿呢!

那个什么孙家老爷,只是考中个三十多名,而这位直接是第一名,怪不得连报喜的阵仗都比先前大许多。

张佐一摆手,王府提前准备的鞭炮队一次就全给点燃,噼里啪啦,青烟缭绕,好不热闹。

这边朱娘都快站不稳了,摇摇晃晃,一旁的李姨娘赶紧扶住她:“夫人?!”

寡妇在人前可不能失态,朱娘赶紧示意李姨娘扶着她进到铺子,站立片刻,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脸颊,问道:“我……我不是在做梦吧?”

外面太过喧哗,李姨娘根本听不到她在说什么。

但见到她这番动作,也猜到什么,连忙道:“没错,浩哥儿中解元了!”

张佐此时正在招呼代表州衙的姜竟棠,见朱娘进了铺子,赶紧招呼发赏钱之事,正好这边兴王府带来的箱子中间,有一口箱子里全都装着铜钱,有上万枚……兴王府要帮忙造势,出手肯定不会寒碜,连给街坊邻里的喜钱都比一般人家多得多。

鞭炮放完。

朱娘在几个大婶簇拥下,重新出现在人前。

喜报第一报,就是省城来的使者再度宣读了一遍:“这位就是文曲星的高堂了吧?不知朱老爷可在?让他出来接喜报。”

朱娘道:“吾儿……吾儿不在。”

说话声音都在颤抖。

官差不解地问道:“朱老爷出门了?赶紧叫回来啊。”

张佐凑过去道:“哪儿那么多事?说不在就不在,把喜报送上就行。”

朱浩带着兴王府交托的任务,去京师协助小兴王,这种事可不能对外宣扬,加上在张佐看来,朱浩可是他这一派系中人,朱浩不在,他自然要帮忙撑场面。

报喜的人只看到这边热闹,却不知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这些报喜的,精明得很,按照一般规矩来说,举人放榜报喜分三波,第一波就是从省城来的,第二波是府衙或者州衙的,第三波则是县衙的……

这年头衙门当差并不是什么有油水的好活,皂隶在社会上地位很低,难得找机会捞点外快,当然是往油水丰厚的人家跑……来报喜之前,他们早就打听清楚,得知朱家财大气粗,所以才会搞出这么大阵仗。

若是遇到小户人家中举,比如说公孙衣那种,只是上门报喜讨点彩头就行,不奢求太多,还要抓紧时间赶往下一个州府报喜,赚钱要趁早,若是你走得慢,让地方官府先得知中榜的消息,你去晚了讨的赏自然就少了。

现实也没让他们失望,张佐接过喜报,就叫手下送上赏钱,一个红色布袋里装着十多两散碎银子,让报喜的人自己分配。

这是王妃提前让人准备的,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这下报喜的人再无话讲,连忙敲锣打鼓,送上祝福。

……

……

“三夫人这是熬出头了啊!”

“是啊,朱家少爷天资聪慧,一看就是非凡之才,这才几岁,就考中举人了!”

“分明是文曲星下凡!”

“看看人家跟官府的交情,真是没法比啊。”

朱娘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吹捧中,乐得嘴都合不拢。

虽然王府已经帮忙给了赏钱,但朱家这边也不能太过寒碜,可她身边没准备赏钱,急忙让李姨娘进去拿了七八两散碎银子出来,打赏给报喜之人。

这下报喜者大喜过望,没想到这朱家果然不凡,一次报喜却领了两次赏钱,加起来足足有二十多两之巨,简直是大丰收。

张佐将喜报交到朱娘手里,笑着道:“朱少爷才高八斗,而后王府会找人知会他,让他去京师安心备考会试,争取会试、殿试连中,再给安陆增光。”

朱娘幸福得都快找不到北了,现在只知道笑,张佐说什么她都只是点头。

而州衙的人一看这边实在掺和不上,就算贵为本州同知,姜竟棠也只是在简单恭喜后,便带着州衙的人离去。

朱娘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何自家儿子中举,连州衙都被惊动。

孙家老太太却没有离开,她儿子也中了举,本来就是来感谢的,立即让家仆把大箱小箱的东西往铺子里边抬。

此时朱家门槛都快被人挤破了,谁都想来凑个热闹,好在王府仪卫司的人已在限制后续人入内,但外面发喜钱的活动还在继续。

前来围观看热闹的人愈发增多。

“三夫人,王妃特意差遣咱家前来,小小心意不成敬意。”张佐跟着朱娘进入铺子,指着王府送来的几口箱子说道。

此时的张佐多少有点尴尬,因为旁边孙家送过来的箱子摞得跟小山一样,数量几乎是兴王府礼物的数倍,打开后里边珠光宝气,一点都不比兴王府送来的礼物差,这让他很没面子。

朱娘急忙道:“吾儿能进王府读书,承蒙恩惠太多,待他回来后,定会让他到王府谢恩。”

张佐摆摆手:“不用不用,都是自己人,朱少爷与咱家乃是老交情,平日抬头不见低头见,哪儿来那么多客套,让他好好办事就行……不对,应该是好好备考会试,这不都说了,祝他继续高中?”

“哈哈哈……”

挤进屋来的街坊都在笑。

这时一个个都显得跟朱娘很熟稔的模样,这会儿就算是有人拿棍子进来赶人,里面的人也不舍得走。

张佐道:“三夫人刚得知喜报,是不是还要接待宾客?咱家就不在这里多停留了,王府那边事也多……这种庆贺的事只能拿到外面,放到王府不合适……”

“是,是。”

朱娘当然知道兴王府大丧刚过,还是小兴王守孝的时候。

兴王府能在此等时候记着帮朱浩张罗喜庆事,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张佐离开,朱娘出门相送,而这会儿,仲叔和马掌柜等人刚得知消息,马不停蹄赶到城里帮忙操持,这一下又带来几十号人……如此一来朱娘这院子才算有了章法,不需要外人就能维持好秩序。

“东家!”

马掌柜招呼人手,把马车上的箱子卸下来。

打开后,又是一箱箱铜钱。

围观群众本以为热闹结束,正要走,这才知道原来刚才在外面派送的铜钱都不是朱娘发的,感情大头在此呢?

李姨娘看着有点心疼:“刚不是发过了么?不用再派发了吧?”

朱娘喜不自胜,摇头道:“有钱难买高兴……这些钱都发了吧,当初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时,全都靠街坊邻里照顾生意,才有吾儿今天。”

在这种喜庆时候,既然铜钱都亮相了,朱娘觉得没必要拿回去藏起来。

如此会显得很小气。

这么多年积攒家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朱浩在考学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虽然现在只是考中举人……

但对朱娘来说,已心满意足,这时代非常认同举人的社会地位,那几乎是社会上层人物的代表,至于进士……一般人家还真不敢想象。

所以在朱娘看来,就算朱浩未来或还会有进益,但最近这十几年,不敢有再高的奢望。

“发钱了!”

仲叔急忙招呼人,再次派发喜钱。

出手之阔绰……连孙家老太太看了,都不由感慨这位三夫人做人大气。

给了钱,朱娘现在就成了街坊眼中成功母亲的代表,很多人都起哄让她出来讲讲育儿经,但朱娘这会怎可能会公开说什么?言多必失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随后又是一堆人簇拥着朱娘进到铺子。

孙家老太太这才过来行礼:“夫人,令郎……朱老爷乃我孙家的大恩人,此等心意不过只是为报答其恩情之万一,吾儿尚在武昌府,等他归来后定让他在贵府门前跪上三天三夜,以体现其诚意。”

朱娘闻言不由苦笑。

还是这个当娘的可真会“教育”儿子,你家公子现在都是举人了,居然打算让他到我府前跪上三天?

你这是谢恩呢,还是负荆请罪?

马掌柜到底是场面人,笑道:“老夫人,不必了,孙老爷能考中举人,乃其自身造化,我家小东家不过是尽了点拨之责。”

孙家老太太摇头摆手:“我那孩子,自幼学业不专,给他请了诸多先生,学问也没精进多少,脾气倒是变得很坏,也是老身不会管教所致,日后他就要一辈子奉养恩师,只有如此才能走上正途。”

旁边有大娘大婶没走,凑在门口观望,闻言马上有人问道:“朱娘啊,你儿子还收学生吗?我们也想把孩子送过来读书。”

仲叔过去驱赶:“去去去,啥都不知道就跟着起哄,你以为举人老爷随随便便就收弟子?老刘家婶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儿子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还想考取功名?以往你家汉子想让儿子读书,可是被你拿棍棒赶到街上去的。”

街里街坊的,谁家有什么事都门清。

街坊也是在得知朱浩一个看起来普通,在他们见证下长大的孩子,能考中举人成为老爷,一下成为人上人,自然也就做起了美梦,希望自家孩子也能跟着喝口汤,就算考不中举人……努努力考个秀才应该不难吧?

朱娘谨慎地道:“吾儿不在,以后这朱家一切都由他来做主,孙老夫人有何事,还是等他回来以后再言吧。”

朱娘早就认清现状,本来她就想着等儿子成年后把家业交给儿子,自己退居二线,眼下朱浩考中举人,比成年意义都大,她对生意什么的早就感觉力不从心,此时也做了激流勇退的打算。

第411章 以武立府

朱浩和唐寅一行,仍在北上京师的路上。

过襄阳,进入南阳府,便到了河南地界。

队伍又往前走了三天,出了南阳盆地,一过伏牛山,就发现河南地面遭了旱灾,即便不是饿殍遍野,也经常能看到南下逃难,成群结队的饥民。

朝廷也有开仓赈灾,但成效不大,百姓中尤其是那些没有田地、自家田亩较少的佃户,交不起租子,不得不踏上迁徙之路,而逃难人群往湖广迁徙的不在少数,有的无法在湖广立足,会继续难迁进入贵州和巴蜀……

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迁移行动,并不是只有在明末清初时发生,可以说在整个明朝都有这方面的倾向。

“世子一行,已过此处三天……他们越行越快,看来接下来我们要抓紧时间赶路了。”

唐寅这天在驿馆歇脚,就地打听了一下情况,得知朱四一行加快了北上速度,不由着急起来。

说好了是北上辅佐世子,结果世子比他们走得快很多,万一路上发生点什么意外,连施救的机会都没有。

朱浩则很安然:“急也没用,有骆典仗在,相信世子安全方面能得到保障,再说太监丘聚并非皇帝亲近之人,料想不会沿途痛下杀手。”

“嗯。”

唐寅只是点头,却未必赞同朱浩的观点。

丘聚虽为原先太监“八虎”之一,但自从刘瑾倒台后,八虎在朝中的影响力已大幅削弱,眼下皇帝身边最得宠的要数钱宁、江彬、臧贤、张忠等人,丘聚跟张永一样,已属于太监中的边缘人物,要不是太后启用丘聚,丘聚连南下的资格都没有。

朱浩道:“到京师后,先生你应该高调去见一些故人,让他们知道你到了……”

“这是为何?”

唐寅有些急眼,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

我唐某人一辈子都受科举鬻题案的牵累,到京师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你居然让我招摇过市?

朱浩叹道:“我们要分明面和暗地里两路行动……先生你就在光亮处牵扯人们的眼球,我暗中行事……

“朝中或有人知晓你在兴王府供事过,尤其是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探,他们若知道你到了京师,又低调不见人,定会怀疑你是奉命前去协助世子,你高调亮相反而更加安全。”

唐寅吸了口凉气。

在王府这几年,他都以为自己真的已大隐到跟世间凡人凡事脱节,但其实还是红尘俗世中人,行踪和下落人家稍微一调查就知晓。

“路上再行商议吧……”

唐寅这次没有马上应允,他还要观察抵达京师后的情况,再决定自己到底是高调还是低调。

以他这年岁,还有这几年韬光养晦,已不像年轻时那么张扬,高调起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太过矫揉造作,老家伙现在已习惯低调内敛,有了一定城府,以及谋士的气质。

……

……

朱浩考中举人之事,暂时他自己都不知晓。

但在京城,朱家却先得知此消息。

当朱嘉氏看到四儿子朱万泉自湖广的来信,一口气差点儿没上来,好在旁边有人急忙将她扶到榻上休息,随后就……

一病不起!

大房的姜咏荷、二房的朱万简、四房朱万泉的妻子朱林氏一同前去探望病情,病榻前,朱嘉氏把朱万泉的来信掷于地上,被朱万简捡起来详细看过。

“哈哈哈哈……真是荒唐可笑,老四他自己没考中举人,倒是三房的小浩子考中举人,还拿了个湖广解元?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朱万简看完后当即大笑起来。

声音非常刺耳,简直是在给老太太的伤口上撒盐,老太太听完后差点儿一口老血没喷出来。

姜咏荷声音平和:“若真如此,那倒是好事。”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