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313章

作者:天子

朱浩说话时,故意把声音说得很大,如此两个女孩都能清楚听到。

这种被卖掉的女孩,每个月有俸禄拿,对她们来说条件太优渥了,而且主家还说,三五年就能换个自由身,虽然只是口头承诺,但若主人家无此心的话,根本没必要提及俸禄和归还自由之事。

随后就有奴仆带她们上楼清洁身体和换上新衣服。

“小东家,回来的时候发现有人跟踪……”

于三正想提醒,朱浩打断了他:“你直接去跟老陆说,不好办的事让他来解决,只要不是襄王府的人就行。”

从安陆沿官道北上,一定会经过襄阳城,因兴王府跟襄王府间曾有过节,最怕的就是襄王府派人来找麻烦,但似乎襄王府并不知唐寅和朱浩北上之事,毕竟官方车队早一步出发,所以这种事情只是小心为上。

……

……

于三去找陆松接洽时,朱浩将唐寅叫到一楼的客房。

“怎样了?”

朱浩问道,“没说漏嘴吧?”

唐寅叹了口气,眼角明显有泪渍。

朱浩道:“先生莫要伤感,看先生这样子,好像哭过啊。”

唐寅瞪了朱浩一眼,道:“大丈夫哭两声又怎样?与故人相见,物是人非,难道不值得感怀吗?”

“我没有嘲笑先生的意思,我只想知道此刻先生心境如何……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先生与故人相见,到了伤心处……自然可以抱头痛哭一下。”朱浩解释。

“你这小子,说话总是稀奇古怪,什么叫男儿有泪不轻弹?”

唐寅琢磨了一下朱浩信手拈来的句子,突然发现很有哲理,形容自己的心态可说是恰如其分。

朱浩道:“先生与她如何说的?”

“她的意思是一同北上,助我完成辅佐世子的任务,但我的想法……是她北上有些冒险,不如中途找个地方安顿下来,等我们南下时,接她一同回归安陆。”

唐寅说出自己的计划。

朱浩摇头:“不妥,以她一个弱女子,举目无亲,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只会更加危险。若是你真为她着想,就让她跟在我们身边,否则你再见她时,又将是何等模样,谁能料想到?我帮你做决定吧,让她跟我们北上京师,她现在挂在我名下,我说了算。”

朱浩想提醒唐寅,人家现在等于是投奔你这个唯一能收留她的亲友。

你留她在地方上,或是出自好心,但人家也会以为你是怕被她连累,再加上人家家庭遭遇剧变,身边举目无亲,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你就不怕她一时想不开,二次跳江?

你这老穷酸,真是不懂女人心,活该你临老了孤苦伶仃。

给你个机会你都不知道把握!

第409章 喜从天降

闰八月中旬。

朱浩离开安陆已有半个多月,朱娘全在思念儿子中渡过。

因为挂念儿子,朱娘算账时心不在焉,甚至需要李姨娘提醒,才知自己把账目数字给弄错了。

“夫人,您要是累了的话,就先去休息吧……这两天看您精神头不是很好,可是因为秋凉的缘故,夜里没睡好么?”

李姨娘关切地望着自己这个姐姐,虽然曾经两人算是竞争对手,但现在却是相依为命的亲人。

朱娘叹道:“小浩在家的时候,并不觉得怎样,就算在王府里十几天不归,也没太过想念,觉得只要他在身边,就不会出事。

“可现在他突然去了京城……你说他在路上能习惯吗?风餐露宿的……从武昌府回来,连坐都没坐,就这么走了……”

朱娘絮絮叨叨,让李姨娘觉得女人一上了年岁,话就开始多了。

“浩少爷没事的,不是有唐先生陪伴在他身边吗?唐先生人脉广泛,京城朋友多得很呢。”李姨娘出言宽慰。

朱娘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突然想到什么,待要说出口,却缄默不言。

……

……

宣纸店没太多客人,连渡口那边塌房生意看起来都不太好,没有朱浩这个主心骨在,连马掌柜都有些招架不住。

下午朱娘正想早早关掉铺子,门口一阵喧哗。

李姨娘走过去探头看了看,却见很多百姓聚集围观,随即便有一队官差路过,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啥事?”

百姓都在问询出了什么事。

但听领头的官差喊道:“城北孙老爷高中湖广乙卯年乡试第三十六名,孙老爷高中啦!”

众百姓听了,精神为之一振。

一个个都在问,到底是哪个孙老爷?

随即有孙府的人前来迎接,居然用牛车载着炮仗什么的出来了,沿路燃放鞭炮,又在行道树上披红挂绿,氛围越发热烈。

李姨娘回过头望向正在柜台上算账的朱娘:“孙老爷,会不会就是跟咱们家有生意往来的那个孙家?”

朱娘摇摇头:“别人家的事,不要理会……”

说是不理会,但听说别人考中举人,心中还是有些失落,外面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不但官府来报喜的人造势,连孙府的人也在推波助澜。

“闹得好像生怕人不知道似的。”

朱娘走到门口,往外边看了一眼,话语中有些酸意。

孙府的人沿途撒铜钱,好像要与街坊邻里同乐,喜事更是要让人人皆知,如此一来围观人群尤其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孩子,都追着报喜的队伍去了。

朱娘望着远去的人群,叹了口气,一旁的李姨娘出言安慰:“浩少爷年岁小,以后有的是机会。”

说着,姐妹二人正要拿起隔板把门隔上。

不料对面出来看热闹的钱串子眼尖,一眼就看到她:“哎哟,这不是朱娘吗?你儿子不是也去考乡试了?怎样,他中了吗?”

朱娘不想理会钱串子的毒舌,一旁有街坊道:“朱家小少爷人家才几岁?能考中秀才公已经不容易了……钱串子,你家的孩子几时有人家那么出息?”

“呸!考不上就说考不上,在这里装什么蒜?”

钱串子心中别提有多解气了。

看到别人倒霉,他就很开心。

不想就在这时,远去报喜的队伍中,有人一扭头往朱娘的铺子跑,却是一名孙府的仆人,靠近就大声道:

“这位是三夫人吧?我家老夫人说了,等迎接完报喜队伍,要亲自过来感谢您……多亏你家公子教导,我家少爷才能考中举人。”

朱娘一听有些懵了。

还真是孙家少爷孙孺?

那个看起来呆呆傻傻,书卷气很重的书生?

那不是自家儿子的弟子吗?他不是也才刚考中生员?怎么人家就考中举人当老爷了呢?

在场围观的百姓一听不由哄声大作。

有邻居大婶忍不住好奇,出来问道:“朱娘啊,是您家少爷收的学生考中举人了?”

孙府的人回道:“是啊,我家少爷正是朱先生的亲传弟子……多亏朱先生栽培,我家少爷才会院试和乡试连捷……稍后老夫人会携重礼前来感谢,等我家少爷回来,还要过来磕头谢恩呢。”

朱娘突然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她心中却没有一点荣幸,反而觉得老天爷很不公平,赶紧摆手:“不必了,不必了……犬子他……暂时不在安陆,出去游学了。”

钱串子一听又跳起来:“是知道自己考场上没发挥好,出去避风头了吧?”

“钱串子,咋哪儿都有你?人家收个学生都能当上举人老爷,给你家祖宗十八辈,也没这机会!”

“哈哈哈……”

钱串子本来打算好好消遣打趣朱娘一番,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他意识到,人家寡妇带儿子,儿子还有出息,舆论自然是一边倒,于是骂骂咧咧道:“老子说的都是实话,你们一群头发长见识短的妇道人家,不跟你们一般计较!”

……

……

朱娘本要关门打烊,不料这边孙家说要过来感谢,一时也不知是该把门板合上,还是就这么等下去。

把客人拒之门外未免有点没礼貌,再说孙家老太太她见过,说话和气,尤其最近谈生意的时候,人家真把自家儿子当成先生一般看待,或许在孙家人看来,朱浩对孙孺能考中生员有莫大栽培之恩吧?

可人家公子都能考中举人,这才学,是自家儿子能教授的吗?

“夫人,还是先进去等等……孙家前来感谢,咱们家不是也有面子吗?”李姨娘赶紧拉了朱娘一把,意思是别在外面待着了,回屋里去,眼不见为净。

便在此时,远处又有一队人马过来,并不是自城门口方向,乃是从兴王府过来的。

带头的人朱娘一眼就认出,正是之前多次前来联系的王府承奉司承奉正张佐。

张佐带来的人,手上举着长长的杆子,杆子上挂着红衣包裹的鞭炮,还带了大批王府仪卫司的侍卫,一路浩浩荡荡来到朱娘家门前。

“张……张先生,您这是……?”

朱娘人又懵了。

王府这是搞什么名堂?

旁边一名护卫领班,凑近张佐耳边说了什么,张佐笑着道:“咱家乃是奉王妃之命,特地前来……咦?人还没到,是吧?那就先等等,来人……把阵仗列起来……”

话音毕,王府仪卫司的侍卫在朱娘铺子的门口列了两列,二三十人次第排开,威风凛凛。

更有人已把鞭炮挂好,好像在等什么人来,一来就可以燃放。

朱娘奇怪地问道:“张先生,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张佐笑道:“夫人,您别着急,等等就好,现在说出来就没意思了……王府也是消息灵通,提前得知……哎哟,那边是不是?”

张佐指着远处过来的队伍问道。

旁边有人提醒:“张公公,那边好像不是城门口方向,似是什么人家迎亲吧?”

张佐这才反应过来,这些人跟自己过来的方向相同,马上摆摆手,意思是让人先把这些人给堵住……我们这边正准备庆贺好事呢,哪里有那么不识相的正好跑过来,莫非还有蹭喜事的不成?

“张先生,那是犬子弟子的母亲,孙家老夫人……她是前来感谢犬子栽培之恩的。”

朱娘踮起脚尖看了看,对面过来的正是孙家老夫人亲自带领前来行谢礼的队伍。

根本不是迎亲,却比迎亲搞得还要热闹,大箱小箱的东西一担又一担,不知道的还以为要送聘,一个个披红挂绿,喜庆劲儿十足。

张佐恍然:“孙家就是朱少爷收的高徒之家?怎么,朱少爷的弟子也考中举人了?”

朱娘本想解释,却记不起来之前来报喜的人是怎么说的,街边有人接茬:“说是乡试第三十六……”

“哎哟哟,同喜,同喜啊……快……快去把人迎过来。”

张佐一听是好事,也不派人阻路了,直接把人迎接过来。

孙家老太太近前,朱娘做了引介,孙家老太太一听是王府的管事太监亲自前来,急忙行礼:“老身孙氏,见过张先生。”

“老夫人客气了,之前无缘拜访,不过既然令郎也中了举,以后跟王府也多多走动,毕竟都不是外人嘛……朱少爷的学生,那也是王府亲近之人……”

张佐一听,朱浩的学生考中举人了,那以后还不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

说话间,又有一队人马前来,这次却是州衙的人来了。

居然也是从兴王府方向过来的。

不料与此同时,另外一批敲锣打鼓的队伍也出现了,自城门口过来,两队人马相向而行,只是那队人没有马上接近朱家的铺子,稍微停了一下,像是在等这边先把仪式搞起来。

“姜同知?久违了啊。”

张佐先去见了州衙派来的代表,并非新任知州本人,而是随新知州到任地方的州同知姜竟棠。

姜竟棠在到任后曾代表州衙到兴王府参加葬礼,因而认识张佐,急忙躬身行礼。

朱娘这边更是摸不着北,孙家过来感谢朱浩栽培之恩,合情合理,但王府和州衙在搞什么鬼?

李姨娘却有些明悟,小心地扯了扯朱娘的衣服,道:“夫人,您说会不会是……浩少爷也中举了?”

“不……不会吧?”话是如此说,朱娘目光却紧紧盯着远处从城门口过来的那队人,跟之前去给孙家报喜路过门前的队伍非常相似,而眼下又是王府,又是州衙来人,好像只有一种解释才说得通。

那就是朱浩也中举了!

王府提前得知消息,派了张佐前来恭贺,这才有提前说出来就没意思之类的说法。

第410章 场面人场面事

宣纸店门口围观的人愈发增多,这比之前跟着报喜队伍捡铜板的阵仗还要大。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