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751章

作者:吾谁与归

但是历史仍然给景泰八年正月的宫变,定名为了夺门之变。

洒水洗地这个活儿,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实事求是的活儿,就是再强词夺理,也无法改变事实。

“我可以明白其中的差别。”朱见澄思考之后回答道:“唐太宗以秦王身份,杀建成太子是你死我活的政斗,是为了博位是宫变;父亲杀稽戾王,则是因为稽戾王罪孽深重,是审判。”

“然也。”胡濙满意的点了点头。

太子朱见澄的聪慧比不了崇王朱见济,也比不了稽王朱见深,可是太子仍然是勤勉好学,而且十分踏实。

对于皇位而言,天分重要,还是教育重要?

在胡濙看来,是教育。

胡濙的这番话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因为在泰安宫才如此恭顺的说话?

朱祁钰完全没有去计较,胡濙死后是要葬在金山陵园的,既然不准备落叶归根,他到逝世的那一天,都是如此说话。

真心实意与否,并不重要。

朱见澄已经开始接触大明的公文,并且尝试去理解政这些政令背后的博弈,他看完了袁彬的奏疏之后,思索再三的问道:“少师,若少师是室町幕府的将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袁公方,又该怎么办呢?”

胡濙想了想笑着说道:“有时候不做,比做些什么更好。”

“不做,比做更重要?”朱见澄瞪着眼睛,有些惊诧的问道。

“是的。”胡濙思忖了下说道:“民间赌坊里,有人上桌,有人跟着下注,有人则看热闹,十赌十输,但凡是上桌和下注的人,都会输的很惨。”

“面对袁公方的来势汹汹,就像是庄家在榨干赌徒口袋里的最后一文钱一样,这个时候,做什么,就是上桌,只会输的更快,相反,什么都不做,甚至不跟着下注,反而是一种最好的手段。”

“只要你不上桌,就会有上桌的人,在你前面倒霉,很多时候,政斗也是如此,不动比动更为妥帖。”

“不动,不是一种愚蠢,往往很多时候,是一种智慧。”

“对于足利义政而言,在倭国层层架空的政治格局下,他本身的权力就不是很大,一些威胁幕府的大名死掉,对足利义政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朱祁钰在窗外听完了胡濙的这种说辞,不得不说,得亏胡师父有恭顺之心,若是胡师父没有恭顺之心,都不用亲自下场,只需要出谋划策,朱祁钰这理政的难度就会骤升,甚至难以应付。

朱见澄听后,简直是目瞪口呆,他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玩!

他认真的品味了一番胡濙这番话,眉头紧蹙的问道:“可是土木天变后,于老师父做了很多,又是迎父亲出王府监国,又是三请父亲继位,好像和少师说的不同。”

胡濙的表情可谓是五味成杂,他听闻太子提及了于谦的做事风格,便是略微有些失神的说道:“于少保那是斗士,是天下人的榜样。我年少之时,是想成为那样的臣子,最终,我活成了现在的模样。”

谁人年少不轻狂?

当年胡濙进士及第,意气风发之时,也想做于谦那样的人,修身治国平天下,扫清天下不平事。

他做到了吗?没有做到,最后他活成了众人口中的谄臣。

胡濙面色复杂的说道:“太子殿下,于少保不常有,不能当寻常去看待,多数论政,都应当把于少保这样的人排除在外,或者单独去讨论。”

于谦殿试就开始怼太宗文皇帝,而后又怼杨士奇等一众,还把王振给开罪了,弄的自己一身狼藉,身陷囹圄困于囚牢,如此多的困苦,千锤百炼之后,于谦身上的棱角仍然如此分明。

“好像武清侯之前也入过诏狱,于少保也入过诏狱。”朱见澄敏锐的把握到了实情的关键。

大明的文武巨擘,似乎都是进狱系人才。

如果一个大明皇帝发现无可用之人怎么办?从诏狱里寻找贤良即可。

大明真正的养才储望之所是翰林院吗?非也,是诏狱。

朱祁钰走进了文华阁内,笑着说道:“澄儿,胡少师只是在自谦,这《预防卫生与简易方》一书不可不读,胡少师生民无数,有大爱。”

胡濙和朱见澄赶忙见礼。

朱祁钰摆了摆手示意无须多礼,他坐下之后说道:“这本医术你知道风力如何评断?他们说胡少师犹慕仙术,招致术士出入无间,闺门不谨,以损誉云。”

“可是胡少师这本书,让陈福寅为大明带回了琉球,当初琉球闹倭乱,琉球国王跑到大明避难,陈福寅就是拿着这本书,在琉球闯下了椰子大王的名号。”

“澄儿,于少保那样的臣工,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要圆滑有圆滑,几百年都出不了一个,若是你以后有胡少师这样的臣工辅佐,那是天幸。”

“陛下谬赞,陛下谬赞。”胡濙不胜惶恐的说道。

朱祁钰笑着反问道:“胡少师说朕说错了吗?”

“陛下自然不会错。”胡濙无奈的说道。

“那朕就不是谬赞,胡少师当得此誉。”朱祁钰乐呵呵的说道。

“这……”胡濙只能摇头,陛下一句话堵得他没话说,只能承认自己是个还不错的臣子。

于少保这样的臣子少有,胡濙这样的就多吗?其实也不多。

第八百二十三章 官船官贸,再下西洋

世界上,所有荣耀和耻辱的事儿,都需要资格。

在朱祁钰看来,于谦这样的臣子,不可奢求,胡濙这样的臣子,已经是不可多得。

胡濙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做就是四十余年,如果胡濙真的想做点什么,他完全有资格了,但是他没有,就连他的儿子,也在操持贱业,在太医院做一名医倌。

胡长祥的动物论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朱祁钰也看完了,胡长祥本身的文采,再加上《我的礼部尚书父亲》,考个进士很是轻松。

在朱祁钰看来,胡濙的一生,固然不如于谦活的那么坦荡,那么问心无愧,但是胡濙已经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天下黎民,并没有尸餐素位,也不是碌碌无为。

朱祁钰在这个时候出面,就是让自己的太子,不要对臣子的期望太高,绝大多数的臣工在让人失望这一点上,从不让人失望。

期望太高,跌下来的时候,就会摔得很惨很惨。

“澄儿,胡少师说的对,在某些时候,不做什么,远比做些什么,更加可靠。”朱祁钰看着朱见澄解释道:“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做些什么,反而引起了更糟糕的结果。”

“父亲也有不如意的事儿吗?”朱见澄有些好奇的问道,作为大明至高无上的存在,难道父亲也有不如意的事儿?

朱祁钰颇为确切的点了点头,有些无奈的说道:“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大的,但是你要善用这份权力,不能只凭借自己的好恶,不顾后果的去做事。”

胡濙倒是知道一些陛下的不如意。

比如到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娼馆,就是让陛下无可奈何之事,从陛下注意到娼馆之后,就一直想要这世间没有娼妓。

作为权力无限大的大明皇帝陛下,可以一纸诏令,把娼妓这种千古以来的职业取缔掉吗?

完全可以。

但是那么做,反而变成了一堆的暗娼,解救变成了更加糟糕的迫害,仁慈的救赎,变成了助纣为孽的帮凶。

劳动带来了自由,工作带来了人格。

比如那个放在讲武堂御书房案头上的那个翻过去的灵牌。

胡濙早就注意到了那个灵牌,他也早就猜到了那个灵牌上写的什么,土木天变,是陛下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伤痕,时时刻刻的提醒着陛下。

但是陛下从来没有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将那个灵牌示人,直到最近铁马驰道出现后,陛下才不掩饰自己对瓦剌的痛恨,为西征做着准备。

大明的第一条驰道不修到松江府,而是修到嘉峪关的目的昭然若揭。

朱祁钰就靠在案上,听胡濙跟朱见澄论政,这个课只有太子才能上的课,也只有太子才会这么早的接触政务,接触那些人间的肮脏,而后剥开那些肮脏,看的一清二楚。

“的确如此,只有和平才会有发展,有了发展才会有普遍正义,而普遍正义来带了相对公正,相对公正带来了人身自由,而后这天下才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的基石。”胡濙回答着朱见澄的提问。

朱见澄问对于大明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胡濙让朱见澄自己思索,朱见澄给出的答案是稳定的和平。

朱祁钰立刻说道:“任何和平都不是祈求来的,祈求来的绝对不是和平,只能祈求到无尽的屈辱,都是靠拳头一拳一拳打出来的道理,一拳一拳打出来的才叫和平。”

稳定和平、持续发展、普遍正义、相对公正带来了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代表着大明的物质资财丰厚,最后才能实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条大道之行。

至少对于朱祁钰和朱瞻墡而言,从来没有把大明当成他们老朱家的一家私产,天下太大了,当做私产,真的会被撑死。

朱祁钰和朱瞻墡,都想要实现天下人的天下这一大道之行,否则朱瞻墡为何不断的完善着《公德论》,将‘公’字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德行。

朱祁钰并不是在否认胡濙的观点,恰恰相反,朱祁钰对胡濙的观点高度赞同,他笑着说道:“战争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譬如眼下倭国就是群雄蜂起,战国大名彼此征战,礼乐崩坏世风日下,连最基本的耕种都无法保证,如何去发展呢?人只能高度依附他人报团取暖,而后去抢劫别人的资财,勉强维持。”

“而倭女只能贩售到大明来,这对她们而言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在倭国,哪一天被做成了食物,也不奇怪。”

“但是实现稳定的和平,绝对不是祈求。”

朱见澄面露思索,才开口说道:“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和平不是求来的,父亲是这样吗?”

朱祁钰颇为欣慰的点头说道:“诚如是。”

苏洵写《六国论》看似是就事论事的论史,其实是在借题发挥,苏洵不是在总结六国破灭的原因和教训,而是在警告宋廷,不要重蹈覆辙。

彼时宋廷与西夏议和与辽国议和,岁币累年增加,用贿赂的手段去满足贪得无厌的虏寇,换来的结果,就是破灭。

苏洵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在不久之后,靖康之难,二帝北狩,北宋就破灭了。

和平从来不是祈求来的,是斗争来的,是打出来的。

“把所有的对手消灭了,大明就和平了。”朱祁钰看着朱见澄,解释着和平。

朱见澄思忖了片刻,反问道:“那稽戾王亲征,最后深陷迤北,被父亲所杀,发动战争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的手段,孩儿不明,还请父亲教我。”

朱祁钰被孩子反驳,非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的欣慰,这孩子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威严,就把话憋在心里,而是说了出来。

“关于战争,你应该在去讲武堂学习,发动战争的一些必要条件,是必须要满足的,否则轻启战端的结果,就是稽戾王的下场。”朱祁钰看向了胡濙问道:“澄儿的课业,现在可以去讲武堂了吗?”

“并无不可。”胡濙俯首说道。

“那就去旁听吧,多听多看少说,你是太子,你的任何询问,都会被当做是日后的风向,而被有心人所利用,有什么疑问,可以来问朕和胡少师。”朱祁钰对着朱见澄嘱咐着。

荣耀和耻辱都需要资格,而太子位上的朱见澄,完全有资格荣耀和耻辱,就看他自己的发展了。

朱祁钰对于人亡政息抱有绝对悲观的态度,人死了就是死了,管不了身后事,他死后,孩子们为了王位打的头破血流,埋在地下的朱祁钰也不能从棺材里跳出来,阻止他们争位。

“稽戾王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将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去解决。”朱祁钰开始解释正统十四年的那场土木天变失败的原因,回答孩子的提问。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操弄是稽戾王注定失败的原因,彼时东南福建百万百姓民乱,而西南地区的麓川反反复复,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内外皆是反对之声,而所有人矛头直指王振。

为了缓解内部矛盾,进而发动了亲征,发动战争的问题是为了转移朝中矛盾,最后的结果,就是战败,皇帝被敌人所俘虏。

战争的确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为了政治操弄,在没有任何准备下发动战争,是不负责任的恶。

朱祁钰继续说道:“瓦剌、鞑靼、兀良哈部,为何在永乐年间不敢南下,反而在正统年间开始频繁扰边,甚至不断的发动大规模的征战?”

“彼时,文皇帝巴不得他们来呢,正愁找不到他们!但是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鞑靼等部,正是看到了大明的虚弱,才敢犯边。”

“现在瓦剌人在哪里?”

“他们在撒马尔罕,就这,瓦剌人还觉得跑的不够远,想去拔都萨莱去,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仍然待在龙庭和林,朕绝对会亲入大漠,把他们犁庭扫穴,大明完全有实力做到。”

朱祁钰简单的讲解了下稽戾王失败的政治因素,政治操弄是发动战争最下作的原因,并且会招致不幸。

“孩儿明白了,就像是在北宋末年靖康年间,宋钦宗和宋徽宗为了权力在京师的互相倾轧,最后导致了大宋错失了驰援太原的良机,最终导致了国破。”朱见澄是真的明白他的父亲在说什么,而不是在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还举了个例子。

完颜宗望从古北口南下占据了幽州(今北京),而后跳蛙战术,转战千里至开封城下,而后勒索了一笔银钱选择了北归离开。

在完颜宗望出发的时候,完颜宗翰从大同府南下,直指太原,在太原遭到了守将王禀的坚决抵抗。

北归后的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合兵一处,攻打太原。

在合兵之前,是驰援太原最好的时机。

大宋西军勤王将领种师道对登基为帝的宋钦宗说:太原在则国在,太原亡则国亡。

但那个时候,宋钦宗和宋徽宗为了权力,在开封府内互相倾轧,导致王禀等一众守军孤立无援,在坚持了二百五十天之后,战至城破身中数创而亡。

太原破则国破,占据了太原的金军一路南下,切断了西军勤王之路,最终俘虏了宋钦宗和宋徽宗,北宋灭亡。

在战争的时候操弄政治的结果,就是战败,战争是绝对的零和游戏,赢家通吃,败者食尘。

宋钦宗和宋徽宗作为中原皇帝,被执牵羊礼,被人用绳索牵着小弟弟,在冰天雪地之下,作为战利品被四处展览,而宋廷帝姬、后妃被百般羞辱,而宋高宗赵构有了身孕的妻子被绑在马匹上,颠簸了百里最终流产。

但是随着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一众将领名声鹊起,南宋在战场上不断取胜,宋钦宗和宋徽宗的待遇反而变得越来越好。

朱见澄没有选择糊弄他的父亲,他明白了就是明白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最近朝中有点事儿,计省核定船证,闹出了不小的风浪,胡尚书可有耳闻?”朱祁钰问着胡濙,他的称呼不是胡少师而是胡尚书,显然这是在问政,而不是在论政。

“陛下,臣已经不是尚书了,现在就教教书,偶尔也去太医院、解刳院逗留一二。”胡濙不想掺和这等闲事儿,他已经不是尚书了,他是少师。

胡濙不懂,为何他都退了,陛下还不放过他。

朱祁钰的可持续竭泽而渔,是用人的第一标准,死后埋在金山陵园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金濂死在了任上,王直一直到顺利培养出了王翱才退,胡濙都快九十了,仍在发挥余热。

好用就用到死,这对朝臣而言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负担与耻辱?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不是论政吗?”朱祁钰笑着说道。

这是论政就好了,这分明是问政、参政、议政!

“陛下给的,不要也的要。陛下不给,想都不要想。这就是君君臣臣,朝中因为船证风起云涌,属实是有点不知好歹,得寸进尺了。”胡濙略有些无奈的说道,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诸天反穿越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