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511章

作者:庄不周

“嘉谋,审配、田丰自杀,邺城不战而降,你是不是放心了?”

周忠嘿嘿一笑,却没说话。

他的确放心了,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

他放心的是庐江已经度田,虽然也谈不上彻底,却比其他郡要好一些。就算天子接下来要在中原强行推行度田,庐江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至于周氏,那更是支持朝廷的典范,没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这些话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说出口。

“天子有征无战,冀州平定。君荣虽未能立下大功,却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即将转战益州。这样的局面,有什么不放心的?”

“天子要在渤海试行德政。”

“试行德政?”周忠微怔,随即笑道:“难道我们现在行的不是德政?”

杨彪一声叹息。“显然有人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想在渤海罢度田令,兴教化,纯以德政,以求王道。”

周忠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半晌才道:“这是哪个腐儒?天子这是怎么了,怎么会答应这种荒唐的建议?”

“你也觉得荒唐?”杨彪无奈地摇摇头,将案上一封文书推了过来。“这人你也认识,彭城张昭。”

周忠眉头紧皱,嘴巴嚅了嚅,想骂人。

但他没有骂出口,倒不是顾忌张昭,而是顾忌天子。

以他对天子的了解,天子能答应如此荒唐的建议,绝不是糊涂,而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这要是一言不慎,被杨彪误会是骂天子,那可不太合适。

周忠看了一遍,想了想,又看了一遍,咂了咂嘴。“这不是张昭一个人能拟定的方案,背后还有人,而且是个熟悉新政的人。”

“你觉得会是谁?”

周忠眼皮一挑,打量了杨彪两眼,笑了笑,放下文书。“这重要吗?”他随即又叹了一口气。“如此才华,还对新政抱有疑虑,恐怕不是见识不够,而是利令智昏……”

杨彪抬抬手,示意周忠不要再说了。

他一看到文书,就知道为张昭背后的人大概率是荀彧。荀彧虽然不在长安,荀文倩却在,这些话要是传到荀文倩的耳中,将来见面,难免会有尴尬。

“智者尚且如此,其他人可见一斑。”杨彪搓着手。“天子准张昭如此行事,想来也是知道攻心难于攻城,所以要围三阙一,让那些愚夫有个出路,免生烦恼。”

周忠点了点头,同意杨彪的看法。

“那你找我来,就是为了商量这件事?”

“嗯,天子不在京师,不能开朝会,有事只好三公先商量。去见贾文和之前,我想和你先商量商量,免得在贾文和面前露怯。”

周忠眼珠一转,忽然笑了。“杨文先,贾文和是什么样的人,我大概还是知道一些的。这样的事,就算他有意见,也不会说什么,你何必担心他?你是觉得这事棘手,想拉上我吧?我跟你说,你想都别想。天子有诏,太尉治兵,司徒治民,我司空府除了水土之外,还有监察事务,忙得很,没精力管你司徒府的事。再说了,你那司徒掾那么能干,不让他多分担点责任?”

杨彪抬手指指周忠,笑骂道:“你这老贼,这时候倒是躲得快。我知道,你庐江周氏已经度田了,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是你别忘了,张昭毕竟是孙策的幕僚,和你从子周瑜也有说不清的干系……”

周忠长身而起。“你少来。就算牵连,他张昭也牵连不到我。”

杨彪眼急手快,一把抓住了周忠的袖子。“坐下,话还没说完就想跑,你跑得掉么?”

周忠挣了两下,没能挣开,只好重新入座。

两人说笑了一阵,又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天子在渤海网开一面,也就意味着在冀州是不会再让步了?”周忠说道。

“应该是。”杨彪点头说道:“天子虽然没有直说,但他这么快就宣布了荀公达征讨辽东的事,说明他短期内没有回京的计划,要以大军坐镇冀州,监督其他诸郡国度田。”

“这么说来,他许诺士孙君荣征讨益州,也是为了将士孙君荣支开,以免掣肘?”

杨彪扬了扬眉,却没说话。

周忠卷起袖子,扇了扇风,觉得心头有些烦躁。

天子越来越强势了,这几个安排步步为营,不给他们任何干涉的机会。等士孙瑞备战益州,沮俊又回到长安,就任执金吾,天子身边就一个老臣也没有了。

至于韩遂,那人已经被天子驯服,根本不会有一丝反抗之心。

“文先,如果天子要留在冀州,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赶去冀州侍驾?三公与天子相隔千里,只靠文书来往,终究不是事啊。”

杨彪笑了。“我也这么想。正如你方才所说,度田本是司徒府的事,既然天子要在冀州度田,我自然应该赶去冀州,而不是在这里遥指。”

周忠慨然道:“我陪你走一趟。”

“你不能去。”杨彪一口否决。“你我都走了,只剩下贾文和一人,如何能行?太尉治兵,可不治民。”

周忠恍然大悟,指指杨彪,欲言又止。

他现在才明白,杨彪找他来,是想让他留在长安,制衡贾诩。

第948章 采菊太尉府

周忠抚着胡须,沉吟不语。

制衡贾诩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需要制衡。

原因也很简单,贾诩几乎不管事。天子不在京师的期间,长安城的防务一直由卫尉王服负责,等沮俊执金吾到任,更没贾诩什么事。

王服、沮俊都是他们一系的力量,听贾诩的马腾身为光禄勋,如今在天子身边。

况且贾诩也不是喜欢争权的人,何必制衡。

“文先,你是不是多虑了?贾文和不好争权,若不是你相劝,他连太尉都不愿意做呢。”

杨彪看了周忠一眼。“我担心的不是贾文和,而是你们。”

“我们?”

“对,尤其是沮元英。”杨彪眉头微皱。“一把年纪的人了,还像个稚童似的使性子。亏得天子大度,眷念旧恩,不和他计较,还提议他为执金吾。等他到了长安,如果还是这般不知分寸,如何是好?太学的书生,关中的将士,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其实矛盾大着呢。一个处理不好,这长安或许就乱了。”

周忠恍然大悟。

杨彪担心的不是贾诩争权,而是贾诩不管事。

城南太学聚集了数以千计的读书人,虽然规模远不如当年的洛阳太学,但他们处士横议、批评朝政的劲头一点也不弱,移居关中的凉州人也是他们批评的目标之一。只是有杨彪居中调和,矛盾这才没有激化。

一旦杨彪离开长安,而性情更为激烈的沮俊来到长安,没有贾诩的配合,长安还能不能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就不好说了。

“天子迟迟不还朝,不合制度啊。”

“谁说不是呢。”杨彪叹息道:“我此次去邺城,就是想劝天子还朝。至于冀州的度田,安排得力人手就是了,何必天子亲自坐镇。”

周忠起身,甩甩袖子。“走吧,我们一起去太尉府,拜访贾文和。”

杨彪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和周忠一起出了门。

三公府靠得很近,也不用备车马,两人并肩而行,走了几步,就到了太尉府。两人是常来的,门前当值的卫士都认识,也不用通报,直入中庭。

不出意外,贾诩不在中庭,在堂上处理事务的是长史杨阜。

见杨周二人联袂而来,杨阜大感惊讶,一边请他们入座,一边派人去请贾诩。

杨彪拦住了杨阜。“太尉又偷闲?”

杨阜笑道:“天子东征,关中无事,贾公就在后院读书。”

“那行,你忙你的,我们去找他。”杨彪摆摆手。“我们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找他闲聊。”

杨阜看看杨彪,又看看周忠,倒不好阻拦,只好让他们进去了。

杨彪二人进了后院,后院一片寂静,几乎看不到人。只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一圃菊花开得正盛。贾诩与夫人正在花圃中采菊,夫人手中提着一只小竹篮,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什么。

杨彪咳嗽了一声。

贾诩夫妻转过头来,见是杨彪、周忠,都笑了起来。

“二公来访,不知有何指教?”

“我听说太尉府的菊花开了,想来蹭碗菊花羹。”杨彪笑道。

贾诩的夫人躬身施了一礼,含笑说道:“那就请二公稍坐,妾去准备一下。正好后院池塘里的鱼也肥了,我去取一尾,做个鱼汤下酒。”

“多谢夫人。”杨彪欠身致意。

周忠也跟着点了点头,却没说什么。

贾诩引着二人来到中央的假山上,在小亭中坐下。有童子过来,奉上菊花茶,又悄悄地退了下去。

杨彪端起茶杯,嗅了嗅。“这是南阳析县的菊花?”

“好像是吧,骠骑将军派人送来的。”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司徒对菊花这么有研究?”

“听蔡伯喈说过,蔡伯喈的老师胡伯始好饮此茶。我喝过一次,印象颇深。”

贾诩拍拍手,叫小童去拿晒好的干菊花。杨彪连忙拒绝,贾诩笑道:“你也看到我花圃里的菊花可以摘了,晒上几天,便可以泡茶。本来就打算给你们送一些,正好你们来了,倒省了我的事。”

“你这圃里种的也是析县的菊花?”

“种子是一样的,但种出来的花似乎不太一样,花期也晚了好几天,想来是因为水土的原因。”贾诩一声轻叹。“当初天子曾说,天下渐寒,北方胡虏南下势在必然,我还不怎么信。现在看来,还是天子英明,见识过人。杨公,今年夏天雨水少,冬天怕是有大寒,边疆将士的冬服可以早些准备才好。”

“燕然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的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幽燕都护府的紧张些。原本以为他们在冀州围城,不需要厚冬服,没想到邺城顺利平定,他们马上就要转战辽东,倒是有些措手不及。”

杨彪笑了笑。“所以我决定亲自赶到冀州去督促,长安的事,就要交给文和与嘉谋了。”

贾诩眼皮轻挑,瞅了杨彪一眼,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品了一会儿。

“太尉治兵,司徒治民,司空治水土,这是朝廷制度。就算你不在长安,也可以安排人代理事务,又何必我多事?冬闲练兵,太尉府也不闲,我就算有心,也未必有空闲。”

杨彪、周忠吃了一惊,互相看了一眼。“太尉府要给组织冬闲练兵?”

贾诩点点头。“今年是胡虏入籍的第一个冬天,组织练兵,也好让他们懂些规矩。我已经向天子请旨,不出意外的话,天子应该会同意的。北军将转战益州,本来也需要补充一些人马,借着练兵的机会,挑选一些精锐,一举两得。”

“天子不是说,要从抚军大将军麾下抽调两三万人转为北军吗?”

“如今抚军大将军在邺城,怎么抽调?”

周忠想了想,又道:“骠骑大将军已经平定荆州,这次攻益州,应该会两路并进吧?”

“的确有这个计划。”

“那北军暂时不补充也可以啊。山高路远,运输不便,兵力够用就行,似乎不必再增加人手。”

贾诩垂着眉,一言不发。

周忠却扯了扯杨彪的袖子,提醒他不要急着下结论。

由骠骑大将军张济从荆州出兵,的确可以减轻士孙瑞的压力,不必准备太多的兵力。可是如此一来,谁是主力?

天子将这个机会交给士孙瑞,就是为士孙瑞将来接任太尉积累军功。如果平定益州的军功被张济分走了,下一任太尉很可能就不是士孙瑞,而是张济。

贾诩这时候提出这个方案,或许就是一个试探。

第949章 缓兵之计

杨彪有些头疼。

三公治事,天子垂拱,这是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善政。可是真正执行起来,这绝非易事。

尤其是在战时,如何筹集大军所需的钱粮、物资,就足以让司徒府崩溃。

如果不是度田带来的赋税,杨彪坚持不到现在。

尽管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事还是让杨彪疲于应付。如果不是辽东、益州都是大汉原有的领土,他或许早就要求天子停止征伐,与民休息了。

别说现在是大乱之后,亟需休整,就算是治平之世,也经不过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相比于周忠担心的问题,杨彪更希望能减少一些消耗。

如果张济能从荆州出兵,直接用荆州的钱粮,司徒府的负担就要轻得多。

但周忠的想法也有道理,只有让士孙瑞这样的士大夫成为太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减少征伐。贾诩或许是个淡泊的人,张济、韩遂却不是。他们如果做了太尉,一定会鼓动天子继续征伐,直到国库空虚,财政崩溃。

每次想到这些,杨彪就对刘璋等人咬牙切齿。

你们想干什么?

益州虽有地利可用,却终究是大汉的疆域以内,刘璋还是宗室,天子甚至可出了执金吾的官位,诚意天地可鉴。现在天子收回承诺,决定派兵强攻,你们会有好结果吗?

早点称臣不好吗?

杨彪勉强平复了心情,对贾诩说起天子要留驻冀州,督促度田,并对渤海网开一面,由张昭试行德政的事。

他希望贾诩能够配合一下,尽可能的减少大军数量,等冀州完成度田。

从既有的经验来看,度田能够大幅度提高朝廷的赋税收入。

贾诩听完,笑了一声:“关中、凉州的度田都很顺利,为什么冀州度田这么难?天子坐镇,还有人想复古、行德政,真不知道他们是矢志不渝,还是别有用心。”

杨彪、周忠都没有回答。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