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11章

作者:庄不周

——

在杨彪和士孙瑞的奔走协调下,刘协做了一些人事调整。

首先是将执金吾所领的执戟和缇骑并入卫尉,由士孙瑞统一指挥。

中平六年以来,军政大权长期被董卓及其党羽把持,禁军缺员严重,训练也严重不足,战斗力无从谈起。伏完本人是书生,不通兵事,将麾下步骑交给士孙瑞指挥、训练,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对伏完的补偿,刘协转伏完为少傅,日常陪他读书。

摆脱了繁琐的日常事务,可以安心读书,又升了官,伏完开开心心的接受了。

紧接着,刘协又接受了杨彪的推荐,拜宋果为虎贲中郎将。

宋果字仲乙,扶风平陵人,不仅和士孙瑞是同乡,还是宋贵人的同族。

考虑到这两项调整的受益者都是扶风人,而受损的却是关东人伏完,伏完的女儿伏寿又是皇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宫争宠,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些争议。

好在举荐人是太尉杨彪,伏完本人又没有表示任何不满,其他人有意见也只能藏在心里,没有形成明面上的冲突。

趁热打铁,刘协召见了北军五校尉。

北军五校是禁军主力,有两千多人,比光禄勋、卫尉、执金吾的兵力加起来还要多。

五校尉中,步兵校尉魏杰资历最老,作战经验最丰富,当年与士孙瑞一起在盖勋麾下任都尉,率部平定羌乱,能力和经验并具。

士孙瑞向刘协推荐了魏杰,又建议暂时不宜变动魏杰的职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非议。

魏杰是扶风杜阳人,与士孙瑞同郡。朝中关东、关西对立情绪严重,突然提拔太多扶风人,容易引起关东籍大臣的敏感神经。

刘协深以为然。

对大臣——尤其是文臣——与生俱来的内斗属性,他的体会可能比士孙瑞还要深。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一再重演,每每令人痛心。

为保持关东、关西势力的平衡,士孙瑞向刘协推荐了另外一个人:射声校尉沮俊。

沮俊是冀州人,为人忠贞果敢,是可用之人。

沮姓不多见,又是冀州人,刘协很自然的想到了另外一个姓沮的冀州人。

他召来沮俊一问,不出所料,沮俊果然与沮授同族。只不过他是大宗,沮授是支系,两人来往并不多,尤其是这几年,根本没有联络。

见沮俊忙不迭和沮授撇清干系,刘协忍不住笑了。

沮授如今是袁绍谋主,而袁绍不臣之心早就昭然若揭,沮俊身为朝廷大臣,避嫌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他们是不是多面下注,那就不好说了。

就算是多面下注也无可厚非。沮俊在不久后的战事中奋勇作战,宁死不屈,自不用多说。沮授忠于袁绍,誓死不降曹操,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道德观,称得上忠贞之士。

“沮君,在你看来,朕与袁绍,谁能笑到最后?”刘协笑盈盈地看着沮俊。

沮俊微怔,随即大声说道:“当然是陛下。”

刘协扬扬眉。“这是沮君的由衷之言吗?欺君可不是大臣所当为。”

沮俊神情尴尬,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刘协摆摆手,云淡风轻地说道:“沮君不必急着作答,多想几日,或许是有必要的。”

沮俊诧异地看了刘协一眼,躬身施礼。

“唯!”

——

调整了人事,见过了相关的官员,禁军的训练自然而然的提上了日程。

有天子亲自演武为号召,又有卫尉士孙瑞、光禄勋邓泉做示范,北军五校也加强了日常操演。

人一旦行动起来,精神面貌就会不自觉的发生变化。

懒散的北军是一群乌合之众,训练的北军则渐渐有了禁军该有的模样。

至少看起来如此。

消息传到杨奉、杨定、董承的耳中,他们也不能无动于衷,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强了训练,做出一副大战将至,用我必胜的气势。

十月下旬,出使陕县的皇甫郦传来消息,张济对天子巡幸表示欢迎,积极准备,却婉拒了天子对张绣的征召。

从不同的渠道,皇甫郦打听到一个消息,李傕、郭汜派人和张济联络过,很可能已经达成了协议,将起兵攻击天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傕、郭汜很可能已经在赶来华阴的路上。

读完皇甫郦的书信,刘协不免有些紧张。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是在他没准备好的情况下。

刘协想了想,派人叫来了杨修。

杨修入仕之后,谨记父命,夹着尾巴做人,天天和钟繇、丁冲等人在一起,尽可能摆出一副平易近人的姿态,效果却不太好。

大家都对他很客气,却不太愿意与他亲近,敬鬼神而远之。

杨修很无奈。

得知天子召见,杨修心中欢喜,第一时间赶来了。

他隐隐觉得,群僚对他的态度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子曾经拒绝过他,让人觉得他之所以能入仕全是父亲杨彪的功劳,并无真才实学。

想破除这样的成见,必须得到天子的认可。

第18章 再试杨修

刘协开门见山。“你是华阴人,对华阴的情况熟悉吗?”

刘协一边说着,一边铺开地图。

这是钟繇等人最近几天的辛勤成果。

钟繇不仅书法好,绘图技术也相当不错,地图精美,宛如艺术品。

杨修心情兴奋,咽了口唾沫,润了润嗓子,正准备指点江山,一看地图,顿时气短了三分。

“陛下,这是……谁的手笔?”

“钟元常。”

杨修的心情有点复杂。

虽然他降尊纡贵,对钟繇的态度有所改善,可他并不清楚天子如此信任钟繇,居然让他去查看华阴的地形,绘成舆图。

排兵布阵、行军作战以舆图为本,绝非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接触的。

从天子称呼钟繇的语气来看,他对钟繇也非常满意。

这就有点尴尬了。

见杨修不说话,刘协不得不轻叩案几,提醒杨修。

杨修回过神来,自知失态,连忙说道:“此图甚佳,甚佳。”

刘协瞅瞅杨修,将地图推到他的面前。“你看看有哪些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地方。”

“唯!”杨修被刘协那一眼看得心虚,不敢多嘴,收敛心思,仔细查看。

刘协静静地打量着杨修。

钟繇等人绘制的地图,他已经看过很多遍,知道钟繇很用心,有抓住这次机会的积极意识。

不管他最后会不会留在朝廷。

但杨修与钟繇不同。

钟繇人到中年,依然沉沦下僚,自然会珍惜每一个机会。

杨修少年得志,又自负其材,又没有实践经验,能否如钟繇一般沉下心来做事,是要打个问号的。

职场打拼多年,这样的新手他看得太多了。那还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像杨修这种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贵公子,他不敢抱太高的期望。

用华阴的地形来考校杨修,就是不希望他输得太难看。

不看僧面看佛面,总要给杨彪留几分面子。

杨修看完地图,思索片刻。“陛下……是打算据险而守吗?”

刘协不动声色的点点头。

按照他的要求,钟繇在地图上标注的地点都是利于防守的地形,杨修看出这一点并不难。

杨彪对他的整体方略一清二楚,更是重要的执行者,杨修听到一些消息也不足为奇。

“恕臣直言,能不能守住,恐怕不在陛下,而是杨定、董承。”杨修一手挽袖,一手在地图上点了点头。“从他们眼下的位置来看,都不利于坚守。一旦接敌,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两日,必然溃败。”

刘协暗自点头。

杨修说中了要害。

就地形而言,御营地处官道南侧的黄土塬上,居高临下,只要禁军不怂,杨奉增援及时,守住阵地并不难。

杨定、董承就不好说了。

杨定的大营在西岳庙,紧邻官道,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

董承的大营在渭河边,大片的漫滩地,一马平川。

一旦李傕、郭汜来攻,除了面对面的野战,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你有什么建议?”

“可命杨定退守集灵宫,董承后撤五里,与御营成犄角之势。”

杨修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地图解释。

集灵宫就是西岳庙的原址,在华山脚下,建于汉武帝时期,后因祭祀不便,这才迁往现址。集灵宫虽破败不如从前,却还有一些建筑可用。万一形势不利,还可以退入华山坚守。

集灵宫东侧就是黄酸水(今柳叶河),水从华山深处流出,没有被截断的可能,可以保障用水安全。

理论上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杨定想守多久守多久。

董承驻扎在渭水边,原本是控制渭水渡口,防范李傕从冯翊而来。但渭水并不宽阔,入冬之后流量大减,几乎处处可渡,控制渡口的意义不大,反倒有被分割包围的可能。

与其如此,不如靠近御营,互相支撑。

杨修建议董承进驻平舒城。

平舒城是座小城,在渭水南岸,官道之北。附近有魏国所建的古长城,地势颇高,稍作整修就可以当作防守阵地。

刘协点头,对杨修的建议表示赞许。

毕竟是本地人,杨修对附近地形的了解远远超过钟繇几日来的探访,虽说不上多么高明,却也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破绽。

这一点倒是出乎他的意料,杨修居然是个很务实的人。

或许这和弘农杨氏的家风有关。

“你做些准备,届时向杨定、董承解说。”

杨修心中欢喜,躬身施礼,随即又觉得丢脸。

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开心吗?

——

咨询了杨修之后,刘协召集三公九卿议事。

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张喜坐在御案两侧,太常王绛、光禄勋邓泉等人在稍远处落座,钟繇等侍中、侍郎则围坐四周,有的没有坐席,索性拱手而立。

虽不是庄严肃穆的大殿,但群臣神色凝重,隐隐还是透出一丝朝堂上应有的凛然。

得知张济复叛,李傕、郭汜即将来攻,稳健如杨彪、士孙瑞也不免忧心忡忡。

禁军的训练在加强,精气神的确有所改变,可是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兵力有限,军械不足,要面对以凶残著称的西凉军,没人敢说自己有把握战而胜之。

一旦战败,会是什么结果,每个人都能想象得到。

当务之急,最好的方案不是迎战,而是迅速离开。

但段煨、张济挡在前面,他们无路可走。

大臣们惶惶不安,神色各异。

刘协也紧张,但他本着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还算沉得住气,没有乱了阵脚。

与做二十几年的傀儡相比,战死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向死而生,输了是天意,万一胜了,那就是历史转折的开始。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