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17章

作者:大罗罗

毕竟现在距离前明末年那个思想自由、西学东渐的时代也不算太遥远啊!

而朱和墭举办这场科举大比最主要的目的,则是想从中挑选出一大批比较得力的官员去推行江北、江南、江西、浙江四省的均田。

所以在正式的大比开始前搞这么一场大辩论,让即将踏入大明官场的未来官僚们深刻了解均田制的好处和包税制的坏处,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场大辩论的正方当然是黄宗羲、顾炎武、朱舜水、颜元、屈大均、罗文藻这些大明朝廷的“御用嘴炮”了,朱和墭本人有时候也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在《儒门旬报》上发表文章,鼓吹均田,抨击包税。

而大辩论的反方则是周培公和李光地,他们则是假《儒门旬报》为阵地,发表文章反对均田,鼓吹包税,而且还喊出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

除了双方的旗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之外,真假《儒门旬报》从明王监国二年十二月开始,就开始接受读者投稿——读者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中真报的投稿直接送去南京内城的儒门事务堂即可。

而假报的投稿地点则是咨议会设在南京内城中的事务堂,咨议会事务堂外面有一面告示墙,原本是用来贴咨议会公告的,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把投给假报的稿直接贴在那儿。周培公则会派人去那里抄写,拿回来后印在假报上发行出去。

因为双方的辩论太过激烈,投稿实在太多,所以真假《儒门旬报》都从“旬报”变成了“日报”,发行量全都大增。

聚居在南京那一万多名考生,几乎每天都是一份“真报”一份“假报”地买。而为了进行区分,周培公干脆让人在自己的假《儒门旬报》上的报名前公然印上个“假”字。

而且由于“假《儒门旬报》”的发行量比真《儒门旬报》少了一大截,所以一直是供不应求。因此这个“假《儒门旬报》”的售价也更贵,每份的零售价达到了十到十五文钱……这个公开假货居然卖到了比真货还贵的地步,这也真是独一份了。

因此当大明监国二年的科举大比将要开始的时候,周培公和李光地这两个反贼已经因为发行“假报纸”而发财了!

在周培公、李光地忙着当大V和发财的时候,张英和高士奇这两个真造反的进士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本“反经”上的招太好使了,总之这两位的造反事业简直一帆风顺!

他们先是在安庆把手里的食盐抛出,换取了不到六万银圆,然后就想用开办铁行的名义采购铁料、雇佣铁匠……恰在这时,居然有一所现成的铁行要结业,有现成的铁料和工匠。而且地点居然就在桐城县内!

两人也没多想,立即就买下了铁行,然后又雇佣了一批伙计,开始以为兵部打造器械为名,在桐城打造兵器,同时还高价求购枪械。

也不知道是不是运气太好,就在他们求购枪械的同时,安庆的驻军正好换装燧发枪,于是原本的火绳枪就没用了……想要当成废铁发卖。张英得到消息后,赶紧通过桐城张家的门路去买下来。

在买到了上千支火绳枪之后,张英、高士奇二人又开始照着“反经”上的办法,出重金招揽江湖好汉和附近大别山里面的山贼。

他们很快就招揽到一个人称祖老爷子的“老贼头”,这老贼头和他底下的喽罗据说都是安庆之战中的清军溃兵,因为无路可去,就只能在大别山里面落草了。而且战斗力还不弱,安庆的明军剿了他们好几回,都难以得手。

“敦复兄,现在咱们可是万事俱备,随时都可以扯旗举事了……”

在桐城县郊外的张家庄园里面,刚刚去大别山里面给祖老头子送火枪回来的高士奇,那真是一脸的兴奋啊!

他在张英的书房里面来回走动,一边走还一边用故意压低了的声音说:“真没想到,咱们两个读书人造反也造得么强,早知道……”

张英听着他的话有点不对头,赶紧嗯咳一声道:“既然万事俱备了,那咱们也不等下去了,夜长梦多……赶紧举兵吧!”

高士奇点点头:“对,举兵……对了,这兵要怎么举才容易成功?”

张英道:“书上有,书上写了!我想想,可以造渔腹书,可以埋石头人,可以天降奇石,可以剑斩白蛇……”

第503章 孔圣公反了!

大明明王监国二年,二月初二,在桐城县北面,鲁谼山脚下的张家别院里头,似乎在办什么喜事儿,摆开了几十桌的酒席。

一道道凉菜、大菜、点心不断地送上来,把张家大院里支起来的十几个席棚下面的几十张大桌子塞得满满当当的。为了办好今儿这场酒席,桐城张家真是下了血本,从桐城县里面请来了最好的大师傅,还买了几十筐鸡鸭鱼肉……桐城张家的丫鬟、仆役,甚至一些佃户家里面的女眷都被叫来帮忙,宰鸡宰鸭,洗菜剖鱼,好不忙活。

而被请来吃席的,除桐城张家的亲朋好友,就是一些从附近大别山上下来的英雄好汉。

说实话,这两拨人实在是凑不到一块儿啊!

桐城张家什么出身?那可是明代大清官“张一包”张淳的子孙,世代官宦,张英的祖父张士维当过知府,伯父张秉文官至山东布政使,还在山东布政任上当了大明忠烈,死于崇祯十二年的济南之屠。张英的父亲张秉彝没哥哥那么出息,但是也混了个通判。到了张英这里又中了进士,还当了康熙皇帝南书房行走。

这样的名门望族,诗礼世家,平日里面往来的都是桐城一带肩碰肩的望族——桐城这地方在明清两代那可是文风鼎盛,著名的桐城学派就是出在这地方。这一派的人物最善于写古文,所以中进士的人很多,这桐城一带科举望族自然就慢慢多了起来!

而这些桐城望族又互相通婚……虽然这些家族中的成员在官场政坛上不一定是一伙儿的,在明清相替的乱世当中,甚至还会分属不同阵营,各位其主,但是在私底下,大家伙可都是沾亲带故的!

这么一伙人在桐城,乃至整个安庆府,那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怎么可能和一伙大别山山贼坐一块儿把酒言欢?

可这样的事情在北京“弃官而还”的桐城张家的张英的操办下,愣是办成了。

也不知道这位张英张敦复到底和桐城各家的大家长们说了什么?

这会儿张英正周旋其间,这边儿豁两拳,那边儿劝两酒,这豪爽模样看上去都不像是翰林院、南书房出来的文学之士,倒像是混江湖的豪侠了。

而他今儿的穿着打扮也颇有特色,一席黑色立领长衫,腰身系着比手张还宽的腰带,腰带上还插着一把扇子,一块仿佛是令牌的东西。长衫的袖子卷起来一些,露出了白色里子,显得格外干练。

从大别山上下来的祖老爷子看上去也是器宇不凡,明明是山贼,却是十足的官腔,举手投足之间,满满都是气派……还真是一点都不输给桐城各家的头面人物。

可是这样的人物,又是怎么上的大别山?为什么大家伙儿过去都没听说过大别山上还有这么一号人物呢?

另外,听祖老爷子和他手底下那些山贼的口音,都是地道的辽音……

就在桐城各家的老爷、公子们感到情况有点古怪的时候,张家的管家张三带着两个下人挑着一筐鱼急匆匆的就闯进了摆着酒席的院子中。

这是一筐子刚刚去鳞挨宰,但是还没剖腹取内脏的皖鱼,有几条还没死利索,正在垂死挣扎,看着就有点血腥啊!

这是什么意思?

桐城各家的人都看傻了,而后张家的管家张三一开口,他们就给吓傻了。

“老爷,出怪事儿了,刚从练漳河里捞出来的鱼……鱼肚子里居然有绢书!”

啊!

鱼腹藏书?

桐城各家的人下巴都快给惊掉了……这张英想干什么?他想学陈胜吴广吗?

就在这些桐城书生都吓得说不了话的时候,祖老爷子突然开口了:“鱼肚子里有绢书?这是天书啊……上面有字儿吗?”

“有,有……”

祖老爷子又道:“拿给老夫看看!”

“给您了。”

一团还沾着血污的绢布被那张三递给了祖老爷子,祖老爷子也不嫌脏,不过也没马上展开,而是先看了一眼张英,“张先生,老夫可就看了。”

“看吧,”张英笑道,“上面如果有字儿,就念给大家伙儿听听。”

“好勒!”老爷子应了一声,就轻轻展开了绢布,绢布上真的有字,白卷黑字!

老爷子嗯咳了一声,念道:“圣公出,大儒兴!”

这下张英脸上的笑容一下就僵住了,脱口而道:“怎么是圣公出,大儒兴?”

是啊,原本准备的是“田地均,大明亡”啊!

祖老爷子笑着回答道:“张先生,这圣公出、大儒兴的意思一定是孔圣公要当皇上了,儒家大兴的时候也会因此到来!”

孔圣公当皇上?

那康熙当什么?

正在张英为康熙皇帝的工作问题感到担心的时候,又一声巨响从院子外面传来。接着就听见有不少人在外头大喊:“天上掉石头下来了……天降陨石啊!石头上还有字儿!”

还是配套的!

在场的桐城人都明白了,几十上百道目光都投向张英。

张英已经知道不对了,鱼腹藏书的字儿和原来安排的不一样……那天将奇石上的字儿还能不变?

可是这个时候他知道不对也完了,因为他的手腕已经被祖老爷子扣住。

这老爷子不是旁人,就是那个胁迫祖永烈、祖承烈他们在南京反清复明的祖大。

老爷子在朱和墭称明王后,论功行赏封了个忠义伯,还给了个锦衣卫副指挥使的闲职。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刚闲了没多久,封侯的机会就来了……祖老爷子当了伯爵之后才娶上的一房大家闺秀美娇娘可刚刚怀上,老爷子可得为没出生的孩子多挣一点家当!

想到这里,老爷子的右手死死扣着张英的手腕,满脸杀气地说:“张先生请了!”

张英一文弱书生,也知道不能和这个老魔头硬抗,只好沉着声应了一句:“请了……”

“都请了!”祖大吼了一声。

早就吃饱喝足等着办事儿的“众山贼”一起应了声“得令”,然后就裹挟着一群桐城士子跟着祖老爷子和张英出了张家大宅,步行到了村口。

到了村口,他们才发现村口的道路边上赫然出现了大坑,大坑中央还有一块黑色的石头,石头周围围了一群村民,和张英一起来桐城的高士奇,他打扮成了个过路的客商,正站在那块黑石头跟前发愣。

张英一看这场面,就知道黑石头上的字儿也不对了,但他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石头有什么字儿?”

高士奇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三分天下有一孔……”

祖大马上咋呼了起来:“听见了没有?三分天下有一孔……这是孔圣公要当皇帝,享有三分天下了!”

周围的“山贼”马上咋呼了起来:“孔圣公当皇帝,孔圣公有三分天下啦!”

祖大的表演还没结束,他又一指张英,大声道:“张先生乃是儒宗圣公麾下五大佬之一,如果圣公有天命,当享三分天下,我等不如拥张大佬起兵……也博一个开国功臣吧!”

“起兵!起兵!起兵……”

底下人马上就欢呼成了一片,而且呼喊得异常整齐,都跟排练过似的,只有张英、高士奇两人傻愣愣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第504章 高中了,快跑!

二月二十日,南京。

江南贡院的大门之外,人山人海。

已经当了几个月“大V”,还顺带着创了一回业——办了一份比真《儒门日报》还畅销的假《儒门日报》,并且赚到了超过一万银圆的周培公和李光地二人,也心情复杂地站在江南贡院大门外……

他们俩是来看榜的!

今儿已经是会试放榜的日子了,而周培公和李光地在当“大V”和创业办假报纸的百忙之中,居然还抽空参加了会试,而且考试结束后两人的感觉还特别好!

因为这次会试题目都跟均田制有关,没有考八股,只考了策论、算学、形学三门。其中策论所占的权重最大,可以说一篇策论定前程。

而策论的题目就是《论均田》!

周培公和李光地已经和黄宗羲等人以真假《儒门日报》为论坛,论了好几个月的均田了……方方面面都论过了,而且那些写得比较好的正方反方的文章,要么他俩的大作,要么就已经烂熟于胸。

这可不是一般的烂熟,而是真正达到了揉碎和吃透的地步。可以说,他们闭着眼睛随便写写,就能有一篇大作。

所以两人在考场中都做了一篇从各个角度分析均田制优点的策论。

没错,他们在考场上写得文章都是支持均田制的!他们这么写倒不是为了讨好考官,而是他们真的已经改变了立场——经过几个月的大辩论,他们已经知道均田制的好处了,而且也知道包税制的致命缺点。

虽说对于急需要用钱的康熙皇帝而言,引鸩止渴一样的包税制是当下唯一的办法,但是对于财力雄厚、工商业发达,但是部分地区的土地比较集中的大明而言,利用打天下时积累的巨大权威完成一次均田,才是上上之选。

至于什么“王莽之政”的,根本就是生搬硬套。王莽孤儿寡妇手里篡的天下,没有足够的合法性和威慑力,他想要均田,下面豪强可以硬顶,而他拿那些豪强又没什么办法。

新大明是打出的半壁江山!合法性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的,而且新大明在夺取江南之前,已经在地广人稀的根据地广东完成了一轮均田。

而新大明的军政高层又以广东人为主……这些广东人并没有因为广东的均田受害,他们在江南、江西、江北、浙江又没土地,所以肯定是支持均田的。

有了他们的支持,朱和墭的均田制就能得到强大的新明军的支持,这还有什么均不下去的问题?

所以周培公和李光地都已经知道,新大明的均田一定能成功!现在的问题只是三年成功,还是五年成功?

而大明均田的成功,对大清和吴周而言……就是末日将至啊!

明白这一点周培公和李光地,现在已经努力挤到了人群的前排,站在一堵贴满了贡士名单的长墙前面。

这次科举的“中签率”还是很高的!

因为朱和墭需要撤换江西、江南、江北、浙江四省的大部分县官、县丞、主簿、典史、六房典吏——光是这些人就是几千个职位了!

虽然负责治安的典史和刑房典吏会安排老兵或重伤残疾后退役的官兵去担任,但是剩下职位还是足够多的。

另外,朱和墭还打算在县衙之下设立乡公所,开设乡小学……这又是好多职位。

虽然这么多空缺的职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科举就全部填上,但是这次的会试贡士名单上的名字还是超过了两千个!

差不多七分之一的应试举子成为了贡士,跨过了成为大明朝廷鹰犬的门槛。

而余下一万多没有高中的举子,又会分成两类,一类是“会试合格”;一类是“会试不合格”。

其中“会试合格”的举子有资格被征辟为文官,通常都是县丞以下的小官。

不过这些没有进士出身的小官将来也不等于不能升官……朱和墭会为所有官员安排在职培训和升级考试!

“扬州周昌……培公兄,你看见了吗?第十八名,就在那个扬州黄履庄之前,排名很高啊!殿试再努力一下,没准能上第一甲!”

李光地这个时候已经在高中的贡士名单上发现周培公的名字——因为周培公以字行,所以知道周昌这个本名的人不多,因此这次周培公就用扬州周昌的名义考了大明的科举,结果是……又中了!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中大明的贡士了!

周培公都要哭了,他考了那么多次的大清会试,每次都落榜,而大明的会试一考就中……他是不是投错主公了?

“我也中了……第二十一名!”这个时候李光地也发现自己的化名了——扬州李光。

他也中了,列在第二十一名,还没周培公高。

不过他也不会嫉妒周培公,毕竟他们都是忠臣不二主的……不能因为考大明的科举考得好,在大明这边“创业”成功赚了许多银子,还一不小心成了名人,就背叛大清到大明来当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