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16章

作者:大罗罗

新大明其实也允许兼并,但不能允许广泛的和不受限制的兼并!

所以在均田完成后,新大明国内的土地会分成“均田区”和“公私田区”,前者由宗族或是村庄集体持有,不得转让!

均田区内的土地将会占到整个新大明耕地总数的大半,这部分土地会用来保障国家基础的税收、兵役,还有中下层人民有田可种,有房可住,有饭可吃,以及他们的孩子有书可读。

公私田区的面积并不小,只是其中的可耕地占比不高,这些土地可以是官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允许转让。

但是其中的私有土地,包括皇家、儒门、佛门和道门拥有的土地,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免除税收。当然了,由国家拥有,但是给皇家或儒门使用的土地除外。

另外,大明朝廷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征针对这些土地及其附属建筑物的遗产税!

而在这本《均田论》的最后,还相当语重心长地告诉读者,土地和财富的过度集中,必然会造成底层的绝望和上层的腐朽。而且垄断了大量土地和财富的上层多半也会垄断权力,这不仅会封杀底层的上升通道,而且还会把税收负担都转移给下层。

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大乱的时候可就要到来了!所以现在新大明推行的均田一旦成功,就能极大的推迟下一场大乱到来的时间……

书房之中,一片寂静。

看完了《均田论》的三人,都坐在那里愣愣地发呆。

过了不知道多久,才听见周培公嗯咳一声,开口道:“朱逆既然敢妄称圣人,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被他蛊惑,说明的他的道理还是……还是挺能迷惑人的!”

张英点点头:“对,对,对……这是迷惑人的假道理!”

李光地则很肯定地说:“没错,这是,这个和王莽搞得那个王田制差不多,是书生之论,是要乱天下的,绝不可实行之!看来乱天下者,必朱和墭也!”

还别说,真给李光地找到了反对《均田制》的道理。

周培公也点点头,说:“均田制的确是王莽之政……而圣公所提出的乡贤之制,才是真正的儒家大道!咱们这次可以用圣公的乡贤制去攻朱和墭的均田制!”

这下终于找到道理了!

所谓的乡贤制其实就是包税制……包税制是康熙和人议政的时候说的,真的要写成大诏,当然得起个好听的名字了。

这个名字就是乡贤之制了。

第500章 和绅微服私访记

江水平缓,缓缓流过。也许是入秋以来天旱少雨,从上海县城边流淌而过的黄埔江的水位有些浅,露出了大片的江滩。

在黄浦江东岸一个名叫陆家嘴的村子外面,一个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的大胡子男人,正带着一群管家、保镖、侍妾模样的人在黄埔江边散步……了,他身边还跟着一个五短身材的矮胖子,也穿着一件崭新的丝绸长袍。

现在已经是秋收季节了,黄浦江东岸的大片水田中,都长满了金黄色的稻谷,一副丰收在即的模样。上海的农人们正在田里面忙碌,想赶着随时可能出现的秋雨落下来前,将这一季的水稻全都收割完毕。

看着有点瘦小,而且还晒得漆黑的农人们在稻田当中忙碌,这位大胡子开口了,用带着潮州口语的官话问:“陆秀才,黄埔江东岸这一片都是你家的地?卖不卖?开个价吧!”

这个想要买地的大胡子男人,正是当今的大明监国明王朱和墭了。他现在正化名和绅,在江南各地微服私访……这就是和绅微服私访记了!

而正陪着他一起看地皮的,则是陆家嘴这一带最大的地主陆孝文,同时他也是个大布商,开着松江府最大的布行。和那个织女宫的秘书女官倪红花倪娘子是同乡,还一度想把倪娘子买回家当小妾。可没想到这倪娘子被她的婆家卖进宫以后,居然就走了鸿运,被织女宫大贵妃赐给了一个潮州来的“和大人”当如夫人。

而这个“和大人”可不得了,不仅是大明复国功臣,而且家里面世代都是在南海上收过路费的,超级有钱!

不过就是眼神不大好……居然说陆家嘴这边的江景很好,很适合建别墅,想要买一大片土地用来建别墅居住。

这可真是太滑稽了,陆家嘴这边有什么江景?就一条黄浦江,然后就是田……连个名胜古迹都没有,谁会想在这里盖别墅居住?

陆秀才心说:“这个姓和的不会真和倪娘子说得一样,人傻钱多吧?不过这家伙虽然傻,但看着很凶,又是功臣,多半是个武将,惹不起的!”

“和大老爷,”陆孝文陆秀才也弄清楚这个“和墭”是啥官,于是就叫他“大老爷”,“实不相瞒,这陆家嘴一带,就是穷乡僻壤,除了有点水田,就什么都没了。最近虽然开了埠,但埠头并不在陆家嘴,而是在下游靠近长江口的地方。

另外……朝廷现在还要搞什么均田!您花钱买了我的田,回头给均了可就亏大了!”

朱和墭一听这话就乐了,“陆秀才,你还是个老实秀才啊!那你说说,这均田之政到底好不好啊?”

“均田怎么可能会好?”陆秀才听见朱和墭的问题,一张胖脸就垮下来了,“祖上传下来的田,谁肯白给出去?这些日子松江这边的缙绅都快愁死了。大家一起请咨议官周老爷上了折子,看来也没有用……今年的春税大家都赖着,秋税也不想缴了,可朝廷好像一点都不在乎,真是愁死人了!”

朱和墭闻言哈哈大笑了起来:“朝廷当然不在乎……朝廷均田的决心很大,田都要均了,税还不能缓一缓?再说了,现在江南这边的通过税、车船税、工商营业税、利息税、盐税越收越多了,还在乎几个田税?不交没关系的。”

工商税如果真的收好了,田税的确会变成一个小头。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的农产品还是要用来交换的。

而一旦这些农产品进入市场,那么百分之五的通过税,百分落干的车船税,百分之落干的营业税要是都能收上来有多少?

而且陆秀才这样的大地主出售农产品换来了银子还得存进银号或钱庄……要不然你带着银子回家去埋了,过税关的时候又扣百分之五!

存进银号、钱庄之后,利息税又来了!

相比这些名目繁多,收起来一把一把的工商税,农业税才几个子儿?明朝的南直隶号称重税,平均的田税也就是一亩十几斤,南直隶的土地怎么都得收个几百斤粮食吧?

现在随着朱和墭把工商税和金融体系慢慢打理出个模样了,所以东南几个省的田税出现大量积欠根本难不倒朱和墭。

不过朱和墭的这话,还是让一旁的倪娘子听了都有点哭笑不得,这就要当皇上的人,居然一点不在乎下面的刁民抗税,这大概也是独一份了。

她刚想到这里,朱和墭又说话了,“陆秀才,不过现在不交税,回头朝廷发均田补偿金的时候,会给你扣掉的,而且还要罚金!”

“什么?均田补偿金?还有罚金?”陆秀才吓一跳,“不交税还要罚?”

“当然要罚了!”朱和墭笑道,“清妖都罚,一次就免了一万多人的功名,本朝怎么可能不罚?所以能还是把土地卖给我一点,这样你就能少均出去一些了。”

陆秀才看着朱和墭,“和大老爷,您不怕均田吗?”

“我?”朱和墭笑了笑,“我家人口多……而且我家在广东没有分到过均田庄,我家没有落籍乡村啊。

朝廷赐给的土地又都在官私田区内,所以我还可以买个几千亩土地。以后我就落籍上海,当上海人了。”

朱和墭当然在忽悠陆秀才了!

因为上海黄浦江边上的土地怎么可能划进均田区?那里铁定是官私田区……也就是可以自由买卖,自由开发的土地。也就是不在均田之列!

不过这土地升值的油水也不能让当地的地主都占了。所以朱和墭这段时间已经利用东南一带的地主们对均田的恐惧,派人下去以各种名目收购重点城市周边的土地了。

另外,现在新明朝的“均田”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无偿剥夺地主的多余土地,而是会有相应的补偿方案……会根据地主是否参与抗清的情况,确定补偿兑价的高低。

只有碰到满清官员的田产,圈占的旗产,才会一律没收。

……

“原来均田是有补偿办法的……”

“呵呵,十补九不足……”

“说的也是……不过这个报纸好像不错啊!”

“怎么不错?”

“可以当成咱们儒宗的喉舌啊!”

“可这是朱和墭的报纸!”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咱们自己也可以办一份。”

朱和墭还在未来的上海滩各处搜罗土地的时候,周培公、李光地这两个反贼已经悄悄潜入了南京城,两人就在南京贡院附近租了个宅子,准备先安顿下来,然后再开始交游士林。

不过没等他们开始行动,周培公就买到了一份《儒门旬报》——这个儒门的机关报,十天才出一份,所以称为旬报。

这可又让两个反贼眼前一亮了!他们本来还在为不知道怎么宣传自己的主张发愁,没想到朱和墭却帮他们俩解决了难题——可以发行报纸!

“可是咱们儒宗的报纸在南京怎么发行?”李光地还是比较老实的,他想到的是以儒宗的名义发行报纸。

周培公却是哈哈一笑:“干嘛发儒宗的?咱们可以发《儒门旬报》啊,这张报纸好像很好卖……私印的肯定有不少吧?咱们买个刻书作坊,然后私印《儒门旬报》,印的时候拿掉几篇文章,换上咱们的不就行了?”

第501章 可不能抓了周赔光!

“大王,这份假的《儒门旬报》是七天前突然出现的,上面大部分的内容和真的《儒门旬报》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将咱们介绍均田补偿方案和文章换成了‘论乡贤’和‘论吴周均田’两文。锦衣卫的人在五天前就发现不对了,立即出动便衣缇骑抓了几个报童,并且找到了私印这份假《儒门旬报》的刻书作坊。不过抓到的雕版工都说不知道印的是假报,他们只是照着一份手抄的《儒门旬报》刻了版子……北镇抚司的审问后发现,这些雕版工只会照葫芦画瓢,其实是不识字的……”

正坐在一条大型沙船型的客舟里面向朱和墭汇报“假报纸”案进展情况的,是刚刚从南京赶到苏州吴县的锦衣卫指挥使庞思明。别看这位九千岁庞公公的这义子年纪轻轻,跟随朱和墭的时候才十六七岁,今年也才二十出头,但是却因为可靠和干练,以及一群小兄弟的帮衬,成了朱和墭的得力助手之一。从内火药厂的督公,到侍从处的侍卫长,再到锦衣卫指挥使,年纪轻轻就已经位极人臣了。这也就是在乱世,搁在太平年间,这年纪不知道有没有走出校园呢?

朱和墭一边听着庞思明的报告,一边捏着一份假的《儒门旬报》在瞧着,脸上多少还有点无奈——造假是不对的!虽然正版的《儒门旬报》印刷量有点小,定价也稍微高了一点。但也不能因此就印盗版来发卖,知识产权知道吗?这是犯法的!

另外,这份《儒门旬报》的问题已经不仅是盗版了,而是一份冒用了《儒门旬报》名称的“假报纸”了!

这思路……还真是绝了!

“老师,这份假报纸一定是清妖儒宗派来的间谍所为,目的就是为了破坏明年年初将要举行的会试大比,学生建议贴出画影图形,搜捕清妖间谍!”

提建议的是朱和墭的得意门生颜元,他现在还担任着朱和墭的侍从大臣兼侍卫长,领着一群侍卫和侍从(侍卫是保镖,侍从是秘书)跟着朱和墭一块儿在微服私访。

“能抓到吗?”朱和墭看了一眼“小公公”。

“能!”庞思明道,“不过用不着画影图形,只需秘密逮捕即可……臣派出的便衣缇骑本就是暗查密捕,那几个幕后主谋应该还不知道他们的刻书作坊已经被缇骑控制了。”

“干得好!”朱和墭笑着点点头,这一届的锦衣卫可不是明末那些吃干饭的锦衣卫了。其中的骨干都是造反出身,那是提着脑袋干秘密工作的,水平就是不一样!

庞思明这个时候话锋一转,又道,“不过臣觉得那几个幕后主谋最好还是不要抓起来。”

“不抓?”朱和墭一愣,“为什么?”

庞思明又递上一张纸条,“大王,这是登州的蓬莱银号送来的。”

朱和墭接过纸条一看,马上就笑了起来:“原来是周赔光来了……怪不得能想出那么绝的点子。这个人的确不能抓了,得想个办法让他回去继续辅佐康熙啊!”

朱和墭都把特务派到康熙的南书房里了,当然知道“周赔光”的雅号了。

抓了“周赔光”杀掉,这不是帮了康熙吗?

庞思明这个时候又道:“可是任凭他们这样宣传儒宗的歪理也不妥……”

朱和墭回头看着颜元,“易直,你怎么看他们鼓吹的乡贤和吴周的均田?”

颜元道:“老师,学生以为乡贤本身没有什么。咱们这边搞完均田,这土地无论是宗族所有,还是村社所有,都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土地的分包和蒙学乡校,这些人不就是乡贤吗?”

朱和墭点点头,“可不是嘛,咱也没那么多官员可以派……康熙那边是皇权不下乡,咱们的皇权最多到乡,下村入宗族是办不到的。”

皇权下乡下村是有成本的,朱和墭再怎么会经营,也没法脱离当下的生产力搞钱。而当下的生产力只能支持官僚机构下乡,下村入宗族的成本根本无法承担。

而且朱和墭的体系不仅包括官员,还有儒门,和儒官共管的官办大学、中学、小学……皇权下了乡,小学当然也要跟着下乡,儒门也要跟着一起下乡。

另外,官员、学校、儒门下乡的同时,新大明的司法、财政和监督体系,也要跟着一起向下扩张。

这是整个统治体系的膨胀,成本有多高可想而知。虽然国家的税收和动员能力,也会同时膨胀,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前,乡村和宗族必然是自治的!

颜元又道:“不过咱们的村社、宗族自治和清妖的所谓乡贤完全不是一回事。咱们让村社、宗族自治,目的是让他们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儿,并不是为了多收税。村长和族长也不是咱们指定的,而是村民和宗族中人自己推选的。

而且咱们同时还在推行人人有书读的义务教育……只要大家都识字了,都有机会考上乡小学、县中学、府书院和省里面的大学堂,那村社和宗族的头头们就不可能一手遮天。”

颜元思索着又道:“但是清妖的乡县却是配合着包税法一起实行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乡村土司!

清妖包出去的不仅是税,还有王法,还有乡兵,要不然包税人根本收不到税。而且清妖的包税是要明确包税人的,这就等于把一个乡的土地封给了一个人。时间一长,等到这些包税人势力养成了,清妖也就散架了。这种乡贤包税法,真的是在引鸩止渴。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收到不少银子,时间一久,呵呵……

至于吴周的均田法倒是比康熙的办法强了许多。臣这些日子研究了吴应熊的办法,发现他其实就把湖广一代无田、少田的农户分给了下面的功臣,让这些功臣派出子弟和家丁,领着他们去四川圈地开发。开出来的荒地再均给那些农户、子弟、家丁,同时又作为吴周那些功臣的封国。

虽然这也是在搞封建,但是湖广的贫户有了出路,四川的荒地也得以开垦,吴周的那些功臣也有了自己的封国,算是一举三得。吴应熊虽然是个不忠不孝不义之人,但是为政倒还可以。

其实这套办法,咱们这里也有人在搞。福建那边这几年就不断有人被延平王府的人迁去台湾岛种甘蔗。”

朱和墭听完颜元的分析,轻轻点头道:“易直,你马上和庞思明一起回趟南京,去找黄宗羲,让他和他的弟子在《儒门旬报》上写文章批清妖的乡贤制。”说着他已经笑了起来,“周赔光到底是个书生,居然想和咱们评理……咱们有东林后继黄梨洲,讲理还讲不过他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狗头军师?”

“大王,那周赔光他们几个……”庞思明问。

“查!”朱和墭道,“但是不要打草惊蛇……重点查他们的钱是怎么走的?查清楚的了钱,就查清楚了人!查清楚人以后,想弄清他们想干什么就不困难了。搞清楚了他们想干什么,咱们就能给康麻子下点眼药了。”

庞思明道:“臣明白了!”

第502章 发财了!造反了!

当大明明王监国二年的新年到来的时候,聚集在南京城内,准备参加二月初一举行的科举大比的六省举子,还有同样来自江南、江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这六个省的咨议官们,已经陷入到一场关于均田还是包税的大辩论之中了。

别看陷入大辩论的总人数并不多,六省考生总数就一万四五千,常驻在南京六省咨议人数更少,不过一百多人。但是这些人可是整个新大明社会的知识精英!

虽然他们的知识在朱和墭看来有点偏科,都需要好好上一上补习班!但朱和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依靠的官僚还得从这一群人当中出……

毕竟新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朱和墭几乎是从零开始办新学的,连最基本的教材和少量可以传授新学的老师都没有。

一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亲自动手编写教材,亲自教身边的少年兵数理法(法术学)方面的知识。

后来得了个贝老师才算有了个助手,贝老师接受过西学教育,精通拉丁文,数学也很不错——不是学得有多深,而是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且自己也入了门。所以她能很快地掌握朱和墭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还能自学中学数学教材。

而在她吃透了《小学算学》这本教材之后,朱和墭就让她当了“宫廷小学”的数学老师,让她负责给一批潮州朱家出身的少年侍卫上数学课。

再到后来,朱和墭又通过广州科举搜罗了到了几个“学贯中西”的人才,如屈华杰(屈大均的从子)、方中通(方以智的儿子)、方中履(方以智幼子)等人,由顾炎武领着他们在广州海珠大学里面自学朱和墭提供的教材。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朱和墭又把他们调到身边充当侍从大臣,方便亲自指点他们学习。

另外还有一些在陆军学堂和海军学堂当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被调到朱和墭身边当了侍卫,他们同样在朱和墭的指点下自学朱和墭编写的中学、书院(专科)或大学教材。

但是朱和墭的事儿实在太多,根本抽不出多少时间来带学生。所以这些人的进步都很慢,直到莱布尼茨的到来,才算有了一个可以给侍从大臣和侍卫们上课的好老师。

可莱布尼茨学问再大也就一个人,能带几个学生?而且他教得不是一科,而是数学、物理、法术、地理、历史(西方历史)、哲学(西哲)全都得来!

所以现在海珠大学、金陵大学这两所高等学府虽然已经开出来了,但是却苦于没有老师,只能一直采取自学为主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新学真的要大起,恐怕还得再等上些年。

而在新式人才大量被培养出来之前,朱和墭就只能尽可能地用好这些旧时代的精英了。

而且这些旧时代的精英当中,没准也藏着一些对新学相当有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