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37章

作者:香瓜很香

而且《仓律》有云,说“秦国境内,栗如丘山”、“秦国富于天下十倍”等说法,无不说明秦国粮食之多,以至粮仓遍布各地县、乡。

是不是很震惊,是不是很诧异,这跟大家理解的历史不同,古代人这么多粮,大家印象中他们却民不聊生,饥不择食,苦不堪言。

其实,这是因为历代多有战乱,或徭役过重造成的,还有就是各种灾害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只要一但安稳下来的话,便是盛世。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无不是如此,稍有安稳,便是盛世。

历代,缺的不是粮,缺的是太平和安稳。

李阳知道,国库充实,完全可以实现工程招标。

众人听完李阳的这番话,冯去疾还是有不解之处,又问:“依李中丞之策,把工程交予商人去办,商人若是给的工钱低了,百姓自是不肯干,若是工钱高了,百姓尽皆做工,而不为农事,这如何解决?”

李阳笑道:“冯相过忧了!商人何其精明也,怎会不知该用多少人呢?工钱太低,不如耕种,自是无人做工,所以工钱自然高于耕种之事,至于哪些人能去做工,何时做工,自是百姓与商人的事,哪怕有人放弃耕作,一年只为做工,那又何妨,只要他能足够交纳家中田税即可。国家每年田税能足额征到,工程便能运转,百姓或为耕种,或为做工,或一边从事耕种,农闲时再去从事做工,这都可保他们生计无忧,如此,大秦可安!”

众人听完之后,都沉思了起来。

麒麟殿中,变得诡异的寂静。

良久之后,似乎他们都扯掰清楚了,不由一个个两眼放光,一脸兴奋的样子。

有些人更是激动地忍不住拍手叫好!

冯去疾这时也两眼放光,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他突然发现,如果按李阳所说的办法去做,似乎真的既能保证百姓生计,又能保证国家税赋,还能使国家工程顺利进行。

想到这里,冯去疾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同时也无比诧异的看向李阳,他发现,这个少年,真的是每每都有惊喜,每每都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感觉。

从他献仙药开始,对律法的剖析,对新法的改革,还有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不是给人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奇妙经历。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一眼看出问题之要害。

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解决……

眼光独到,理论新颖,办法新奇,实乃世之奇才!

冯去疾很少佩服过谁,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深深一揖:“李中丞此策,真可谓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叫我等如梦初醒,无不叹服。”

一众文武大臣也纷纷冲李阳拱手,道:“中丞大才,我等佩服!”

李阳也忙拱了拱手,算是回礼,脸上却一脸十分享受这种称赞的感觉。

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和支持,李阳也是大松了口气。同时,他又觉得好笑,他记得在以前的那个世界,很多人把“长城贴瓷砖”当成段子开玩笑,而今日,自己却真的把这个段子变成事实了。

而且,这种招标还不只是给长城贴瓷砖那么小,而是直接筑长城。

也不知道将来的史书上,会如何写这件事呢?

想到这里,李阳嘴一咧,忍不住得意的笑了起来。

当然,扶苏也是被李阳的这个策略给惊得目瞪口呆,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李阳的才能给惊呆了。

把役夫全数解散,谁敢去想?

把骊山、阿房、长城等工程交给商人去办,这更是无人敢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看似离谱的想法,结合到一起,居然似乎真的正好绝妙的能解决大秦的难题。

呼……

扶苏此刻是彻底的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对本阳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现在,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愿意遣散所有役夫了,更加明白父皇为何会如此重用此人了。

此人,非常人也!

看来,父皇说的没错,他就是我大秦的吉星福相。

第三十六章 秦国前景

“中丞妙策,扶苏受教了!”

扶苏心中震憾之余,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礼。

“臣,不敢言教!”

李阳早就听说公子扶苏为人仁,且知书达礼,虽然这家伙仁的有点愚,但李阳还是挺尊敬这种人的,毕竟身为秦国长公子,还能心系百姓黎民,这种德行可非常难得。

莫说在这古代,视百姓如奴隶、如蝼蚁的年代,哪怕放在后世,那些高官贵人,能心中装着百姓,替百姓着想的,也没有几人。

就这一条,李阳便不敢在扶苏面前失礼,拱手谦虚了起来。

“中丞不必过谦了,还未回来时,我便听闻中丞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独具通天之智,今日扶苏算是彻底的信服了。”扶苏笑着赞叹了一句,接着问道:“对了,中丞是怎么想出此妙策的,如此妙策真的只用了三天时间?”

众人也唰的一下全望向了李阳,很想知道之前所说的三天出妙策,是不是真的。

李阳笑了笑:“实不相瞒,臣确实花费了足足三天之久,方出此之策,此策也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众人无语。

三天时间想出这么一个治国妙策来,你竟然还说足足?还说之久?

大家都有一种智商被虐的感觉。

扶苏也苦笑了一下,觉得自己在李阳面前一比,智商就好像被人家给踩在地上磨擦一样的感觉,智商的尊严受创,同时也更好奇李阳后面那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嘀咕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然在惴磨李阳的这句话。

李阳笑道:“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说我大秦之税赋,取之于民,而将国家工程承包给商人,让商人雇佣百姓去做工,便叫用之于民。”

扶苏一听,顿时拍手叫好:“妙啊!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一来,国家办了实事,百姓也通过劳动获得了钱粮,解决了生计,两全齐美,全应此理呀!”

众人也都是两眼放光,无不叹服。

李斯这时还不忘拍了个马屁,道:“荀子口中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日算是在李中丞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哈哈哈……”

此言一出,顿时满朝开怀大笑。

秦国眼下之难事,悉数在今日被一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迎难而解,众人又怎会不开心呢。

只不过,李阳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这条政策一但得到实施,那么等于是还富于民。

大秦每年赋税之多,是天下百姓的两倍,将这笔赋税的一大半通过工程劳作的方式,返还给百姓,足够让百姓家家皆有余粮。

百姓不用挨饥了,而且通过劳作赚得了钱财,自然就会想改善生活条件了,介时便是手工作坊兴起的时候了。

如此一来,商业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