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38章

作者:香瓜很香

而且,饱暖思“银”意,大家会多生娃,人口也会急剧增加,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李阳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就把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就讲出来,因为他明白,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反则只会令人匪夷所思。

就好比,今日所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如果不是国库无存粮了,如果不是税赋征无可征了,他这种后世借鉴而来的先进策略,是不可能得到皇帝和满朝文武认同的。

这一切,皆是因为大秦无路可走了,所以不得不选择走李阳说的这条变革道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秦朝确实是一个历朝历代最适合改革的朝代。

因为六国刚刚统一不过十年时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跟以往不同的。“皇帝”这个称呼是新发明的称呼,郡县制也是新创的,还有度量衡、文字,各种政策无不是在颠覆着以往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形态、旧思想,而且秦时各种规制也还不完善,甚至百姓可以颂贺平民万年无疆,见皇帝而不跪。

这一切,都说明着,在这个时代,只要符合皇帝的志愿,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切皆有可能。

而反过来看,在后面的其它朝代,就难办许多了。各种完善的制度,各种祖制,特别是根深地固的封建思想,无不是在限制着新思想、新政策、新变革。而且,深受长久的封建思想迫害,百姓也跪久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新思想,新理念就更无从谈起了。

李阳知道,大秦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时代,因为它具有创新的政治土壤和环境。

它就和新中国一样,刚刚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是一颗刚刚诞生的新星,是不将一切旧思想、旧制度放在眼里的新帝国。

更重要的是,李阳还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君王,并非像历史书中讲的那样残暴不堪。

对于秦始皇来说,只要能让社会进步,能让大秦万万世,什么都不是问题。

废分封,改制度,儒士反对,杀儒士,烧诗经。

这在普通人看来,就是残暴,但站在社会发展的政治角度看,他杀的儒士,焚的诗书,其实是影响先进制度的旧思想。

先不论对与错,总归是叫全天下统一了新思想,巩固了新的郡县制度。

对于李阳来说,如今自己身居中丞相高位,有无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后有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加上这全新的大秦政治土壤,可以说,未来大秦大有可为!

当然,大秦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就是鼓励全民广种粮、多生娃,而这也正是李阳在努力实施的东西。

…………

而就在李阳对大秦重新审视的同时,大殿上的嬴政见扶苏一脸震惊叹服的表情,心里也很高兴,这是他要的效果。

只有让扶苏明白,治国靠仁,是毫无用处的,他才会真正的去思考,何为治国?

嬴政对今日这堂课,很是满意。特别是当李阳将扶苏以往的“轻徭役”之策,贬的一文不值时,嬴政更是嘴角微咧,心中发笑。

他转头对扶苏道:“儿啊,今日可懂何谓治国乎?”

扶苏微微点头:“儿臣今闻李中丞高见,确实对治国之仁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嬴政两眼一亮,赶紧道:“快说与朕听听。”

扶苏连忙道:“儿臣发现,治国与做人大有不同,做人,言行仁,便为仁。而治国方法仁,于民并非是仁。治国当像李中丞那样,看清问题本质,不问方法如何,只要结果于民有利,于国有利,便为仁政。”

“哈哈,好!”

嬴政一听,那是又惊又喜,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今天终于开窍了。

同时,他也不可思议的看向李阳,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就是听李阳讲了一个治国之策,就有了如此大的改变,竟是能说出这番道理来,这真是让嬴政激动不已。

当下,他意味深长地道:“儿啊,朕欲让你拜李阳为师,你可赞同?”

扶苏一喜,连忙拱手:“儿臣正有此愿,谢父皇!”

嬴政欣慰的点点头,然后便对李阳道:“李中丞,朕有一请,想请你收扶苏为学生,教他治国之本领,不知中丞可否答应啊?”

第三十七章 吟诗一首

“啊?这……这合适吗?”

李阳一愣,倒是大感意外。

这倒不是他没能力教,自己懂得的东西,要调教这么一个古代人,那简直就是跟玩似的,只是让李阳觉得不合适的是,这公子扶苏与自己年纪相仿,甚至还比自己稍大一些,这要是以师生相称,总显得有点别扭。

嬴政好奇道:“中丞收扶苏为学生,这有何不妥?”

李阳直言道:“臣年纪尚浅,岂能被扶苏殿长尊为师长。”

嬴政大笑:“原来是这般,朕还以为中丞不愿意呢。只是年纪相仿,这有何妨,尊师授学,本就只论学识。中丞乃是仙人的亲传弟子,论学识,我大秦无出中丞其右者,论辈份,中丞更是鬼谷先生之师弟,我大秦商君之师叔辈,中丞做扶苏的老师,绰绰有余。”

扶苏赶紧走了下来,对李阳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礼:“学生扶苏,诚心拜先生为老师,望先生成全!”

说完,拱手深深一揖。

李阳一看,这都拜下来了,只好拱手回礼:“臣,唯遵命是也!”

扶苏大喜,立即变口唤了一声:“太傅!”

李阳笑了笑,这倒是他没有意料到的,一个早朝下来,居然就多了一个头衔,居然就当上太傅了。

不过,这样也好,未来的大秦接班人,成了自个儿的学生了,这对将来的深化改革大有好处。

见李阳答应了,嬴政也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哈……”

这大笑声,一点也没有了始皇帝的风范。

笑完之后,他也觉得自己有些失仪,不由指着扶苏道:“朕之子,今有李中丞调教,未来成材可期也!”

作为父亲,此刻的嬴政是真的对扶苏寄予了厚望,同时他也非常的坚信,虽然自己的这个儿子有点儒弱,但是只要虚心跟着李阳学习治国之学,他日定会成为未来大秦的一位治世之明君。

毕竟在嬴政的眼里,李阳可是神仙的弟子,鬼谷子的师弟。也就是说,鬼谷子教出来的学生,有多大能耐,那他李阳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想到自己的儿子,如果能像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等人一样,具有着通天之能,那自己百年归天之时,便真的无后顾之忧了。

心里想到这般,你说嬴政能不开怀大笑吗。

当即,嬴政就对一旁的赵高一个眼色,赵高了然,拿出一份圣旨,宣道:“奉天行运,皇帝昭曰:李阳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有治世之才能,今拜为太傅,授长公子扶苏治世之学,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钦此!”

显然,让扶苏拜李阳为老师之事,并非是嬴政临时起意,而是上朝前就决定了。

昭书一读完,李阳领昭谢恩,接着满朝文武便齐声贺道:“贺太傅,贺殿下!”

此刻,所有人都对李阳投去了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虽然这个太傅是个虚职,并无实权,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扶苏在嬴政的心里,就是把他当成未来大秦的接班人在培养。

而如今,李阳成为了扶苏的老师,这也就意味着,他李阳不仅在嬴政这里受重用,将来哪怕就是嬴政归天了,只要扶苏顺利继位,他李阳更将是未来大秦的中流砥柱。

试问,众人能不羡慕嫉妒吗?

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皇帝此举太过草率,或者说近于荒唐。

不得不承认,李阳最近在朝堂上十分的出彩,先是对律法的剖析,后又出《公法》,今又出可持续性发展妙策,但这也仅仅只能代表此人精通律法,有过人之聪慧,所以才能有奇思妙想之计策。但是,此人终归是太过年轻了,学识尚不明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阅历尚浅,比如这次编著的《公法》,要不是他奇思妙想,想出这么一条对策作为退路,《公法》如此悖逆皇帝,这次他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