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36章

作者:香瓜很香

李阳道:“臣欲问殿下可曾想过,二百万役夫,遣散五十万的话,这五十万役夫只耕自家田地,只纳自家应纳之赋税,而其余一百五十万役夫,一年四季无法归家耕种,家中老弱妇嬬,尽皆饿死,而归家耕种的那五十万人所纳之赋税,虽尚能养活我大秦军政,却难养一百五十万役夫,如此,岂不是最后我大秦只剩那五十万归家之家庭了?而那些国家工程亦此夭折矣?”

“…………”全场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问题给问怔了!

扶苏也是直接被问的哑口无言,完全愣在了当场。

一直以来,扶苏都觉得自己所言的轻徭役之策,可称之为两全齐美的上策,可如今被李阳这么一问,他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所说的减少徭役人数的办法,似乎真的有巨大的缺陷。

如果两百万徭役人数中,解散五十万,这五十万显然是不可能养活整个大秦帝国的。

而这样的后果……

扶苏沉思了一下,顿时冷汗就冒了出来,他发现这样的后果的确会如李阳所说的那样,最后国家依旧身陷泥潭,而另外的一百五十万役夫及其他们的家中老弱妇嬬十难存一。

想及于此,扶苏突然有一种被人当头一捧的感觉。以往的自信、以往的信念,在这一刻瞬间崩塌,感到无比的挫败,心中一下间变得空荡荡的,好似灵魂都被这一捧给敲出去了。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以往奉为可拯救大秦的方针策略,居然存在着这么大的漏洞和缺陷,而这些从未考虑过的漏洞和缺陷,使得只是单纯减少徭役人数的策略,显得是一文不值,毫无用处!

扶苏在这一刻,是真的彻底地迷茫了……

当然,和他一样被当头一捧的,还有冯去疾,以及朝堂上的一众文武大臣们,他们也都没有想到,减轻徭役人数,居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会如此的糟糕。

吃惊、诧异、迷茫……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就好像是个白痴一样,居然以往从来没有想过轻徭役的结果会是这样的。

呼……

冯去疾惊得已是说不出话来了。

自己这数年来一直向皇帝进的谏言,居然是如此的不堪,而更可笑的是,自己以前还根本不知道,还抱怨皇帝不听劝言,而深感委屈和难过。

如今看来,陛下听不听自己的劝言,结果又有什么分别呢。

原本还以为,自己的“轻徭役”之策,比李阳的“轻徭役”之策更加的两全齐美,如今看来,倒不如他的“轻徭役”之策更为上策,最起码能让天下所有百姓在农忙之时能忙于耕作,虽国家建设将受影响,但是百姓却能安居乐业啊。

心中叹了口气,冯去疾一下子好似秃废了,觉得自己是那般的无用。

这时,他不得不承认,李阳看待问题之深远和全面,不是自己可比的,不由拱手一礼,道:“李中丞之言,让冯某自感无比惭愧,没想到我等以往想出的对策,居然亦是误国之策。臣……臣有罪啊!”

说完,冯去疾痛彻心扉般的对嬴政一拱手,自请罪责。

嬴政伸手做托起状,道:“冯相一心为我大秦,劳心劳力,何罪之有,冯相还是与朕一起继续听李中丞讲他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吧!”

“臣……谢陛下!”

冯去疾心中感动,然后退至百官队列,等待李阳讲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冯去疾能感觉到,李阳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绝不仅仅只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要不然皇帝不可能答应解散所有役夫。

说实话,这一刻的冯去疾,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听李阳的高见了。

把以往的策略一句反问,就给彻底否决掉之后,李阳心里还是挺自得的,笑了笑,便继续道:“诸位大人,经过之前的诸多讨论,现在也可以得见,不管是按现状之计,还是以减少徭役人数之计,皆是不可持续。然,本相想告诉诸位大人的是,何谓可持续,可持续便是人不枯竭,粮不枯竭,国力不枯竭,三者均不枯竭,可源源不断,便方可持续。”

“而要这三者均不枯竭,唯有一法,解散所有役夫,举全国青壮劳力,忙事耕作,如此人可活,粮可丰,赋税可足,国力可富,以此为本,大秦帝国方可持续万年之久。”

众人纷纷点头,很赞同这话。

苏扶也眼睛一亮,好似看到了大秦的无限希望,不过仔细一想,他又有些疑惑,忍不住问道:“敢问李中丞,如此国泰民安,自是万民之福,亦是我大秦之福,可是农忙之时,无徭役之义务,这……这依旧难解国家目下各项建设啊?”

李阳却是不以为意的笑了笑,道:“工程招标!”

………………………………………………

PS:肯定有很多人会说,长城、秦陵、阿房宫招标,这在秦朝无法实现,不过YY小说嘛,下章会写可实践的理论。总之,这本书就是各种颠覆历史,新理论改革大秦,以至称霸全世界的基调。还望大家慢慢看,不要急,各种变革都会有一套对应的理论来立足的,大家放心吧。

第三十五章 工程招标

“工程招标?”

???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再次一脸的问号。

一个个一脸懵逼,不知道这工程招标又是个什么鬼。

扶苏有一种错觉,就是好像在这位李中丞面前,大家都变成白痴了一样,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得问他才行。

没办法,抵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他还是决定不耻下问:“中丞,这工程招标,所为何意?它真的能解决徭役之问题?”

众人皆是一脸好奇的望向李阳。

李阳点头道:“工程招标,就是把骊山、长城这些工程作价,承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商人,让商人去找人施工建设。如此一来,商人可从中有差价利润可图,百姓也可赚取钱粮,解决生计问题,而我大秦亦不存在违反新法之嫌,更重要的是,工程可一年四季顺利进行。”

“什么?把……把这些工程全部承……承包给商人!”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倒不是说这些工程不能给商人去请人做,而是这些工程连举国之力都如此为艰,难以进行下去,那就些商人……他们能做到?难道一个商人还会比我整个大秦之国还厉害?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顿时,所有人都觉得李阳有点飘了,太自以为是了。

这要不是前面李阳讲了那么多高见,冯去疾这会儿都想骂李阳这是在瞎胡闹!

如此浩大的国之工程,承包给商人去做,这简直就是荒唐、离谱!

冯去疾虽然忍住没有当面斥责李阳瞎搞,但还是直接质问道:“李中丞难道觉得商人可办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商人可以办到,但是商人亦是需找民夫,民夫若被商人征尽,这岂不又是无人耕种了?”

李阳早就猜到他们会有此一问,直接道:“冯相有所不知,商人雇工,与国家征役,二者大有不同啊。国家征役,天下百姓不得不从,而商人雇工,百姓可视情况而往。如此,百姓可视自家情况,而前往用工之地,赚取钱粮,为国效力。”

众人一听,一时沉默了,因为李阳所讲之理,似乎有点道理。

冯去疾也皱着眉头,开始细细对李阳的话惴磨了起来。

见大家没有立即反驳和质疑,李阳知道,自己说的并没有错,于是继续道:“我大秦田税,诸位应当比本相更为清楚,田税之高,达三成去二,百姓收获三石栗米,需纳税二石,自己只得一石。而我大秦,人均耕种面积十二亩,亩产六石,如此只需一年,国之富足,完全可以承担用工之钱财。而且,百姓为利劳作,我敢断言,效率定是以往数倍有余。”

李阳可是算得很清楚,秦时,一石等于后世的30公斤,一亩田栗米才六石,即180公斤,秦时总的耕种面积达近二十三亿至二十五亿亩,即是一年产栗米最高可达4500亿公斤,尽收田税3000亿公斤。

试想一下,大秦总人口2000万人,百姓自留1500亿公斤粮,可解温保,大秦国库一年却有3000亿公斤粮,是天下百姓的一倍,而国家只要养一百万的军队,民不需养,这么多粮自然足够养承担工程了。

其实,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说“一夫挟五口,治百田”,即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中年人带着一家五口,可耕作百亩田。而又有记载“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之,不可损之,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些都说明,其实在当时,一个人耕作,可养活十个人,只不过因为税重,三分之二上交国家,所以如此一来,百姓也只够自保,余粮全在国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征尽了所有的青壮劳力,却还能坚持到今天,每年养着两百万数的役夫吃喝,直到今日。

就是因为,田税之重,一年足额征纳的田粮,够支撑军政及两百万役夫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