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386章

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反正英国乱得很,也不急于一时,先让我休息一下。”顾陆这样想着。

  不能因为这件事影响心情的顾陆,决定做点其他事环节。

  就好像出门参加一个讲座,前几日就在中文系宣传了,不过当时顾陆没太大的兴趣。

  北大邀请了著名作家元空,对创作技巧进行讲课。

  元空是地球上并不存在的一位作家,顾陆是认识的,是中国文坛少数既获鲁迅短篇奖,又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刚走到校门口,就遇到打招呼的了。

  “顾陆老师,你也是今天讲座的嘉宾?”向老师问。

  伴随着顾陆在国内的声望越来越高,再加上今年毕业,北大的老师们都称呼顾陆为老师。

  “不不,我是来听元空老师讲课的。”顾陆回答。

  “……”向老师沉默了两秒说,“顾老师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就是顾老师,你去听课有点像踢馆。”向老师说。

  “?”顾陆额头上都是问号,“不要想太多,我就是个北大硕士生然后去听课。”

  看着对方认真的小眼神,顾陆想起了以前高中的招生办主任,他问,“真的像踢馆?”

  “当然!”向老师点头,“顾老师和元空老师也是五五开的作家……举个例子,给学生讲课是一回事,如果有同等级的老师在场,肯定讲的内容不同。”

  五五开——这评价。

  从全球名气来说,目前能和顾陆五五开的作家只有一位。元空若听见了向老师的评价,不知道是什么反应。

  “礼貌一点,我们……”

  “我知道了,我们要乔装打扮,不被认出来。”顾陆说,“我去整个鸭舌帽,这样上半张脸都被遮完了,肯定就没问题了。”

  向老师本来是想说,告知元空老师一声。

  “也没毛病。”向老师想。

  紧接着,顾陆在达教授的办公室,搞来了一顶鸭舌帽。跟着人流,也往百年纪念讲堂走去。

  那地儿就在燕园的中心,经常去北大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讲堂有两千多个座位,基本上的庆典啊,文艺汇演啊,大型的讲座,都在这地方举行。

  此外,北大图书馆交流室,哲学系和考古系的教室,还有标配的报告厅,这些个地方稍微小了点。还是盛不下元空的“票房号召力”。

  讲座分为好几个类型,学术类、论坛类、开放类以及名人类。

  “你不是觉得元空的书很压抑吗?为什么还来。”

  “因为我想知道,他为什么把书写这么压抑,合理不?”

  “好像上个月吧,元空老师发布了新书《七出祁山》。本次接受邀请,肯定也有给新书打广告的因素。”

  “《七出祁山》我怎么完全没听过?感觉网上一点动静都没。不过这书是写三国演义的?”

  “有点关系吧,更多的是历史对照,和西夏旅馆差不多。一方面是西夏历史,另一方面是结合历史,在旅馆发生的事。”

  ……

  顾陆走进讲堂,已有数百人找地方坐下了,三三两两的。

  学生们也是比较自觉的,空出了第一排。这是校领导和老师坐的地儿。

  “出新书了?”顾陆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元空也是他挺关注的一位作家。

  只有西夏旅馆是好书,地球上也有,顾陆本人老早就拜读过。

  低头摆弄手机,按道理,元空身为国内一线作家,出版社应该是会投入大量宣发资源的。

  几分钟之后,顾陆有点尴尬地放下手机。找到原因了。

  元空新书《七出祁山》,刚好是介于借东西的小人和一个叫做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中间。

  十分的难得,顾陆两本书出书时间这么近,也只是意外。

  你想想,借东西的小人是联合央妈、文明委、作协搞的“新童话”系列。欧维则更加夸张,外交作品,十几国的联合上市,你让出版元空新书的出版社怎么办?拿头去打?

  根据互联网的数据,《七出祁山》只卖出十几万本,这是有点丢失水准的。

  等待着苦主的到来,顾陆瞅一眼时间,距离通知的时间,还有十几分钟。

  趁着十几分钟,说点国外的事。

  英国情况不好,俄罗斯也不遑多让。因为俄罗斯摔了一个跟头!

  怎么回事呢?俄罗斯接着上一次国庆闹出的大事,开始向欧洲输出自己的文化。

  要重回“欧洲文化的王冠”席位。也不晓得是得到中国认可飘了,还是因为经济不行,想在文化领域找回一点民族自信。

  欧洲文化的王冠——认真来说,毛子巅峰时期,无论是古典乐还是文学,抑或芭蕾,在欧洲还真是保二争一的情况。

  可问题是,那么璀璨的文化是国家动荡催生出来的,任何国家都如此。

  没有这个前提,想要硬往外塞,也没用处。

  俄罗斯几个月来的好几个计划全部失败!

  文化委员会在对接下来的方针进行讨论。

  “英法会阻拦我们回到应有的位置,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以前的大师,并不足以征服现在的读者群体。要有更新的东西。就好像是《光在黑暗中发亮》续作一样。”

  “这部托尔斯泰先生自传的剧作,本来关注度很一般,正因为有新鲜血液,才让这出戏被伦敦大剧院、巴黎大剧院多次演出。”

  “我明白了,安排更多作家进行续写,我相信他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涅朵奇卡》我记得也没有完成吧?另外,还有对经典乐曲的重新演绎也要抓紧。”

  于是乎,俄罗斯的第二次尝试开始了。

  怎么说呢……《涅朵奇卡》就算了,陀老早年的书,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未完结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能排进前十的程度,真有勇士敢续写吗?

  不得不说,顾陆真是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如果达不到文豪的地步,续写文豪作品就是茅厕里点灯,但达到文豪地步的作家,又有自己想表达的事物和东西,基本不会续写,所以茨威格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你让开挂的顾陆再来,也没办法。

  言归正传,第五排的位置,顾陆左右都坐满了人,左右两边都不认识,不过左边的学生动来动去,好像屁股上长刺了。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距离讲座开始的时间也快到了。

  元空是个老练的中年人,穿着行政夹克,再拿着一个黑色的保温杯,发际线很高,光秃秃的脑门反射着讲堂的白光。如果没人介绍,还以为这是学院里的领导呢。

第484章 低情商

  “很荣幸能够来到北大,进行经验的分享。”元空的开场白比较普通,声音也有些懒散。

  整体透露的气质是松弛的,毕竟身为国内金字塔顶端的作家,作品发行十几个国家,有不用绷紧的底气。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即兴写作和筹备大纲写作方式。”元空想要拿起保温杯喝一口,但还是放下了,因为要把主题说完。

  “我用一位法国大作家司汤达举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阿尔芒丝》《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有多少同学看过《帕尔马修道院》?”元空对在座的同学们进行提问。

  红与黑在国内更出名的,原因应该是被编入了初中生推荐课外书目。

  台下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多数人是没看过,顾陆听着同学们的回应。很不巧,这本书他老早就看过,具体不记得了,唯一能想起来的是和拿破仑的滑铁卢有关。

  但这本书被誉为欧洲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之一。

  “它是,但因为司汤达细腻的描写,完全记录了19世纪的意大利社会,所以很多研究学者将其称之为历史。”元空讲述了作品的历史地位,以及作品对人性的刻画。末了结语,好的作品之所以好,都是因为写透了人性。

  “那么如果我说,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即兴之作呢?”元空说,“从他和巴尔扎克来往的信件可得知,这部作品是他口述给速记员的,并且他也清晰地表明,自己没有提纲和大纲之类的东西。”

  讲名著,同学们的兴趣不高,但讲作家的私事,那兴趣会大很多。

  元空紧接着继续说,“根据司汤达说法,如果有缜密的写作计划,他会失去创作热情。所以只需要在口述写作前看看上次写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了。这几乎是《与巴尔扎克通信》的原文,所以不存在曲解。”

  嘶——顾陆听见身旁的同学嘀咕:这不就和我写网文差不多吗?只提前比读者几个小时知道后面的剧情。

  咦?旁边的是网文作家?顾陆余光看着左边,不怪他刻板印象,可旁边的同学真就戴着眼镜,又胖胖的。

  不过话说回来,司汤达和网文作家一个习惯,但前者就能写出世界名著……果然世界上有很多世人难以理解的天才。

  “那么即兴创作,好还是不好?即兴创作代表想象力的迸发,今天永远比昨天想象力更加丰富,所以追求最新鲜的创意。”元空说,“那么,即兴创作是好,还是不好呢?《帕尔马修道院》是文学即兴创作的巅峰之作,里面的优点,也是即兴创作最大的优点,里面的缺点,我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作家跨不过去的门槛。”

  说得还真够委婉,把绝大多数换成所有也没问题。

  元空不讨论司汤达为什么会喜欢即兴,那是研究人员该干的事,他阐述缺点。

  《帕尔马修道院》里面很多剧情重复,光是主人公法布利斯在战场上的经历,就由不同人的口翻来覆去重复。

  还有最基本的,并不太记得主角的年龄——这一点网文作家也经常犯。

  说完缺点就说优点,元空举起保温杯,本来准备停顿片刻,嘴巴有点干,但看见下方学生炯炯有神的目光,缓缓地放下保温杯,既然学生们这么热情,苦点累点也没什么。

  “Concidence(巧合)这个单词,在这本书出现了几十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很多角色的行为真的很巧合,角色也表现出宽广的行为模式。”

  高情商:更宽广的行为。

  低情商:随着作者心情行动。

  可问题的关键是,司汤达对人性具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写出来就感觉莫名其妙的真实,因为现实中也莫名其妙。

  “大致的具体情况,到这里说完了。下面同学们可以进行提问,对于司汤达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元空说。

  顾陆身边的网文作家同学立刻举手,并且口中还嚷嚷,“我我我,选我选我。”

  因为嗓门大,再加上占据的面积大,元空果然点中了他。

  “哪位蓝白条纹的同学,就是你。”元空说。

  后勤同学连忙递给网文作家话筒。我们就简称他为镜胖男。也就是胖胖的眼镜男。

  “元空老师,你的书我特别喜欢,有一种暴尸荒野的美感。”镜胖男说。

  这尼玛什么评价,元空脸色不变,询问,“谢谢喜欢,那么这位同学的问题是?”

  “元空老师,你说了剧情重复是即兴创作的弊端之一,那么有没有解决方案?”镜胖男直接问核心。

  “这个问题,能看出这位同学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元空说,“司汤达所使用的方法是,用技巧磨平重复。”

  “《帕尔马修道院》的技巧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人称讲述、第三人称转述、对话叙事、通过想象或回忆呈现事件与人物的变化等等。”元空说,“技巧不同,视角就不同。”

  感觉这方法不能在网文里用啊。

  “这方法是很好,但还是太需要作者的能力,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胖镜男再问。

  “有的,有的。”元空说,“在《帕尔马修道院》,司汤达图通过不同的空间意象来解读自由与幸福的意义。”

  “更直白来说,一开始就定下这个目标,想清楚要写什么,这是避免重复的最佳方法。”元空说。

  ……

  四五个小时之后,顾陆回到家中。

  “英国的读者们,非常开心你们能喜欢《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但我们还是要遵守该地区的规则。”顾陆录制了两三遍,才录制完毕,给姚小驹发了过去。

  本以为录制这语音过去,就没顾陆的事了,他也将更多的关注挪到国内。

  国内有点复杂,按青年报说,“欧维为一汪死水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迷茫的青年们指引来一条热爱生活的道路。”

  可是这消息,被很多网友嘲讽。顾陆本人也认为,一本压根没这个作用。

  在顾陆关注国内讯息期间,姚小驹发来消息,英国读者希望能有更多有关英国题材的作品。

  “这不是按闹分配了吗?”

第485章 当观众失败

  “这样好吗?”顾陆自问自答,“这样不好。”

  姚小驹也知道这不好。养成了这习惯,万一其他国家也这样做呢?

  可对方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倒不是直接给钱贿赂,姚小驹不至于这么短视。而是英国文化单位及出版社,都表示会给予“巨量扶持”。

  “写书这种事,我肯定不会催促小顾哥的。”姚小驹说,“我也清楚,催促而生的作品,肯定是令人不满意的。”

  “只是……”姚小驹又说,“几年前,小顾哥来伦敦,我们去看了儿童剧《柳林风声》。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创作出来了,但出版耽搁了。”

  记性真好,当时顾陆确实打算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顾陆思考着,一年出三本书,是不是太快了。

上一篇:五行劫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