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文气!
瞧见好文,神清气爽,忍不住起身活动。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个经历。
更进一步——
[他曾经很有钱,但后来变得很穷,没有人认识他,他爬到壁炉旁边的床上……哦,我的头,我愚蠢的头!我的头……他叫什么名字,那个老人?富有的人,只剩下身上的衣服……折磨他的女人在他死的时候不在他身边……]
炸了!
阿列克谢读到这里文气爆炸了。因为他是托尔斯泰的读者,所以了解。
托尔斯泰性欲非常强,他对传记作者说过:“必须有一个女人,色欲使我片刻不得安宁。”
如果看过托尔斯泰的日记,就可以发现:
(1853年6月25日)“女人把我引入歧途。”
(1853年6月26日)“女佣们妨碍了我。”
……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作品能看透人类肉欲呢?很大程度是作家自身感受。经常去流莺馆的同时,甚至还强暴过一位农妇。
如果托尔斯泰只是那个时代万千庄园主,那么他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可偏偏,他又本能地认为这事不对,就把过错扔给女性,在日记里记录是她们在勾引自己。
这样的甩锅也并未让托尔斯泰罪孽感减轻,依旧进行自我反思,甚至写出了《忏悔录》。
也是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
托尔斯泰描写自己“我曾是个坏人”,注意用词“曾”,证明托尔斯泰想改好,并且在行动。
让阿列克谢震撼的就是这点,前面的家庭以及宗教种种原因只是外在因素,这个中国作家,居然在《光在黑暗中发亮》写出来更深层的原因,没有只停留在表面。
“即便是俄罗斯作家,写托尔斯泰也不敢提及这些更深层的黑暗吧。”阿列克谢本来眼部轮廓就深邃,瞪大眼睛之后,更是感觉眼珠子就要掉出来了。
“这是真正的托尔斯泰,不是读者幻想中的大文豪。”阿尔克谢这样说。
即大文豪托尔斯泰身上的“古板封建(对女性态度)”都描写了出来,黑与白,都不避讳。
白的是托尔斯泰又极致的敏锐!察觉到社会,以及自己的顽疾。
有一种”对社会敏锐”和“国家的洞悉”是超前的,但身体的肉欲和古板的思维却停留在了原地。
和阿列克谢和一众俄罗斯人的假期后遗症差不多,很难受。而清楚知道自己多猥琐和卑鄙的托尔斯泰更是百倍难受。
“难怪是逃向上帝,确实是要逃。”
阿列克谢旁若无人地阅读,以及表情几番变化,让食堂的不少同事看向他,不过碍于他是白帽子的老大,都没轻举妄动。
“好具有冲击感的台词,让我立刻想看到这一句话被演员说出口。”阿列克谢口中所指的是很多台词,但也不能尽数摘抄。
所以就贴上一句:
[托尔斯泰:不,不,不用了……太久了,太久了,我一直都比其他人过得舒服。现在越糟糕,对我来说就越好!农民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不是也安息了吗……]
托尔斯泰是反抗以及抵触农奴制的,即便他自己是既得利益者,也经常在中描写农民英雄,结合这个背景,再来看看这句台词,是不是更加托尔斯泰?!
稀里哗啦,因为阿列克谢的动作过大,同时离开桌面没注意碗碟,故此引起一阵响动。
饭不吃了,他去什么地方呢?
返回办公室,给赵主任再次发去一封邮件:[前面的感谢信是我作为驻华大使的感谢信。现在我作为个人,一位托尔斯泰忠实的读者,十分感谢顾陆先生能够续写这样一部作品。]
之前说话太大声,没关系,他也能圆回来。
[非常希望在国庆日时,能够邀请顾陆先生去莫斯科感受我们国家的热情。]
阿列克谢发出了邀请。
如果说,续作的工作描写是他改观的核心动机,那么让他如此尊敬对方的原因也是续作中一个神一般的设定。
《光在黑暗中发亮》的主角是萨雷采夫,也是托尔斯泰自身投影的角色。
但这个续做全用了托尔斯泰的名字,也就是顾陆跨过了投影,直接用了托尔斯泰。
展现了什么呢?这不是在蹭热度什么的,或者想要续写托尔斯泰成名。就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作家的惋惜,希望托尔斯泰在自传剧作中,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能够在死前放下一切,单独的和上帝待在一起。
正是看到了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惋惜,才让阿列克谢如此的尊重。同样这也是田教授这个非托尔斯泰粉,没意识到的一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能够让全球的托尔斯泰读者,都热泪盈眶的续作。
而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著名的大文豪,所以这篇贺文无比合适。阿列克谢还打电话给俄罗斯文学俱乐部的会长安德烈。
可以直接对比是作协主席。
安德烈也是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阿列克谢要为这篇文做点事,来弥补自己之前心中对顾陆先生的不尊敬。
而顾陆先生本人是拿着手机戳字中。
时间流淌,不知不觉就来到除夕夜。
以前都是别人祝福他,今年开始顾陆要主动出击,和进来有联系的发送祝福。
[顾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
我一生如履薄冰:祝愿顾哥新年快乐,明年发发发,月入百万。]
好家伙,薄冰哥窦科这是祝福吗?好歹毒啊!
顾陆默默看了看,国外小王子文化公司的版权收益是2456万英镑。
自己没那么落魄,顾陆就不说什么了。
实话实说,因为咕噜大王两家公司都没上市,光从作家富豪榜上,压根看不出顾陆每年的收益。
此外,因为顾陆主动的联系,窦科才觉得不会打扰到对方,分享起事情的后续。
[我一生如履薄冰:我感觉我原谅了我爸,包括他为什么借钱给外甥,不借给我,可能也是知道我不是做生意那块材料吧。仔细想想,我什么经验也没有,一下子就投十万块,确实有些傻缺。
顾陆:那就好,困扰心中的问题,没有留到明年。新的一年一定顺畅。不过有些话,你也应该说出来。
我一生如履薄冰:什么话?]
诶?顾陆顿了顿,回应:该让叔叔知道你瞧不起修理工这工作。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我想,如果我赖以生存大半辈子的工作被家人瞧不起,感觉是挺失落的。
这话可能有点深了,对面沉默了几分钟才发来语音:“应该不用吧,我平时表现得也不明显,况且我爸也不会把我说的话放心上。”
顾陆这刚把语音转化为文字看完,窦科就又发来一段,“而且说看不起修理工,也是我读初中和高中那会儿的事,过去好几年了。他可能早就忘掉这件事了。”
大人的话,孩子会从小记到大。给同样孩子的话,大人也是会被记心中。
所以顾陆问了一个问题:蝌蚪,你觉得大人和孩子的分界线是更大度吗?
大人肯定比孩子更大度,因为见识过的事更多。窦科思考着,但用大度来划分未免就太苛刻。
这样说得好像成年人就必须大度,思索明白这点,窦科刚想回消息,就顿住了。
好家伙,对方好像是在点他,窦科回神,他爸就是那个“必须大度”的成年人。
当爸的肯定不会把孩子的话当回事……不对孩子都会一直记得爸爸的话,为什么反过来就没伤害了?
“顾哥你说话真的太弯弯绕了,哈哈哈没点智商真的听不明白。”窦科发语音说,用大笑声来掩盖自身的尴尬。
“我会找机会给我爸道歉的,维修工让我从小到大读书都没缺过吃穿,零食和玩具和不怎么缺,这工作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工作。”窦科在语音中还补了一条,“放心我找机会一定是最近,不会拖延的。谢谢顾哥,如果有需要我使一把子力气的,随时开口。”
挺好的。
不过我说话真的很委婉吗?顾陆想了想,好像有点。但他感觉这不是错,因为好了说,他和窦科是老同学多年好友。差了说就是许多年都没联系的高中同学。
说话肯定是要注意交浅言深,搁以前他性子会提醒得更浅。
关掉和窦科的聊天框,继续给其他亲友发着祝福,坚持不用微信群发消息。
累是累了点,貌似真比以前回复别人新年祝福,要更有年味些。
年味越来越淡,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很多儿时记忆中的东西都淘汰了,如烟花被限、赵本山被ban、红包都变成微信红包了。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工作压力太大,挣不到钱过年就没快乐感,又累过年就只想躺平。两两结合,年味不淡才怪。
当然有一个人除外,顾陆没给周琳发去消息,因为每年的除夕夜十一点半,周琳就会打来电话。
然后东拉西扯的,打半小时电话。实话实说,对于不喜欢煲电话粥的咕噜大王,周琳能找话题聊这么久,当真不容易。
顾陆都习惯了,他看着时间,把电脑开着,放着春晚当背景音……
国内热闹非凡,国外也热闹,因为《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美国上架销售。
本来在英国出版过,所以英文版是现成的,只需要对宣发进行准备就成。
大半个月准备完毕,《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以关爱少数群体智力障碍人士为宣传点。
姚小驹也够给力。
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其他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顾陆心里想着:少数群体的热度,让我蹭一点!
想多了,真心想多了,少数群体黑人蹭得,拉丁裔蹭得,甚至于Minor - attracted People(被小孩吸引的群体)都蹭得,但你一介华人还想吃这口蛋糕。简直是不要脸!
第445章 我有一个点子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地球上被《图书馆期刊》《今日美国》《皮奥瑞亚星报》《纽约时报》以及《出版家周刊》夸得那叫一个狠,评价是“探讨情感与道德议题的科幻写作范本。”
平行世界,作者换了个国籍情况就不同了。
来看看他们的评价吧。
《图书馆期刊》的专栏书评人奥克评价,“他(顾陆)或许觉得自己掌握了写作窍门——探讨人性。但《肖申克的救赎》来自对自由的探讨,没人想听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探讨人性。”
《今日美国》评价犀利,“家自傲的灾难,或许顾陆不明白如何描写聪明的家伙,更加不能剖析聪明人的大脑,只能用拙劣的精神分裂来掩盖。顾陆似乎在向所有人证明,写出《肖申克的救赎》只是意外,他根本就不了解美国人需要什么。”
也不是所有媒体都在批评,也有夸奖的,如《洛杉矶时报》就夸奖了,“新奇的叙事技巧,勾勒的剧情让读者震撼。”
毕竟顾陆黑镜系列短篇,尚还在时报连载呢。
首日销量4.1万册,光看数据好像还行。
但考虑宣发费用,以及前面肖申克打下地说大名气,这成绩是比较扑街的。
收到首日数据,再进一步瞧见大部分媒体评价是唱衰,姚小驹陷入沉默。
小顾哥自出道以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日本、大英,都是睥睨之势,没经历过失败。
这次……希望别被打击到。
姚小驹在约定的时间打电话汇报销售成绩,“小顾哥,在当前美国这么混乱的情况,并且还有实体行业衰败的影响,我们阿尔吉侬的销量,也是华人虚构类首日销量最高的。”
“前面加了好多定语,这玩意怎么和双十一那些品牌一样,个个都称呼自己是第一。”顾陆在电话里听出了端倪,“来吧,销量有多差?我可以接受的。”
电话那边干咳了两声,姚小驹也没想到直接被拆穿。
“其实真的挺不错了,之前国内虚构类作品在好莱坞最好的销量才13万册,还是《笑傲江湖》。”姚小驹说,”我们首日销量就有接近五万册,四舍五入,有笑傲的一半了。”
呼噜大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有不少书籍在美国畅销,但都是资料和科普类,比如了解中国吃什么,了解中国历史。但虚构类,却基本没冒头的,好莱坞都知道,除了动作片,不能用华人当主角,出版行业同理。
“我有点好奇了,那华人作家在美国销量最高的是?”顾陆问。
“谭恩美写的《喜福会》,累计销量有五十万册。”姚小驹说,“写的是四对移民美国的华裔母亲,她很懂美国人刻板印象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所以销量很高。”
”华裔作家要想在美国,必须写美国人喜欢看的才能够出名。”姚小驹说,“要么就是走获得美国奖这条路。”
这个顾陆知道,地球上的《三体》就是如此,所以获奖之后三体一年的销量,达到所有中国虚构类作品在美国年销量总和——侧面反映美国市场是真难混。
“小顾哥,我们的作品其实获奖概率非常高,但我们走获奖这条路基本不可能。”姚小驹叹气。
你搁这搁这呢?顾陆有点疑惑。
“小顾哥你太天才了,并且身上的中国官方属性又强。”姚小驹解释,他心里有点预感。因为凯恩的克苏鲁系列都在美国小火,可顾陆这创始人却没动静。
凡事都有两面性,顾陆是认同的。
“很抱歉小顾哥,玩宣发,还是玩不过美国佬。”姚小驹道歉,阿尔吉侬属实是没预料的成绩。
“在别人的主场玩不过太正常了,裁判球证都是他们的人啊。”顾陆说,“另外,我们在海外销量也不错了。阿尔吉侬海外累计销量也有三百万册了吧。”
销量主要依靠日本,英国以及英联邦的国家。
“美国市场还是非常重要的。”姚小驹本人是很想帮助作家重进山姆大叔后院收割韭菜的。有点小气馁。
“姚哥我们合作这几年非常愉快,真心帮了我很多。姚哥那你呢?我有没有帮到你?”顾陆话锋一转,并补充,“我说的是姚哥你从矮脚鸡·戴尔出版社跑回国的原因。”
为什么回国呢?姚小驹自己都怔住了。仔细想想,次奥!好像要让跟着富三代走的前女友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上头了,当时有点上头了。”姚小驹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仔细想想,追求很好的生活也没错。如果不是她的激励,我也不会铤而走险选择辞职,更不会和小顾哥见面。所以这样想想,她也算我事业上的恩人,许久没关注她,也希望她生活顺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