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311章

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哀求有兴奋,声音各种各样,马修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下地铁,路过书店,刚好有一对走出来的情侣撞到他。

  夸啦——情侣刚买的两本书掉落在他脚边《悲惨世界》《谁动了我的奶酪?》。

  情侣男出言道歉,女捡起书。

  “没关系,两位很恩爱,说不定我很快就会找到我的爱人。”马修说。法式幽默?大概是表达自身可以沾桃花的意思。

  悲惨世界肯定看过,基本每个法国人都看过吧,但另一本书,马修一扫而过,也没留意。

  没在原地耽搁很久,因为面试是不能迟到的。

  马修转身离开,身后的情侣在进行讨论,“《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前几天,连电台上都在推荐的作品,改变很重……”

  伴随着马修和情侣的距离拉远,声音肯定也逐渐远去。

  今日上午的面试又是失败。

  失败原因——马修很清楚,因为他的履历有点陈旧,并满足不了面试官的要求。

  返回家的路上,他又看到了中国天才作家顾陆的新作。是咖啡厅,马修点了咖啡和三明治,正等待着食物。

  斜对面的女士,正在看这本书。封面太显眼了,整体黄色画着奶酪图案。

  一夜天才……马修好像瞧见过这篇文章,如果可以,他希望可以自己去拿,不需要服务员送餐。这样就能理直气壮的节约小费。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看这本书?”马修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

  吃完了,马修去书店买下这本书,价格中等偏上。内容不多,纸张来凑,书籍硬件很好。

  “送迪博书?”好奇怪的副标题。

  由迪博写的序更奇怪,马修琢磨着,这迪博·彭庞是谁?

  开始看内容,本书的内容甚至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就是通过两个老鼠和两个小人的对比,来讲述一些道理。

  而这些道理浅显易懂,马修看完,就好像喝了一碗心灵鸡汤——一点用也没。

  是改变不了现实生活的,马修感觉自己浪费了一笔钱,但……

  从咖啡厅出来。

  “画家新锐计划招募?”马修瞧见了一个招牌。

  欧洲组最大的画展计划,好像在招募着有潜力且无名的画家。

  马修读书时期画画天赋都相当不错,还获得过全法学生印象派画作大奖赛第二名。工作了也没放下艺术。主要是有休息日,工资也不错,他可以有爱好。

  瞥见一眼,马修就离开。他下午的面试仍旧失败了。

  身体虽然不疲倦,但心情十分倦怠,地铁上……马修忽然产生了一个错觉,好像自己是书里面的小人。

  有了一个稳定工作,就不思进取,待奶酪吃完了,再去寻找下一块奶酪,根本没那么简单。

  “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

  “抛弃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新的奶酪。”

  脑海中,书里的两句话在马修脑子里打转,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句话会印象那么深刻……其实无意中他听到了很多遍。

  既然专业的广告设计相关的工作暂时找不到了,那么……马修决定明天拿着自己的画作去看看。

  你甭管马修今日的遭遇是偶然,还是有人故意安排,没必要关注此事。因为你在互联网遭遇的情况和马修的一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广告商、自媒体、大数据灌输给你,想要你瞧见的东西。

  反正“重整希望行动”成功了一半!

  “把他画作炒起来,给画家、画作批评家一个信号,可以开始行动。”吉米认为时机成熟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非常优秀的文体,通俗易懂,某些时候确实能带给人前进的动力。”某位画贩子说。

  称呼为画贩子好像没什么逼格,他是巴黎最大的画展商人之一,发掘了非常多有潜力的画家。

  “人类最好的文体是:脏话、电报和墓志铭。寓言式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寓言简练,但还是差了点。”吉米评价完,补充,“哦,这是罗马尼亚哲学家齐奥朗说的。”

  噢我的老伙计,你这样说话,让人怎么接话?画展商人没有接话,而是打电话去了。

  哈哈哈我成了

  哈哈哈我成了,哈哈哈,今天更新不了!有个好消息!

第398章 真相多种

  高价的画作分为两种。

  首先是本身没那么牛逼,被画商和收藏家炒起来的作品。其次是本身牛逼,但价值被炒得更高的作品。

  相信聪明人也看出来了,要成为画家的关键项是有人捧!

  法国境内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天气在八月份又反常的冷,有种世界被按上灰色滤镜的感觉。

  彭——

  聆听打破滤镜的声音,还未过一周,巴黎的《费加罗报》就刊登了一个新闻“第二位莫奈诞生,新锐画家马修·宾格成为画坛新星”。

  报道讲述,因为经济衰退而失业的马修,如何重拾曾经的梦想,参加“新锐画家招募计划”并且脱颖而出的故事。

  马修当前和画商签订了合约,然后还上了一些活动,经济问题得以解决。

  而新锐画家招募计划是由欧洲著名画展策划人和巴黎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口号是“为世界挑选下一位莫奈、梵高”。

  在欧洲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即便有诸多媒体对活动口号进行口诛笔伐。因为梵高和莫奈只有一个,哪怕出现同等水平的画家,也只是自吹自擂。

  哦对了,碍于马修太兴奋,差点忘记说了,访谈中马修坦言(有记者引导)新作《谁动了我的奶酪?》给予了非常大的勇气。

  而法国的互联网,也传来各种消息:

  “读了这本书,我心中的勇气增加了很多,我敢明天和一百八十斤的圆柱体约会了。”

  “我自己和小人很相似,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就会完全失去前进动力,我该向嗅嗅和匆匆学习,不能一直保持当哼哼唧唧的样子。”

  “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一本鼓励,这感觉太奇妙了。”

  “他真能帮助给我继续努力的勇气吗?在我观看这部作品之前,内心抱着这样的想法。看完后我获得了答案,挫伤我的是生活,让我重新燃起希望的是家人。但我非常感谢《谁动了我的奶酪》做了点火的火星。”

  ……

  大有席卷互联网的趋势,不少法国明星在推特上也进行了推荐。

  如果宿醉了一整天的人,清醒之后一定有穿越了的恍惚感。因为好像一觉起来,互联网就看不懂了。

  很正常,短视频时代这类情况越来越多,极短时间内爆红,两三天就换了新的热点。

  书店的销售,也因为跟风之潮,非常喜人。

  说个不夸张的话,如此巨量的宣传资源砸下来,再烂的作品也能够起飞。

  “巴黎三十万册的初印,居然连四五天时间就撑不过去。”幕后推动的工作人员说,“国民基本都在讨论这本书,看来我们不用请市场模特了。”

  市场模特换个比较接地气的说法,就是排队的水军。

  “我更希望没那么多人。”吉米说,“这样会显得我们法国人聪明点。”

  “可是计划成功了,不必伤心。”幕后人员安慰,毕竟吉米性格怪,但在新闻处身居高位,高位很怪也是理所当然。

  “迪博·彭庞先生肯定会非常满意。”幕员补充。

  “不用安慰我。”吉米道,“齐奥朗说:‘我们的厌恶,只是自我厌恶的迂回’。哪怕我在新闻处,也时常相信互联网的虚假消息。”

  两人谈话间,肉体世界寒风呼呼吹,但精神世界却有一股暖流降临。

  恰好迪博是在最近两天任职文化与通讯部的。

  恰好有记者提问询问了:“迪博先生,请问最近市面上非常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又名《给迪博书》。请问是同名同姓,还是?”

  迪博面对记者流露出一副非常苦恼的摸样,末了表示是没办法才透露。

  出色的情绪转变可以简单的用两个字形容“哎?唉!”

  “《谁动了我的奶酪》译者叫wangxian(王闲),这是我的中文名。本来不想透露的,但……上任第一天可不能说谎,欺骗民众。”

  不能说谎,但可以飙戏。

  “这本作品是我在中国的好友,如柏辽兹般的天才顾陆,专门为我写的一本作品。”迪博说。

  紧接着说了更详细的版本,“我在中国时就非常关注国内情况,我也时刻想为民众尽一份力。顾和我是至交好友,在得知此事后,特意创作了它,对我进行鼓励。我看完了备受鼓舞,就进行了翻译,让国家更多的,身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看到。”

  “它非常有用,法国必胜,我们能战胜任何困难!”迪博挥舞着书本,“我,迪博·彭庞,文化与通讯部第一部长,在此表示,将永远和民众站在一起。”

  现场先是捧哏的水军,跟着欢呼“法国必胜”,随即,被感染的路人也加入。

  这段发言,和火上浇油差不多。

  更多的失意者、失败者、孤独者、边缘人群购买此书。

  顾陆之名就伴随着书籍远扬法国。准确来说,一夜天才已让他扬名,此次更彻底。估计用不上多久,姚小驹就能收到要引入作品的邀请了。

  “重振希望运动成功”获益最大的是迪博,才刚上任就取得了巨大的功绩。

  《环球时报》驻巴黎记者小详,看见了法国《世界报》的头版头条,首个反应——

  “现在连世界报也开始搞抽象了?”小详的样子困惑。

  “迪博的鼓舞,翻译作品让法国充满希望”

  主标题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副标题:“顾陆为鼓励朋友的作品,鼓励了所有法国人,属于每个法国人的《给迪博书》。”

  “gulu,就是顾陆,推翻巴士底狱纪念日时,这名字也短暂的出现了。”小详接着看,本以为是搞抽象,没曾想内容比现实内容更夸张。

  一个中国人让法国重新伟大……哦不对是备受鼓舞,哪怕有理有据,小详也要出门查看消息的真假。

  到达书店,那黄色封皮的书籍格外惹人注目。

  确确实实都是法国人在购买,并非是在法华人。

  小详观察了很久,也利用报社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几个买书人。

  “听朋友推荐,来购买的”“我有个朋友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听说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等等。

  也没那些报纸说得那么神奇。

  紧接着小详又在推特上查看相应的关键词,互联网都是在分享这本书带给自己的勇气。如果只看互联网,好像大部分法国人都被《给迪博书》鼓舞了。好熟悉的新闻统计手段,底层失语,互联网的小部分代表整个国家的大部分。

  “这样下去,这本书会成为国外的《狼道》《断舍离》啊。”这两本书是最常见的实体书,只要有一个小书柜的家庭,基本都能瞧见。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海外收获如此的高人气。小详肯定是选择最受欢迎的真相,脑中草拟稿件的题目《凭什么是顾陆!》。正巧身为驻法的记者,他也知道一点小道消息,过两天文化与通讯部就要颁发给顾陆,艺术及文学司令勋章了。

  届时把两件事叠加报道,再把查询一番书籍具体的销量。

  真相也有好几种,好比小详选择的这种,难道不真吗?法国好几个权威媒体都报道了。即便大部分报道内容都偏向迪博,可你就说吧,这书作者是不是顾陆?!

  不得不说,《环球时报》的记者小详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当前还还不算扩散开——至少法国精英阶层,和驻华大使馆的法国人目前还是没收到风声……

  风向东南,今日飞机平稳。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6号出口,人们在此处集合。

  “怎么老师还没来?”顾陆摸出手机看了两次。

  主要航班信息也没显示晚点,难道是拿行李有点问题?

  刚预备打个电话过去问问,就听到一道熟悉的男声,由远及近的传来。

  屈老师快步走过来,拖着行李箱,在靠近六号门旁边时,还抬步小跑。

  “慢点,屈老师你慢点。”顾陆在人群里锁定屈老师,就上前两步。

  主要是屈老师,四十多岁的年龄,本来正是奋斗的年龄。结果身体一点也不好,一米七居然才一百一左右。屈老师还蓄着长发,从背后看,乍一看像个身材曼妙的女生。

  “陆教授呢?”顾陆往后看了看。

  顾陆口中的老师并不是屈老师,而是这次领头的陆教授。

  “上飞机时,因为行李有点问题,所以改签了。”屈老师补充,“不用担心陆老师,这情况也比较常见。”

  比较常见……好的,顾陆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陆教授不择床,却有些择枕头,基本要用自己的枕头才不会失眠。

  无论是习惯,还是行李作用,陆教授公务外出,肯定不能无精打采,拿上小枕头很重要。

  那么这么重要的小枕头,为什么屡次记不得呢?不太清楚了。

  “屈老师,那我们现在是?”顾陆问。

上一篇:五行劫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