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346章

作者:羽卿书

  接下来便是给移民安置的时间了,田桥负责指挥船工向下卸货,管陶和井春带着村民们帮忙往移民的家里运送东西。

  他们肩扛手提的把诸多行李搬到了移民的平房区,然后根据各个院子不同的功能进行分配。

  比如建在学堂旁边的两个院子,就是给元化小两口,还有单朋小两口留的,他们两户主要负责教书,离着学堂近一点会更加的方便。

  而那个偏屋里放了台小石磨的宅子,就是留给磨豆腐的那家准备的,其他的还有距离磨坊近的,直接分给了木匠,任踪这家比较厉害一些,放在了距离当地村民最近的一套宅子。

  任踪腰挂宝剑,又是铁匠,家里有个牧人出身的剽悍媳妇,还有两个半大的儿子,怎么看都是武力值爆表的一家,将他们放在这个位置保护一下大家的安全,任踪自己没什么意见,其他人也都很高兴。

  大家各自按照方便程度选择各家的宅子,其实也就是挑一下今后生活方便的位置而已,其他真的没什么可挑的,因为都是按照一个规格建设的,怎么挑都一样。

  等将他们各家从汉阳八郡带来的东西都搬进屋里,然后又把那些分配给他们的牲畜也都弄到了各家的猪圈和畜棚中,安顿移民的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当然现在只是先弄个落脚的地方而已,比如他们的新房中还是按照汉部落北地的习惯盘了一个火炕,上面铺了一张当地百姓为他们制作的竹席,除此之外,家中基本上就再无其他家具了,什么桌子凳子都需要重新打造才行,不过该有的窗户门子还是有的,上面也都贴好了崭新的窗户纸,至于室内的家具怎么置办,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想法了。

  等初步将这些东西都安排好后,胡杉一家就立刻找到了管陶还有井春,询问他二人村中的苜蓿在那里,那边有青草之类的,可以暂时喂养一下牲畜,还有能不能从他们手中购买一些秸秆和玉米豆子之类的东西拿来喂猪喂羊喂驴,人吃饭的事情好办,但是这么多的牲畜可不能饿出毛病来,将来还指望它们能够产仔在村里推广呢。

  管陶和井春立刻安排了这个事情,并发动村里的百姓帮忙,事实上他们早就接到了今天移民要来的通知,还有大量配发的牲畜将和移民一起到来,所以井春早就跟管陶商量了这个事情,并做好的准备。

  毕竟他们这些本村的百姓也要配发牲畜,不准备好饲料的话,难道等牲畜来了都饿死吗?

  移民们的牲畜得到了解决,村里其他人的牲畜也开始分配了,大量的牲畜都被直接赶到了村中心的那个晒谷场上,然后由田桥、管陶两人负责各家的分配。

  这里大多都是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笼子,其中以兔子居多,兔子是无情的繁殖机器,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消耗的话,任凭它们繁殖甚至会泛滥成灾,所以这东西的数量极多,就算每家分一大堆,汉部落也能拿的出来。

  而这一次除了分给移民们的猪外,分给村民们的猪就只有二十多头两个月大的小猪仔,这些猪都是当年从噜部落那里引进的黑白花猪种,是一种头高屁股高,两头翘,腰背低,肚子下坠的土猪。

  这种猪脸显得比较短,没有现代改良的大白猪嘴脸那么长,无论是体型大小,还是温顺程度,亦或是出肉量,都是目前汉部落最合适推广的家猪。

  早先几年的时候,汉部落从噜部落获得的这种猪并不多,总共不到一千头,后来到了汉部落养殖之后,汉部落养了好几年都没舍得吃,只顾着扩大种群,一头母猪每年最少产一胎,一胎就能生产十只左右的猪仔,所以猪的数量繁殖的还算是比较快的。

  只不过汉部落扩大的速度同样很快,所以即便汉部落努力向各地推广,如今汉部落人均拥有家猪的数量仍然低的可怜,连一人五分之一的猪都没有,因此这次在琼州推广家猪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拿出多少。

  田桥指着面前二十多头哼哼唧唧的小猪仔说道。

  “管兄弟,这种家畜叫猪,没什么特别的用途,就是养大了来吃肉的,是咱们汉部落主要推广的肉用牲畜,不过目前部落的存栏家猪数量也有限,暂时只能给你们分到这么多头,一会儿你问问村里人谁愿意养这东西的,让他们一家领一头回去养。

  先说好,这东西要吃藤蔓类的草,还要吃粮食和蔬菜,精贵着呢,如果不舍得下本,就干脆别养了,你跟大家说明一下,确定下来领养的家庭,然后我再让移民里出人来教你们怎么养这东西,另外还要麻烦你一下给他们当下翻译,这十户移民里可没有会说你们这里方言的。”

  “行,这个没问题,就是二十多头猪,这个好安排,可是我看这种白色的兔子数量可是很多啊,莫非是村里的每户人家都有?

  我们当地其实也有兔子,不过都是个头比较小的灰兔,猎手们倒是偶尔会打到一些,但从来没听说过有养殖这东西的,更没见过个头那么大,还通体云白色,长着红眼睛的兔子。”管陶先是答应了一下分配那些小猪的事,然后又看着面前这些个头极大的白兔感慨了起来。

  “没错,这雪兔每家都有,以后有了这东西,你们就能过上天天有肉吃的日子了。”田桥确定的点了点头说道。

第904章 受欢迎的敖启夫妇

  上河村的牲畜很快就被发了下去,村民们都很高兴,当然,他们也看到了移民家里有更多他们没见过的牲畜,只是他们现在不会养殖,所以也没想着现在就要。

  就在村中心的晒谷场上正在分发牲畜的时候,村里的许多小孩子也成群结队的跑到新来的移民家门口好奇的偷看。

  虽然之前的一个月里,他们就已经看到了大人们在修建这些院子,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还不知道人应该如何在里面生活。

  对于从出生到现在只见过竹楼的孩子们,这种坐落在平地上的建筑是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

  另外就是移民家弄来的许多小动物,也是他们好奇的对象,比如那些小猫,小猪,就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东西。

  “来来来,闺女快进来,我给你拿点好吃的你们分一下。”

  看到门口围了许多的小孩在好奇的东张西望,鲁建安的老婆立刻从箱子中找出了一些红色的硬糖糖块。

  这都是当初在汉阳郡里买的,琼州岛现在肯定没有糖,如果他们自己不带的话,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尝到甜味,所以这些移民家中都没少储备,毕竟当初罗冲可是给他们每家补偿了一百块安家费的。

  几个孩子听不懂汉话,但见那妇人一脸慈眉善目的样子,也不像坏人,便小心翼翼的走了过去。

  鲁妻将一块红糖塞到了小女孩的嘴里,小女孩立刻眼睛一亮,似乎是第一次尝到这样的甜味,开心的笑了起来,甚至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给鲁妻行了一个万福礼,然后这才接过递来的一大把糖块,去给门口的小伙伴分食。

  新来的北地人家里有甜甜的好东西吃,比蜂蜜还要甜,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刚刚的小女孩给小伙伴们分完了糖块后,她又跑到了村中间那几个织布的平房中,找到自己母亲,然后将嘴里的糖块吐出来塞到母亲嘴里。

  她母亲正在织布,见自己女儿偷袭,还没反应过来便感觉到了嘴中的香甜气息,顿时也是眼前一亮,她把糖块吐出来放在手心看了看,只见是一块圆方形的半透明红色硬块,心中明了,这定是刚来的那些汉部落的人才有的东西。

  “这是人家给你的么?”女人对自己闺女问道。

  “嗯嗯,是村里新来的那些人给的,还给了好多呢,我们去他们家门口看了看,她就给了这些好东西。”

  “好孩子,那你自己吃吧,我尝尝味道就好了。”女人说完又将糖块递给了女孩,小女孩高兴的拿着糖块跑掉了。

  村子中的另一边,木匠鲁建安听田桥说村里的风车磨坊还没建好,便决定要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

  另外建造风车磨坊这种大型的木制机械,肯定需要不少的木材,所以他想顺便和建磨坊的师傅打听打听当地的木材价格,要是能从磨坊这里淘到一些下脚料就好了,他正好可以弄回去打造一些家具。

  移民队伍里那个懂得磨面榨油的闻寿听到消息后,也表示自己要过去看看,不出意外的话,将来村里的这一座磨坊和一座油坊,肯定是有一个要他来负责的,现在过去看看正好熟悉一下情况。

  老实人胡杉将家里安顿好后,立刻就带着自己儿子去了河边的田地,他想先看看自家的田亩,还有周围几个邻居的田亩,这片地上现在什么都没种,只有自己长出来的一些野草。

  在这个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年代,让田地抛荒可不是什么好事,之前他们没到也就算了,但是现在必须尽快把粮食种起来。

  虽然首领给的安家费足够他们什么都不生产也能过上一年,但是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就指着这些田亩讨生活呢,所以必须有所产出才行。

  胡杉在地里转了一圈,发现这边确实和田桥之前说的差不多,论土地的肥力,那肯定是和汉部落那边没法比的,但也没到种不出来东西的份上,没看到人家当敌人这么多年不也在一直耕种吗?

  旱田改造水田略微麻烦一点,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他和自己儿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把辅田种起来。

  刚刚他已经跟这里的人了解到了,上河村目前什么蔬菜都没有,只有玉米还有蛋肉这些东西,另外就是竹笋,但是汉部落的人基本上吃不惯那个东西,所以还是尽快把蔬菜种出来再说。

  任踪这个铁匠和单朋这个陶匠,一大一小的两人牵着驴马,拿着工具奔向了村外。

  任踪准备先去附近的竹林里砍一些竹子回来当建材,他想在自家院子里搭一个铁匠铺,制作一些菜刀剪子锥子顶针之类的小东西,这些肯定是村里人急需的,还有各种的农具,比如镰刀什么的,这里只种玉米和豆子,也不知道当地人是怎么收获的,有没有镰刀可用。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下个季度改种水稻之后,肯定是需要镰刀用来收割的,这个你总不能直接上手去薅吧。

  单朋牵着自家的毛驴和任踪同行,他主要的目的是砍一些烧火用的柴火,顺便在村子附近搜寻一下,有没有合适的粘土来源,又不能是田地的地方,回来采集一些粘土烧制陶瓷器皿。

  他们都是最小二级爵位配发的院子,面积很大,所以单朋也想将这个陶瓷窑建在自己家里,将来也方便他干活,又不会影响村里的其他人。

  谢里家刚刚找田桥和管陶两人借了牛车,然后从岸边的船上把他们从老家带来的那具小石磨搬到了新家里。

  这具石磨便是他们当年花钱请石匠打制的,后来放在他们家的豆腐坊里,给谢里家赚了不少钱,这次移民的时候也没丢,询问了一下允许携带后,便直接将这具石磨也带来了,如今总算是落座到新家里。

  两口子还有孩子忙活起来,去新挖的井里打水泡豆子,准备明天就开始开工,尽快将他们的豆腐坊重新恢复经营。

  那个皮匠敖启和他那个裁缝媳妇,如今却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座上宾,两人一个做鞋一个做衣服的,别的不行,但却是新来的这十户移民中穿的最好的,再加上上河村里本来就有他们自己的纺织业,村里并不缺布匹,但却不会怎么制作衣服。

  于是乎,经过田桥和管陶的介绍,两人顿时就在村子里受欢迎起来。

  敖启的媳妇有一手量体裁衣的本事,一把剪刀上下翻飞,顿时赢得了大姑娘小媳妇的青睐。

  敖启自己也拿出一堆用木板雕刻的鞋样,鞋底样板,给村里的人分享,若是有破旧的麻布什么的,按照这个鞋样剪下来便可缝制成最常穿的布鞋。

第905章 豆腐脑碰壁?

  次日一早,上河村的移民们开始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作息,太阳刚从天边露出来,男男女女,大人小孩,一起牵着驴子,带着农具,还有大捆的细竹竿前往自家的地里干活,管陶和井春还有田桥三人也带着大批的村民紧跟其后,他们都是去跟着学习的。

  井春熟悉当地的情况,带着村民还有新来的移民去挖掘河里的淤泥当作肥料,村子里虽然已经挖了沤肥池,但因为粪便不够的原因,所以暂时还没有粪肥可以用,只能先用塘泥来救救急。

  一部分人跟着井春去挖肥料了,剩下的人则是用着自家的驴子或者租借来的耕牛给家里的田亩耕地。

  女人们则是在耕耘后的土地开沟起垄,然后带着沿着这些垄用竹竿搭起了A字形的支架。

  管陶身边的村民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都不明白这些新来的汉部落人要干什么。

  不是说今天是来种菜的吗?怎么菜地里还要搭架子?莫不是用来给蔬菜遮阳?可这架子的朝向也不像是用来遮阳的啊。

  管陶听到他们的讨论后,也看向身边的井春询问道,“井兄弟,她们这是在做什么?为何要在菜地里搭起这些竹架,而且这架子所用的竹子尚不足手指粗细,又搭的如此稀疏,这样的架子究竟有什么用?”

  “哦,这个啊,这是种的豆角、黄瓜、丝瓜和棉花,其中的豆角和你们的豆子差不多,只不过这种豆子并不是要等它完全成熟的时候吃豆子,而是吃没有长熟的豆荚,我们把这种豆荚当作蔬菜食用,平时也叫做豆角,你现在看到的这种就是长豆角。

  长豆角和黄豆不太一样,它是长在藤蔓上的,像绳子一样,会向外爬着生长,翠绿的叶子能铺满地面,如果周围有什么树木或者灌木,就会自动攀援而上。

  我们在地里搭上这些架子,就是为了让豆角长出来藤蔓主动爬上去的,这样就不会铺的满地都是,浇水施肥采摘都很方便,还能节省土地面积,将土地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

  黄瓜和丝瓜也是蔬菜,同样是生长在藤蔓上,所以需要搭架子来种植,不过这东西如果不是拿去卖的话,就不用种很多,丝瓜每家种上两三棵,结出来的丝瓜你们一家都吃不完,这东西夏天长的很快,一天就能收一箩筐,天天吃都吃不完。

  黄瓜稍有不同,虽然结的也很多,但这个多种一点没关系,就算吃不完也可以采摘下来进行腌制,腌制好的黄瓜爽脆无比,还可以长期储存,平时可以拿来早晨佐餐,若是正旦节肉吃多了,还可以用腌黄瓜解腻。

  还有这棉花也是,棉花虽然是织布用的,并不能食用,但也和豆角一样都是生长在藤蔓上,长大后会在藤蔓上结出很多的荚果,荚果刚长出来的时候绿色,然后逐渐成熟变硬,发黄,等熟透了之后就会变成深褐色,中午的太阳一照,它就会自己炸开,分成四瓣花瓣,那些棉花纤维就长在它的花瓣中。”

  管陶听完井春的解释,口中不禁啧啧称奇,这样神奇的植物,他们还真没见过,也不知道汉部落都是从哪弄来的这些好东西,又是怎么想到要去种植利用它的。

  等管陶自己理解了之后,他又开始给周围的村民们转述这些介绍,然后便开始跟着移民学习捆扎架子的技巧。

  那边的男人们运来了淤泥当作肥料,给田地耕耘施好了好了底肥之后,也就开始种植豆子还有辣椒和花生。

  这三种作物中,豆子不用起垄,可以直接密植条播,而且这样可以更好的肥田,花生和辣椒有条件的话还是起个垄比较好,花生的荚果长在泥土下面,比较怕涝,如果开沟在垄上种植,就能让花生略高于地表,保持水份适中,不过被淹到,浇水的时候直接在沟里灌水就好。

  辣椒不能种的太过密集,而且容易烂根,最好是先开沟起垄,然后再用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从而使辣椒保持一定的株距。

  村民们性质高昂的跟着学习种植技术,一直到早晨七八点钟,太阳完全升起来的时候,做好了早饭的女人们才挎着竹篮子到地里给自家男人送饭。

  其他人家的女人,确实只挎了个篮子,但是谢里家的媳妇却挑着扁担担来两个木桶,里面装的都是现煮的豆浆还有滑嫩无比的豆腐脑。

  他们家孩子还在后面拎着篮子,里面装的都是配菜和佐料,汉部落移民这边,因为今天要下地干活,自然不可能再用粥水来打发肚子,馒头大饼总是少不了的,甚至还有人家一大早就包了粽子当作主食,倒是蒸米饭的基本没有。

  谢里看见自家媳妇挑着担子走来,他连忙过去迎接,将扁担接过来之后,才放到田亩旁边的土路上,然后对管陶他们招呼道。

  “来来来,管大哥,田兄弟,井兄弟,你们快过来尝尝我们家做的豆浆和豆腐脑,这可是我们那边最常见的好东西,家家户户都要吃这个的。”

  听谢里的邀请,管陶自然很高兴,田桥和井春也不客气,他俩看见那两个桶的时候就已经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哎呦,可馋死我了,来这里两个月了,早就馋豆腐脑了,在这里想吃都吃不着,要不是你们过来,我恐怕还得半个月才能闻到这股豆浆味儿。”井春直接小跑了过来,自己就开始找碗去盛了。

  “呵呵,你才两个月,我是早就跟着郡守大人过来的了,好几年都没尝过这个味道了,都快忘了豆腐是什么味儿了,今天咱也沾沾光,在你们这蹭碗豆腐吃。”田桥也哼哼着说道。

  管陶听完也是兴趣大起,好像汉部落的人都很喜欢这种食物啊,也不知究竟是什么东西。

  井春已经从篮子里找来了一摞白瓷碗,又拿了铁勺开始盛了,他盛的是白豆腐,也就是半碗豆浆,再往里面填半碗豆腐脑一起喝的吃法,在汉部落很是常见。

  除了这种吃法外,还有豆腐脑加红糖,又或者是熬一锅咸卤浇在上面,再放上一点油辣子,就着烧饼吃,那绝对是一绝。

  所谓的咸党和甜党之争,那是幼稚的小孩才做的选择,成年人全都要它不香吗?

  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各有各的吃法,反正罗冲两种都很喜欢。

  不过今天谢里家弄来的就只有豆腐脑和豆浆而已,因为糖太贵,这里又没有卖的,他们就算舍得给大家吃,吃完也买不到。

  至于咸卤,现在连菜都没有,弄哪门子的咸卤?有口腌黄瓜吃就偷着乐吧。

  “我也来看看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让你们如此喜欢?”管陶跟在两人身后过来,谢里已经为他盛好了一碗白豆腐。

  “来来来,管大哥,快尝尝我们那边的特色,你们要是喜欢的话,以后我们家就天天做,多做点,乡亲们想吃就来我家买便是,我们家在北边就是开豆腐坊的。”谢里连忙招呼道。

  “好好好,我尝尝。”管陶好奇的抿了一口,在嘴里咂了咂滋味,同时心里也恍然大悟,原来这家伙做这东西,是准备先试试他们的口味,然后在村子里卖这东西?!

  他皱眉细品了一番才说道,“这东西好像有股黄豆的味道,还有股清香,味道倒是不错,就是不解饱啊,而且还占肚子,喝了一碗这个,再喝粥就喝不下了。”

  谢里突然愣了一下,然后突然意识道了什么,心中暗道看来短时间这豆腐脑和豆浆是卖不出去了。

  琼州岛这里的主粮是玉米,而且他们没有石磨,所以日常的吃法就是早晨玉米粥,有点像东北特色的大茬子粥,中午和晚上一般是煮整根的玉米棒子啃食,当作主食,并没有干粮一类的食物。

  而豆浆和豆腐脑这种东西,它最多算是一种饮品,也可以和稀饭划等号,汉部落一般喝豆浆豆腐脑的时候,那都是有其他干粮作为主食的。

  再反观上河村这边,他们家里送来的本来就是玉米粥,你让他们一边喝玉米粥一边喝豆浆,这不是扯淡吗?哪有这个吃法?

  想要让当地人接受这种食物,最起码也要等村里的磨坊修好之后,将村里人的玉米磨成玉米面,然后教他们学会贴玉米饼子,先把玉米变成干粮,然后才能将豆浆和豆腐脑卖出去。

  打定了主意,谢里这才解释道,“管大哥说的不错,这东西就是用黄豆做成的,黄豆可是个好东西,能磨豆浆,点豆腐,生豆芽,还能做成豆腐干,豆腐皮,吃法太多了,以后等我慢慢给你们做。”

  “豆子做的?!豆子还能做成这种东西?!”管陶惊讶的问道。

  他看着两个水桶里的乳白色液体还有凝固状态的豆腐脑,怎么也无法把这些东西和黄豆联系在一起。

  “没错,就是黄豆做的,要是管大哥感兴趣,等我们家下次做的时候,请你去看看,管大哥,你看这里还有这么多呢,快点叫乡亲们也来尝尝啊。”谢里再次说道。

  “好好好,不过可就要让你家破费了啊,这么多东西,需要不少豆子吧,不过我说实话,你要是想在咱们村里卖这个东西,恐怕没有人会买,而且我们手里也没什么钱,就算想买也没办法啊。”

  管陶直接给谢里介绍当地的情况说道。

  “这个没关系,只要大家喜欢,想买肯定是有办法的,其实在我们那边,开豆腐坊的也从来都不收钱,大家买豆腐都是用黄豆来换,我们收了豆子一部分用来继续做豆腐,多出来的就存着,然后卖给榨油的油坊或者粮站那里换钱。”谢里同样给管陶介绍着他的经营手段。

  “那好吧,我先让大家过来尝尝。”管陶点了点头,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他们倒是可以接受,而且当地也种植大豆,钱没多少是真的,但是你要收豆子的话,那他们可有的是。

  管陶一边喝着碗中的白豆腐,一边招呼着村民过来尝尝鲜,不过大家看着这种和奶差不多的东西兴趣不大,豆浆几乎没什么要,豆腐脑倒是有人愿意尝试一下。

  谢里家也没有那么多的碗,干脆就直接给当地的村民盛到了他们的粥碗里,这大茬子粥里加豆腐脑的吃法,倒也新鲜。

  不过现在想让他们买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一起移民的几个家庭都表示了支持,豆制品是汉部落最长吃的食物,尤其是豆腐白菜这道家常菜。

  将豆腐切成厚厚的方块,然后两面用豆油煎至金黄,再和白菜放到一起翻炒,味道超级香。

  还有豆腐三炒这道菜,就是将豆腐皮,煎豆腐,黄豆芽三种豆子的衍生食品放在一起炒成一道菜,也是汉部落民间比较喜爱的一道家常菜。

  虽然村里人对豆腐脑和豆浆不太感兴趣,但是谢里仍然想要中午多做一些豆腐,弄成各种吃法教大家尝试,这不光是为了他自己家的生意,也是首领交给他们这些移民的任务,他过来不就是为了传播汉部落饮食方式的吗?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