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332章

作者:羽卿书

  管陶主动跟铁砧介绍道,“郡守大人请坐,这是我儿管和,按照汉部落的说法,他今年年初才刚成亲,他的妻子如今已经临产了,管和,还不快给郡守大人见礼。”

  “管和见过郡守大人。”那十来岁的少年也学着汉部落的拱手礼给铁砧拜了拜,虽然姿势不太标准,但也有模有样。

  铁砧点点头,赞赏道,“不错不错,如今有了子嗣,便算是大人了,以后可要多帮你爹分忧。”

  “大人说的是。”管和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

  没过一会儿,便有更多的村民朝晒谷场这里聚集过来,他们分成一家一户的开始站队,很快就将全村的人聚集了过来。

  随从的小吏从马背上取来空白的户籍表格,还有用麻袋装着的竹片,细麻绳等物,准备现场制作户籍竹简。

  接下来便是例行的询问和登记了,过来一家登记一家,登记完的便拿着刚写好的竹简户籍站到石碾的另一边去,有管陶这位实际上的村长配合,登记工作倒也进行的有条不紊。

  登记户籍的小吏还对村民问道,“家里可有房子住吗,若是没有,咱们部落发放建房补助,然后你们自己找人来建。”

  虽然每个人都问,但这里的村民显然不缺房子住,所以这建房补助也就没发出去。

  一般关于这种建房分家的问题,宗族内部就可以解决了,若有孩子成亲分家,这新建房子的事族里便会一起来建,反正他们建的都是竹楼,建材也不用花钱,无非就是需要人手罢了,但是宗族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了吧。

  趁着众人登记户籍的时候,铁砧对管陶提意道,“管陶,咱们一起去看看你们寨子的田地?”

  “可以,和儿,你在这里跟众位大人帮忙,告诉大家配合一点,爹去跟郡守大人到地里看看。”管陶对自己儿子交代了一声,便率先领着铁砧往田地里走。

  两人一边走着,一边交流着关于种地的话题。

  “郡守大人,听说汉部落也要上交粮食,不知道是怎么个交法?”

  铁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之前鑫部落的时候如何交粮?”

  管陶也不隐瞒,他相信就算自己不说,汉部落也能查得到,不是说以前鑫部落几个管农事的长老现在都成了汉部落的官员吗?他们会不知道?

  “以前鑫部落管的时候,是按田地的多少来收,他们会派人来看我们种了多少田,然后划出一部分地,种出来的粮食都给他们。”管陶介绍道。

  不按产量算,而是按田地的面积抽成,这倒是有意思,其实和汉部落也差不多,汉部落算产量,再按产量抽成,其实吧,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鑫部落没有统一标准的重量单位,也没有衡器,固定的容积单位也没有,所以直接按土地面积抽成就最为简单。

  但是这样有一个漏洞,你要是在播种的时候就指定好了交税的地块,那百姓可能就懒的管那块地了,爱长不长,反正那块地收上来的粮食也是要上交的。

  最后的结果就会变成,百姓自留的田地作物长的好,收的多,但是交税用的地,野草多,作物长的不咋地,也收不到多少粮食。

  如果等成熟的时候再临时指定交税的田亩,百姓就无法偷懒,因为他也不知道上面要用哪片地里的粮食收税,所以就会好好种,但是只要鑫部落收粮食的不傻,那肯定是哪块地长的好就收哪一块的,这样百姓就吃亏了。

  总而言之,这种按照土地面积抽成的方式,收税和交税的双方,总有一方是要吃亏的。

  和鑫部落的办法相比较之下,汉部落收税的方法就比较麻烦一些,是按产量来算,按容积来收的,但是相对来说没什么漏洞。

  反正不管你种出来多少粮食,我都按总产量的容积给你抽成,你今年收成不好,我收的税就少,你收成好了,我收的税就多,你爱好好种不好好种,反正不管你怎么种,我都按产量给你抽成。

  “那鑫部落的时候交的多吗?”铁砧再次问道。

  这?怎么回答?

  管陶可不敢瞎说,你要说交的多,汉部落会考虑一下,你说交的少,那汉部落会不会收的更多一些?

  所以管陶并没有回答多不多这个代表了己方态度的问题,他只是淡淡的回道,“鑫部落的时候,按照田亩的多少,一般是十抽一。”

  铁砧点了点头,鑫部落收的税不多,主要是他们没多大的开销,玉米又不好存储,收那么多也没用。

  鑫部落时期,他们收粮食的主要开销有两处,一是收取大量的粮食,从咸丰郡那边的盐户手里换到足够多的盐,然后再用这些盐去和草原上的牧民做生意,换取牲畜皮毛,这是一点。

  另一点就是用来养活鑫部落的矿工,鑫部落作为一个金属冶炼还算比较发达的部落,他们自然是需要不少矿工的,这些矿工常年挖矿,不谙农事,但他们也要吃饭,养活家人,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就成为了他们的口粮。

  不过汉部落的开销更大,只收一成够是够用,但是也要存点家底吧?

第868章 受教了!

  汉部落目前的开销主要是养兵,汉部落实行的是募兵制,不仅要管饭,还要发军饷,目前正规军的卫所就有十一个,总兵力在两万以上,这些人平时又不屯田,吃的粮食全靠部落供给,是一大笔开销。

  然后就是奴隶,奴隶这个群体不用发工资,但是他们也要吃饭啊,汉部落的奴隶暂时也不种地,主要使用在两方面,要么在搞基建,要么就是在矿山上挖矿,干的都是苦力活,这些人也相当能吃,不过也就是吃,最起码不用发工钱。

  再有一个群体就是工匠群体,目前汉部落的主要工种就是矿工和造船的木工,这一部分的人不算多,主要集中在新钢郡和浏阳郡,铁矿铜矿和造船厂。

  这些工匠们平时也不种地,他们只需要做工,不过这一部分的人汉部落也不用发粮食,而是直接发工资,他们再拿工资自己去粮站里买粮食。

  这一部分的粮食是汉部落从农户那里买来的,因为农户的产出基本上交完了税,再留下自家的口粮,还有大量的剩余,他们自己存着没多大用,同时除了吃饭,日常还有其他的开销,于是就将多余的粮食平价卖给粮站,那些工匠们花钱买的基本上就是这部分粮食。

  但汉部落官方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消耗,甚至官方还能赚钱,低价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再加价卖给工匠。

  所以工匠这个分类不应该算在部落的支出,而应该算作收入。

  也就是说,汉部落支出的部分整体上就是这养兵和养奴隶这两点,再多出来的开销,便是对新开发的地区给与一些粮食帮助,比如游野在北方弄的那个大营地,先期建设的时候就从部落里要了一些粮食,等他们自己有了产出之后,部落这边才停止了供应。

  这一部分都是临时的,而且一般开发新地区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人,所以这一部分支出基本可以忽略不记。

  不过汉部落还有储备任务要做,一个堂堂的国家,总不能混成年光族吧?一年到头一点结余都剩不下?

  要是混到财政赤字的份上,汉部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所以粮食还是不能少收,收的少了就没有结余,手里没粮心里发慌啊!

  铁砧沉吟了一下,也直接实话实说道,“咱们汉部落收的粮食要比鑫部落略微多一些,是十抽二,再早两年是十抽四,去年的时候才刚刚降下来,而且咱们汉部落是按产量收,每个人分多少地,收了多少粮食,然后按照总产量抽成,我们有粮斗,按容积算,因为新收的粮食晒干的程度不一样,如果用湿粮食称重量的话,会比干粮食多出一倍的重量,为了防止百姓作弊,所以统一按容积算。”

  管陶一听就开始皱眉,汉部落这收税的方式厉害啊,他是和汉部落使团接触过的,当初村子里买织布机,就是他去使团那边联系的,所以也知道一些汉部落的情况,比如汉部落有重量单位,因为使团那边收麻皮就是按重量收的。

  没听铁砧介绍这个情况以前,他以为汉部落收粮食应该也是按重量来收,但他当时就想过,如果按重量来收的话,百姓会不会往粮食里加水,或者加沙土啥的增重?

  现在看来,人家早就想过这种问题,或者说已经种过这种招数了,所以改成了按体积来收?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你是刚收的新粮,还没晒就去交税,那体积上和干粮食也没什么变化,反正部落是不会吃亏的。

  至于加沙土,嫌自己命长?当部落那些官员是傻子吗?他们不会检查?

  看着铁砧坦诚的态度,管陶干脆也直说了起来,“郡守大人,十抽二是不是太多了些?这样我们自己剩下来的粮食恐怕不够吃啊!”

  铁砧也不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就算回避了,将来也是要按照这个标准来收的,他解释道。

  “首先,在咱们北方的那些郡县,哪怕是以前十抽四的时候,百姓也是有粮食吃的,而且自家还吃不完,还有剩余,你担心自己没的吃,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当然,你的担心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你们种地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种同样的粮食,产量要比你们高一些。

  再有就是,咱们说是十抽二,其实综合算起来并没有那么多,咱们部落实行的是分田制,每个成年人都能分到二十亩田,这个二十亩有多大,一会儿我让人量给你看。

  这一部分成年人分的二十亩田,便是要交税的田。

  其次,我们给小孩分的也有田,小孩虽然不能种地,但只要是汉部落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有地的,六岁以下的孩子不论男女,每人都能分到五亩地,这五亩地也归大人种,但不用交税,六岁到成年之前,从五亩会追加到十亩,这些也是免税的地。

  所以,你懂了吧,能算的清楚吗?”铁砧解释道,然后看管陶一脸仔细计算的认真表情,他又继续解释道。

  “我干脆给你举个例子吧,就像你的儿子管和,他现在刚成年,有了妻子,自立门户了,像这种情况,他和他的妻子两个人,一共就能分到四十亩地,这四十亩全是需要交税的地,交税的抽成就是十抽二,你能听明白吧?”

  管陶点点头,将问题具现到他儿子身上,而且就两个人,这帐就好算了。

  然后铁砧继续说道,“他妻子不是临产了吗?等他们的孩子生下来,生一个,就能多出五亩不用交税的地,这样他们一家总共就有四十五亩地了,但是只交四十亩的即可,是不是这抽成的比例就降下来了?”

  管陶再次点头,多了一个小孩,加五亩不用交税的地,这个他也能听明白。

  “那管和不可能只要一个孩子吧?等过两年,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不是又能多出五亩地?按照成亲七年算,假设这七年里,他们生了三个孩子,那是不是就能多出十五亩免税的地,而且这个时候他们的长子也超过六岁了,那么就会再追加五亩免税的地,等于他们生了三个孩子,一共多了二十亩免税田,再加上他们两口子自己的四十亩,一共就是六十亩,但只需要交四十亩的税,这样综合算下来,其实也就抽了一成多一点点,不算特别多。

  再有就是,咱们汉部落虽然抽成比较多,但是百姓的福利待遇好,这些暂时你还没看见,但经常会发一些东西,而且遇到困难,部落也会认真给你解决,所以整体上来说,虽然抽的税比较多,但这些粮食绝对没有让你白交。”

  等铁砧再次解释完之后,管陶没有接话,他还在默默的计算着,时不时的点点头,铁砧也没打扰他,就让他自己想。

  等半晌过后,管陶突然问了一句,“郡守大人,我有一点不明白,按照你刚才说的那些制度,整体来说就是孩子越多,交的税越少,孩子越大,交的税就越少,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那抽成的比例确实不算高,可是为什么要弄出来那么麻烦的制度呢,直接把抽成的比例订低一点不好吗?

  我觉得直接订低一点,村里的百姓一定更容易接受,您刚才给我讲的这些,我要是再将给他们,恐怕他们很难理解。”

  铁砧笑了笑才解释道,“其实这个收税的制度是首领后来改的,看上去麻烦了一些,但却是为了百姓们好。”

  “哦?这是什么意思?”管陶不解的问道。

  “你刚才自己不是已经发现了问题,孩子越多,交的税就越少,孩子年龄越大,交的税就越少,这便是首领的目的呀。”

  铁砧感慨了一句继续说道,“以前我们部落的孩子经常有夭折的,一两岁,两三岁,还不会怎么说话呢,就死了,但后来首领调查过这些孩子的死因,大多都是父母不负责任造成的,比如让小孩光脚下地,吃脏东西,吃有毒的野果子,或者玩凉水,本来好好的,但有时候因为着凉拉肚子就能害了一条人命。

  首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父母能够更加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便想出了这个主意。

  你想交更少的税吗?那就多生孩子,生下来之后好好养,因为你如果不好好养,把孩子养死了,那你的免税的地也就没了,而你好好养育了孩子,把孩子养大了,超过六岁之后还会加免税地,这就是对于你养育孩子有功的奖励。

  其实首领就是为了让部落更快的增加人口,才想出的这种主意。”

  管陶听完顿时恍然大悟,口中更是佩服加感慨的说道。

  “首领真是厉害啊,原来收粮税还有这么多门道,而且原因竟是为了让百姓们好好养孩子,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我们这里其实也有郡守大人刚刚说的那种现像,小孩子早早夭折,还没长大就没了,实在是让父母心痛,但却不知道根本原因。

  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我和我的妻子是生养过七个孩子的,但是现在活下来的只有四个了,管和是我的长子,他的兄弟姊妹们都还小,另外三个孩子,现在想来,应该就是我们这做父母的没有照顾好他们,是我对不起他们呀。

  今天要不是听了郡守大人的一番讲解,恐怕我还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首领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我绝对愿意支持,毕竟谁也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夭折,郡守大人放心,我一定会给寨子里的人仔细讲解这件事情的。”

  管陶感慨完毕,他郑重的停下脚步,然后对着铁砧认认真真的作了个揖,一揖到地,口中念道,“受教了。”

  .

  .

  .

  今天一万一千多了,求打赏呀!

第869章 你们一根一根的种?!

  汉部落实行的是阶梯式收税,收税的标准直接和生育子女的数量和年龄挂钩,简单来说,这种收税制度就是为了鼓励多生养子女,尽快增加部落的人口。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哪怕汉部落有蒸汽机,那也要有人用不是?而且人口的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工业产品内销,这个问题越快解决越好,罗冲也是为了增加汉部落的人口费尽了心思。

  ……

  铁砧和管陶两人就这样一边聊一边走着,等穿过了成片的竹楼,便一眼看到了不远处波光粼粼的小河,以及河岸边的田地。

  这回变成了管陶给铁砧介绍情况,他指着岸边肥沃的土地说道。

  “郡守大人,我们这里一年可以耕种三季作物,开春种一季玉米,夏天收完玉米之后会种一季豆子,等夏末时收了豆子再种玉米,如此轮作三次,玉米和豆子才能一起丰收。”

  铁砧暗自点头,竹岛的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大豆,种植的历史应该很悠久,具体已经不可考证,而他们用玉米和大豆轮作的方式,倒也和汉部落不谋而合,在汉部落引进大豆时,罗冲明确说过大豆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所以用大豆和其他作物轮作才能得到更好的收成。

  竹岛的百姓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世代耕种的祖先却传授了他们轮作的经验,所以竹岛这里也是用大豆与玉米轮作的。

  不过在巡视田地的时候,铁砧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留在田地表面的那些玉米气生根,他们之间的间距都比较大,最起码要比汉部落大的多,按照当地的种植密度,人可不费劲的钻进玉米地,但是在汉部落,想钻玉米地可就太难了,因为种的密度非常大,植株之间根本没有多少空隙。

  铁砧也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纠结种植密度的问题,这些东西将来都会派专门的人过来教授的。

  铁砧注意到的另外一点就是遍布在田地间的沟渠,当地的百姓种地也挖沟渠从河里引水,然后用沟渠引导水流灌溉田地,不过他们的沟渠不大,并没有专门的引水设施,而且田地又在水位的高度之上,他们是怎么引水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铁砧直接对管陶问了出来,管陶倒也没有隐瞒,他直接回答道,“郡守大人,我们用竹筒引水,先将竹筒内的竹节打通做成水管,然后斜插在河里就能用来引水了。”

  铁砧表示自己不能理解,管陶倒也痛快,他直接喊村民拿来一根引水用的竹管,然后又找来一个用整只羊皮做成的水囊。

  铁砧注意到,那根足有小腿粗的竹子大概有三米长,通体泛黄,油亮油亮的,显然是有年头了,而且应该是经常使用。

  这根竹管里面全部贯通,其中在一端的四分之一处有烧灼的痕迹,然后竹管在四分之一的位置被人工烤成了一个弯头。

  两个村民合作,一个先将竹筒泡进河里灌满水,另一个拿羊皮囊也灌了一半的水,然后两人在水里把皮囊和竹管暂时用绳子固定在一起,又把绑着皮囊水袋的那一头拎到了岸边的沟渠里,紧接着一个村民来回提拉了几下羊皮水袋,看到羊皮水袋自动鼓胀起来的时候,就快速把接口处的绳子解开,然后就看到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沿着竹管往岸上流淌。

  铁砧顿时惊诧莫名,水不是应该往低处走吗?

  为什么没有水车提水,只是往河里插了根管子,这水就能自己上来了,这也太简单方便了吧?

  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连汉部落都没有?

  不明白虹吸原理的铁砧表示很懵逼,这还是他第一次觉得竹岛和汉部落相比,同样有过人之处的地方。

  虽然心中比较惊讶,但是铁砧不想在管陶面前露出一副无知的样子,他决定回去之后再找别人询问其中的原理,因此表面显得依然很淡定。

  他频频点头夸奖着说道,“不错不错,这东西很实用,造价几乎为零,所用材料几乎到处都是,很适合用来灌溉田地,若是所有的田地都能用上这东西,那我们就可以多改造一些水田了。”

  管陶原先以为铁砧会惊讶于他们的灌溉器具,但没想到铁砧竟然这么淡定,看来他一定是见多识广吧!也对,汉部落什么好东西没有?

  管陶自嘲的笑了声,然后才接话询问道。

  “郡守大人,我们这里要改很多水田吗?”

  “是的,汉部落的水稻并不比玉米产量低,但水稻是精粮,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对牙齿的损害也比较小,尤其是像你父亲那么大的人,人上了年纪,牙齿老旧脱落,便无法再啃食玉米,但是大米和小麦这些细粮却不影响,以后肯定是要在这里推广的。

  另外就是,首领鼓励百姓们多多种植稻谷和小麦,因为这种带皮的谷子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而玉米的保存时间太短,不适合做储备粮。”铁砧主动给管陶科普道。

  “哦?这个我倒是不知道,只知道白米白面确实顺口,今年春天时,我家也种了些小麦,只可惜产量不怎么高,因此没有多种,那些小麦收获之后,我送到使团驻地那里找他们磨成了麦粉,现在经常给我父亲做些面条吃,他牙齿确实不好,但吃你们,,咱们汉部落的面条却没问题。

  对了郡守大人,水稻是要泡在水里生长的吗?那如何耕种?”

  铁砧听到了管陶关于咱们汉部落的称呼,心里会心一笑,但没有说什么,听到管陶的提问后,他才在身上摸了摸,然后掏出一个二文钱的硬币出来。

  “你看,这便是种水稻的场景。

  我不知道你们的玉米是怎么种的,但我们种水稻的方法肯定要比种玉米麻烦一些。”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